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竞争日益强烈的今天,高职院校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发展受政府和企业制约多、毕业生就业问题等困境,必须调整办学方略,坚持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展优势专业;加强在职学历教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品牌;学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8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近些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几乎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并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了我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然而,正如其它的新生事物一样,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面临困境,高职院校要求得生存和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需要适时调整学校的办学方略。
一、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将高职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高层次那一部 分,但由于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范畴,因而高职教育并不属于完全高等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二等”的高等教育。新闻中也曾报导,学生高考分数上了二本线却放弃“一等”的高等教育——本科学校,选择了与之相比实用性更强的“二等”的高等教育——高职类学校。虽然有学生通过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比较,在作出填报志愿和实际进入就读学校抉择时选择了后者,但相比于整个高考学生来说,作出这种选择的仍然是极少数,甚至只是个案,绝大多数学生在分数允许的情况下,第一选择仍然是本科院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不少高职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有不少学生坦言,看到教材封面上印着的高职高专教材的字样,心里就感觉特别自卑,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就觉得丢脸;尽管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用人部门注重学历且追求高学历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总觉得低人一等,心理负担很重。另一方面,高职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高职学生入学时与本科学生相比在文化基础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缩小,除了需要学校有完善的因材施教体系,还要求学生自身有非常的毅力与努力,不少学生因为难度太大或其它因素中途放弃,整体水平上的差距更加降低了社会认可度。
(二)发展受政府、企业制约过多
高职院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配合,然而,政府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高职院校在政府与企业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首先,经费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经费不足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遇到的问题,由于国家投入较少,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为了维持日常运转,高职院校只能对学生收取比较高的学费,但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所需。因而经常可见的情况是:学生抱怨高职院校收费偏高,高职院校声称经费紧张,无法完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国家示范性或者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因有政府的专项拨款,经费不足的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普通高职院校因为政府资助较少且生源又有限,经费不足的问题格外突出,发展举步维艰。其次,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配合不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内,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工作,这不仅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有顶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而且因为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不管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还是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都需要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以及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一定影响,而我国企业大都处于成长期,规模较小,职业流动率高,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因而不太愿意通过让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以及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鉴于此,近年不少职业教育专家提出了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员工来高校任职的想法,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吸引企业人员来高职院校任职。一是企业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不够。二是在高校的收入和在企业的差距较大,对企业人员吸引力不够。三是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人员来高校任教的经历并未与职务的升迁联系。高职院校虽然在订单培养、实训工厂建设与企业已有合作,但还需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校企合作。
(三)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加严峻,择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许多高职毕业生尚未适应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本无优势可言的他们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信心丧失。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择业中角色错位,不是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是对就业单位和薪金期望值过高;二是择业价值观模糊,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更不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三是择业心态失衡,就业中急躁盲目,跟风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个人主见。
二、高职院校的发展方略
(一)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展优势专业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除了政府和舆论的导向外,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高职院校自身。著名教育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原校长张楚廷提出了“自立自强”并作为该校的校训。在我们看来,“自立自强”这四个字特别适合社会认可度不很高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自立自强要立足自身,坚持“以就业为导向”[2]的办学方针打造品牌。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能被轻易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纵观一流院校和一流企业的成功经验,无一不是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普林斯顿大学虽然规模小,学科也不齐全,但却连续八年雄踞《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发布的美国大学排行榜榜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坚持小而精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道路[3]。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可以从中借鉴经验,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学科背景与文化积淀,找到与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高度契合的专业,着重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切忌盲目跟风,简单复制。特别要避免盲目设置专业、缺乏独特性的问题。当前全国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近千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市场,不考虑自身水平、能力,一味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如经济、贸易等专业因为需求量大,回报高,不少工科院校开始增设这些专业;土木、机械等专业因为涉及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一些文科类高校也开设这些专业,最后导致各个学校专业种类大同小异,热门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冷门专业渐渐退出了公众视线。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雷同,缺乏独特性,只会使学校丧失其个性而淹没于其它高校中。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要意识到,市场好的专业并不意味着任何学校都适合设置,更不代表任何高校有能力设置。