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前言
自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之后。包括青岛、大连、秦皇岛、天津等在内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成立。据悉,仅国家级开发区,我国已拥有120余家,各类开发区甚至已达1500多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开发区。
最初。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探索和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如今,将要走过30年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城市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
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城市区位一样,这些年冒出的“新区”也大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虽然同样立足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但“新区”似乎又承载着不太一样的使命: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拓宽城市空间、构筑大城市格局。
将要迎来30周年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目前成立不足两年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区也在朝着国家级经济新区的目标在努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区的“效能”,青岛市将原先的胶南市也合并进黄岛区,放在西海岸新区的版图之内。
从当年的“挺进西海岸”到如今的西海岸新区,胶州湾西岸从来都没有脱离过青岛的视线。只是现在的时机似乎更成熟。本世纪初的青岛经济重心西移,已经带来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那个时候的青岛已经奔跑在半路上了。”
秉持“三个再造”(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新城区)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将会为这座城市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值得期待。
年轻的新区
两年,对于一座百年城市而言,不过是一瞬。但对于承载着山东半岛“蓝色使命”和秉持“三个再造”使命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来说,两年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机遇期。
2011年,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的新区。也正是在这一年的6月30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我国最长的海底隧道一一胶州湾海底隧道同日开通,这不仅意味着胶州湾两岸依靠轮渡往来的时代的结束,更是在交通上拉近了东西海岸的距离。
全长36.48公里的跨海大桥的开通,将青岛到黄岛的路程缩短了近30公里,比胶州湾高速节省了20分钟,与济青南线的相连使其打通了与省会济南的直通线,同时也加强了青岛与半岛城市群的关联;全长7.8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的则是青岛主城区和黄岛区薛家岛,车程不足10分钟。新区要想与主城区实现真正的对接,交通是第一位的要素。
早在本世纪初,青岛就提出了“挺进西海岸”的战略,谋求经济重心西移,但之所以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发展态势,与交通优势的不足不无关联。所以,在一个城市谋求“同城化”,区域谋求“一小时经济圈”的融合发展阶段,桥隧的开通,以及与G20、G22、G15等高速公路的交通大动脉的贯通,既是西海岸新区实现“再造一个青岛新城区”目标的重大辅助,也是提升山东半岛与东三省、京津冀及环渤海、长三角等经济圈合作融合的重要因子。
出隧道口。沿滨海大道行驶,公路右侧几乎是清一色的房地产项目,要么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要么是已建好待售的楼盘,同每一个处于建设初期的新区一样,伴随着林立的塔吊和轰鸣的起重机,城市拔节的声音清晰可闻,属于新区的体貌特征亦清晰可辨。
“这是一个年轻的新区”,在今年7月18日西海岸新区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副主任高田义曾如此定义新区的现状。2012年1月31日,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管委成立。自成立至今,尚不足两年的时间,从时间上说,这的确是一个“年轻的新区”。
成长中的西海岸,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其实已经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2012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091亿元,占了青岛市生产总值7302.11亿元的近30%。规模以上企业近千家,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7家,过10亿元的54家。而截至今年上半年,西海岸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外资到账7.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4%、16.8%、20.2%和9.7%,高田义说,“这一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类新区”。
产业定位要明确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中,青岛是“龙头”城市,西海岸新区是核心区,这样的定位也就意味着,蓝色将是未来青岛和西海岸新区的主色调。所以,如何通过原有产业的整合和涉蓝项目的引进,以及借助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和港口等优势,形成蓝色产业的集聚和壮大,关乎新区的未来。事实上,在这样的战略机遇下,只有将蓝色产业从“浅蓝”向“深蓝”转变,从低端向高端延展,壮大自身的产业优势,新区才能确立其核心区的地位,青岛才能巩固其“龙头”城市的地位,并引领山东实现未来的蓝色跨越。
所以,就时间而言,西海岸新区是一个“年轻的新区”,而就产业而言,它的“年轻”也体现在对蓝色主导产业的打造和先行先试的模式探索上。
尽管早在10年前,青岛开发区就在招商引资中,以大炼油、汽车、造船、港口、集装箱、特种钢等项目为核心,打造临港、石化、机械、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但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不断调整,高田义还是觉得新区很多产业仍停留在对原胶南市和原黄岛区的主导产业的整合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对产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尤为关键。之前本刊记者在采访青岛市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隋映辉时,他就对西海岸“汽车产业基地”和“家电产业基地”的产业定位表达过异议。
