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世瀛从来没有让他的话语权旁落。
是他摇旗呐喊出“一生只为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经济”。
是他振聋发聩地喊出“中关村精神万岁”豪言壮语。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是他的肺腑之言。
自从1967年入村以来,他的人生便在此绽放。
四十年来,他穿梭在各种角色之间,但时刻没有游离于中关村之外。1967年到1980年,是他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科研时光。他走过了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我国核聚工程方面最年轻工程师、我国第一个高比压环形核聚变实验装置GBH-I主体工程结构设计人、北京等离子协会核聚变工程分会的秘书长的光辉足迹,而他的直接领导是我国核聚变的几大魁首之一的陈春先正研究员,而此人正是给他的后半生带来极大影响的人。
对于纪世瀛,他最人们所知的要数协助陈春先一起创办了服务部和华夏所,纪世瀛因其实干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而成为陈春先的得力干将。
1980年,纪世瀛协助陈春先创办一个国家体制之外的一个以咨询为主、技术扩散型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和服务部”,七个人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布满尘土与蜘蛛网的堆放废旧物质的小仓库开创了这个小小的民间“服务部”, 宣告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机构的成立,从而开创了中关村新的历史。
服务部历经曲折,工作人员也饱受酸甜苦辣。由于服务部的影响与日俱增,参与服务部的人员越来越多,在物理所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后经中央领导的批示,服务部复活了,并成立北京市海淀区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后更名为华夏所。后来因法律纠纷,华夏所日渐衰弱,名存实亡。纪世瀛自此告别了形影不离的陈春先。在陈春先的原始创业团队中,纪世瀛无疑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位,并且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关村一线,为了最具资历的中关村的村民,成为了中关村最有发言权的村民,担当中关村的天然发言人角色。在中关村20年周年到来之际,纪世瀛一直是媒体热衷追逐的对象,而他也无愧于中关村代言人的角色,并没有辜负这种信赖。
1986年纪世瀛以家产抵押借来5万元,率领旧部创办北京市理化应用研究所,顺利得到了国家科委火炬计划20万元的资金支持,研制出一项新型激光技术并投入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纪世瀛盯上了黑匣子破译系统。这种系统为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的飞机多数采用英美和前苏联制式的黑匣子,因此一旦飞机出现事故,必须将黑匣子外国去分析,白白流失很多外汇。纪世瀛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联合我国从事信息处理及空间技术的专家,研发我国自己的黑匣子破译系统。结果是比国外更先进的多制式黑匣子破译系统——飞行数据地面处理系统研发出来了,打破了英美等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与垄断。时至今日,理化应用技术研究所在老所长纪世瀛的领导下还在发挥它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干得早、资格老、矛盾少、热情高、人缘好。”,1990年纪世瀛被推举为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长。这个会长一干就是14年。纪世瀛不辱使命,一直为中关村民营经济鼓与呼。
当时的中国经济形势很不好,有人怀疑:“民营企业这面红旗还能打多久?” 纪世瀛不慌不忙地以他的实际行动来进行反驳。奖励一百名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一百家科技之光优秀企业、一百个科技之光优秀产品的“三百”活动,从而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纪世瀛一手火速创立的《科技之光报》的面世为民营企业实现了一个展示自我、互相交流、互助砥砺的舞台。
在四通遇到波折的时间,纪世瀛在《科技日报》上力挺四通公司斩获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奖。一时间段永基感受到了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给四通带来的家庭般的温暖。
1992年,纪世瀛在《科技日报》头版发表的《开创民办科技新局面》一文暗合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潮流。1998年,纪世瀛牵头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提出“点燃第三把火炬,建立中关村知识经济战略区”的建议,直接推进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大幕的拉开。
纪世瀛在会长这个岗位上充当的更多是布道者的角色,他一直立志于要让民营企业登上大雅之堂为“民”请命:“不但要种好一棵树,更重要的是造好一片林,办好一个企业很重要,为民营企业发展寻找到一条合适的路更重要,为它们创造好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纪世瀛骄傲地说:“我觉得我很成功,我造林啦;一些企业家虽然成功了,种的树再大,也只是一颗树。但这不是说我比他们成功,而且这种成功不能用量级划分。我认为对社会有贡献,对自己有好处,对企业有贡献,这就是成功了。成功不只是标准,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实现自我的过程。成功还是一种自信,我相信自己没有白活这一辈子。”
相信有比纪世瀛在中关村呆的时间比他长的,但感情也许谁都没有他沉淀的那么深。2006年,他扯起中关村精神的大旗 ,喊出“中关村精神万岁”的豪言壮语。(本刊曾经多次提到并刊发纪世瀛的中关村精神的宣言。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参见本刊2008年第六期P18。)
对于中关村他有自己难以割舍且独特的爱,在谈到现在中关村面临园区泛化、优势弱化、政策变化的‘三化’问题,未来中关村该如何应对时,纪世瀛语重心长地说:“中关村精神、中关村文化的优势才是中关村的发展根本。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点,不能采用庸俗主义的偏见态度。中关村的一味地摊大饼就是很时髦的庸俗主义,投机思想泛滥。不能只是为了享受一点中关村的政策就遍地开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中关村做大做强。这种无依据的复制是没有意义的,只是给那个地区一点短暂的实惠,除此之外,没有太大的前途。”
爱之深,痛之切。
“为了更多后来的人避免走弯路,赢在中关村。”从协会退出后,纪世瀛把主要精力放在创办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上面,而办这个学校的初衷和最大目的就是要传授中关村的创业者们用心血、汗水甚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
“为什么我对中关村的未来倾注了太多的期望,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的很深。中关村的青年一代,一定要赢在中关村。这是你们的使命,也是你们的荣耀。中关村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大强大,从一无所有到欣欣向荣,期间无数个企业家倒下去,同时,无数个企业家站起来。”纪世瀛殷切地说,企业家失败的教训太多了,比如多元化经营、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初期的法律意识、规范意识的淡薄。当然,现在很多情况都有好转。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成功多做一份功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甚至比研究成功都更为迫切、更为重要。经他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企业家不计其数。
赢在中关村,多么殷切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