一个专业的孕育和壮大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完善的课程体系、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等,这些都不是在短时间能够建设完成的,不顾条件,盲目跟着市场,急功近利的模仿和复制专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古语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所院校要想打造品牌,首先要懂得取舍,弃大而求专,集中精力发展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的建设,发展优势专业,打造行业、领域内的知名品牌,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二)加强在职学历教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因为牵涉到多方利益,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扶持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作为利益集团,企业在成长期也会有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谋求发展,需要拓宽思维,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为学龄青年,实际上职业教育不仅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应该满足学习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扩大其教育的范围,不仅面向高中毕业生,进行学历教育,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面向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员工、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以及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初、高中和大学毕业生[4]。经过问卷调查,生产一线的技工学习热情浓厚,希望通过在职教育提高自身学历。这部分技工大多中专或中职毕业,没有大学文凭。在工作中,他们一方面感到知识、技术更新太快,原有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同时,文凭的缺失也制约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晋升空间有限。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自主招生的权力,开展在职员工的学历教育。在职员工的学历教育不仅可以给高职院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缓解其经费紧张的难题,为学校发展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而且,通过吸引在职员工接受教育和培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一线员工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对于生产一线情况的了解。再者,有经验的技工还能在教育和培训期间实际指导学生实训,解答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最后,这种在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使校企合作的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面向这部分人群的学历教育要彻底转变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真正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制规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学生在择业上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知晓何谓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1)职业认知及职业导向。其主要工作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有所了解,开始意识到工作对个人的重要性、认识各种行业,以做好将来选择职业的准备。(2)职业试探。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试探一些自己认为有兴趣的工作,以便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适合哪些工作。(3)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前两个阶段里对自己兴趣、能力的了解以及对职业的认识,再辅以职业人员的咨商、辅导,学生可以制订一个职业生涯计划,以为将来职业生涯的依归。(4)职业准备。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教育、训练机构来习得职业的技能,如果其有兴趣的工作需要学士或更高的学位,学生就该进入大学或更高的教育机构。(5)就业安置与职业发展。学生职业准备阶段完成之后,学校及有关职业辅导机构,应辅导他们获得适当的职业。而在其就业之后,也应随时提供各种训练,以顺应技术的变化、工作的升迁、职业的转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让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参考文献:
[1] 李田贵,侯云霞.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2] 胡宏,邹洁.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3] 程孝良.行业特色高效学科发展模式:美国一流大学的启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5).
[4]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3—54.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企业在职员工学历教育(半工半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YKYB2011004)
关键词:高职院校;品牌;学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8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近些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几乎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并且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了我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然而,正如其它的新生事物一样,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面临困境,高职院校要求得生存和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需要适时调整学校的办学方略。
一、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将高职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高层次那一部 分,但由于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范畴,因而高职教育并不属于完全高等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二等”的高等教育。新闻中也曾报导,学生高考分数上了二本线却放弃“一等”的高等教育——本科学校,选择了与之相比实用性更强的“二等”的高等教育——高职类学校。虽然有学生通过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比较,在作出填报志愿和实际进入就读学校抉择时选择了后者,但相比于整个高考学生来说,作出这种选择的仍然是极少数,甚至只是个案,绝大多数学生在分数允许的情况下,第一选择仍然是本科院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不少高职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有不少学生坦言,看到教材封面上印着的高职高专教材的字样,心里就感觉特别自卑,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就觉得丢脸;尽管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用人部门注重学历且追求高学历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总觉得低人一等,心理负担很重。另一方面,高职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高职学生入学时与本科学生相比在文化基础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缩小,除了需要学校有完善的因材施教体系,还要求学生自身有非常的毅力与努力,不少学生因为难度太大或其它因素中途放弃,整体水平上的差距更加降低了社会认可度。
(二)发展受政府、企业制约过多
高职院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配合,然而,政府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高职院校在政府与企业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首先,经费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经费不足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遇到的问题,由于国家投入较少,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为了维持日常运转,高职院校只能对学生收取比较高的学费,但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所需。因而经常可见的情况是:学生抱怨高职院校收费偏高,高职院校声称经费紧张,无法完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国家示范性或者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因有政府的专项拨款,经费不足的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普通高职院校因为政府资助较少且生源又有限,经费不足的问题格外突出,发展举步维艰。其次,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配合不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内,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工作,这不仅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有顶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而且因为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不管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还是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都需要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以及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一定影响,而我国企业大都处于成长期,规模较小,职业流动率高,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因而不太愿意通过让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训以及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鉴于此,近年不少职业教育专家提出了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员工来高校任职的想法,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吸引企业人员来高职院校任职。一是企业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不够。二是在高校的收入和在企业的差距较大,对企业人员吸引力不够。三是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人员来高校任教的经历并未与职务的升迁联系。高职院校虽然在订单培养、实训工厂建设与企业已有合作,但还需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校企合作。