任何一个新区建立之初,都存在产业的整合、调整和重新定位,以适应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整个青岛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而言,有专家就指出,尽管“大格局相对清晰,但随机式被动招商、滚动式地域开发,导致布局的专业化程度低,各级园区内产业缺乏明确的产业联系,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布局混杂、相互影响,即使同类项目,也缺乏必要的产业间渗透与关联。”当然,其中的部分问题也存在于西海岸新区。 “西海岸经济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是传统家电、港口运输、现代服务,还是汽车产业、海洋医药、金融业?哪种产业可以作为核心?全新的土地,可以从头再来,但绝不能错失机遇。要再造一个全新的青岛,这必须从产业定位上加以明确。”在隋映辉看来,既然新区要定位于蓝色经济和高端制造,那就必须想办法破解难题。
从历史上说,青岛一直都想发展好汽车产业。早在1994年之前,青岛就是我国的整车进口口岸之一,只是后来由于国家对全国整车进口口岸进行规范管理,青岛失去了汽车整车进口的资格。2012年11月13日,青岛保税港区获批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也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个获批开展汽车整车进口业务的开放口岸。这不仅意味着西海岸新区发展汽车产业有了更好的支撑,同时也能带动贸易、物流、金融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高田义向记者介绍,新区现在的产业方向是,“突出发展六大产业集群、五大服务业,推动石化、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港口物流、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机械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链聚变升级,加快培植发展新能源汽车、游艇、商务机等新兴产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这六个千亿级产业链已经完成产值1680亿元,占到了青岛市的35.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同比增长11.5%。其中,汽车、船舶、石化、家电4个千亿级产业链分别完成产值2lO亿元、137亿元、517亿元、374亿元,汽车、家电、船舶产业本地配套率分别达到50%、40%、30%,集聚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我们现在高度注意的是硬件的城市化,对软件的城市化,增加人气,增加城市活动注意不够。”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许多场合都强调过人气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年8月份本刊举办的“蓝色青岛大讲堂”活动中,他再次重申,“如果城市是能盘活的,是能够聚焦的,是能够吸引人来的,就不用怕债务。人气战略是第一位的,人气至关重要。”
时值9月,青岛的天气依然炎热,离国庆长假最后一波的旅游热潮还有几天时,新区的人气却已经开始爆棚。9月22日,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的东方影都项目启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凯瑟琳·泽塔·琼斯等国际一线巨星齐聚青岛,引发业界轰动,也吸引了万千粉丝聚集的目光。据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介绍,在500亿元的总投资额里,200亿元将用于文化旅游。至于为什么选择青岛,“在商言商”的王健林直言不讳,“我们从2002年开始进入青岛投资到现在11年的时间,给我的感受就是这个地方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里能赚钱。”
电影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产业。即使万达将来要在西海岸设立青岛国际电影节,来支撑影视产业的发展,但在王健林看来,东方影都这个项目也不只是为了发展影视产业,“我们的立意不光是办电影,我们主要的创意还是放在办旅游上,通过电影产业拉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和商业的繁荣。”
事实上,自1985年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创设的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选择在2007年8月落户青岛西海岸凤凰岛以来,西海岸已经将影视文化产业作为将来发展的重要产业。如今,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都在西海岸新区设立了分院,这将从人才需求上给予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的发展以支撑。
除了青岛影视产业园的启动建设,在动漫创意产业方面,西海岸新区也已建成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凤凰岛影视动漫城项目、青岛拓谱创意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和中视联仿真平台项目。数据显示,2012年西海岸在影视传媒和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方面的产值约200亿元。如果将来东方影都项目完工,西海岸的文化产业规模势必会成为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影视文化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也在不断形成集聚效应。作为青岛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的基础园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青岛市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示范区的青岛信息谷,已聚集了世纪互联、第一线、东软、优客、慧点、智润、武汉光谷等多家知名企业和项目。青岛光谷软件园也开始有东软睿道教育公司、青岛山科智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入驻。
注重园区的集聚效应
2013年5月,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前湾国际物流园区和海洋生物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
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因为其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的共享、综合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溢出的创新环境等集聚经济效应,而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可以看到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大型企业,它们的存在以及聚集的100余家配套企业,将是西海岸新区走向“深蓝”的重要推动力;前湾国际物流园聚集的物流企业,将会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的竞争力和集聚度;包括北部园区和南部园区两个生物产业集聚区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则培育了以明月海藻、聚大洋海藻、三泰膜工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海洋生物企业。
10月10日,正是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集团)改革发展15周年的纪念日。这个15年前“步履蹒跚”的海洋化工厂,经过重新组建改制和不j间断的走改革创新的实业之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据明月集团董事长张国防介绍,经过15年的成长,明月集团传统的碘、醇、胶“老三样”,已经升级为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生物、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功能保健食品“两老带四新”,集团的总资产规模也由1.2亿元增至8.4亿元,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西海岸新区要发展海洋生物等蓝色产业,显然离不开诸如明月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
