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每一个班都有独特的气质,在班级内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让老师和孩子在课程中获得成长。一个小小的课程可以让孩子在语言、交往、组织、沟通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班级课程是不可复制的,只能无限创造。
【关键词】
班级课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样解释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国家有统一课程,各省市有统一课程,学校也有自己的校本课程。统一课程的优势很明显:统一教学内容,方便检测,等等。但是,教学是一项特别的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这一个”。这就给“同一课程”带来了许多问题。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一样,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
很明显,班级课程的开发者是班级的负责人——班主任。班主任素养的高低,学识的深浅以及自己独特的兴趣,都影响着班级的课程开发。
先看笔者无意间开发的课程:
我居住的城市虽在长江北,但气候潮湿、温润,与江南气候无异,非常适宜植物生长。植物是不会说话的生命体,默默地陪伴着我们,陶冶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养护植物在教育学中具有积极作用。一年四季,我的教室从不缺少植物。
今年春季,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以“扦插”为主题的活动。我选择了中华常青藤和吊兰这两种植物扦插。孩子们准备好花盆、泥土,我从办公室的常青藤上剪下十几根一分米左右的藤条,从家里剪下十几株小吊兰,与孩子们一起扦插。在我们这个城市,扦插成活率非常高,只要记得浇水就可以。
孩子们照顾得异常细心,每天傍晚放学浇水,课间就趴在地上看,比谁的植物先成活,有的孩子还培上营养土。
两周过去了,扦插的植物株株成活,还冒出小嫩叶。孩子们非常兴奋。我询问孩子:“我们有本事繁殖植物了,最好把我们的植物与人分享,这样才有意义。我们怎么做呢?”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送绿”行动。
送给谁呢?从我们身边的老师送起。
怎么送呢?学写一封简单的信,信中写上这株植物是怎么来的,习性是怎样的,希望老师好好养护这株植物。
大概内容如下:
尊敬的老师:
您好!
这是中华常青藤,是我们郭老师从办公室里剪下枝条扦插成活。它不喜欢强烈的阳光,但需要光线。它最喜欢喝您的茶叶水。
送您一盆常青藤,就是送您一个春天。祝您愉快!
三(3)种植小组
5月20日
连平时不会写作的孩子写起来也很流畅。孩子们还自发结对,请写字漂亮的孩子再誊一遍。
一切准备就绪,每两个孩子为一组,怀着紧张、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学校的校长室、打印室、德育处,沟通开始了。具体情况如何,我不知道,下面是学生未经修饰的习作:
送出一个“春天”
郭老师和我们精心培育的常青藤,要送给其他老师了。真希望他(她)们能好好地培育常青藤,也让常青藤长得更茂盛。
走出了教师,我心里在想:真不知道我见得那个老师长得什么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的心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到了打印室,我先轻轻地推开门,看见了一位长头发、带眼镜的女老师,我不知所措,就喊了一声“报告”。
“有什么事吗?”打印室老师微笑着问我。
“我是代表三(3)班的同学为您上一盆绿色植物。”我有点慌,“下面还有一张简单的介绍,请您过目”。
“谢谢!”老师说道。
“哦,我们还在上作文课,得马上回教室上课。”我笑着说,“老师再见!”
“再见!”老师抬起头望着我说。
走出打印室,我轻轻地关上了门,气喘吁吁地走回教室,心儿又一次扑通扑通地跳起来。
走进教室,我又高兴了起来,因为我送出了一个“春天”,一个“美好的春天”。
三(3)班 刘荣琪
2013年5月16日
有的老师非常激动,马上拍下照片,发成微博,有的老师很惊讶,与孩子们就扦插和培植聊起来,这样,大部分老师的办公桌前多了一盆绿色植物。
当我们结束扦插课程后,有孩子自己在家里扦插。正巧,六月份,我们的数学朱老师生病住院,孩子把自己扦插成活的植物当成礼物送给朱老师。从上面这个小课程可以发现,班级课程具有灵活性和真实性两大特点,它完全来自师生的日常生活,不是正襟危坐的一堂课、两堂课所能解决的,他是我们可与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给老师和校长写信时,孩子们才显得格外认真,斟词酌句,在“送绿”活动中,孩子们才显得紧张、不安。
由扦插小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开发班级小课程需注意两点。
一、因时因地因人开发适合儿童的课程
“人”是主要因素。班主任是班级课程的开发者,开发时需从自身特点出发。比如雷夫开发“莎士比亚课程”“吉他课程”等都与自身爱好有关。
儿童的心理特征也很重要。三年级孩子不会扦插,因此是老师扦插,孩子照料。如果是五年级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扦插,如果是一、二年级孩子,照料也不会,所以,课程的开发一定要考虑到儿童心理特征。
二、让每个孩子在课程中得到成长
老师开发的课程应让所有的孩子得到成长。(老师自己也因此而又收獲,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比如照料刚扦插的枝条,不能曝晒,放在通风、亚光地方就可以了。这些知识就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照料。当然也有孩子不相信,把刚扦插的枝条放在阳光下,晚上就“蔫”了,后来重新救活。比如学习写信,老师讲好格式,孩子们自己写,有的孩子甚至写了三四遍,态度格外认真,限于三年级孩子水平,信不太长。比如把植物送给老师们,先在教室里练习敲门、轻声说话,模拟对话等。在课程中,让孩子成为主角。
由此可见,班级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很灵活的,却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只需多用一些心思,孩子就能收获很多。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3】侯长缨.勇气,在课程中绽放
