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组织对高校和谐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学界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出路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制度的完善和更新。为确保高校学生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基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定性分析了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困境,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理念融入高校学生组织的治理中,以期克服高校学生组织历史遗留的缺陷。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非盈利组织;合作;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099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促进高校改革、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一方面要以志愿性为宗旨维护学生利益、时刻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肩负着协助高校行政部门完成各项重要指标的责任[1]。
1高校学生组织的兴起
高校学生组织具有显著的学生自治性,教育大辞典中对这类“学生自治组织”定义为:西方国家学校中由学生选举代表组成的学生组织。经过学校的授权,可代表全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贯彻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中国的高校中,学生组织始建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2]。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大学校园也开始经受着不同思潮、不同复杂环境和观念的冲击。将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事务运行与管理的基本载体这一选择,使得高校传统意义上对学生的层级复杂、以隶属为导向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组织逐渐被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组织所取代[3]。仅依靠高校行政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于是,高校学生组织应运而生。
2高校学生组织与非盈利服务组织的关系
非盈利组织可以界定为: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取向、组织成员志愿参与的正式自治性组织的总和,是除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以外的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的自治组织[4]。非盈利服务组织的诞生,源于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和力量的欠缺,对于市场和政府难以完全有效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就需要大量的民间非盈利服务组织在自愿性的基础上来承担缓解社会矛盾、完成第三次社会分配的任务,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非盈利组织致力于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的公益性活动来实现宏观的社会效益,这与高校学生组织存在于各大高校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通过结合非盈利服务组织的管理理念及有效机制来促进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对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我国高校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高校学生切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困境
不同高校对学生组织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虽然探索如何有效管理学生组织的学者大都强调了高校管理部门应做到:定期召开学生组织干部座谈会,向学生代表介绍本校全面工作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不把学生组织仅仅推给团委去管理[6]。然而,很少有高校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
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着服务意识薄弱、应变能力不足、缺乏竞争机制、资金不足、公信度不高、缺乏对外交流等诸多困境。而广大学生长期以来在某种程度上为低效高耗的管理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埋单。
4非盈利服务组织对于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战略启示
41明确思想意识形态是参与学生组织的重中之重
高校学生组织不仅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要逐渐转化成一个为各种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提供感情宣泄的渠道。组织成员应具有强烈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支撑他们参与到无偿的学生服务的关键,要将服务广大学生视为实现自己理想和提高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7]。这是一种不为私利、不期望取得“投资报酬”,甚至不力求取得所谓“投资回报”的志愿性工作。学生组织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劳动投入,因而构成了高校的一个重要资源,但也同时对其管理提出了挑战。认同学生组织的志愿性,而不是随波逐流,是保证从源头上防止学生组织成员半途而废、推诿扯皮、逃避责任等诸多问题发生的关键。
42将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实验场的全新角色定位
为推动思想创新,打破对高校学生组织的陈旧认知,通过仿照非盈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将学生组织视为高校的试验场,视为一个可以容纳失误的地方[8]。激发学生组织产生许多实验性的创新思想,供高校行政部门以及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加以借鉴、完善改进和制度化。根据全新的定位,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生在高校环境中被接受和认同的需要。高校学生组织的起源赋予了其具有某种社会批判者的角色,对整个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起着纠错的作用。强有力的高校学生组织甚至还可以改良现有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其摆脱某些长期难以克服的管理困境[9]。
43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是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最终目的
学生组织应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乐善好施、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师生的社会精英。这种服务意识在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中说教多于具体的行政措施。服务理念的推广是强化和内化的统一,这种内化是指服务意识由他控到自控,由他主到自主的过程。高校学生组织为高校输入的不仅是配合管理的人才,也应为高校输入服务理念和道德规则[10]。具有服务高校的专门技术和理念的人,才是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组织学习并领悟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核心,通过心甘情愿为大众服务,从各个层面弥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与精神生活的理念。
44开启高校学生组织与系统外社会公益组织的密切合作
高校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对自身环境和拥有的资源进行客观评估后,主动采取与校外公益组织建立程度不同,时间自由的合作关系,以此来帮助和支持具有相似性的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合作关系的常态化和合作的无缝对接,积极搭建一个沟通和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相互交流学习各组织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11]。同时,优秀的社会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自身资源优势与组建的合作团队给予积极合作的高校学生组织项目现实的指导,达到高校学生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间扩大自身利用外部资源的范围、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降低彼此开展各项活动的成本、扩展彼此发挥作用的空间的目的[12]。 45推进不同地域高校学生组织合作网络理论