在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引进上,截至去年底,西海岸经济新区集聚了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8家央企和3.4万家地方企业。今年前八个月,新区开工在建的过亿元项目已达155个,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总投资额为663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4.3亿元,中石化LNG、青钢环保搬迁等一次性投资过百亿元的4个项目也已开工续建。 将适合产业结构和符合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引进来,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新区经济的加速度发展。伴随产业集聚而来的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也会更加提升新区的人气和活力。
未来的新城
“以前的黄岛是个小县城,最繁华的是香江路。”上世纪90年代生活在黄岛的人都记得香江路的繁华,如今取代香江路的是长江中路,这里是黄岛区政府所在地,有佳世客、麦凯乐等购物中心和众多星级酒店。
在西海岸新区,“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新主城”的5年建设目标随处可见。在滨海大道两侧,它与不断新出现的建筑一样,提示着这个新区建设的速度和规划中的未来。其实,类似的发展目标,也出现在国内许多新区的发展规划里,重庆两江新区的目标是,“十年再造一个重庆经济,十年再造一个重庆主城”。
对于西海岸的发展规划,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认为,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西海岸的实际,“西海岸经济新区坐拥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亿吨港口,是中国沿海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与滨海、浦东的基础相比毫不逊色,完全具备‘三个再造’的条件。”
就区位和资源优势而言,西海岸新区也许与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并不逊色。但作为西海岸新区的两大主要对标新区,在经济数值的比较上,目前的差距还不小。
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为7205.17亿元,占天津市比重的5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98.0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04.9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12.4亿美元;上海浦东新区2012年的生产总值为5929.9l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398.93亿美元,而同时期,西海岸新区的生产总值为2091亿元,不足天津滨海新区的三分之一,也只是略超过上海浦东新区的三分之一。近30%的城市总产值占比,也远低于天津滨海新区的56%。所以,就经济数值和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言,西海岸新区都尚显不足。
但这毕竟是一个只成立了不足两年的新区,相比于已经发展了近10年的天津滨海新区和已经过了20多年发展的上海浦东新区而言,这样的数据答卷应该并不差。这个新区还“年轻”,它的产业定位尚需更明确和清晰化,产业集群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尚需进一步发挥,蓝色主导产业的优势还需要在一步步的发展中确立和巩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未释放。
西海岸新区之所以总被拿来与上海浦东新区做比照,是因为两者都是城市在自身发展空间和产业调整需求的基础上,谋求经济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在将城市框架扩大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影响力。
所以,有经济学家就如此认为,“青岛西进是一个大手笔,它战略性地将‘上海的浦东’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湾’拿到了青岛,在不远的未来,西海岸经济带所带给青岛的惊喜,可能比现在人们所能预想的还要多得多。”
自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之后。包括青岛、大连、秦皇岛、天津等在内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成立。据悉,仅国家级开发区,我国已拥有120余家,各类开发区甚至已达1500多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开发区。
最初。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探索和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如今,将要走过30年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城市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
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城市区位一样,这些年冒出的“新区”也大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虽然同样立足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但“新区”似乎又承载着不太一样的使命: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拓宽城市空间、构筑大城市格局。
将要迎来30周年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目前成立不足两年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区也在朝着国家级经济新区的目标在努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区的“效能”,青岛市将原先的胶南市也合并进黄岛区,放在西海岸新区的版图之内。
从当年的“挺进西海岸”到如今的西海岸新区,胶州湾西岸从来都没有脱离过青岛的视线。只是现在的时机似乎更成熟。本世纪初的青岛经济重心西移,已经带来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那个时候的青岛已经奔跑在半路上了。”
秉持“三个再造”(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新城区)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将会为这座城市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值得期待。
年轻的新区
两年,对于一座百年城市而言,不过是一瞬。但对于承载着山东半岛“蓝色使命”和秉持“三个再造”使命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来说,两年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机遇期。
2011年,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的新区。也正是在这一年的6月30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我国最长的海底隧道一一胶州湾海底隧道同日开通,这不仅意味着胶州湾两岸依靠轮渡往来的时代的结束,更是在交通上拉近了东西海岸的距离。
