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考纲要求学生能够快捷、全面、准确的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征是图文并茂,图表能够反映地理原理及其内在的联系,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以用图表形式呈现出来,所以说图表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高中地理教材是图文并茂有文字、图表两大教学内容组成,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贯彻教材的始终,因此,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图文转换”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图表分类;解读;地理能力
地理高考试题“无图不成题”一题多图、一图多题图表丰富而新颖,但无论高考题中图表形式如何创新都源于教材最基本的图表知识,又高于教材。能够驾驭高于教材的图表知识,首先应该把教材中的图表通过拆分、转换等方法掌握透彻。
一、地理教材图表的作用
教材中各类图表与正文、阅读材料、活动、思考、问题研究等内容紧密联系,使教材图文并茂。主要作用有: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以图补文等作用。形象直观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原理、规律等。
二、地理教材图表的分类
地理教材中图表色彩丰富,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形图、图像(漫画、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等。
三、各类图表特点以及解读方法
(一)地理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是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图形,常以政区图为底图包括该区域位置范围、经纬网、海陆分布等。常见的分布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分布特征,如人口、城市、工农业类型、矿产资源、交通干线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判读分布图时,首先根据图名与图例确定地理位置,再结合分布图找出地理事物分布的位置、规律和特征,并能分析其原因(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
例如判读教材P50“图3.9内蒙古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时,首先根据图例和图名找出地理事物为煤矿、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再结合分布图找出矿产资源分布的具体的位置,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可能会发展哪些工业部门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统计图
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等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必修3教材中常见统计图有坐标图(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结构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统计图的优点是简明扼要过程性强,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解读时注意定量信息以及图表中地理事物的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抓住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及分析其隐含的原因,从而掌握图表中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揭示图表反映问题,抓住本质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67页图4.5时,注意该图纵坐标的三大因素分别为:积温≥10℃、年降水量、海拔高度;横坐标两大因素分别为:距海直线距离、东西向地形区分布。
据图分析: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明显反映处海拔高度(地形)对积温的影响。东西向地域分异是水分。据图分析:降水量分部由东向西递减,且山地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
该图反映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与“水分”两大因素。由于东西向热量、水分、地形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三)示意图
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教材中示意图有两类:一是地理關联图:简明扼要的揭示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等。二是地理模式图:一般根据地理原理、规律推演出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读图时要注重图表中呈现的表面信息及隐含信息,抓住图表主题,不同地理要素之间关系及体现的地理规律、原理等。
例如教材65页图4.2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种制度、生长季节、农事安排等。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农业生长的基础。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热量与水分条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的作物的需求,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
(四)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同线等值,(2)等值距全图一致,(3)等值线闭合,(4)等值线不相交、不重叠(陡崖除外),(5)等值线疏密反映地理要素变化。解读图表时,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延伸方向、弯曲状况、疏密程度的变化,注重异常区域变化并揭示其成因。
例如阅读教材66页“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分析该图片时重点突出两点:
<1>.分析“距海远近(海陆位置)”与“地形”两大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2>分析“纬度位置”与“地形”两大因素对等温线的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图右上角的图例注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的情况。
据图分析:该地区的降水分布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长白山山脉的东侧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800毫米,属于湿润地区。东北三省的东部地区由于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北方少有的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由南向北,由平原向山区递减。
(五)地理景观图
地理景观图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图像,更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显示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发展规律及相互联系,便于对区域内部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研究。教材中出现是自然景观图与人文景观图。解读这类图片时,根据图名确定其主题“是什么”,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植被类型、地形地貌、代表性建筑)确定空间位置“在哪里”,最后从景观图中找出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整体上揭示其内在规律与成因。
例如阅读教材67页图4.6森林景观该图片展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兴安落叶林,它是最喜光又耐寒的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部。该树种的分布也体现了当地地理环境冷湿的特征。
