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问题,旨在突出对应设计教学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设计研讨沟通形式的多样化。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课程背景,然后讨论了立体构成课程实施中沟通能力提升的具体方式。最后,得出沟通能力提升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做出下列结论:1)实施沟通与表达训练可以有效组织课堂:2)提高学生参与度;3)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沟通能力 训练 立体构成
古希腊的哲人曾经说:“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擅于沟通,其实-就等于一个不擅于思考的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真正发展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期间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社会发展,目前已经有多所学校开设了设计类专业,但设计教育体系并未紧紧跟随发展步伐。
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及多元的特点。工业设计教育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传”与“达”?首先对教师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因势利导,进行启发,进行良好的设计沟通。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激发灵感將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与老师沟通,在正确的指导下学习到设计方法、形成客观的设计评价体系,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所以在设计教育中,设计沟通的成功与否成为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1世纪要求培养的设计人才综合素质包括“沟通与合作”,促其融合为团队一员,专业的对待作品、评析作品并学习作品,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这样的从业要求需要在课程中进行相关能力的强化与改革。通过实施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沟通能力的训练实践,对工业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沟通模式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沟通与设计沟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沟通的定义分别出现在社会卷和心理卷中,社会卷中陈述:“沟通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交流各种观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有的学者视沟通、互动、认知为社会交往结构的三个方面,从而把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并列为社会交往的一个因素。”心理卷中陈述:“通过符号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许多学科涉及的课题。例如计算机间的数据交换,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谈话、谣言的传播等都可看作是沟通的形式。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沟通过程,即人们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如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过程。”
通常意义上的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也可称为媒介、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受者),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包含有如下涵义: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2、沟通还需要对信息的理解3、有效沟通不以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为目的,而是相互对信息含义地准确理解。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沟通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沟通网络。在有效的设计沟通中,教师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合适的媒介准确传达给学生,学生有效的获得设计信息,用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反馈,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辅导。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探讨、相互交流设计方案、给与意见、评价、分析及反馈的阶段。最终结果为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点,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设计沟通,能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
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一个漏斗理论——将沟通的过程比做一个漏斗,即一个逐渐将主要内容遗失的过程。假定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他嘴上说出的可能就是80%,别人听到的就只剩60%了,而别人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真正听懂的可能只有40%,等到别人按照自身的理解将其转化为行动之后,只能残余20%。如果对这一现象听之任之、任其发生,那教师和学生都会认识到并不能达到自己所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学生觉得同样收获有欠。这就对设计沟通的过程提出了要求,需要想方设法的减少遗漏的内容,反映在设计沟通模式上,就要多做探讨和相关实践来进行尝试和检验。
二、课程背景
立体构成课程是设计的基础训练,按照一定的造型原理进行设计与策划多种立体的视觉形式。构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培养一种创造观念,通过作品进行表达。立体构成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和掌握构成对象与范畴、设计程序和方法、了解立体构成的构成手段等。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将造型元素按一定的原则创造新形态的方法。新形态以各单体组合关系在造型方法原理和色彩基本构成原理的帮助下实现,开拓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设计者对美的形态的创造有较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总而言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立体、把握立体、创造立体的方法,掌握观察形体的基本规律,理解空间与形体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检验呢?过去我们一般分为两种形式——1、作品呈现;2、设计说明,两种方式都用一种相对静态的形式来完成。实际上,这并不足够。要创造立体,首先就是观察立体、把握立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个门和道是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眼、手、脑的训练才能够摸得到,而沟通交流可以让这种训练的反馈变得更为直接和有效。学会交流,培养沟通的欲望,有效促进构成作品的生成以及创造。