全长36.48公里的跨海大桥的开通,将青岛到黄岛的路程缩短了近30公里,比胶州湾高速节省了20分钟,与济青南线的相连使其打通了与省会济南的直通线,同时也加强了青岛与半岛城市群的关联;全长7.8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的则是青岛主城区和黄岛区薛家岛,车程不足10分钟。新区要想与主城区实现真正的对接,交通是第一位的要素。
早在本世纪初,青岛就提出了“挺进西海岸”的战略,谋求经济重心西移,但之所以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发展态势,与交通优势的不足不无关联。所以,在一个城市谋求“同城化”,区域谋求“一小时经济圈”的融合发展阶段,桥隧的开通,以及与G20、G22、G15等高速公路的交通大动脉的贯通,既是西海岸新区实现“再造一个青岛新城区”目标的重大辅助,也是提升山东半岛与东三省、京津冀及环渤海、长三角等经济圈合作融合的重要因子。
出隧道口。沿滨海大道行驶,公路右侧几乎是清一色的房地产项目,要么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要么是已建好待售的楼盘,同每一个处于建设初期的新区一样,伴随着林立的塔吊和轰鸣的起重机,城市拔节的声音清晰可闻,属于新区的体貌特征亦清晰可辨。
“这是一个年轻的新区”,在今年7月18日西海岸新区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副主任高田义曾如此定义新区的现状。2012年1月31日,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管委成立。自成立至今,尚不足两年的时间,从时间上说,这的确是一个“年轻的新区”。
成长中的西海岸,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其实已经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2012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091亿元,占了青岛市生产总值7302.11亿元的近30%。规模以上企业近千家,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7家,过10亿元的54家。而截至今年上半年,西海岸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外资到账7.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4%、16.8%、20.2%和9.7%,高田义说,“这一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类新区”。
产业定位要明确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中,青岛是“龙头”城市,西海岸新区是核心区,这样的定位也就意味着,蓝色将是未来青岛和西海岸新区的主色调。所以,如何通过原有产业的整合和涉蓝项目的引进,以及借助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和港口等优势,形成蓝色产业的集聚和壮大,关乎新区的未来。事实上,在这样的战略机遇下,只有将蓝色产业从“浅蓝”向“深蓝”转变,从低端向高端延展,壮大自身的产业优势,新区才能确立其核心区的地位,青岛才能巩固其“龙头”城市的地位,并引领山东实现未来的蓝色跨越。
所以,就时间而言,西海岸新区是一个“年轻的新区”,而就产业而言,它的“年轻”也体现在对蓝色主导产业的打造和先行先试的模式探索上。
尽管早在10年前,青岛开发区就在招商引资中,以大炼油、汽车、造船、港口、集装箱、特种钢等项目为核心,打造临港、石化、机械、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但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不断调整,高田义还是觉得新区很多产业仍停留在对原胶南市和原黄岛区的主导产业的整合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对产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尤为关键。之前本刊记者在采访青岛市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隋映辉时,他就对西海岸“汽车产业基地”和“家电产业基地”的产业定位表达过异议。
任何一个新区建立之初,都存在产业的整合、调整和重新定位,以适应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整个青岛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而言,有专家就指出,尽管“大格局相对清晰,但随机式被动招商、滚动式地域开发,导致布局的专业化程度低,各级园区内产业缺乏明确的产业联系,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布局混杂、相互影响,即使同类项目,也缺乏必要的产业间渗透与关联。”当然,其中的部分问题也存在于西海岸新区。 “西海岸经济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是传统家电、港口运输、现代服务,还是汽车产业、海洋医药、金融业?哪种产业可以作为核心?全新的土地,可以从头再来,但绝不能错失机遇。要再造一个全新的青岛,这必须从产业定位上加以明确。”在隋映辉看来,既然新区要定位于蓝色经济和高端制造,那就必须想办法破解难题。
从历史上说,青岛一直都想发展好汽车产业。早在1994年之前,青岛就是我国的整车进口口岸之一,只是后来由于国家对全国整车进口口岸进行规范管理,青岛失去了汽车整车进口的资格。2012年11月13日,青岛保税港区获批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也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个获批开展汽车整车进口业务的开放口岸。这不仅意味着西海岸新区发展汽车产业有了更好的支撑,同时也能带动贸易、物流、金融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高田义向记者介绍,新区现在的产业方向是,“突出发展六大产业集群、五大服务业,推动石化、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港口物流、修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机械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链聚变升级,加快培植发展新能源汽车、游艇、商务机等新兴产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这六个千亿级产业链已经完成产值1680亿元,占到了青岛市的35.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同比增长11.5%。其中,汽车、船舶、石化、家电4个千亿级产业链分别完成产值2lO亿元、137亿元、517亿元、374亿元,汽车、家电、船舶产业本地配套率分别达到50%、40%、30%,集聚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我们现在高度注意的是硬件的城市化,对软件的城市化,增加人气,增加城市活动注意不够。”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许多场合都强调过人气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年8月份本刊举办的“蓝色青岛大讲堂”活动中,他再次重申,“如果城市是能盘活的,是能够聚焦的,是能够吸引人来的,就不用怕债务。人气战略是第一位的,人气至关重要。”
时值9月,青岛的天气依然炎热,离国庆长假最后一波的旅游热潮还有几天时,新区的人气却已经开始爆棚。9月22日,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的东方影都项目启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凯瑟琳·泽塔·琼斯等国际一线巨星齐聚青岛,引发业界轰动,也吸引了万千粉丝聚集的目光。据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介绍,在500亿元的总投资额里,200亿元将用于文化旅游。至于为什么选择青岛,“在商言商”的王健林直言不讳,“我们从2002年开始进入青岛投资到现在11年的时间,给我的感受就是这个地方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里能赚钱。”
