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会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理念(理论、方法、规则等)之于现代会计发展的关系可能将由此面临一个重新的“定位”问题:即会计信息化应当是理念导向的还是技术导向的?对此,目前相关文献并无纵深论述。本文试基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内涵等问题的重新认识对此问题作一阐述。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导向内涵
一、关于会计的本质:确认和计量
现代知识社会是以知识流动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或者已经改变了会计这一职业的传统,并且重新定义了会计作为企业核心管理手段的方方面面,的确,“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迈克尔.查特菲尔德,1989)。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核心,将面临一个理论导向基础和技术支撑的变革。
1.信息系统说——会计的“衍生”功能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曾经把会计这一方法的本质和基本特点概括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认为会计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方法体系,它既能提供有关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及有关非货币信息,又可作为控制手段以控制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及其结果。以葛家澍教授为代表的很多国内学者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功能在于“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而后把它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总称会计信息),…… 会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信息的提供和利用就可执行其反映和控制(包括监督)的本质职能”(葛家澍,1986)。应当说,该观点在侧重会计的反映的本质职能(会计本身既不是生产活动,也不是管理活动)的同时,亦兼顾了会计在可预计的未来时期内的可能发展趋势。
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在其名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认为,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即FASB(1978)亦基本持同样观点。
2.确认和计量——会计的本质
但有不同观点认为,“信息系统并非会计的本质,因为企业还存在许多信息系统。实际上,会计的本质是全面的、连续的、完整的进行确认和计量经济活动的方式,也就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才是会计的本质,它决定了会计报告的生成基础”(谢志华,2003)。她同时认为,信息系统只是会计的一項基本功能,而且,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应成为一个与其他信息系统全面集成与融合的信息系统,即应当实现以(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会计信息系统为结果信息、其他信息为原因信息的全面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即会计信息系统的“分部”功能并不能使之成为会计的本质。
笔者认为,“信息系统说”主要是“决策有用观”基础的,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结果信息的直接要求;而“确认与计量本质说”则主要是从承担受托责任的信息生产者(经营者、会计人员以及实际管理层)的角度来说明确认与计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源”的制约,没有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原初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决策有用信息是不可能实现的。前者基本上属于会计本质的“工具论”、较为接近“管理活动论”的看法。笔者较为赞成后者,“万变不离其宗”,信息系统可以作为会计的一个“衍生”功能,只不过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这种功能更其重要罢了。由此——既然会计的本质仍然是确认和计量——会计的信息化就必须仍然遵循理念导向,运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实时、可靠反映相关会计信息的基础就仍然是实时、可靠的确认与计量,从而也就必须时时遵循着关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整套理论、方法、规则和理念的引导。
二、关于会计目标:应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1.受托责任观——面临信息提供困境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对于会计目标的阐述均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现代会计的产生也正是以两权分离为其历史与逻辑起点的。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就是有效反映资源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但即使在两权分离基础上,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作为代理双方有时并不具备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两权合一”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潜在投资者等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广义的委托方”的空前扩展已使受托责任观面临信息提供的困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多向代理问题、信息非对称问题使其利益冲突难以避免,经营者的受托责任难以充分实现。
2.决策有用观——突出“公共产品”属性
与受托责任观不同,决策有用观强调潜在投资者的信息使用需求,因此认为,会计不仅仅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应同时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和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即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也是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积极意义在于扩展了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逐渐走进企业财务治理的“视域”,有力地支撑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共产品”属性理论。
在会计目标或信息披露上,利益相关者理论使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其终极目标均在于如何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高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满足会计信息需求”成为两种观点目标差异的共同特性,也是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和依据;而且,在对象上,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要满足需求的信息类型,会计信息的供给应当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吴联生,2001)。魏明海(2005)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问题的五个方面分析就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
3.会计信息化的“宗旨”——“大本质、小目标”
会计目标是对会计本质的细化与延伸,但后者并不会严格地界定前者,“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本质并不会因为会计目标的“漂移”而改变其本初属性。“信息系统”作为会计重要“衍生、分部”功能的价值正好体现在“满足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会计目标的务实、可操作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势上。“大本质、小目标”真正体现了会计作为经济理论学科和管理应用工具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而这应当成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一条“理性务实的发展之路”。会计信息化在技术上有效实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实时和充分需求,但决定会计信息化功能扩展的基础仍然是对于会计目标以及会计本质的纵深认识,而会计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后续进展仍必将依赖于此。