每一个班都有独特的气质,在班级内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让老师和孩子在课程中获得成长。一个小小的课程可以让孩子在语言、交往、组织、沟通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班级课程是不可复制的,只能无限创造。
【关键词】
班级课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样解释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国家有统一课程,各省市有统一课程,学校也有自己的校本课程。统一课程的优势很明显:统一教学内容,方便检测,等等。但是,教学是一项特别的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这一个”。这就给“同一课程”带来了许多问题。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一样,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
很明显,班级课程的开发者是班级的负责人——班主任。班主任素养的高低,学识的深浅以及自己独特的兴趣,都影响着班级的课程开发。
先看笔者无意间开发的课程:
我居住的城市虽在长江北,但气候潮湿、温润,与江南气候无异,非常适宜植物生长。植物是不会说话的生命体,默默地陪伴着我们,陶冶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养护植物在教育学中具有积极作用。一年四季,我的教室从不缺少植物。
今年春季,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以“扦插”为主题的活动。我选择了中华常青藤和吊兰这两种植物扦插。孩子们准备好花盆、泥土,我从办公室的常青藤上剪下十几根一分米左右的藤条,从家里剪下十几株小吊兰,与孩子们一起扦插。在我们这个城市,扦插成活率非常高,只要记得浇水就可以。
孩子们照顾得异常细心,每天傍晚放学浇水,课间就趴在地上看,比谁的植物先成活,有的孩子还培上营养土。
两周过去了,扦插的植物株株成活,还冒出小嫩叶。孩子们非常兴奋。我询问孩子:“我们有本事繁殖植物了,最好把我们的植物与人分享,这样才有意义。我们怎么做呢?”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送绿”行动。
送给谁呢?从我们身边的老师送起。
怎么送呢?学写一封简单的信,信中写上这株植物是怎么来的,习性是怎样的,希望老师好好养护这株植物。
大概内容如下:
尊敬的老师:
您好!
这是中华常青藤,是我们郭老师从办公室里剪下枝条扦插成活。它不喜欢强烈的阳光,但需要光线。它最喜欢喝您的茶叶水。
送您一盆常青藤,就是送您一个春天。祝您愉快!
三(3)种植小组
5月20日
连平时不会写作的孩子写起来也很流畅。孩子们还自发结对,请写字漂亮的孩子再誊一遍。
一切准备就绪,每两个孩子为一组,怀着紧张、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学校的校长室、打印室、德育处,沟通开始了。具体情况如何,我不知道,下面是学生未经修饰的习作:
送出一个“春天”
郭老师和我们精心培育的常青藤,要送给其他老师了。真希望他(她)们能好好地培育常青藤,也让常青藤长得更茂盛。
走出了教师,我心里在想:真不知道我见得那个老师长得什么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的心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到了打印室,我先轻轻地推开门,看见了一位长头发、带眼镜的女老师,我不知所措,就喊了一声“报告”。
“有什么事吗?”打印室老师微笑着问我。
“我是代表三(3)班的同学为您上一盆绿色植物。”我有点慌,“下面还有一张简单的介绍,请您过目”。
“谢谢!”老师说道。
“哦,我们还在上作文课,得马上回教室上课。”我笑着说,“老师再见!”
“再见!”老师抬起头望着我说。
走出打印室,我轻轻地关上了门,气喘吁吁地走回教室,心儿又一次扑通扑通地跳起来。
走进教室,我又高兴了起来,因为我送出了一个“春天”,一个“美好的春天”。
三(3)班 刘荣琪
2013年5月16日
有的老师非常激动,马上拍下照片,发成微博,有的老师很惊讶,与孩子们就扦插和培植聊起来,这样,大部分老师的办公桌前多了一盆绿色植物。
当我们结束扦插课程后,有孩子自己在家里扦插。正巧,六月份,我们的数学朱老师生病住院,孩子把自己扦插成活的植物当成礼物送给朱老师。从上面这个小课程可以发现,班级课程具有灵活性和真实性两大特点,它完全来自师生的日常生活,不是正襟危坐的一堂课、两堂课所能解决的,他是我们可与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给老师和校长写信时,孩子们才显得格外认真,斟词酌句,在“送绿”活动中,孩子们才显得紧张、不安。
由扦插小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开发班级小课程需注意两点。
一、因时因地因人开发适合儿童的课程
“人”是主要因素。班主任是班级课程的开发者,开发时需从自身特点出发。比如雷夫开发“莎士比亚课程”“吉他课程”等都与自身爱好有关。
儿童的心理特征也很重要。三年级孩子不会扦插,因此是老师扦插,孩子照料。如果是五年级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扦插,如果是一、二年级孩子,照料也不会,所以,课程的开发一定要考虑到儿童心理特征。
二、让每个孩子在课程中得到成长
老师开发的课程应让所有的孩子得到成长。(老师自己也因此而又收獲,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比如照料刚扦插的枝条,不能曝晒,放在通风、亚光地方就可以了。这些知识就直接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照料。当然也有孩子不相信,把刚扦插的枝条放在阳光下,晚上就“蔫”了,后来重新救活。比如学习写信,老师讲好格式,孩子们自己写,有的孩子甚至写了三四遍,态度格外认真,限于三年级孩子水平,信不太长。比如把植物送给老师们,先在教室里练习敲门、轻声说话,模拟对话等。在课程中,让孩子成为主角。
由此可见,班级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很灵活的,却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只需多用一些心思,孩子就能收获很多。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3】侯长缨.勇气,在课程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