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2、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创新潜能,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3、引导学生大胆设疑,突破创新思维的障碍;4、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需;5、精心设计练习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保障。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94-02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创新精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创新教育和创造性人才被教育界人视为占尽未来竞争先机的良方妙药,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应渗透在整个教学之中。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本人教学,谈谈个人观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创造性思维是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类高级思维,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理论家发明创造活动中的思维是典型的创造思维。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科学创造发明史上,凡是做出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伟人,都有着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对于一个中学生,能用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方法解题,能提出新的问题,能根据已有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都是一个智力的开发,一个创新的表现。
目前我校学生的现状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物理基础更差,他们的自卑心理特别强,心理障碍比较大,初中时他们吃够了排名次的苦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习反感,对教师望而生畏。进入职高,如果教师对他们还按差生对待,有些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甚至通过破环以发泄不满,达到心理平衡。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动力,俄国教育乌申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特别认真,对相关知识理解也较深,创新意识也较强。我首先从教学手段上入手,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多做演示实验,多创设问题情境 ,使物理现象在课堂中生动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创新潜能,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解放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大胆地创造、创新。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面提出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这样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参与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设疑,突破创新思维的障碍
爱因斯坦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们易于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表现了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形成思维定势,妨碍创新思维形成。有些学生处理物理问题时,以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往往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认识上,缺乏从本质上、科学上的分析,一遇问题稍有变化,就盲目套用公式,造成思路狭窄,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再将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与转化,解决问题,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知识融会贯通,更系统化、条理化。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需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作一题多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保障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阶梯,有趣味,不能一味机械重复,不但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有趣的一般练习,又要有别具一格的提高题,开放题。在做题上引导学生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有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富有创造性的解,养成富于联想与对比,善于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扩大视野,加强知识联系和迁移,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精神,创新精神得以保障。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需老师不断创造。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深入探索,不断学习提高,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型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94-02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创新精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创新教育和创造性人才被教育界人视为占尽未来竞争先机的良方妙药,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应渗透在整个教学之中。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本人教学,谈谈个人观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创造性思维是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类高级思维,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理论家发明创造活动中的思维是典型的创造思维。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科学创造发明史上,凡是做出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伟人,都有着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对于一个中学生,能用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方法解题,能提出新的问题,能根据已有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都是一个智力的开发,一个创新的表现。
目前我校学生的现状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物理基础更差,他们的自卑心理特别强,心理障碍比较大,初中时他们吃够了排名次的苦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习反感,对教师望而生畏。进入职高,如果教师对他们还按差生对待,有些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甚至通过破环以发泄不满,达到心理平衡。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动力,俄国教育乌申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特别认真,对相关知识理解也较深,创新意识也较强。我首先从教学手段上入手,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多做演示实验,多创设问题情境 ,使物理现象在课堂中生动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创新潜能,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解放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大胆地创造、创新。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面提出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这样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参与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设疑,突破创新思维的障碍
爱因斯坦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们易于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表现了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形成思维定势,妨碍创新思维形成。有些学生处理物理问题时,以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往往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认识上,缺乏从本质上、科学上的分析,一遇问题稍有变化,就盲目套用公式,造成思路狭窄,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再将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与转化,解决问题,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知识融会贯通,更系统化、条理化。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需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作一题多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保障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阶梯,有趣味,不能一味机械重复,不但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有趣的一般练习,又要有别具一格的提高题,开放题。在做题上引导学生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有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富有创造性的解,养成富于联想与对比,善于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扩大视野,加强知识联系和迁移,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精神,创新精神得以保障。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需老师不断创造。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深入探索,不断学习提高,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型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