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之子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大山,我钟爱着大山,我与大山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这不光因为我生于大山,源于大山,更因为我是大山的儿子。
  少年时期,我对孕育我成长的大山是敬畏的,就像敬畏父母一样。那个时候,感觉我家背后的小山已经够巍峨的了,每每攀爬一次要许久的样子。但那时候这里确实成了我的乐园。
  每年盛夏季节,那润湿的山坡上,松林中,各色野草浓郁了起来,各种灌木繁茂了起来,各色野花竞相开放起来。我们就到山林中去拾菌子,几个小伙伴一字排开,由下到上扫荡起来。你发现了一朵“奶浆菌”,欢喜的惊呼着;我发现了一朵“牛肝菌”,招呼小伙伴们快来看。大家都跑了过来,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嘴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但完全没有忌恨的意思,只渴望自己也能拾到一朵更好的。不一会,他从草丛中小心翼翼的捧出了一朵“黄罗伞”。大家围拢过来,观望着,赞叹着,只恨自己少生了一只眼睛,如果多生出一只眼来那就好了——那不成怪物了?那时候我们认为最好的菌就是“黄罗伞”“麻母鸡”“大把菌”“牛肝菌”,另有诸如“奶浆菌”“荞面菌”“皮挑(音同)菌”“松子菌”等等。虽然自己不一定捡到最好的,但沿山扫荡一圈后,每个人的小篮子里都逐渐的充实了起来。大家也都心情舒畅,边打闹着边往家里走去。今晚家里的小饭桌上,又多了一道佳肴,想着想着就馋涎欲滴了。其实,我还有一个秘密,没有跟人说起过,我们这座小山是有灵性的。靠近我们李家的后山上杂菌要多一点,而西南侧的山梁上就生长最好的菌,尹家后面山上的菌就不是很多。他们从那面山梁过来时,早已被我们扫荡一空,所以只能望菌兴叹了。
  也有些时候,我们到山上去摘野花,虽然野花本应是女孩子的专爱。但看到那开得艳丽异常的映山红,那雍容华贵的杜鹃,那灿如繁星的碎米花,那神秘尊贵的紫白合,以及那娇小玲珑的白芨花,我都爱不释手。其实我也从来没有因为摘花而受到小伙伴的嘲笑,大家都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更何况这些野花本来就异常诱人的。我小心的把她们抱回家,找一个玻璃酒瓶,清洗干净,盛些水把花插上,感觉生活都甜美了许多。
  也有此时,闹肚子了,到山上按母亲说的找几种野草混在一起熬汤喝,居然也就好了。除了感谢大山的恩赐外,也莫名的对母亲生出许多敬佩之情,她居然知道这野草能治病?每到年末的时候,爷爷要用彩纸给先祖们做些衣服,以便年节上烧给他们。我们就跑到山上去抠几个白笈来,给爷爷用(白芨的粘性好)。有时也把白笈连根带花抠来,养在一个小墨水瓶里,直到它凋谢为止。那时候的生活就是那么简单,单纯而快乐的时光。
  当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跟随父母承担起家庭生活的担子。这也让我对大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那些年头,我们这儿的燃料都是柴火。只有在逢年过节,可以奢侈的买些木碳来用,煤炭几乎见不到。所以平时的柴火就要自己到山上去砍。通常是我们堂兄弟几个一起出发的。每每天色微明的时候,有早起的哥哥站在房前屋后,呼喊“小飞轮,起床啰,我们要走了”。我于是匆匆忙忙的起来,带上妈妈昨晚做好的玉米粑粑,背上背架,与哥哥一起加入到砍柴的行列中去。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老鹰坡进发。那大山如天神般矗立着,面目狰狞可怖,仿佛要把脚下的人吞噬了一样。我们在它的面前就如蝼蚁一般渺小,而那峡谷间的山道就如通天的云梯一般,苍茫而遥远。当我们爬到老鹰坡上的时候,太阳已经照到背后的山梁上了。那有些阴森的松林显得更加的苍翠,那山道就像是大山的血脉一样纵横交错,仿佛永远都没有尽头。老鹰坡山腰上部有一片陡壁,我们必须越过这陡壁继续往上攀爬。看着那陡峭的山壁我心里异常的恐惧,要是不小心摔下去,那这条小命估计也就报销了。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沿这样的陡坡从上往下走,而且还要身负庞大的柴禾,是异常艰难的,更不用说遇到强劲的山风了。那时候我那种绝望的心情可想而知。山风猛烈的吹起,高大的树木如群魔乱舞。松涛轰响,白哗哗的浪涛一浪紧似一浪,仿佛可以把整座大山削平一般。