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落实素质教育,做到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教学中可尝试摒弃琐碎分析,以中心问题引领课堂;以读带讲,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畅所欲言;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天窗。
[关键词]阅读教学 高年级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62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疑惑:在上课前很认真备课,不放过一个细小的问题;课堂上把应该讲的都讲了,而且讲得特别详细,可学生为什么总听不进去;给了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自己不辞辛劳的一题一题地批改,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这些疑惑促使着我们去反思:怎样提高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摒弃阅读课上的琐碎分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总认为要把语文课文讲通、讲透才是好课;多给学生做练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然而,语文课上一句接一句琐碎的提问反而让学生昏昏欲睡,“题海战术”反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畏惧感。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一篇美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能美美地朗读,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在上课时,却因为教师支离破碎的分解而感同嚼蜡,这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听过这么一节语文课。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下册课文《一夜的工作》时,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提了不下于二十个问题:谁知道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每个部分讲什么?文中的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是辛劳的?你从哪看出周总理生活俭朴?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文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的宵夜,那碟花生米到底有没有因为作者的到来而增加分量?……这些提问当中,有许多问题是可提可不提的,因为它们没有探究的价值。但其中有些问题是很有必要提出的,如:为什么说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是辛劳的?你从哪看出周总理生活俭朴?这两个问题正是整篇文章的中心问题,因为它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从而领略周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因此,避免语文课中繁琐讲解的最有效方法是找准课文的核心问题,以此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引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潜心会文。
二、在文中“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让琅琅书声环绕课堂;带领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要把握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把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
在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我们就领略了这位名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的纯熟技巧。
师:又一次把这些画过的段落再读一遍。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生2:我读懂了母爱。
(板书:“爱”——母爱)
师: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母爱?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能回答吗?(用“母爱就是……就是……”来说一说)
师:母爱就是一句句平凡的话语,母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动作,母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表情。母爱是一堆细节。如果母爱是一片大海,那么一个个细节就是一滴滴的小水珠,聚成了这片大海……作者就是抓住一个个细节来描写母爱的……但母爱并不仅仅是一个个细节,再读课文,这些句子背后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眼睛盯住这些画出来的字词用心地读一读。
师:“躲”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要躲出去?
生3:母亲不制止,是为了让作者得到发泄。
师:说得真好。发泄——“发”字能不能改一改?
生4:宣泄。
教学片断中,于老师先带领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从总体上初识文章。接着,引导学生去了解文中的语句,甚至去琢磨文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读”与“说”中进行的,读文中的语句,说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不脱离文本的读与说的“来回”中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畅所欲言,唤醒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激情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只听,不说的情况很普遍。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三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习惯了“满堂灌”,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学生说了,但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同伴的赞许,久而久之,就不习惯说了;学生没有信心说,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怎么引导学生去学,去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不能是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引导学生有效合作、适度探究。
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
(学生推荐一个女生,该生站了起来)
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个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来)
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师带着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
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
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
(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
靳老师的做法让人感动的同时,更令人回味。他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巧妙地激励读书比较好的学生再接再厉,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暂时读书不好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暂时落后算不了什么,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赶上并超过别人。靳老师不仅在教书,更是在教学生做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靳老师的这种做法正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它将点燃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激情。这是对学生自信心和奋进精神的唤醒,更是对学生尊严、人格和做人力量的唤醒。
四、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天窗
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若离开思想内容,就会成为纯技术的、孤零零的词句训练。那种撇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孤立地搞只言片语的解词、释句等语言文字单项训练的做法,不是真正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想语文课上始终贯穿着情感纽带,就必须充满激情,“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做个感性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应以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准绳,通过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做到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阅读教学 高年级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62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疑惑:在上课前很认真备课,不放过一个细小的问题;课堂上把应该讲的都讲了,而且讲得特别详细,可学生为什么总听不进去;给了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自己不辞辛劳的一题一题地批改,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提高……这些疑惑促使着我们去反思:怎样提高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摒弃阅读课上的琐碎分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总认为要把语文课文讲通、讲透才是好课;多给学生做练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然而,语文课上一句接一句琐碎的提问反而让学生昏昏欲睡,“题海战术”反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畏惧感。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一篇美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能美美地朗读,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在上课时,却因为教师支离破碎的分解而感同嚼蜡,这如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听过这么一节语文课。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下册课文《一夜的工作》时,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提了不下于二十个问题:谁知道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每个部分讲什么?文中的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是辛劳的?你从哪看出周总理生活俭朴?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文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的宵夜,那碟花生米到底有没有因为作者的到来而增加分量?……这些提问当中,有许多问题是可提可不提的,因为它们没有探究的价值。但其中有些问题是很有必要提出的,如:为什么说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是辛劳的?你从哪看出周总理生活俭朴?这两个问题正是整篇文章的中心问题,因为它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从而领略周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因此,避免语文课中繁琐讲解的最有效方法是找准课文的核心问题,以此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引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潜心会文。
二、在文中“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让琅琅书声环绕课堂;带领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要把握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把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
在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我们就领略了这位名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的纯熟技巧。
师:又一次把这些画过的段落再读一遍。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生2:我读懂了母爱。
(板书:“爱”——母爱)
师: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母爱?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能回答吗?(用“母爱就是……就是……”来说一说)
师:母爱就是一句句平凡的话语,母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动作,母爱就是一个个平凡的表情。母爱是一堆细节。如果母爱是一片大海,那么一个个细节就是一滴滴的小水珠,聚成了这片大海……作者就是抓住一个个细节来描写母爱的……但母爱并不仅仅是一个个细节,再读课文,这些句子背后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眼睛盯住这些画出来的字词用心地读一读。
师:“躲”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要躲出去?
生3:母亲不制止,是为了让作者得到发泄。
师:说得真好。发泄——“发”字能不能改一改?
生4:宣泄。
教学片断中,于老师先带领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从总体上初识文章。接着,引导学生去了解文中的语句,甚至去琢磨文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读”与“说”中进行的,读文中的语句,说自己的感受。在这样不脱离文本的读与说的“来回”中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畅所欲言,唤醒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激情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只听,不说的情况很普遍。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三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习惯了“满堂灌”,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学生说了,但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同伴的赞许,久而久之,就不习惯说了;学生没有信心说,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怎么引导学生去学,去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不能是教师包办代替,也不能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引导学生有效合作、适度探究。
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
(学生推荐一个女生,该生站了起来)
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个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来)
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师带着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
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
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
(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
靳老师的做法让人感动的同时,更令人回味。他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巧妙地激励读书比较好的学生再接再厉,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暂时读书不好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暂时落后算不了什么,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赶上并超过别人。靳老师不仅在教书,更是在教学生做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靳老师的这种做法正是一种激励、唤醒、鼓舞,它将点燃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激情。这是对学生自信心和奋进精神的唤醒,更是对学生尊严、人格和做人力量的唤醒。
四、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天窗
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若离开思想内容,就会成为纯技术的、孤零零的词句训练。那种撇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孤立地搞只言片语的解词、释句等语言文字单项训练的做法,不是真正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想语文课上始终贯穿着情感纽带,就必须充满激情,“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做个感性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应以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准绳,通过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做到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