三、课程改进内容与进行情况
1、对大纲进行修改:
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文件,认识到我们的课程中需要进行改革的内容,首先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主要集中在课程任务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利于课程任务的达成。
2、营造教学环境中的沟通气氛
学生是大学教育中的教学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是学生听教师讲,教师不得不成为课堂主体,学生成为被动接纳的对象,事实上倒置了教学重点。针对设计类专业大部分概念和设计方法都要通过图形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这一点,积极推动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完成相关的视觉形式传达,通过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更易吸收晦涩难懂的设计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交流式的教学环境,排除对立的灌输与被灌输,在平和的场景中用彼此的想法进行沟通,促成交流形成。对应讨论题目,易于平等的加入讨论氛围。
3、口头沟通环节设计:
(1)点名回答问题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但在课程初始阶段行之有效,学生被动的拉进到课程内容中,设定问题的难度层次由浅入深,吸引学生参与与互动。利用问题集聚点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点。
(2)团队倾听与交互表达
在进行每个作业的创作初期,要求与座位临近的同学临时组成2—3人的小组,轮流将自己的作品创意与组中的人进行解释与分享。另外要求听众能够把他人的想法再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目的在于在有限时间内进行高效分享,训练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3)轮讲
对一个共同思考的话题,进行简短的轮讲,一股控制在30-90秒左右。例如对自己作品的阐述,对创作意图的语言再现,另外对其它同学作品或者是呈放作品的理解。
轮讲并不一定按照座位的顺序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对于课题主动发言,营造活跃气氛,进行轮讲环节前,一般会有几种方式的隐性引导——以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多种的解释、解读与分析评价,使学生能够有专业的出发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的拓展。
每位同学都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好时间,要求组织语言,逻辑清晰的呈现专业的创作说明。例如通过形式法则解析作品的表现形式,陈述材料选择的理由,陈述创作思路,展现的设计形式,与相关的设计创作的对比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的评析有专业含量,使陈述与表达言之有物。
(4)辩论
对于作品的评析分歧组织简短辩论:有时是关于自己的作品,有时是欣赏与引导的范例。对于辩论环节,学生能够比较主动并自由的发挥,利于思路发散,使沟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
在整个口头沟通中训练如下目的——评析设计作品:要求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形式法则分析正确,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陈述设计说明:能够对自己的作品逻辑清晰的陈述创作意图,对作品的归属有理解并能够鲜明的应用,设计意图传达清楚明确,良好把握形式美法则进行说明;不管是评析他人作品或者陈述自己作品都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展现专业气质。
4、书面沟通环节设计
(1)以二维草图进行设计沟通
相较于其他学科,设计基础教育的最大特点为教学过程中穿插丰富的实践环节。通常在教师完成讲课的理论教学后,课堂上的实践辅导环节成为学生能掌握良好构成技能的重要部分。在明确构成目的和设计内容后,学生进入创意阶段,进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简单的运用速写笔将设计想法快速表现,不仅单从一个角度,而要多角度进行作品构想的表现,包括各部分的大小尺寸、比例、色彩、材质等,通过充分的二维草图表现,将创意信息完整的传达给他人,然后根据其所传达的设计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修正,从而达到“以图达意”的有效设计沟通。
(2)“做”而非“画”——以三维实体进行设计沟通
立体构成作品的创意方案进入后期,采用三维实体作为校验形式,进一步验证二维草图,进行方案对比,直观地进行设计沟通。利用一些易塑形的材料进行“做”设计,例如纸材、线材、粘土等,通过立体形态表达特定创意,以实体的点、线、面等元素不同程度表现创意思想,使创意转化为视觉可看、触觉可摸具有体量关系的设计呈现。运用简单易制的材料制作草模,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修正、确定立体的整体感觉。草模成为良好的沟通媒介,学生和教师可直接对形体进行加减来完成沟通,避免了以往在进行二维设计的时候映在纸面角度良好,做出立体形态来却不尽人意的状况。
(3)文字的作品说明
通过文字形式组织合适的作品说明,对创意进行阐述。通过文字载体,不仅让专业内部人员了解创意的出发点以及创意呈现方式,并且包容了大众来评析作品,对作品有一个理解导向,建立一个更广阔的沟通平台。呈现的文字说明从刚开始的不知所言到滔滔不绝,再到合适、精炼、准确、专业,培养沟通能力,达到沟通能力的提升目的。
四、课程小结
通过课程开展,对“沟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就像是找到杠杆的着力点撬动了整个课堂教学。整体上在如下方面得到了良好改善:
1、课堂教学气氛
对于课堂教学气氛的改变非常明显。作为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有意识的改变教学形式并及时捕捉教学参与者的参与度,安排教学内容传授、理解、回馈、练习等环节。课堂的氣氛轻松和谐。课堂参与程度提高,利于思维的碰撞以及对所接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利于教学双方在愉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创意沟通。
2、课堂交流与回馈
通过沟通能力的训练,形成一个良好的回馈环流。笔者认为本人所在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北京联合大学,传授知识的基础以及出发点是学生通过理解与实践来灵活运用知识。在理解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建立沟通与表达的习惯,可以让回馈更及时、更直接、更明确,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达到查漏补缺、及时回馈、校正及进一步引导的目的。本次课程开展仅仅是一个尝试的开始,在后续的课程进行中应该进一步的深入与深化。
