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格《永远的一课》写欧阳老师冒着种种困难的考验,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殊的课——率领“我们”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去操场立正五分钟。因为欧阳老师这节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很特别,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让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遇到了抵制,但是欧阳老师仍然咬牙坚持上完了这节让“我”永远受到教益的课。(作者称之为“永远的一课”。)作者把欧阳老师面临的困难写得愈大,完成任务的难度也便愈大,以此反衬最终完成任务的欧阳老师这一课的价值也就愈大。通观全文,作者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写了欧阳老师遇到的种种的困难。
一是环境描写烘托天气方面的困难 文章多处交代了欧阳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恶劣的天气条件:上课前教室外边的风像“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呜咽着四处搜索,从屋顶从看不见缝隙的墙壁鼠叫似的‘吱吱’而入”,“雪恶狠狠地寻找袭击的对象”;鼻子冻得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的瞬间大风把墙上的《中学生守则》吹得一上一下,扬上去后马上又飘下来;走出教室后风雪“把篮球架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这些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表现了风大雪暴。除了这些直接描写外,作者还用间接描写侧面表现风雪之大:学生们读书的心思被冻住了,东边的操场、北边的菜园和再北边的水塘连在一起,篮球架变矮了许多,足见地上的积雪之厚;“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可见风雪之后气温之低。“线衣脱到一半,风雪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夸张地体现了风大雪猛。文章这些描写,增大了这一节课的客观难度,突出了欧阳老师受到了天气方面的巨大考验,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烘托和铺垫。
二是情绪描写凸显学生方面的抵制 文章除了渲染自然条件方面的困难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之外,还写了学生们得到这个任务之后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凸显欧阳老师面临的人为因素方面的困难。欧阳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这个特殊的任务的确太出人意料了,学生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初便表现出了不理解:“几十双眼睛在问。”“问”字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学生的疑惑和意外,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对欧阳老师言行的满腹疑虑,因此也就有学生不理解;在老师的威逼之下仍然有少数学生“逃课”则直接表达了学生的不满和对抗:“即使欧阳老师下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横的男生没有出教室。”对欧阳老师的上课要求,学生的不理解甚至对抗,是欧阳老师上这节课所遇到的人为因素方面的最大困难。
三是行为描写刻画老师身体的虚弱 欧阳老师要面临的困难除了来自自然条件方面和人为因素方面外,他还要面临自己身体虚弱的困难:“瘦削的”、“脸色苍白”的他身体并不好,为了给学生做表率,率先垂范,他又“脱下羽绒衣”,“只穿一件白衬褂”和学生站在一起。这一情节反映出欧阳老师率领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但是这也使得他与怕冷的学生们的行为构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结果他咬牙坚持了下来:身体“更显单薄”的他,在“五分钟过去了”,才“吃力”地宣布解散。
欧阳老师正是在这重重困难面前咬牙坚持才率领“我们”最终完成这特殊的一课的。虽然这节课整个过程充满艰辛的考验,但最终让“我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面对困难,许多人戴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这就是欧阳老师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畏惧困难,就会放大了困难的威力,弱化甚至消解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没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了。人的潜能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对困难的畏惧、退缩就是对成功的远离、舍弃!欧阳老师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更以他的经历阐释了这一理论:“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县一中。
一是环境描写烘托天气方面的困难 文章多处交代了欧阳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恶劣的天气条件:上课前教室外边的风像“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呜咽着四处搜索,从屋顶从看不见缝隙的墙壁鼠叫似的‘吱吱’而入”,“雪恶狠狠地寻找袭击的对象”;鼻子冻得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的瞬间大风把墙上的《中学生守则》吹得一上一下,扬上去后马上又飘下来;走出教室后风雪“把篮球架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这些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表现了风大雪暴。除了这些直接描写外,作者还用间接描写侧面表现风雪之大:学生们读书的心思被冻住了,东边的操场、北边的菜园和再北边的水塘连在一起,篮球架变矮了许多,足见地上的积雪之厚;“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可见风雪之后气温之低。“线衣脱到一半,风雪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夸张地体现了风大雪猛。文章这些描写,增大了这一节课的客观难度,突出了欧阳老师受到了天气方面的巨大考验,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烘托和铺垫。
二是情绪描写凸显学生方面的抵制 文章除了渲染自然条件方面的困难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之外,还写了学生们得到这个任务之后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凸显欧阳老师面临的人为因素方面的困难。欧阳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这个特殊的任务的确太出人意料了,学生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初便表现出了不理解:“几十双眼睛在问。”“问”字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学生的疑惑和意外,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对欧阳老师言行的满腹疑虑,因此也就有学生不理解;在老师的威逼之下仍然有少数学生“逃课”则直接表达了学生的不满和对抗:“即使欧阳老师下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横的男生没有出教室。”对欧阳老师的上课要求,学生的不理解甚至对抗,是欧阳老师上这节课所遇到的人为因素方面的最大困难。
三是行为描写刻画老师身体的虚弱 欧阳老师要面临的困难除了来自自然条件方面和人为因素方面外,他还要面临自己身体虚弱的困难:“瘦削的”、“脸色苍白”的他身体并不好,为了给学生做表率,率先垂范,他又“脱下羽绒衣”,“只穿一件白衬褂”和学生站在一起。这一情节反映出欧阳老师率领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但是这也使得他与怕冷的学生们的行为构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结果他咬牙坚持了下来:身体“更显单薄”的他,在“五分钟过去了”,才“吃力”地宣布解散。
欧阳老师正是在这重重困难面前咬牙坚持才率领“我们”最终完成这特殊的一课的。虽然这节课整个过程充满艰辛的考验,但最终让“我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面对困难,许多人戴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这就是欧阳老师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畏惧困难,就会放大了困难的威力,弱化甚至消解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没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了。人的潜能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对困难的畏惧、退缩就是对成功的远离、舍弃!欧阳老师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更以他的经历阐释了这一理论:“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