三、会计信息化的内涵:管理信息化VS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会计的概念基础上适应现代知识社会的信息化背景而提出的。在我国,长期以来把“现代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称为“会计电算化”。但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会计电算化降低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能全面的涵盖其实质内容,容易误导人们的理解。因此,近年来国内普遍赞成以“会计管理信息化”来替代“会计电算化”的提法;而且,已有学者主张应全面重建“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即ISCA模型。杨周南(2003)就认为ISCA模型应由AIS、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对AIS及其内控制度的审计等三大部分组成,以最终达到对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应用。应当说ISCA模型的建立已经可以从根本上否定会计电算化的提法,使会计的现代化内涵更其充实、全面、准确。
另外,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提法除了上述缺陷之外,更大的弊端在于其并没有在现代信息化新背景下进一步延伸会计工作的内涵,而且使会计的本质和会计目标从此游离于技术层面,即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导向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会计信息化的,这给会计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带来“瓶颈性”束缚。ISCA模型虽然没有直接突出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内涵,但在技术基础上强调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的配套和引导功能,为研究会计信息化的理念导向问题提供了思路。
四、结语
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的探讨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导向:即“会计信息化”是否应当有会计、审计、企业管理等纵深理论基础的支撑?应当是理念导向的还是技术导向的?是否可以解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问题等。反思会计的本质与目标,我们发现,会计的原初的确认、计量本质和“衍生的”信息系统功能最终均是为了满足包括受托方(经营者)与所谓“广义的委托方”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技术的会计运用只不过是为了提升信息服务的差异性、实时性以及成本节约等功能——虽然,信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同步革新着会计理念;这个运用过程的实质与目的可以理解为:以理论为支撑,从技术上实现以会计信息流同步、实时贯穿或者重塑、再造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1月,P4~34
[2]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准则、方法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P373
[3]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4]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绪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5]谢志华:会计的逻辑——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会计研究,2003,6
[6]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财会通讯,2001,8
[7]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会计研究,2005,3
[8]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10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导向内涵
一、关于会计的本质:确认和计量
现代知识社会是以知识流动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或者已经改变了会计这一职业的传统,并且重新定义了会计作为企业核心管理手段的方方面面,的确,“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迈克尔.查特菲尔德,1989)。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核心,将面临一个理论导向基础和技术支撑的变革。
1.信息系统说——会计的“衍生”功能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曾经把会计这一方法的本质和基本特点概括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认为会计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方法体系,它既能提供有关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及有关非货币信息,又可作为控制手段以控制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及其结果。以葛家澍教授为代表的很多国内学者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功能在于“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而后把它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总称会计信息),…… 会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信息的提供和利用就可执行其反映和控制(包括监督)的本质职能”(葛家澍,1986)。应当说,该观点在侧重会计的反映的本质职能(会计本身既不是生产活动,也不是管理活动)的同时,亦兼顾了会计在可预计的未来时期内的可能发展趋势。
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在其名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认为,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即FASB(1978)亦基本持同样观点。
2.确认和计量——会计的本质
但有不同观点认为,“信息系统并非会计的本质,因为企业还存在许多信息系统。实际上,会计的本质是全面的、连续的、完整的进行确认和计量经济活动的方式,也就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才是会计的本质,它决定了会计报告的生成基础”(谢志华,2003)。她同时认为,信息系统只是会计的一項基本功能,而且,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应成为一个与其他信息系统全面集成与融合的信息系统,即应当实现以(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会计信息系统为结果信息、其他信息为原因信息的全面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即会计信息系统的“分部”功能并不能使之成为会计的本质。
笔者认为,“信息系统说”主要是“决策有用观”基础的,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结果信息的直接要求;而“确认与计量本质说”则主要是从承担受托责任的信息生产者(经营者、会计人员以及实际管理层)的角度来说明确认与计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源”的制约,没有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原初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决策有用信息是不可能实现的。前者基本上属于会计本质的“工具论”、较为接近“管理活动论”的看法。笔者较为赞成后者,“万变不离其宗”,信息系统可以作为会计的一个“衍生”功能,只不过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这种功能更其重要罢了。由此——既然会计的本质仍然是确认和计量——会计的信息化就必须仍然遵循理念导向,运用信息技术更加充分、实时、可靠反映相关会计信息的基础就仍然是实时、可靠的确认与计量,从而也就必须时时遵循着关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整套理论、方法、规则和理念的引导。
