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美国陆军公布的小型无人机发展新计划,将对现有小型无人机系统进行重新组织和职能定位,同时还准备采购新的软硬件设备。这份被称为“能力生成文件”的新计划是在总结过去8年RQ-11B“大乌鸦”和RQ-20A“美洲狮”AE系统作战综合运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美国陆军目前装备使用的这两套小型无人机系统都可由单兵携带在野外手抛发射,不需要任何辅助设施设备,如起降场、发射器等。
RQ-11B“大乌鸦”无人机由航空环境公司研制,是美国陆军最早的小型无人机项目,用于最低层战术单位,为其提供侦察监视能力。最大飞行距离为视距内10千米,可持续飞行约90分钟。在2006年首次装备部队后,2009年对其数据链进行了升级,由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使其工作状态更加安全可靠。近期美军开始将“大乌鸦”无人机的固定式摄像装置升级为万向架支座摄像装置,这种新设计使无人机在飞行中可以对目标区域保持有效观察视角,作战运用更为灵活。现役的RQ-20A“美洲狮”无人机也是由航空环境公司生产,它被称为美军最大的小型无人机。其飞行距离比“大乌鸦”略大一点,在15千米范围内,续航时间为3.5小时。
正式确定小型无人机装备系列
“美洲狮”无人机是为应对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紧急需求而装备部队的。2013年11月底美国陆军正式批准“能力生成文件”,将“美洲狮”和“大乌鸦”无人机合并为一个新的装备系列系统:便携背包式无人机系统。这一装备系列包括三种系统: 远程侦察监视系统(LRRS)、中程机动系统(MRM)和近程微观系统(SRM)。美军将初步采用“美洲狮”无人机作为远程侦察监视系统平台,批准配置1213套系统;采用“大乌鸦”无人机作为中程机动系统平台,批准配置3604套系统。目前第三项装备近程微观系统尚未确定,正在考察挑选平台过程中,有可能是类似四轴旋翼直升机的小型无人机。该系统平台要求具备悬停侦察监视能力,士兵将其放飞到达某一特定作战地区后,可持续不断传回图像信息,美军称其为“居高监视平台”。
制定“能力生成文件”的目标是使小型无人机形成一个系列系统供士兵使用。过去小型无人机的运用方式主要是单机型使用,在无人机分队的装备箱中是三架同型号的“大乌鸦”无人机,而现在的装备箱中则是不同型号无人机的系列系统,士兵可以根据特定作战任务的需要决定使用哪一种型号无人机。如侦察监视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时,就可使用远程无人机;而对距离近持续时间短的侦察任务,则可使用中短程无人机。由于预算资金不足,美军目前尚未决定近程微观系统究竟选用哪种装备,该项目将被列为“无资金的需求项目”写入《2017年~2021年项目目标备忘录》。
美国陆军负责系统发展管理的小型无人机办公室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型号装备的保障,并积极想办法提高其性能。如近期最重要的一项改进措施就是对“大乌鸦”无人机万向架支座摄像装置的更新,以及推动军方提出系统一体化运用的设想。
航空环境公司一直是美国陆军小型无人机唯一的装备供应商,为陆军小型无人机提供所有项目的一站式服务。为形成武器装备采购良性竞争机制,美军与5家生产商签订了“无限期交付与不限制数量”生产合同。虽然美军还主要依赖于航空环境公司,但已经可以确认第二个装备供应商的产生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受到企业方面的强烈抗议,军方还是与企业签订了“无限期交付与不限制数量”服务合同为其装备库提供相应服务。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军方在过去几年中节省了30%的维护保养经费和20%~40%的采购经费。
建立“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
美国陆军小型无人机办公室采取的一个重要创新措施是建立“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一套不依赖特别硬件设备的软件系统。它可为任何想为美军提供小型无人机系统的制造商服务。