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而产生的一项组织创新,是一种高效的组织运行方式。曾有学者在谈论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中这样描述网络组织“它是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其通常拥有一个核心组织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与互动,一反过去单一组织完全包揽所有事务所必须具有的功能。网络组织的核心是一种几乎没有界限的组织形态,可视需要而与任何其他组织产生联结或中断关系”[13]。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或服务的社会溢出效应难以放大,导致高校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或服务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是阶段性或暂时性的。要想弥补刚性管理带来的管理失灵问题,真正治愈高校学生组织跨越式发展长期存在的“顽症”,需要除了学校内部行政部门的支持外多方的齐心协力,必然要引入不同地域各大高校其他相关环节问题有效治理者的共同参与,致力于组建一个具有共同面向的合作网络。通过将其融入与合作网络之中,将单个高校学生组织的资源转化为共同资本,有效促进不同地域高校学生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摆脱各自不同的发展困境。
46遵循非盈利组织人员激励的理论,完善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激励机制
毋庸置疑,组织成员的态度和工作效果成为组织目标和宗旨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对愿意加入学生组织的人来说,具有更高层次的对于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需要。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组织工作者认为,工作的价值高于所谓物质回报的价值,他们更多的在乎圆满完成任务后被认可和信任的内心感受。只有建立公平有序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组织管理中,对于激励问题应尝试构建梯形的激励体系,针对不同的岗位的组织成员建立不同的激励制度,尽量达到各等级之间激励计量和个体投入的比例协调。尝试通过有效地精神激励来满足组织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优秀学生工作者的肯定和表彰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形式,因此,着重采取健全、稳定、公共认可的方式带给志愿组织成员应得的荣誉感。
5结论与展望
高校学生组织与社会非盈利组织从起源到发展历程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相似性。为响应高校科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有效联通、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号召,结合非盈利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宝贵理念并进行资源共享是明智的选择,充分意识到只有加强高校学生组织和外部资源环境的联系,才有可能为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65-72
[2]张业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会组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朱峰,刘伟,张倩香港高校学生组织现状、运作及对内地高校的启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6-31
[4]王瑞文,周旭,孙建东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3(2):110-116
[5]谢泗薪,张金成从服务层面探讨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思维与战略启示[J].决策借鉴,2002(15):53-59
[6]葛晶晶,杨正强试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学生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7]周玉萍非盈利组织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理论探索,2006(2):119-123
[8]熊舸,何晓琼,陈怡露基于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院系学生会管理新模式[J].文教资料,2007(2)
[9]王诗蕙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及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0]彼得·杜拉克巨变时代的管理[M].台北:中天出版社,1998:279-282
[11]朱春,程银宏民间公益组织合作的逻辑与实现[J].和谐社会,2011(5):123-126
[12]HENRY 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J].Yale Law Journal,1980(89):835-901
[13]田永贤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非盈利组织;合作;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099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促进高校改革、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一方面要以志愿性为宗旨维护学生利益、时刻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肩负着协助高校行政部门完成各项重要指标的责任[1]。
1高校学生组织的兴起
高校学生组织具有显著的学生自治性,教育大辞典中对这类“学生自治组织”定义为:西方国家学校中由学生选举代表组成的学生组织。经过学校的授权,可代表全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主导作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贯彻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中国的高校中,学生组织始建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2]。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大学校园也开始经受着不同思潮、不同复杂环境和观念的冲击。将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事务运行与管理的基本载体这一选择,使得高校传统意义上对学生的层级复杂、以隶属为导向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组织逐渐被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组织所取代[3]。仅依靠高校行政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于是,高校学生组织应运而生。
2高校学生组织与非盈利服务组织的关系
非盈利组织可以界定为: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取向、组织成员志愿参与的正式自治性组织的总和,是除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以外的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的自治组织[4]。非盈利服务组织的诞生,源于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和力量的欠缺,对于市场和政府难以完全有效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就需要大量的民间非盈利服务组织在自愿性的基础上来承担缓解社会矛盾、完成第三次社会分配的任务,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非盈利组织致力于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的公益性活动来实现宏观的社会效益,这与高校学生组织存在于各大高校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通过结合非盈利服务组织的管理理念及有效机制来促进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对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我国高校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高校学生切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困境
不同高校对学生组织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虽然探索如何有效管理学生组织的学者大都强调了高校管理部门应做到:定期召开学生组织干部座谈会,向学生代表介绍本校全面工作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不把学生组织仅仅推给团委去管理[6]。然而,很少有高校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
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着服务意识薄弱、应变能力不足、缺乏竞争机制、资金不足、公信度不高、缺乏对外交流等诸多困境。而广大学生长期以来在某种程度上为低效高耗的管理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埋单。
