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蓄积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发生在本乡本土,具有教育意义。其内容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风土民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既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具体化,又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有效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都强调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乡土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乡土教材的作用。
一、拉近历史教科书中某些史实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有些史实,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教学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感到非常陌生。比如“半坡彩陶”这一知识点,由于它距今六七千年,教学中学生老是没有印象,总是反应平淡,一闪而过,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一改传统做法,先找到一位家乡在合肥市的学生,让他向全班学生介绍制陶工艺。学生从他的介绍中知道了制陶的原料、工序、烧陶的柴火,陶制品的色泽质地……之后才讲授半坡彩陶。学生不仅没了陌生感,反而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制陶、烧陶、出陶的情景。这样,学生跨越了六七千年的历史时空界限,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人们越来越趋于都市化、现代化。由此,我们可以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比如,笔者曾经工作的学校,地处彝族为主的地区,在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历史教学时布置彝族学生回家调查彝族为什么崇拜黑色,彝族民居与汉族民居有何不同,火把节时跳的舞蹈有什么含义,土司制度是怎么回事,周围还有多少人能认识能书写彝文,等等。调查完毕,大家不仅对本民族文化侃侃而谈,而且认识到有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已经快要消失,有必要继承它们,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贵州是一个落后省份,许多地方的学生都把希望定位在毕业后考上理想的学校,然后跳出去,即便考不上,退而求其次——毕业后就到沿海或者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大家的家乡感情极其淡薄。针对这种情形,很有必要利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一位老师尝试过,结果很让人满意,他给一个全县最偏远最穷的乡的学生上了这么一堂有关乡土教材的历史课:他先组织学生讨论历史教材书中涉及的内容,然后择取几项由学生调查,学生就近到有关政府部门作了调查后,得到了许多资料。传说和神话:“山是秦始皇用鞭子赶来的”。证据就是山的皱折乃是鞭子抽打的痕迹。“水稻是狗从下江带来的。”工业方面:有个地方的人会造草纸(马粪纸),有个地方的人会制砖瓦,有个石匠手艺高超,他凿开的石狮,口里衔着一个能滚动的金元宝,可是你却取不出来……历史遗迹:官场古道,促家寨苗族遗址,彝族土司的祠堂石栏,红二六军团小住的寨子,清朝时曾出过一个贡生……通过这些调查,学生觉得自己的家乡并不那么落后,它有美丽凄婉的传说,有丰富的历史,又充满朝气,充满希望。
四、使学生养成积累历史资料的习惯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学好它,历史实物或者亲身经历了好几个历史事件的人或者有关资料就成了最好的形象解答和说服力充分的佐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乡土教材使用,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自觉收集史证的习惯。比如有这样一位老师,当他讲授“文革”“极左路线”时,学生就自觉地收集旧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寻访当年活学活用毛选的典型,找当年的老生产队长了解,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理性分析。
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不愿学的课,学习起来自然就成为一些历史事件的简单机械的背诵,禁锢了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情趣性。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史,就会让遥远的、全国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地方史的学习可以增进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在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实践性强的特征,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境的缺欠,发挥了课本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丰富和实践方便的优势,确定了自身在历史活动课中的中心地位。本地拥有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依据我校“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校本课程计划,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学生对这些虽不陌生,但他们头脑中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缺乏完整性,甚至有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因而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有关传说,撰写历史小论文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乡土教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哪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乡土教材。二是分专题,因为乡土教材的内容比较庞杂,教师没有明确专题就让学生盲目撷取,学生会不得要领。三要有选择性,有些乡土教材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民族团结,因此老师要对乡土教材进行选择性的挖掘与使用。四要综合使用,正因为乡土教材的庞杂,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用武的场所和原料。
一、拉近历史教科书中某些史实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有些史实,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教学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感到非常陌生。比如“半坡彩陶”这一知识点,由于它距今六七千年,教学中学生老是没有印象,总是反应平淡,一闪而过,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一改传统做法,先找到一位家乡在合肥市的学生,让他向全班学生介绍制陶工艺。学生从他的介绍中知道了制陶的原料、工序、烧陶的柴火,陶制品的色泽质地……之后才讲授半坡彩陶。学生不仅没了陌生感,反而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制陶、烧陶、出陶的情景。这样,学生跨越了六七千年的历史时空界限,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人们越来越趋于都市化、现代化。由此,我们可以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比如,笔者曾经工作的学校,地处彝族为主的地区,在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历史教学时布置彝族学生回家调查彝族为什么崇拜黑色,彝族民居与汉族民居有何不同,火把节时跳的舞蹈有什么含义,土司制度是怎么回事,周围还有多少人能认识能书写彝文,等等。调查完毕,大家不仅对本民族文化侃侃而谈,而且认识到有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已经快要消失,有必要继承它们,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贵州是一个落后省份,许多地方的学生都把希望定位在毕业后考上理想的学校,然后跳出去,即便考不上,退而求其次——毕业后就到沿海或者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大家的家乡感情极其淡薄。针对这种情形,很有必要利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一位老师尝试过,结果很让人满意,他给一个全县最偏远最穷的乡的学生上了这么一堂有关乡土教材的历史课:他先组织学生讨论历史教材书中涉及的内容,然后择取几项由学生调查,学生就近到有关政府部门作了调查后,得到了许多资料。传说和神话:“山是秦始皇用鞭子赶来的”。证据就是山的皱折乃是鞭子抽打的痕迹。“水稻是狗从下江带来的。”工业方面:有个地方的人会造草纸(马粪纸),有个地方的人会制砖瓦,有个石匠手艺高超,他凿开的石狮,口里衔着一个能滚动的金元宝,可是你却取不出来……历史遗迹:官场古道,促家寨苗族遗址,彝族土司的祠堂石栏,红二六军团小住的寨子,清朝时曾出过一个贡生……通过这些调查,学生觉得自己的家乡并不那么落后,它有美丽凄婉的传说,有丰富的历史,又充满朝气,充满希望。
四、使学生养成积累历史资料的习惯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学好它,历史实物或者亲身经历了好几个历史事件的人或者有关资料就成了最好的形象解答和说服力充分的佐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乡土教材使用,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自觉收集史证的习惯。比如有这样一位老师,当他讲授“文革”“极左路线”时,学生就自觉地收集旧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寻访当年活学活用毛选的典型,找当年的老生产队长了解,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理性分析。
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不愿学的课,学习起来自然就成为一些历史事件的简单机械的背诵,禁锢了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情趣性。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史,就会让遥远的、全国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自己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课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地方史的学习可以增进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在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实践性强的特征,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境的缺欠,发挥了课本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丰富和实践方便的优势,确定了自身在历史活动课中的中心地位。本地拥有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依据我校“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校本课程计划,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学生对这些虽不陌生,但他们头脑中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缺乏完整性,甚至有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因而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有关传说,撰写历史小论文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乡土教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哪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乡土教材。二是分专题,因为乡土教材的内容比较庞杂,教师没有明确专题就让学生盲目撷取,学生会不得要领。三要有选择性,有些乡土教材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民族团结,因此老师要对乡土教材进行选择性的挖掘与使用。四要综合使用,正因为乡土教材的庞杂,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用武的场所和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