引入“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后,为美国陆军每年更新一小部分无人机平台创造了高效环境,不必像过去那样组织大规模的更新升级工作。美军准备用新的产品逐步淘汰老旧过时的无人飞行器,而不是一切推倒重来。这种做法类似商品的现货供应方式。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不仅可以降低采购费用,还可发挥内部研究优势,吸引更多公司投资小型无人机市场。
“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的运行成果之一,是减轻士兵在操控无人机时的战术作业负载。目前小型无人机系统虽然是人工手抛发射,但需要两名操控手全时关注便携式电脑、手动操控器、天线和其他一些设备。另外,除非是在己方基地固定发射位置,无人机在野外发射时还需要分队其他人员提供安全保障。而“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可以使一名士兵在巡逻中就能发射操控无人机,美军称之为“三分之一精力负担”。其意思是在手抛发射时,操控者只需用三分之一精力控制其前臂和胸部,还可用三分之二精力对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巡视。
这套软件系统还可得到其他组织机构(如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麻省理工学院等共同使用这套系统的机构)的科技研发成果。以往部队不可能直接从这些科技研究成果上受益,而现在通过这个组织架构则可直接选择利用这些成果,根据需要决定哪些采用,哪些不采用。
与“网络勇士”项目的集成
美国陆军正在展开将“网络勇士”数字单兵作战系统项目与无人机平台实现信息集成的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野外作战试验。通过“网络勇士”系统,作战人员可使用手持终端直接接收“大乌鸦”无人机的全动态视频图像。随着项目继续完善,将建立起配套组织架构,开发应用程序,使无人机信息应用于“网络勇士”系统等其他一些地方,让陆军班一级作战行动都能够受益于“大乌鸦”无人机的侦察图像。 将无人机全动态视频图像传递到最低层战术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发工作下一步目标是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目标数据。今年三月,在加利弗尼亚州本宁堡基地,美军组织了火力实弹打击演示活动。在演示中,由RQ-11B“大乌鸦”无人机提供全动态视频图像,通过机动突击与火力打击一体化应用系统,完成目标分类工作,并将按目标协同行动的信息直接下达到使用者,不需要经过通用地面接收站中转信息。
该项目的作战需求由阿拉巴马州拉克堡基地陆航中心最先提出,小型无人机办公室与本宁堡基地人员在作战需要论证上进一步完善,两个基地共同完成了作战需求工作。另外,还将在俄克拉荷马州希尔堡基地进行“传感器―射手”链中火力部分的试验工作。
潜在的作战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美军在对硬件设备的需求上,将重点采购一批远程侦察监控系统。“美洲狮”无人机在装备数量上还有一定空缺,小型无人机办公室正在提出该方面需求建议。目前美军装备有1000套“美洲狮”系统,与远程侦察监控系统计划数量相比还缺213套。由于在作战中经常会有损失,因此该装备缺口会更大。对远程侦察监控系统的需求不一定局限于“美洲狮”。如果“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落实到位,美国陆军希望获得更有竞争力的装备。对于近程微观系统也在考虑相应的需求建议,但这方面的资金还未到位。很有可能首先使用一些现有的装备,而后逐步在近程微观系统投入上增加经费,不断给无人机分队添加装备。
装备系列确定后,美军无人机操作训练和装备保障经费也将产生变化。目前,每套系统需要完成10个工作日训练,“大乌鸦”与“美洲狮”的训练均是如此。如果近程系统装备部队,也将用10天完成训练。总训练时间为6个星期。在使用“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后,美军计划大幅压缩训练时间。用5个训练日完成首个平台训练,而后其他两个平台训练各用1天,“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使操作更加简便容易。
美军作战人员最希望看到的是大幅降低无人机成本,使其成为消耗得起的装备,从而不需要士兵为寻找丢失的无人机在野外四处奔波。目前美军已开始从飞行平台和操控器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降低无人机的技术含量以防被潜在的敌方所利用。通过大幅降低小型无人机成本为消耗型无人机作战方式奠定基础。
