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西将特色名镇名村建设作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精品工程来抓,共创建了90个特色名镇名村,包含工贸型10个,生态(农业)型20个,文化型24个,旅游型36个;截止目前, 60个已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验收,村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面貌焕然一新。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有依据。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村镇规划集中编制行动,共投入资金约2.45亿元,完成了96.4%的乡镇总体规划、20.3%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自治区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编制了《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从自治区层面划定保护带、保护区,建立整体保护、片区保护和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等分级分类保护发展体系,在“保什么、怎么保、如何发展”等方面给予地方指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第二,整合各类资源,城镇建设活起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先后投入约54亿元, 实施了22个小康示范镇、100多个小城镇“五个一”工程(即一套规划、一条道路、一批排水排污设施、一个中心广场或一批小游园、一项垃圾处理设施工程建设)、1000多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村屯两延伸”、101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100个乡改镇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各地按照小城镇(村庄)整治标准建设,镇区(村庄)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先后投入81.34亿元,实施了乡镇文化站、敬老院、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工程,覆盖98个县(市、区)、480个乡镇,惠及约200万群众。努力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让更多的个人或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
第三,强化产业支撑,把人留下来。2010年以来,广西以特色名镇建设为抓手,按照工贸、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4种类型来发展小城镇产业。项目安排上,建立了“菜单式管理、标准件建设”的投放机制,即由小城镇根据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提出拟建項目清单,由区直各部门审定对口安排建设项目清单。5年来,一批特色小城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南宁横县六景镇依托港口、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镇常住人口从3.3万人增加到5.4万人,财政收入从1.59亿元增长到9.55亿元;桂林恭城莲花镇依托月柿特色农产品,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发展模式,一边搞生态农业种植,一边做生态旅游,村里少有外出打工,人人成为接待游客的“小老板”,恭城成为了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会址。
第四,重视文化传承,壮乡桂韵彰显出来了。开展了《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系统总结归纳了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毛南族等世居民族及桂北建筑、岭南建筑、滨海建筑等特色风格元素,涌现出三江、金秀、南丹等20多个特色县城和苏桥镇、黄姚镇、车河镇等一大批特色小城镇。硕龙镇、兴坪镇荣获住建部2015年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
第五,不断完善机制,城镇发展有保障。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发展的意见》、《广西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成立了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指导组、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及发展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乡村规划建设指导专家库和乡村规划师到乡镇挂点服务工作机制。自2010年起,自治区财政建立城镇化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亿元支持小城镇发展;市县也不断加大投入,南宁、桂林、崇左等市实施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河池市实施“新风新貌”工程、贺州市推进小城镇试点建设等。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有依据。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村镇规划集中编制行动,共投入资金约2.45亿元,完成了96.4%的乡镇总体规划、20.3%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自治区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编制了《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从自治区层面划定保护带、保护区,建立整体保护、片区保护和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等分级分类保护发展体系,在“保什么、怎么保、如何发展”等方面给予地方指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第二,整合各类资源,城镇建设活起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先后投入约54亿元, 实施了22个小康示范镇、100多个小城镇“五个一”工程(即一套规划、一条道路、一批排水排污设施、一个中心广场或一批小游园、一项垃圾处理设施工程建设)、1000多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周边村屯两延伸”、101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100个乡改镇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各地按照小城镇(村庄)整治标准建设,镇区(村庄)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等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先后投入81.34亿元,实施了乡镇文化站、敬老院、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工程,覆盖98个县(市、区)、480个乡镇,惠及约200万群众。努力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让更多的个人或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
第三,强化产业支撑,把人留下来。2010年以来,广西以特色名镇建设为抓手,按照工贸、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4种类型来发展小城镇产业。项目安排上,建立了“菜单式管理、标准件建设”的投放机制,即由小城镇根据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提出拟建項目清单,由区直各部门审定对口安排建设项目清单。5年来,一批特色小城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南宁横县六景镇依托港口、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镇常住人口从3.3万人增加到5.4万人,财政收入从1.59亿元增长到9.55亿元;桂林恭城莲花镇依托月柿特色农产品,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发展模式,一边搞生态农业种植,一边做生态旅游,村里少有外出打工,人人成为接待游客的“小老板”,恭城成为了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会址。
第四,重视文化传承,壮乡桂韵彰显出来了。开展了《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系统总结归纳了广西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毛南族等世居民族及桂北建筑、岭南建筑、滨海建筑等特色风格元素,涌现出三江、金秀、南丹等20多个特色县城和苏桥镇、黄姚镇、车河镇等一大批特色小城镇。硕龙镇、兴坪镇荣获住建部2015年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
第五,不断完善机制,城镇发展有保障。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特色名镇名村发展的意见》、《广西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成立了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指导组、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及发展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乡村规划建设指导专家库和乡村规划师到乡镇挂点服务工作机制。自2010年起,自治区财政建立城镇化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亿元支持小城镇发展;市县也不断加大投入,南宁、桂林、崇左等市实施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河池市实施“新风新貌”工程、贺州市推进小城镇试点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