(三)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加严峻,择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许多高职毕业生尚未适应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本无优势可言的他们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信心丧失。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择业中角色错位,不是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是对就业单位和薪金期望值过高;二是择业价值观模糊,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更不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三是择业心态失衡,就业中急躁盲目,跟风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个人主见。
二、高职院校的发展方略
(一)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展优势专业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除了政府和舆论的导向外,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高职院校自身。著名教育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原校长张楚廷提出了“自立自强”并作为该校的校训。在我们看来,“自立自强”这四个字特别适合社会认可度不很高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自立自强要立足自身,坚持“以就业为导向”[2]的办学方针打造品牌。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能被轻易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纵观一流院校和一流企业的成功经验,无一不是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普林斯顿大学虽然规模小,学科也不齐全,但却连续八年雄踞《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发布的美国大学排行榜榜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坚持小而精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道路[3]。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可以从中借鉴经验,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学科背景与文化积淀,找到与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高度契合的专业,着重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切忌盲目跟风,简单复制。特别要避免盲目设置专业、缺乏独特性的问题。当前全国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近千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市场,不考虑自身水平、能力,一味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如经济、贸易等专业因为需求量大,回报高,不少工科院校开始增设这些专业;土木、机械等专业因为涉及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一些文科类高校也开设这些专业,最后导致各个学校专业种类大同小异,热门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冷门专业渐渐退出了公众视线。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雷同,缺乏独特性,只会使学校丧失其个性而淹没于其它高校中。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要意识到,市场好的专业并不意味着任何学校都适合设置,更不代表任何高校有能力设置。一个专业的孕育和壮大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完善的课程体系、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等,这些都不是在短时间能够建设完成的,不顾条件,盲目跟着市场,急功近利的模仿和复制专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古语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所院校要想打造品牌,首先要懂得取舍,弃大而求专,集中精力发展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的建设,发展优势专业,打造行业、领域内的知名品牌,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二)加强在职学历教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因为牵涉到多方利益,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扶持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作为利益集团,企业在成长期也会有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谋求发展,需要拓宽思维,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为学龄青年,实际上职业教育不仅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应该满足学习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扩大其教育的范围,不仅面向高中毕业生,进行学历教育,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面向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员工、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以及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初、高中和大学毕业生[4]。经过问卷调查,生产一线的技工学习热情浓厚,希望通过在职教育提高自身学历。这部分技工大多中专或中职毕业,没有大学文凭。在工作中,他们一方面感到知识、技术更新太快,原有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同时,文凭的缺失也制约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晋升空间有限。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自主招生的权力,开展在职员工的学历教育。在职员工的学历教育不仅可以给高职院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缓解其经费紧张的难题,为学校发展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物质条件。而且,通过吸引在职员工接受教育和培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一线员工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对于生产一线情况的了解。再者,有经验的技工还能在教育和培训期间实际指导学生实训,解答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最后,这种在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使校企合作的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面向这部分人群的学历教育要彻底转变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真正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制规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学生在择业上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知晓何谓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1)职业认知及职业导向。其主要工作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有所了解,开始意识到工作对个人的重要性、认识各种行业,以做好将来选择职业的准备。(2)职业试探。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试探一些自己认为有兴趣的工作,以便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适合哪些工作。(3)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前两个阶段里对自己兴趣、能力的了解以及对职业的认识,再辅以职业人员的咨商、辅导,学生可以制订一个职业生涯计划,以为将来职业生涯的依归。(4)职业准备。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教育、训练机构来习得职业的技能,如果其有兴趣的工作需要学士或更高的学位,学生就该进入大学或更高的教育机构。(5)就业安置与职业发展。学生职业准备阶段完成之后,学校及有关职业辅导机构,应辅导他们获得适当的职业。而在其就业之后,也应随时提供各种训练,以顺应技术的变化、工作的升迁、职业的转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让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参考文献:
[1] 李田贵,侯云霞.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2] 胡宏,邹洁.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3] 程孝良.行业特色高效学科发展模式:美国一流大学的启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5).
[4] 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3—54.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企业在职员工学历教育(半工半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YKYB2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