美军在最初确立小型无人机作战需求时,就提出了“发射后可能损失”的概念,但由于小型无人机造价过高,这一作战需求还难以实现。美军认为未来小型无人机项目发展必须突出“小短少”的特点,即:更小的成本消耗,更小的技术集成,更小的士兵负载,更短的装备交付周期、更短的侦察打击周期和更少的训练时间。
RQ-11B“大乌鸦”无人机由航空环境公司研制,是美国陆军最早的小型无人机项目,用于最低层战术单位,为其提供侦察监视能力。最大飞行距离为视距内10千米,可持续飞行约90分钟。在2006年首次装备部队后,2009年对其数据链进行了升级,由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使其工作状态更加安全可靠。近期美军开始将“大乌鸦”无人机的固定式摄像装置升级为万向架支座摄像装置,这种新设计使无人机在飞行中可以对目标区域保持有效观察视角,作战运用更为灵活。现役的RQ-20A“美洲狮”无人机也是由航空环境公司生产,它被称为美军最大的小型无人机。其飞行距离比“大乌鸦”略大一点,在15千米范围内,续航时间为3.5小时。
正式确定小型无人机装备系列
“美洲狮”无人机是为应对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紧急需求而装备部队的。2013年11月底美国陆军正式批准“能力生成文件”,将“美洲狮”和“大乌鸦”无人机合并为一个新的装备系列系统:便携背包式无人机系统。这一装备系列包括三种系统: 远程侦察监视系统(LRRS)、中程机动系统(MRM)和近程微观系统(SRM)。美军将初步采用“美洲狮”无人机作为远程侦察监视系统平台,批准配置1213套系统;采用“大乌鸦”无人机作为中程机动系统平台,批准配置3604套系统。目前第三项装备近程微观系统尚未确定,正在考察挑选平台过程中,有可能是类似四轴旋翼直升机的小型无人机。该系统平台要求具备悬停侦察监视能力,士兵将其放飞到达某一特定作战地区后,可持续不断传回图像信息,美军称其为“居高监视平台”。
制定“能力生成文件”的目标是使小型无人机形成一个系列系统供士兵使用。过去小型无人机的运用方式主要是单机型使用,在无人机分队的装备箱中是三架同型号的“大乌鸦”无人机,而现在的装备箱中则是不同型号无人机的系列系统,士兵可以根据特定作战任务的需要决定使用哪一种型号无人机。如侦察监视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时,就可使用远程无人机;而对距离近持续时间短的侦察任务,则可使用中短程无人机。由于预算资金不足,美军目前尚未决定近程微观系统究竟选用哪种装备,该项目将被列为“无资金的需求项目”写入《2017年~2021年项目目标备忘录》。
美国陆军负责系统发展管理的小型无人机办公室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型号装备的保障,并积极想办法提高其性能。如近期最重要的一项改进措施就是对“大乌鸦”无人机万向架支座摄像装置的更新,以及推动军方提出系统一体化运用的设想。
航空环境公司一直是美国陆军小型无人机唯一的装备供应商,为陆军小型无人机提供所有项目的一站式服务。为形成武器装备采购良性竞争机制,美军与5家生产商签订了“无限期交付与不限制数量”生产合同。虽然美军还主要依赖于航空环境公司,但已经可以确认第二个装备供应商的产生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受到企业方面的强烈抗议,军方还是与企业签订了“无限期交付与不限制数量”服务合同为其装备库提供相应服务。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军方在过去几年中节省了30%的维护保养经费和20%~40%的采购经费。
建立“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
美国陆军小型无人机办公室采取的一个重要创新措施是建立“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一套不依赖特别硬件设备的软件系统。它可为任何想为美军提供小型无人机系统的制造商服务。
引入“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后,为美国陆军每年更新一小部分无人机平台创造了高效环境,不必像过去那样组织大规模的更新升级工作。美军准备用新的产品逐步淘汰老旧过时的无人飞行器,而不是一切推倒重来。这种做法类似商品的现货供应方式。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不仅可以降低采购费用,还可发挥内部研究优势,吸引更多公司投资小型无人机市场。