综上所述,本人茌课程进行中进行了如上尝试,着重于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促成师生双方良好的沟通习惯,建立专业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让教学者在教学改革上获得一个突破点,主动组织课堂的参与人员,使得教学在活跃的情况下顺畅进行。
关键词:沟通能力 训练 立体构成
古希腊的哲人曾经说:“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擅于沟通,其实-就等于一个不擅于思考的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真正发展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期间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社会发展,目前已经有多所学校开设了设计类专业,但设计教育体系并未紧紧跟随发展步伐。
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及多元的特点。工业设计教育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传”与“达”?首先对教师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因势利导,进行启发,进行良好的设计沟通。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激发灵感將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与老师沟通,在正确的指导下学习到设计方法、形成客观的设计评价体系,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所以在设计教育中,设计沟通的成功与否成为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1世纪要求培养的设计人才综合素质包括“沟通与合作”,促其融合为团队一员,专业的对待作品、评析作品并学习作品,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这样的从业要求需要在课程中进行相关能力的强化与改革。通过实施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沟通能力的训练实践,对工业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沟通模式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沟通与设计沟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沟通的定义分别出现在社会卷和心理卷中,社会卷中陈述:“沟通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交流各种观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有的学者视沟通、互动、认知为社会交往结构的三个方面,从而把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并列为社会交往的一个因素。”心理卷中陈述:“通过符号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许多学科涉及的课题。例如计算机间的数据交换,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谈话、谣言的传播等都可看作是沟通的形式。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沟通过程,即人们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如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过程。”
通常意义上的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也可称为媒介、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受者),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包含有如下涵义: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2、沟通还需要对信息的理解3、有效沟通不以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为目的,而是相互对信息含义地准确理解。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沟通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沟通网络。在有效的设计沟通中,教师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合适的媒介准确传达给学生,学生有效的获得设计信息,用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反馈,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辅导。在整个过程中,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探讨、相互交流设计方案、给与意见、评价、分析及反馈的阶段。最终结果为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点,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设计沟通,能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
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一个漏斗理论——将沟通的过程比做一个漏斗,即一个逐渐将主要内容遗失的过程。假定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他嘴上说出的可能就是80%,别人听到的就只剩60%了,而别人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真正听懂的可能只有40%,等到别人按照自身的理解将其转化为行动之后,只能残余20%。如果对这一现象听之任之、任其发生,那教师和学生都会认识到并不能达到自己所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学生觉得同样收获有欠。这就对设计沟通的过程提出了要求,需要想方设法的减少遗漏的内容,反映在设计沟通模式上,就要多做探讨和相关实践来进行尝试和检验。
二、课程背景
立体构成课程是设计的基础训练,按照一定的造型原理进行设计与策划多种立体的视觉形式。构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培养一种创造观念,通过作品进行表达。立体构成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和掌握构成对象与范畴、设计程序和方法、了解立体构成的构成手段等。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将造型元素按一定的原则创造新形态的方法。新形态以各单体组合关系在造型方法原理和色彩基本构成原理的帮助下实现,开拓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设计者对美的形态的创造有较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总而言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立体、把握立体、创造立体的方法,掌握观察形体的基本规律,理解空间与形体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检验呢?过去我们一般分为两种形式——1、作品呈现;2、设计说明,两种方式都用一种相对静态的形式来完成。实际上,这并不足够。要创造立体,首先就是观察立体、把握立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个门和道是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眼、手、脑的训练才能够摸得到,而沟通交流可以让这种训练的反馈变得更为直接和有效。学会交流,培养沟通的欲望,有效促进构成作品的生成以及创造。