4非盈利服务组织对于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战略启示
41明确思想意识形态是参与学生组织的重中之重
高校学生组织不仅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要逐渐转化成一个为各种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提供感情宣泄的渠道。组织成员应具有强烈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支撑他们参与到无偿的学生服务的关键,要将服务广大学生视为实现自己理想和提高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7]。这是一种不为私利、不期望取得“投资报酬”,甚至不力求取得所谓“投资回报”的志愿性工作。学生组织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劳动投入,因而构成了高校的一个重要资源,但也同时对其管理提出了挑战。认同学生组织的志愿性,而不是随波逐流,是保证从源头上防止学生组织成员半途而废、推诿扯皮、逃避责任等诸多问题发生的关键。
42将高校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实验场的全新角色定位
为推动思想创新,打破对高校学生组织的陈旧认知,通过仿照非盈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将学生组织视为高校的试验场,视为一个可以容纳失误的地方[8]。激发学生组织产生许多实验性的创新思想,供高校行政部门以及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加以借鉴、完善改进和制度化。根据全新的定位,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生在高校环境中被接受和认同的需要。高校学生组织的起源赋予了其具有某种社会批判者的角色,对整个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起着纠错的作用。强有力的高校学生组织甚至还可以改良现有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其摆脱某些长期难以克服的管理困境[9]。
43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是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最终目的
学生组织应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乐善好施、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师生的社会精英。这种服务意识在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中说教多于具体的行政措施。服务理念的推广是强化和内化的统一,这种内化是指服务意识由他控到自控,由他主到自主的过程。高校学生组织为高校输入的不仅是配合管理的人才,也应为高校输入服务理念和道德规则[10]。具有服务高校的专门技术和理念的人,才是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组织学习并领悟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核心,通过心甘情愿为大众服务,从各个层面弥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与精神生活的理念。
44开启高校学生组织与系统外社会公益组织的密切合作
高校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对自身环境和拥有的资源进行客观评估后,主动采取与校外公益组织建立程度不同,时间自由的合作关系,以此来帮助和支持具有相似性的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合作关系的常态化和合作的无缝对接,积极搭建一个沟通和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相互交流学习各组织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11]。同时,优秀的社会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自身资源优势与组建的合作团队给予积极合作的高校学生组织项目现实的指导,达到高校学生组织与社会公益组织间扩大自身利用外部资源的范围、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降低彼此开展各项活动的成本、扩展彼此发挥作用的空间的目的[12]。 45推进不同地域高校学生组织合作网络理论
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而产生的一项组织创新,是一种高效的组织运行方式。曾有学者在谈论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中这样描述网络组织“它是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其通常拥有一个核心组织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与互动,一反过去单一组织完全包揽所有事务所必须具有的功能。网络组织的核心是一种几乎没有界限的组织形态,可视需要而与任何其他组织产生联结或中断关系”[13]。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或服务的社会溢出效应难以放大,导致高校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或服务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是阶段性或暂时性的。要想弥补刚性管理带来的管理失灵问题,真正治愈高校学生组织跨越式发展长期存在的“顽症”,需要除了学校内部行政部门的支持外多方的齐心协力,必然要引入不同地域各大高校其他相关环节问题有效治理者的共同参与,致力于组建一个具有共同面向的合作网络。通过将其融入与合作网络之中,将单个高校学生组织的资源转化为共同资本,有效促进不同地域高校学生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摆脱各自不同的发展困境。
46遵循非盈利组织人员激励的理论,完善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激励机制
毋庸置疑,组织成员的态度和工作效果成为组织目标和宗旨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对愿意加入学生组织的人来说,具有更高层次的对于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需要。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组织工作者认为,工作的价值高于所谓物质回报的价值,他们更多的在乎圆满完成任务后被认可和信任的内心感受。只有建立公平有序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组织管理中,对于激励问题应尝试构建梯形的激励体系,针对不同的岗位的组织成员建立不同的激励制度,尽量达到各等级之间激励计量和个体投入的比例协调。尝试通过有效地精神激励来满足组织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优秀学生工作者的肯定和表彰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形式,因此,着重采取健全、稳定、公共认可的方式带给志愿组织成员应得的荣誉感。
5结论与展望
高校学生组织与社会非盈利组织从起源到发展历程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相似性。为响应高校科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有效联通、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号召,结合非盈利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宝贵理念并进行资源共享是明智的选择,充分意识到只有加强高校学生组织和外部资源环境的联系,才有可能为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65-72
[2]张业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会组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朱峰,刘伟,张倩香港高校学生组织现状、运作及对内地高校的启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6-31
[4]王瑞文,周旭,孙建东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3(2):110-116
[5]谢泗薪,张金成从服务层面探讨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思维与战略启示[J].决策借鉴,2002(15):53-59
[6]葛晶晶,杨正强试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学生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7]周玉萍非盈利组织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理论探索,2006(2):119-123
[8]熊舸,何晓琼,陈怡露基于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院系学生会管理新模式[J].文教资料,2007(2)
[9]王诗蕙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及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10]彼得·杜拉克巨变时代的管理[M].台北:中天出版社,1998:279-282
[11]朱春,程银宏民间公益组织合作的逻辑与实现[J].和谐社会,2011(5):123-126
[12]HENRY 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J].Yale Law Journal,1980(89):835-901
[13]田永贤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