二、关于会计目标:应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1.受托责任观——面临信息提供困境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对于会计目标的阐述均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现代会计的产生也正是以两权分离为其历史与逻辑起点的。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就是有效反映资源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但即使在两权分离基础上,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作为代理双方有时并不具备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两权合一”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潜在投资者等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广义的委托方”的空前扩展已使受托责任观面临信息提供的困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多向代理问题、信息非对称问题使其利益冲突难以避免,经营者的受托责任难以充分实现。
2.决策有用观——突出“公共产品”属性
与受托责任观不同,决策有用观强调潜在投资者的信息使用需求,因此认为,会计不仅仅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应同时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和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即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也是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积极意义在于扩展了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逐渐走进企业财务治理的“视域”,有力地支撑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共产品”属性理论。
在会计目标或信息披露上,利益相关者理论使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其终极目标均在于如何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高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满足会计信息需求”成为两种观点目标差异的共同特性,也是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和依据;而且,在对象上,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要满足需求的信息类型,会计信息的供给应当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吴联生,2001)。魏明海(2005)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问题的五个方面分析就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
3.会计信息化的“宗旨”——“大本质、小目标”
会计目标是对会计本质的细化与延伸,但后者并不会严格地界定前者,“确认与计量”的会计本质并不会因为会计目标的“漂移”而改变其本初属性。“信息系统”作为会计重要“衍生、分部”功能的价值正好体现在“满足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会计目标的务实、可操作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势上。“大本质、小目标”真正体现了会计作为经济理论学科和管理应用工具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而这应当成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一条“理性务实的发展之路”。会计信息化在技术上有效实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实时和充分需求,但决定会计信息化功能扩展的基础仍然是对于会计目标以及会计本质的纵深认识,而会计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后续进展仍必将依赖于此。
三、会计信息化的内涵:管理信息化VS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会计的概念基础上适应现代知识社会的信息化背景而提出的。在我国,长期以来把“现代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称为“会计电算化”。但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会计电算化降低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能全面的涵盖其实质内容,容易误导人们的理解。因此,近年来国内普遍赞成以“会计管理信息化”来替代“会计电算化”的提法;而且,已有学者主张应全面重建“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即ISCA模型。杨周南(2003)就认为ISCA模型应由AIS、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对AIS及其内控制度的审计等三大部分组成,以最终达到对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应用。应当说ISCA模型的建立已经可以从根本上否定会计电算化的提法,使会计的现代化内涵更其充实、全面、准确。
另外,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提法除了上述缺陷之外,更大的弊端在于其并没有在现代信息化新背景下进一步延伸会计工作的内涵,而且使会计的本质和会计目标从此游离于技术层面,即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导向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会计信息化的,这给会计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带来“瓶颈性”束缚。ISCA模型虽然没有直接突出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内涵,但在技术基础上强调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的配套和引导功能,为研究会计信息化的理念导向问题提供了思路。
四、结语
会计本质与会计目标的探讨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导向:即“会计信息化”是否应当有会计、审计、企业管理等纵深理论基础的支撑?应当是理念导向的还是技术导向的?是否可以解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问题等。反思会计的本质与目标,我们发现,会计的原初的确认、计量本质和“衍生的”信息系统功能最终均是为了满足包括受托方(经营者)与所谓“广义的委托方”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技术的会计运用只不过是为了提升信息服务的差异性、实时性以及成本节约等功能——虽然,信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同步革新着会计理念;这个运用过程的实质与目的可以理解为:以理论为支撑,从技术上实现以会计信息流同步、实时贯穿或者重塑、再造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1月,P4~34
[2]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准则、方法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P373
[3]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4]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绪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5]谢志华:会计的逻辑——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会计研究,2003,6
[6]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财会通讯,2001,8
[7]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会计研究,2005,3
[8]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