三、课程改进内容与进行情况
1、对大纲进行修改:
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文件,认识到我们的课程中需要进行改革的内容,首先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主要集中在课程任务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利于课程任务的达成。
2、营造教学环境中的沟通气氛
学生是大学教育中的教学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是学生听教师讲,教师不得不成为课堂主体,学生成为被动接纳的对象,事实上倒置了教学重点。针对设计类专业大部分概念和设计方法都要通过图形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这一点,积极推动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完成相关的视觉形式传达,通过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更易吸收晦涩难懂的设计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交流式的教学环境,排除对立的灌输与被灌输,在平和的场景中用彼此的想法进行沟通,促成交流形成。对应讨论题目,易于平等的加入讨论氛围。
3、口头沟通环节设计:
(1)点名回答问题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但在课程初始阶段行之有效,学生被动的拉进到课程内容中,设定问题的难度层次由浅入深,吸引学生参与与互动。利用问题集聚点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点。
(2)团队倾听与交互表达
在进行每个作业的创作初期,要求与座位临近的同学临时组成2—3人的小组,轮流将自己的作品创意与组中的人进行解释与分享。另外要求听众能够把他人的想法再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目的在于在有限时间内进行高效分享,训练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3)轮讲
对一个共同思考的话题,进行简短的轮讲,一股控制在30-90秒左右。例如对自己作品的阐述,对创作意图的语言再现,另外对其它同学作品或者是呈放作品的理解。
轮讲并不一定按照座位的顺序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对于课题主动发言,营造活跃气氛,进行轮讲环节前,一般会有几种方式的隐性引导——以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多种的解释、解读与分析评价,使学生能够有专业的出发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的拓展。
每位同学都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好时间,要求组织语言,逻辑清晰的呈现专业的创作说明。例如通过形式法则解析作品的表现形式,陈述材料选择的理由,陈述创作思路,展现的设计形式,与相关的设计创作的对比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的评析有专业含量,使陈述与表达言之有物。
(4)辩论
对于作品的评析分歧组织简短辩论:有时是关于自己的作品,有时是欣赏与引导的范例。对于辩论环节,学生能够比较主动并自由的发挥,利于思路发散,使沟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
在整个口头沟通中训练如下目的——评析设计作品:要求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形式法则分析正确,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陈述设计说明:能够对自己的作品逻辑清晰的陈述创作意图,对作品的归属有理解并能够鲜明的应用,设计意图传达清楚明确,良好把握形式美法则进行说明;不管是评析他人作品或者陈述自己作品都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展现专业气质。
4、书面沟通环节设计
(1)以二维草图进行设计沟通
相较于其他学科,设计基础教育的最大特点为教学过程中穿插丰富的实践环节。通常在教师完成讲课的理论教学后,课堂上的实践辅导环节成为学生能掌握良好构成技能的重要部分。在明确构成目的和设计内容后,学生进入创意阶段,进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简单的运用速写笔将设计想法快速表现,不仅单从一个角度,而要多角度进行作品构想的表现,包括各部分的大小尺寸、比例、色彩、材质等,通过充分的二维草图表现,将创意信息完整的传达给他人,然后根据其所传达的设计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修正,从而达到“以图达意”的有效设计沟通。
(2)“做”而非“画”——以三维实体进行设计沟通
立体构成作品的创意方案进入后期,采用三维实体作为校验形式,进一步验证二维草图,进行方案对比,直观地进行设计沟通。利用一些易塑形的材料进行“做”设计,例如纸材、线材、粘土等,通过立体形态表达特定创意,以实体的点、线、面等元素不同程度表现创意思想,使创意转化为视觉可看、触觉可摸具有体量关系的设计呈现。运用简单易制的材料制作草模,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修正、确定立体的整体感觉。草模成为良好的沟通媒介,学生和教师可直接对形体进行加减来完成沟通,避免了以往在进行二维设计的时候映在纸面角度良好,做出立体形态来却不尽人意的状况。
(3)文字的作品说明
通过文字形式组织合适的作品说明,对创意进行阐述。通过文字载体,不仅让专业内部人员了解创意的出发点以及创意呈现方式,并且包容了大众来评析作品,对作品有一个理解导向,建立一个更广阔的沟通平台。呈现的文字说明从刚开始的不知所言到滔滔不绝,再到合适、精炼、准确、专业,培养沟通能力,达到沟通能力的提升目的。
四、课程小结
通过课程开展,对“沟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就像是找到杠杆的着力点撬动了整个课堂教学。整体上在如下方面得到了良好改善:
1、课堂教学气氛
对于课堂教学气氛的改变非常明显。作为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有意识的改变教学形式并及时捕捉教学参与者的参与度,安排教学内容传授、理解、回馈、练习等环节。课堂的氣氛轻松和谐。课堂参与程度提高,利于思维的碰撞以及对所接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利于教学双方在愉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创意沟通。
2、课堂交流与回馈
通过沟通能力的训练,形成一个良好的回馈环流。笔者认为本人所在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北京联合大学,传授知识的基础以及出发点是学生通过理解与实践来灵活运用知识。在理解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建立沟通与表达的习惯,可以让回馈更及时、更直接、更明确,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达到查漏补缺、及时回馈、校正及进一步引导的目的。本次课程开展仅仅是一个尝试的开始,在后续的课程进行中应该进一步的深入与深化。
综上所述,本人茌课程进行中进行了如上尝试,着重于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促成师生双方良好的沟通习惯,建立专业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让教学者在教学改革上获得一个突破点,主动组织课堂的参与人员,使得教学在活跃的情况下顺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