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伞形蜈蚣藻和亚栉状蜈蚣藻的合种研究——基于形态观察、早期发育及分子分析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模式标本产地)的伞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orymbcladia Li et Ding和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伞形蜈蚣藻藻体直立,紫红色,软骨质,高15—30 cm.主枝扁平,末端延长为亚扁形,宽2—5 mm.藻体主枝两侧分布有小羽枝和1—2回羽状分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为Grateloupia型(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产生,以上特征与亚栉状蜈蚣藻一致.(2)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亚栉状蜈蚣藻和伞形蜈蚣藻的雌配子体,观察到二者的孢子发育类型均为“间接盘状体”型.(3)基于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个伞形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亚栉状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枝.基于以上结果,确定伞形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伞形蜈蚣藻作为亚栉状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其他文献
低温时植物枯萎导致人工湿地运行效率降低,研究将脱落酸应用于湿地植物,以期提高其抗寒性.采用0、5、10、15、20和25 mg/L的脱落酸(ABA)对美人蕉(Canna indica L.)幼苗叶面进行喷施并进行阶段性降温培养,评价各组在0℃时的抗寒性,筛选出最适ABA处理浓度.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经过适宜浓度外源脱落酸预处理组的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有所提高.
研究分析刘家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西北地区河道型水库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刘家峡水库增殖渔业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3—10月,在刘家峡水库设置11个采样点,每月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集,同时采集水样监测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水环境指标,分析水质变化规律,及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刘家峡水库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35属63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17属40种;其次为绿藻门8属12种;蓝藻门4属4种,裸藻门1属2种,黄藻门2属2种,甲藻门
通过活体显微观察和银染法,文章对采自重庆地区不同宿主的眉溪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myakkae(Mueller,1937)?rámek-Hu?ek,1953的3个株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与近缘种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abe,1950)?rámek-Hu?ek,1953和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Lom,1959)Lom&Haldar,1977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眉溪小车轮虫各株系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与周丛小车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数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同时, 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极其丰富, 云贵高原湖泊和长江中下游湖泊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 对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以来, 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和挖砂采石等多因素的影响,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显著,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期刊
为研究性别和生长阶段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对来自虾塘的雌雄成虾肠道样品及来自实验室养殖的幼虾和成虾的肠道样品进行了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间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其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上均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属水平上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ia)、希瓦氏菌属(She
中眼藻属(Mesostigma)被认为是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鞭毛藻类,是研究高等植物起源的关键类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中眼藻主要分布于静止的淡水水体中,诸如池塘、水库和小型湖泊等,然而中国至今仍未有该藻的报道.本研究在重庆合川和福建九龙江采集到2株单细胞鞭毛藻类,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基于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株藻为中眼藻属的绿色中眼藻(Mesostigma viride).此外,研究从三峡库区的环境DNA中也鉴定出中眼藻的存在,且主要出现在秋季,说明秋季可能是在中国
微型生物群落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生境的水质特征.《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是我国首个生物监测国家标准,被证明是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监测方法.然而,由于PFU法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费时耗力且不易标准化,严重阻碍了该方法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微型生物形态鉴定的瓶颈,能高效、准确地鉴定出水环境中包括微型生物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为此,文章提出微型生物群落eDNA-PFU法,即基于eDN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00—400尾为“中”、50—200尾为“差”、50尾以下为“极差”.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1998—2001年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评级为“良”;2004—2012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至向家坝蓄水前评级为“中”;2013—2020年评级为“极差”.为了复壮中华鲟野生种群,建议修复葛
单星藻隶属于绿藻纲环藻目栅藻科,多为单细胞或聚合群体,属内已知种类多发现于气生、亚气生生境,在天然抗氧化剂和食品色素生产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关于该类群的基础分类学研究相对薄弱,阻碍了这些优质藻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研究从重庆市及周口市采集到2株单星藻,经形态学及18S rDNA、ITS和tufA三个分子标记鉴定为单星藻属一新种,命名为重庆单星藻Coelastrella chongqingensis sp.nov..重庆单星藻显著的形态特征是细胞壁近似光滑或仅具细微皱纹,不具有典型单星藻类群纵
为弄清倒刺鲃两极虫(Myxidium spinibarba)的宿主多样性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类组成,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比较分析了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倒刺鲃两极虫的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寄生于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9%—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1,符合种内变异;寄生于不同宿主倒刺鲃两极虫的株系在系统发育树中嵌合聚支,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