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意识不浓,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往往围绕少数几个学生“唱完戏”,一堂课也就上完了。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中提供的条件不充分,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那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提供哪些条件促进学生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最基本的是要给足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和安全需要。
一、调整教学配比,给足参与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的“讲坛”要变成学生的“学坛”,首先得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写作业。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都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是一种激活参与的有效方式。很可惜,不少课堂甚至一些公开课中的小组讨论却是流于形式,仅给人一种学生合作学习的表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用动脑或根本不思考,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养成学习上“坐地观景”的不良习惯。实践证明,高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建构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首先得保证个体切实学习的时间。小组讨论时,问题难度要适宜,深浅应得当,时间要充裕,以使所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到训练,切不可让小组学习浮于表层,表面热闹而学生无所收益。
二、优化教学过程,给足参与空间
发展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中,而应超出封闭的课堂,教师不能滞留于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而要给足学生更大量的活动空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由教师“独唱”向师生“共鸣”的方向转轨。
1.自主活动。爱活动、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活动时,给足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上学期我在教《三袋麦子》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组织学生“学老师,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再“做老师,大胆交流思想”。当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被激起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场三方辩论赛:你赞同小猪、小牛和小猴中的哪一个?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另两方。三方学生各持观点,各找论据,进行激烈的辩论。当学生通过精彩的辩论感悟了整篇课文内容之后,我又安排学生自己选择画、讲、演、编等形式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收获颇大。
2.拓展课堂。现行的课堂教学多呈封闭状态,学生的发展被有限的教学空间左右,而拓展课堂,开放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还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二年级课文《乡下孩子》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小诗,合着自己心底那些童年时乡下生活情景的记忆,课堂上我显得异常动情。然而,学生却丝毫没有被感染,漫不经心的样子,像在听一个遥远的传说。就在我着急的时候,目光无意间触及一个黑瘦的脸庞,是这学期刚从乡下学校转学来的学生,只有他的脸上写着别的学生少有的与诗意相近的神情。那一刻,我迅速意识到,我必须放下手头的课本和精心准备的教案了,这一课的讲台应该让给他,我想他一定有比课文中更真实、更丰富、更快乐、更诗意的生活。
“春天去地里捉迷藏,去河岸边找蝌蚪;夏天在麦秸堆上翻筋斗,在夜晚星空下扑流萤;秋天爬上光秃秃的树干,趴在高处看田野里的大人;冬天在雪地上和狗儿赛跑……”虽然由于激动,由于腼腆,他的表达断断续续,但就在他那“七零八落”的描述里,班上的其他学生竟然进入了他描述的意境中。他们先是惊疑,然后是羡慕。渐渐的,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台上台下炸开了锅,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这节课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课本、编好的教案之外的教学资源,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和方式,就能在对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命渴望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对他们生命的唤醒、点拨和鼓舞。
三、融洽教学氛围,给足安全需要
师生相互信任,情感融洽,教学氛围愉悦最能消除学生课堂参与的心理障碍,形成教与学的和谐佳境。
1.关爱学生,以情唤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和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这都能使学生内心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
2.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时,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能“探风雅无穷意”,对其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教师对学生要多作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评价,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不断积淀参与的信心。
综上所述,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大大激发,他们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气勃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责编 刘宇帆)
一、调整教学配比,给足参与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的“讲坛”要变成学生的“学坛”,首先得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写作业。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都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是一种激活参与的有效方式。很可惜,不少课堂甚至一些公开课中的小组讨论却是流于形式,仅给人一种学生合作学习的表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用动脑或根本不思考,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养成学习上“坐地观景”的不良习惯。实践证明,高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建构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首先得保证个体切实学习的时间。小组讨论时,问题难度要适宜,深浅应得当,时间要充裕,以使所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到训练,切不可让小组学习浮于表层,表面热闹而学生无所收益。
二、优化教学过程,给足参与空间
发展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中,而应超出封闭的课堂,教师不能滞留于师生单向的信息传递上,而要给足学生更大量的活动空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由教师“独唱”向师生“共鸣”的方向转轨。
1.自主活动。爱活动、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活动时,给足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上学期我在教《三袋麦子》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组织学生“学老师,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再“做老师,大胆交流思想”。当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被激起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场三方辩论赛:你赞同小猪、小牛和小猴中的哪一个?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另两方。三方学生各持观点,各找论据,进行激烈的辩论。当学生通过精彩的辩论感悟了整篇课文内容之后,我又安排学生自己选择画、讲、演、编等形式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收获颇大。
2.拓展课堂。现行的课堂教学多呈封闭状态,学生的发展被有限的教学空间左右,而拓展课堂,开放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还有利于学生展示埋藏在内心深处最富足的才华。二年级课文《乡下孩子》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小诗,合着自己心底那些童年时乡下生活情景的记忆,课堂上我显得异常动情。然而,学生却丝毫没有被感染,漫不经心的样子,像在听一个遥远的传说。就在我着急的时候,目光无意间触及一个黑瘦的脸庞,是这学期刚从乡下学校转学来的学生,只有他的脸上写着别的学生少有的与诗意相近的神情。那一刻,我迅速意识到,我必须放下手头的课本和精心准备的教案了,这一课的讲台应该让给他,我想他一定有比课文中更真实、更丰富、更快乐、更诗意的生活。
“春天去地里捉迷藏,去河岸边找蝌蚪;夏天在麦秸堆上翻筋斗,在夜晚星空下扑流萤;秋天爬上光秃秃的树干,趴在高处看田野里的大人;冬天在雪地上和狗儿赛跑……”虽然由于激动,由于腼腆,他的表达断断续续,但就在他那“七零八落”的描述里,班上的其他学生竟然进入了他描述的意境中。他们先是惊疑,然后是羡慕。渐渐的,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台上台下炸开了锅,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这节课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课本、编好的教案之外的教学资源,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和方式,就能在对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命渴望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对他们生命的唤醒、点拨和鼓舞。
三、融洽教学氛围,给足安全需要
师生相互信任,情感融洽,教学氛围愉悦最能消除学生课堂参与的心理障碍,形成教与学的和谐佳境。
1.关爱学生,以情唤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和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这都能使学生内心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
2.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时,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能“探风雅无穷意”,对其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教师对学生要多作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评价,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不断积淀参与的信心。
综上所述,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大大激发,他们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气勃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