“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的运行成果之一,是减轻士兵在操控无人机时的战术作业负载。目前小型无人机系统虽然是人工手抛发射,但需要两名操控手全时关注便携式电脑、手动操控器、天线和其他一些设备。另外,除非是在己方基地固定发射位置,无人机在野外发射时还需要分队其他人员提供安全保障。而“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可以使一名士兵在巡逻中就能发射操控无人机,美军称之为“三分之一精力负担”。其意思是在手抛发射时,操控者只需用三分之一精力控制其前臂和胸部,还可用三分之二精力对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巡视。
这套软件系统还可得到其他组织机构(如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麻省理工学院等共同使用这套系统的机构)的科技研发成果。以往部队不可能直接从这些科技研究成果上受益,而现在通过这个组织架构则可直接选择利用这些成果,根据需要决定哪些采用,哪些不采用。
与“网络勇士”项目的集成
美国陆军正在展开将“网络勇士”数字单兵作战系统项目与无人机平台实现信息集成的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野外作战试验。通过“网络勇士”系统,作战人员可使用手持终端直接接收“大乌鸦”无人机的全动态视频图像。随着项目继续完善,将建立起配套组织架构,开发应用程序,使无人机信息应用于“网络勇士”系统等其他一些地方,让陆军班一级作战行动都能够受益于“大乌鸦”无人机的侦察图像。 将无人机全动态视频图像传递到最低层战术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发工作下一步目标是将图像信息转化为目标数据。今年三月,在加利弗尼亚州本宁堡基地,美军组织了火力实弹打击演示活动。在演示中,由RQ-11B“大乌鸦”无人机提供全动态视频图像,通过机动突击与火力打击一体化应用系统,完成目标分类工作,并将按目标协同行动的信息直接下达到使用者,不需要经过通用地面接收站中转信息。
该项目的作战需求由阿拉巴马州拉克堡基地陆航中心最先提出,小型无人机办公室与本宁堡基地人员在作战需要论证上进一步完善,两个基地共同完成了作战需求工作。另外,还将在俄克拉荷马州希尔堡基地进行“传感器―射手”链中火力部分的试验工作。
潜在的作战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美军在对硬件设备的需求上,将重点采购一批远程侦察监控系统。“美洲狮”无人机在装备数量上还有一定空缺,小型无人机办公室正在提出该方面需求建议。目前美军装备有1000套“美洲狮”系统,与远程侦察监控系统计划数量相比还缺213套。由于在作战中经常会有损失,因此该装备缺口会更大。对远程侦察监控系统的需求不一定局限于“美洲狮”。如果“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落实到位,美国陆军希望获得更有竞争力的装备。对于近程微观系统也在考虑相应的需求建议,但这方面的资金还未到位。很有可能首先使用一些现有的装备,而后逐步在近程微观系统投入上增加经费,不断给无人机分队添加装备。
装备系列确定后,美军无人机操作训练和装备保障经费也将产生变化。目前,每套系统需要完成10个工作日训练,“大乌鸦”与“美洲狮”的训练均是如此。如果近程系统装备部队,也将用10天完成训练。总训练时间为6个星期。在使用“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后,美军计划大幅压缩训练时间。用5个训练日完成首个平台训练,而后其他两个平台训练各用1天,“战术开放式组织架构”使操作更加简便容易。
美军作战人员最希望看到的是大幅降低无人机成本,使其成为消耗得起的装备,从而不需要士兵为寻找丢失的无人机在野外四处奔波。目前美军已开始从飞行平台和操控器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降低无人机的技术含量以防被潜在的敌方所利用。通过大幅降低小型无人机成本为消耗型无人机作战方式奠定基础。
美军在最初确立小型无人机作战需求时,就提出了“发射后可能损失”的概念,但由于小型无人机造价过高,这一作战需求还难以实现。美军认为未来小型无人机项目发展必须突出“小短少”的特点,即:更小的成本消耗,更小的技术集成,更小的士兵负载,更短的装备交付周期、更短的侦察打击周期和更少的训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