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钗黛二人,是全书的主要人物,但二人性格却判然有别,俞平伯指出:“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差别,所以作者经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来写,从对比中可以显出她们性格的差异。
黛玉此生为还泪而来,能够畅笑的欢乐时光并不多见,“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段,实属黛玉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快乐时光。“从这一段笑态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亲密、放松、纯真之情,这也是宝黛爱情中最美好的时光的真实写照。”然而,她还借“冷香”“暖香”两次“冷笑”打趣宝玉。她的冷笑是对生存现实不满和对失去爱情担心的表现。
黛玉也是一个极具导演和表演天赋的人,由她导演并主演的高规格群笑场面更觉有趣。
贾母携众人游览大观园,在藕香榭听戏,刘姥姥“喜得手舞足蹈起来”,“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惜春因画大观图向诗社社长李纨告假,探春提到刘姥姥,黛玉便以“母蝗虫”取笑。黛玉是一个贵族知识女性,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她以“母蝗虫”喻刘姥姥,有其过于刻薄、清高、鄙视底层人民的一面,但就其比喻本身而言,实属高妙。人与蝗虫,似无可比之处,然此比喻贵在神似,不在形似,其中含有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夸张。
在讨论请假时间时,黛玉又针对惜春“慢慢儿的画”进行取笑,“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
这三个相对集中的群笑场面,都以黛玉为中心,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语言艺术确实不凡,而宝钗的见解也确非等闲。好一个“携蝗大嚼图”,此题跋构思奇特,妙语惊人,熔夸张、比拟于一炉,极尽幽默、戏谑之能事,形神兼备,雅俗共赏。诚如宝钗所说,黛玉的玩笑能够趋俚入雅、化腐为新。如此空前绝后的奇图异趣,不由得人们不“哄然大笑”,真正笑得开心,笑得痛快,笑得震天动地,笑得酣畅淋漓,笑得荡气回肠。这是本场笑剧的高潮,也是《红楼梦》中独一无二登峰造极的真正开怀畅笑。
宝钗为人圆滑玲珑,善解人颐,王夫人因金钏跳井之事心中不快,宝钗前来劝慰,她用了“三笑”一“忙道”,就圆满地开释了王夫人的心结。宝钗一笑“澄清”了金钏的死因,二笑给出了尽主仆之情的方法,三笑解决了王夫人眼下的实际困难。三笑之后,顿释王夫人之怀,从金钏的死因到最后的发送,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在她口中却是如此轻描淡写,一晃而过,“宝钗似乎厚,厚而实薄。”此言不假。
钗黛二人之间有着非常突出、尖锐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关于“木石之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因此二人经常互相戏谑、奚落,这种表现并非以恶语相讥的形式表现,而多以“笑”来表现。第八回中宝玉在宝钗处,正好黛玉也前来,黛玉进门便笑道“我来得不巧了”,张新之很敏锐地注意到了此笑的不同寻常:“一语括尽生平……此宝钗、黛玉发言之始,特作此语,如闻其声。”尽管二人均以笑相对,但二人之争,由此可窥一斑,黛玉说话如珠走盘,伶俐尖酸,口角毕肖,而宝钗“也不去理她”,看似“浑厚天成”,而“实乃装愚。”正在这时雪雁来送手炉,黛玉抓住这一时机,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把宝玉又狠狠地奚落了一顿,当然,奚落宝玉就是奚落宝钗,尤其是对雪雁“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段笑语,很有针对性,但又有很强的隐蔽性。 “句句尖刺,可恨可爱,而句意毫无滞碍。”一个耿直尖利的黛玉活现纸上。
宝钗素知黛玉信性情,她的反应也极其平和,很符合她那种含蓄内敛、浑厚的秉性。而薛姨妈也许对他们之间的这种争锋不很敏感,黛玉对她的一番话又曲尽人情,入情入理,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黛玉此言,“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常言道: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林黛玉是笑到最后的,但不是笑得最好的,宝钗也不是,“敲断金钗红烛冷”,宝玉出家,自己孀居终生,可以说她的结局甚至比黛玉更惨。他们二人的结局都是极其悲怆的,前世缘定的“木石之盟”没有实现,人为做作的“金玉良缘”也半途而废,这也就是王国维称这部小说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的原因。
黛玉这个为还泪而生的女孩儿,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是反常地笑着的。
傻大姐“泄机关”后,迷了本性的黛玉和失玉痴傻的宝玉见了最后一面,在这次见面中,他们都是“笑”着的,不过是在神志不清状态下的“傻笑”,却也是最为绝望时心里最底层情感的真实流露。得知宝玉和宝钗已订下亲的黛玉,失去了她强撑病体继续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在那个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命运的时代,他们二人都没有决定自己爱情婚姻自由的权利,何况宝玉又是在病中,疯疯傻傻,几乎不省人事,黛玉无依无靠,只是投靠在贾家,也没有争取自主爱情、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对黛玉这个诗人而言,爱情是她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在失去爱情的巨大打击之下,她只有傻笑,因为她的精神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一片空白。
李希凡指出:“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浮现了笑容。听到了那逼死她的贾母的无用的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同情她的紫鹃的善意的谎言,也是‘微微一笑’,林黛玉是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这笑意味着她对痛苦生活的猛醒,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彻底绝望和视死如归的复杂感情。”