四、总结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了各类图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这些图表准确分析,拓展延伸,既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能够从图表中快速、准确的解读地理信息,提升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分析能力,即使面对再复杂新颖的图表也可以从容面对。
关键词:图表分类;解读;地理能力
地理高考试题“无图不成题”一题多图、一图多题图表丰富而新颖,但无论高考题中图表形式如何创新都源于教材最基本的图表知识,又高于教材。能够驾驭高于教材的图表知识,首先应该把教材中的图表通过拆分、转换等方法掌握透彻。
一、地理教材图表的作用
教材中各类图表与正文、阅读材料、活动、思考、问题研究等内容紧密联系,使教材图文并茂。主要作用有: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以图补文等作用。形象直观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原理、规律等。
二、地理教材图表的分类
地理教材中图表色彩丰富,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地形图、图像(漫画、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等。
三、各类图表特点以及解读方法
(一)地理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是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图形,常以政区图为底图包括该区域位置范围、经纬网、海陆分布等。常见的分布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分布特征,如人口、城市、工农业类型、矿产资源、交通干线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判读分布图时,首先根据图名与图例确定地理位置,再结合分布图找出地理事物分布的位置、规律和特征,并能分析其原因(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
例如判读教材P50“图3.9内蒙古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时,首先根据图例和图名找出地理事物为煤矿、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再结合分布图找出矿产资源分布的具体的位置,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可能会发展哪些工业部门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统计图
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等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必修3教材中常见统计图有坐标图(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结构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统计图的优点是简明扼要过程性强,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解读时注意定量信息以及图表中地理事物的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抓住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及分析其隐含的原因,从而掌握图表中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揭示图表反映问题,抓住本质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67页图4.5时,注意该图纵坐标的三大因素分别为:积温≥10℃、年降水量、海拔高度;横坐标两大因素分别为:距海直线距离、东西向地形区分布。
据图分析: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明显反映处海拔高度(地形)对积温的影响。东西向地域分异是水分。据图分析:降水量分部由东向西递减,且山地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
该图反映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与“水分”两大因素。由于东西向热量、水分、地形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三)示意图
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教材中示意图有两类:一是地理關联图:简明扼要的揭示地理原理、过程或规律等。二是地理模式图:一般根据地理原理、规律推演出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读图时要注重图表中呈现的表面信息及隐含信息,抓住图表主题,不同地理要素之间关系及体现的地理规律、原理等。
例如教材65页图4.2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种制度、生长季节、农事安排等。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农业生长的基础。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热量与水分条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的作物的需求,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
(四)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一般具备以下特征:(1)同线等值,(2)等值距全图一致,(3)等值线闭合,(4)等值线不相交、不重叠(陡崖除外),(5)等值线疏密反映地理要素变化。解读图表时,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延伸方向、弯曲状况、疏密程度的变化,注重异常区域变化并揭示其成因。
例如阅读教材66页“图4.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分析该图片时重点突出两点:
<1>.分析“距海远近(海陆位置)”与“地形”两大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2>分析“纬度位置”与“地形”两大因素对等温线的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图右上角的图例注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的情况。
据图分析:该地区的降水分布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长白山山脉的东侧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800毫米,属于湿润地区。东北三省的东部地区由于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北方少有的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由南向北,由平原向山区递减。
(五)地理景观图
地理景观图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图像,更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显示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发展规律及相互联系,便于对区域内部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研究。教材中出现是自然景观图与人文景观图。解读这类图片时,根据图名确定其主题“是什么”,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植被类型、地形地貌、代表性建筑)确定空间位置“在哪里”,最后从景观图中找出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整体上揭示其内在规律与成因。
例如阅读教材67页图4.6森林景观该图片展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兴安落叶林,它是最喜光又耐寒的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部。该树种的分布也体现了当地地理环境冷湿的特征。
四、总结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了各类图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这些图表准确分析,拓展延伸,既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能够从图表中快速、准确的解读地理信息,提升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分析能力,即使面对再复杂新颖的图表也可以从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