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光荣

来源 :含笑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03379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有许多日子,有许多地名,因为与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联系着而被人们永远记着。如“五一”“十一”。如井冈山,如雪山草地,前者,人们由它想到中国革命历史性的转机,后者,因为英雄的壮举,那冰冷的雪,那永远是对生的威胁的沼泽,今天要再提它,却会热血沸腾。
  老山,就是这个地方,因为英雄的业绩,它的名字,已经庄严如同圣乐,我就是追随它的光荣,跟着大家而来的。《含笑花》诗报虎年新春座谈会在这里召开,大家在这里讨论诗,是诗的光荣。
  毫无疑问,诗的美的思想,只有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诗,诗的创作,要是完全摆脱诗歌评论而能单独繁荣,也是不可想象的。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反过来,評论也不是创作的教师爷。每当出现离开创作的现实,以及离开对社会和生活的研究,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地高谈阔论诗歌,那是诗陷于苦闷时、评论不能与诗一同摆脱创作的苦闷。哗众取宠,是诗的不幸。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诗友们,尤其来自基层的诗友,是为诗的不景气时,评论怪热闹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或是无所适从。因此说要跟我交换意见,我也为此说了这样的意见。
  依照某种说法:当前也是新诗的黄金时期,这又恰恰是诗友们认为与当前创作现实对不上号的高调。我看到战士们在前线的诗社诗报,确实为它传来诗的信息所鼓舞,只是,有的高谈诗的黄金时期者,是不可能把对群众的诗歌运动评价在内的,他们没有明目反对它,但用以举例说明新诗潮的水平的作品,不仅不可能是前线的诗的传单,也恰恰是诗传单的作者所不欢迎的。
  我这么说,并非鼓吹兵写枪杆诗的老调,走那条老路是没有出息的。其实,在场的战士诗人,作品不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也多是水平问题,走老路是走不通的。
  毋庸讳言,群众的新诗创作,亟待提高和突破。这要作者很好地提高思想与艺术水平,不能靠改变诗风来解决问题。诗风不能说明水平。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在诗里,也就必然出现诗风的多样。战士的诗就像战士的性格一样朴素、明快。自然会有人不喜欢。但绝不是什么缺点。某些无病呻吟之作,其柔媚之风,如果我们确实承认也是一种生活的反应,那么,这种诗风就与社会上某些人的某种绮靡的生活情调相联,是作者体味,以至于玩味它的心态反应。如果靠这一套以取得提高,那真是乱弹琴。那样,也就不可能有战士真正的自己的诗!
  真正的艺术,都必然有其独创性。真正有出息的诗人,都得走自己的路。对任何艺术模式的定道,都是对艺术的扼杀。诗之路,是艰辛探索之路,都得靠自己走。每个人,都是用作品在说明诗的艺术,不是以教师爷的功夫在说明诗。诗的生命,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广大读者心中长春。不是看是否可以纳入某些人的框框和好恶的标准而给予评分。
  我不敢说,在座的诗友在目前的艺术的探索都一定通向成功,但如此之所为,却是为诗之所为。
  我是为此来向诗友,并为自己是个老兵,向年轻的战友来学习了。我还没有到前线看到各个战地诗社的活动,我相信自己只要有个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是来取一个模式的范本。学大家为诗为人的根本态度,我相信自己也会有所长进的。
其他文献
倚案静思      湿雾空蒙蔽暖阳,书斋朔牖浸寒光。  师门训嘱常萦耳,就砚旋研水半汪。  品 新  独坐幽斋濯嫩芽,犹闻林野气菁华。  清汤素具喉间韵,惜感西南古树茶。  夏 至  夏至鸣虫颤树梢,听香弄墨暑炎嘲。  心平气静随修处,昼夜清凉此境交。  题牡露  碧玉青溪托牡露,輕风细柳抚清幽。  句町故地藏臻境,谷底侬人邀客游。  诫伪徒  意淡灯阑融暗夜,青衫抚案似闲人。  功名利欲随风
期刊
一  起义南昌建铁军,东方红日耀乾坤。  英雄略策坚决定,壮士挥旌悍勇拼。  血染危城鏖夜战,兵临险境奋雄骁。  全歼匪旅人民喜,胜利扬旗展缜纷。   二  长征万里展鹍鹏,保卫延安抗日侵。  北斗金星辉大地,东方红日耀乾坤。  雪山草地等闲过,宝塔延河众望钦。  铁血红军挥陕北,龙腾虎跃蕴鸿纷。  三  初衷使命烙胸襟,百战风云党引申。  两个百年开伟业,八方四海送温心。  小康全胜浑身鼓,科技
期刊
你听:“你是暖,是爱,你是人间四月天……”主持人雅涵的声音软软的,温温的,就像一股清泉穿过森林,穿过花间,流向你我,流进春的序曲里……  2021年4月1日,我应邀参加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读书会,那是一个很有温度的读书会,感受很多,受益匪浅。  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怡情,读哲学使人睿智,读书让人成长。朗读是田美澜的爱好,她在她的武馆搭建了一个朗读台,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你
期刊
1  山崖若削尖的笔直立在一片绿画布中,显得有些突兀。山崖间有一条弯曲的小毛路,似裂开的缝,远看就令人心惊。这每一步都要聚神聚力地走的路,在伟民看来,是印在心中亲切无比的归家之途。  这天的他,分外沉默,临近中午太阳本就火辣,又加之不能再续学业且是无功而返,伟民显得有些萎靡不振。他在路上遇到一个穿着朴素的陌生中年男人。伟民知道这个男人不是村里人,因为村里人连朴素的衣服也穿不上。上好的衣服,不过是只
期刊
日子唰唰而过,时间过得很快。很多记忆的片段,埋在旧时日里,以为忘记,却在某个瞬间,寻到了原本的踪迹,一下子扯回到了那些渐渐模糊的岁月里。  时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如果当年毕业就留在文山,留在报社,没有选择自己的执念和一意孤行,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是比现在好还是比现在差,但我坚信,不管怎样,内心不会像现在回想起来如此沉重。  也许,有太多的也许,每一个偏差都走向了无数可能,每一种选择也都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