同样是笑,但黛玉之笑绝非宝钗之笑,二人迥异的性格,决定了二人迥异的笑态、二人迥异的笑姿,造就了二人迥异的性格。
黛玉此生为还泪而来,能够畅笑的欢乐时光并不多见,“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段,实属黛玉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快乐时光。“从这一段笑态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亲密、放松、纯真之情,这也是宝黛爱情中最美好的时光的真实写照。”然而,她还借“冷香”“暖香”两次“冷笑”打趣宝玉。她的冷笑是对生存现实不满和对失去爱情担心的表现。
黛玉也是一个极具导演和表演天赋的人,由她导演并主演的高规格群笑场面更觉有趣。
贾母携众人游览大观园,在藕香榭听戏,刘姥姥“喜得手舞足蹈起来”,“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惜春因画大观图向诗社社长李纨告假,探春提到刘姥姥,黛玉便以“母蝗虫”取笑。黛玉是一个贵族知识女性,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她以“母蝗虫”喻刘姥姥,有其过于刻薄、清高、鄙视底层人民的一面,但就其比喻本身而言,实属高妙。人与蝗虫,似无可比之处,然此比喻贵在神似,不在形似,其中含有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夸张。
在讨论请假时间时,黛玉又针对惜春“慢慢儿的画”进行取笑,“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
这三个相对集中的群笑场面,都以黛玉为中心,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语言艺术确实不凡,而宝钗的见解也确非等闲。好一个“携蝗大嚼图”,此题跋构思奇特,妙语惊人,熔夸张、比拟于一炉,极尽幽默、戏谑之能事,形神兼备,雅俗共赏。诚如宝钗所说,黛玉的玩笑能够趋俚入雅、化腐为新。如此空前绝后的奇图异趣,不由得人们不“哄然大笑”,真正笑得开心,笑得痛快,笑得震天动地,笑得酣畅淋漓,笑得荡气回肠。这是本场笑剧的高潮,也是《红楼梦》中独一无二登峰造极的真正开怀畅笑。
宝钗为人圆滑玲珑,善解人颐,王夫人因金钏跳井之事心中不快,宝钗前来劝慰,她用了“三笑”一“忙道”,就圆满地开释了王夫人的心结。宝钗一笑“澄清”了金钏的死因,二笑给出了尽主仆之情的方法,三笑解决了王夫人眼下的实际困难。三笑之后,顿释王夫人之怀,从金钏的死因到最后的发送,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在她口中却是如此轻描淡写,一晃而过,“宝钗似乎厚,厚而实薄。”此言不假。
钗黛二人之间有着非常突出、尖锐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关于“木石之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因此二人经常互相戏谑、奚落,这种表现并非以恶语相讥的形式表现,而多以“笑”来表现。第八回中宝玉在宝钗处,正好黛玉也前来,黛玉进门便笑道“我来得不巧了”,张新之很敏锐地注意到了此笑的不同寻常:“一语括尽生平……此宝钗、黛玉发言之始,特作此语,如闻其声。”尽管二人均以笑相对,但二人之争,由此可窥一斑,黛玉说话如珠走盘,伶俐尖酸,口角毕肖,而宝钗“也不去理她”,看似“浑厚天成”,而“实乃装愚。”正在这时雪雁来送手炉,黛玉抓住这一时机,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把宝玉又狠狠地奚落了一顿,当然,奚落宝玉就是奚落宝钗,尤其是对雪雁“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段笑语,很有针对性,但又有很强的隐蔽性。 “句句尖刺,可恨可爱,而句意毫无滞碍。”一个耿直尖利的黛玉活现纸上。
宝钗素知黛玉信性情,她的反应也极其平和,很符合她那种含蓄内敛、浑厚的秉性。而薛姨妈也许对他们之间的这种争锋不很敏感,黛玉对她的一番话又曲尽人情,入情入理,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黛玉此言,“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常言道: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林黛玉是笑到最后的,但不是笑得最好的,宝钗也不是,“敲断金钗红烛冷”,宝玉出家,自己孀居终生,可以说她的结局甚至比黛玉更惨。他们二人的结局都是极其悲怆的,前世缘定的“木石之盟”没有实现,人为做作的“金玉良缘”也半途而废,这也就是王国维称这部小说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的原因。
黛玉这个为还泪而生的女孩儿,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是反常地笑着的。
傻大姐“泄机关”后,迷了本性的黛玉和失玉痴傻的宝玉见了最后一面,在这次见面中,他们都是“笑”着的,不过是在神志不清状态下的“傻笑”,却也是最为绝望时心里最底层情感的真实流露。得知宝玉和宝钗已订下亲的黛玉,失去了她强撑病体继续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在那个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命运的时代,他们二人都没有决定自己爱情婚姻自由的权利,何况宝玉又是在病中,疯疯傻傻,几乎不省人事,黛玉无依无靠,只是投靠在贾家,也没有争取自主爱情、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对黛玉这个诗人而言,爱情是她生命和灵魂的唯一寄托。在失去爱情的巨大打击之下,她只有傻笑,因为她的精神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一片空白。
李希凡指出:“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浮现了笑容。听到了那逼死她的贾母的无用的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同情她的紫鹃的善意的谎言,也是‘微微一笑’,林黛玉是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这笑意味着她对痛苦生活的猛醒,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的彻底绝望和视死如归的复杂感情。”
同样是笑,但黛玉之笑绝非宝钗之笑,二人迥异的性格,决定了二人迥异的笑态、二人迥异的笑姿,造就了二人迥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