我娇弱的身躯在这劲风中摇晃,我肯定马上会如断了线的风筝般飘飞起来。我也不知道,我的这些哥哥们害不害怕?即使是他们相对高大的身形也抗拒不了这样的劲风,更不用说我了,我本来就身体单薄。不是说前几天村里的某人就被吹了翻滚到坡脚,差点丢了性命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走这条路呢?我恐惧到了极点。但看着哥哥们毫不畏惧的神态,我不敢把内心的恐惧说出来。我强压住内心的恐惧,紧跟着他们在风中摇摇晃晃的向坡脚走去。我们尽量压低身子,趁风稍弱时,抢着往下行,如果忽遇强风不能支撑,就赶紧把柴禾歇坐下来,等风势过后再走。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小心翼翼,风力虽强大,我们每次都是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所以这个时候,我对大山是敬畏的。虽然大山也没有带给我们什么伤害,但却无心欣赏大山的巍峨雄浑。由于我们在学校里读书,只能周末上山去砍柴,所以我家的柴经常不够烧。周末找来的还不曾晒干,就要往灶堂里塞。家里弄得浓烟滚滚,呛得泪水直流。也正因为如此,在知识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不为什么光宗耀祖,只为了摆脱这困境。
  后来我家情况稍有好转,父亲调到会泽县城教育机关工作,我们一家也就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老家的人看来,全家进城了,这是何等风光的事情啊!可在我们家,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只会降低。一家五口蜗居在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母亲靠在大街上顶风冒雨卖冰棍来贴补家用。这与居家逃难有何区别!这样的生活坚持了三年,终于得到父亲单位的眷顾,换住到了四十多平米的房子里。这时我才有了些家的感觉。
  学习之余,除了帮母亲的忙之外,我就喜欢爬山了。从金钟山到南门箐、平头山……我无数次的爬上山顶,遥望山那面的世界。虽然山那面还是苍茫的群山,但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太美好了。有时早晨起来,本打算只爬到金钟山顶,可到金钟山顶后却兴昧盎然,想爬到屹立着一个巨大的转播发射架的南门箐后面的山上。然而当爬到发射架那儿时,看到更高处巍巍的群峰如兽脊般在蓝天中穿行,令人浮想联翩。我又想,我一定能够爬上山顶,去采摘那飘浮着的白云,去看山那面的世界,我相信我一定能办到的。我也想挑戰一下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于是我向着那蓝天白云进发了。越往高处走,松林越少,带刺的灌木丛多了起来。时时有裸露的沙岩石凸出来,不时能看到一堆堆的牛粪。苔藓伏在石头上,挂在山壁上,在太阳下散发出一股幽香,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我分开灌木,继续向山顶攀登。大约也就又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样子,我终于爬上了山顶,会泽坝子完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这个时候的爬山,更多的是我对自己的挑战。没有谁逼迫,也没有同伴,更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纯粹是兴之所至。有时到了山顶余兴未尽,又接连穿过几座山峰,才绕道从另一边的山梁上下山。那时会泽城南的诸峰我可都是造访过的。在就读高中的三年中,我不知多少次屹立山顶,面对浩瀚的蓝天,面对苍茫的群山,面对广阔的坝子思考人生,畅想美好的未来!这炼就了我刚毅的性格,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都能咬牙坚持住,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
  现在,我依然喜欢爬山——虽然现在不得常爬了。一半是工作的原因,一半是想有个伴。其实这都是借口,每每一出去我就舍不得回来。当有旧友问我,当年是不是还没爬够?我笑着说:“是啊,总也爬不够。我这人好像有点犟哟!”旧友也一笑置之。他当然不知,我是大山的儿子,儿子怎么会嫌弃自己的父亲呢?虽然矫情,但我还是想说:大山,我爱你!
  ——选自《楚雄晚报》
其他文献
学校的院子里一共有三株白玉兰树,呈流线型分布。冬去春来,不经意间,这几株白玉兰树都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点饰着温馨的校园。  人间三月芳菲尽,庾岭桃花始盛开。我们这里海拔高,年年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  每天早起,我总习惯徘徊在她的枝条下,倒步走走,小跑几圈,舒展舒展筋骨。今晨却惊奇地发现,玉兰花儿开了。晶莹剔透,通体洁白,有些像小小的重瓣白莲,总有那么一两瓣俏皮的向下翘起,宛如舞女的纤纤玉指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滹沱河、牧马河交汇的平原地带,地形低洼,上世纪50年代前,每遇夏秋雨季,常遭洪涝灾害。但每次地垮了,庄稼毁了,村里房屋人畜却安然无恙。听老辈人说,这多亏了咱村里有个“逼水豬”。是什么“猪”有这么大能耐?  所谓这只能耐很大的“猪”,其实是村中一个半亩大的池塘。池塘的周边有街巷通往池塘的排水渠,洪水来了,起着蓄洪排涝的作用。没有人详细去考证过,显而易见,这是村中先辈们挖掘的防洪水利工程。
期刊
我与石头有缘。我特别喜欢石头。  石头到处都有,方便寻找、选择、把玩甚至研究。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天真朴实的它,特富有灵性。时间久了,石头就成了我的好朋友。  石头是我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我没有什么宝石,没有什么特值钱的石头。但是,我的生活之中是不能没有石头的。我不是石头的收藏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收藏石头的爱好者。我与石头打交道已经有六十个年头了。  从阿拉善奇石、贺兰石、巴林石以至云南的大理
期刊
高原的干旱是最悲怆的。  倘若你将记忆龟裂的土地捏出腥臭的汗水;倘若你将男人的汗水和女人的泪水铸成造化的世纪;倘若你呼吸高原的空气;倘若你渴盼高原的雨季;倘若你将一颗真朴善良的心呦投向整个高原宽广的胸部,你便预期着要和高原一起承受这令人窒息的漫长而难熬的干旱季节。  好久不下雨了。  这雄风不息的高原。这高原春末夏初里灾害性的旱孽。这高原滴雨如油季节天空曾怎样涌动喜悦的乌云,然后令人失望地悄悄溜走
期刊
当我走在这条国际河流——印度河源头森格藏布江畔时,行走在这里的只有我和几条找食的野狗。  往常这个时候的这个地方,爷孙嬉闹于桥头廊道,情侣漫步于树丛花间,看到的都是惬意,听到的尽是甜语,连月下的影、树丛中的风、江河里的水,都蕴含着一种温馨的暖意。  今夜这里没有人,是因为人们都回家过中秋节去了。在这个大团圆的传统节日里,到这里来的,大概也只有独步江畔的我和这些四处找食的野狗了。野狗不像有主的狗那么
期刊
1  “两杯青毛。”我一边吆喝茶老板,一边跟朋友何先生拈最靠边的竹椅坐下。  “今天热头还是这么好啊,这个年过得热和哦!”邻座有人感叹。  “听说初五起要降温了。”茶老板一边搭话,一边端来两杯热茶,轻轻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小茶几上。  “初五?不就是明天吗?”我不无惋惜地说,“唉,明天晒不成热头咯!”  知道晒太阳补钙,可以延缓衰老。有资料说,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大多需要依靠晒太阳而获得。国外的有钱人
期刊
一  我在祁连山下生活了四十多年。很小的时候,就听人说,村子南面约三公里有个名叫灰疙瘩的地方,人们耕种田地时曾发现大量古币,于是每到用牛犁地的时候,我就约上一般大小的孩子去捡拾古钱。因为灰疙瘩是山地,现在不适合耕种了,就慢慢变成了村民的墓地。为逝世的先人开取墓穴的时候,会有断壁残垣、瓦当瓷片或燃烧过的树木的灰碴出现。我惊诧于自己的发现,便问父亲或其他长辈,才知道这座山下的坡地上曾经有过一個美丽的故
期刊
生在马阴山下,我对山水就充满了深情。这几十年里,因写作的需要,我走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故乡的认同感也不同。因为行走,因为写作,因为有爱,我很早就把故乡喻为“北极熊”,除了地理位置的形似外,更重要的是我的故乡显得可爱,可敬,可歌,可泣。我还写过《化隆行旅》(原名是《被旅人遗忘的“北极熊”》)、《敞开着的窗户》的书,对这些书的写作,不论是心灵火花的迸发
期刊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们一起走过了很远很远的路,久到我以为已经悄然过了一生,可我们却都是年少的模样。我也始终走不出有你的画面。  那日,你缓缓走来,问我可否愿意同行?我抬眼望去,这少年眼里满满的忧伤,似乎心藏在很久远的地方,若隐若现。我没有回答,只是牵起你的手一起走向远方。读书、写字、抚琴、作画。愿这一生都生活在寂静美好中不被打扰,你永远都是那个认真读书的少年,而我依旧默默守在你的身边。  院子里
期刊
一  家与普陀,隔着千山万水,但总觉得离我并不遥远,因为它时时在我的心里!  二  拜谒普陀,我把它看做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在我童年的时光里,因为父亲的一幅幅关于普陀的画,因为父亲的一串串关于普陀的神话和故事,我的梦,总在普陀的神奇里游荡。我热爱普陀,向往着普陀,亲莅普陀的渴望,年复一年地演绎着梦中的激情。而风风雨雨的岁月走过一程又一程,向往却一直被搁置在梦中。五年前的严冬时节,在父亲忌日的前三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