电影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产业。即使万达将来要在西海岸设立青岛国际电影节,来支撑影视产业的发展,但在王健林看来,东方影都这个项目也不只是为了发展影视产业,“我们的立意不光是办电影,我们主要的创意还是放在办旅游上,通过电影产业拉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和商业的繁荣。”
事实上,自1985年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创设的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选择在2007年8月落户青岛西海岸凤凰岛以来,西海岸已经将影视文化产业作为将来发展的重要产业。如今,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都在西海岸新区设立了分院,这将从人才需求上给予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的发展以支撑。
除了青岛影视产业园的启动建设,在动漫创意产业方面,西海岸新区也已建成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凤凰岛影视动漫城项目、青岛拓谱创意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和中视联仿真平台项目。数据显示,2012年西海岸在影视传媒和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方面的产值约200亿元。如果将来东方影都项目完工,西海岸的文化产业规模势必会成为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影视文化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也在不断形成集聚效应。作为青岛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的基础园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青岛市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示范区的青岛信息谷,已聚集了世纪互联、第一线、东软、优客、慧点、智润、武汉光谷等多家知名企业和项目。青岛光谷软件园也开始有东软睿道教育公司、青岛山科智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入驻。
注重园区的集聚效应
2013年5月,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前湾国际物流园区和海洋生物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
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因为其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的共享、综合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溢出的创新环境等集聚经济效应,而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可以看到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大型企业,它们的存在以及聚集的100余家配套企业,将是西海岸新区走向“深蓝”的重要推动力;前湾国际物流园聚集的物流企业,将会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的竞争力和集聚度;包括北部园区和南部园区两个生物产业集聚区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则培育了以明月海藻、聚大洋海藻、三泰膜工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海洋生物企业。
10月10日,正是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集团)改革发展15周年的纪念日。这个15年前“步履蹒跚”的海洋化工厂,经过重新组建改制和不j间断的走改革创新的实业之路,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据明月集团董事长张国防介绍,经过15年的成长,明月集团传统的碘、醇、胶“老三样”,已经升级为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生物、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功能保健食品“两老带四新”,集团的总资产规模也由1.2亿元增至8.4亿元,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西海岸新区要发展海洋生物等蓝色产业,显然离不开诸如明月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
在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引进上,截至去年底,西海岸经济新区集聚了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8家央企和3.4万家地方企业。今年前八个月,新区开工在建的过亿元项目已达155个,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总投资额为663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4.3亿元,中石化LNG、青钢环保搬迁等一次性投资过百亿元的4个项目也已开工续建。 将适合产业结构和符合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引进来,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新区经济的加速度发展。伴随产业集聚而来的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也会更加提升新区的人气和活力。
未来的新城
“以前的黄岛是个小县城,最繁华的是香江路。”上世纪90年代生活在黄岛的人都记得香江路的繁华,如今取代香江路的是长江中路,这里是黄岛区政府所在地,有佳世客、麦凯乐等购物中心和众多星级酒店。
在西海岸新区,“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新主城”的5年建设目标随处可见。在滨海大道两侧,它与不断新出现的建筑一样,提示着这个新区建设的速度和规划中的未来。其实,类似的发展目标,也出现在国内许多新区的发展规划里,重庆两江新区的目标是,“十年再造一个重庆经济,十年再造一个重庆主城”。
对于西海岸的发展规划,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认为,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西海岸的实际,“西海岸经济新区坐拥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亿吨港口,是中国沿海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与滨海、浦东的基础相比毫不逊色,完全具备‘三个再造’的条件。”
就区位和资源优势而言,西海岸新区也许与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并不逊色。但作为西海岸新区的两大主要对标新区,在经济数值的比较上,目前的差距还不小。
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为7205.17亿元,占天津市比重的5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98.0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04.9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12.4亿美元;上海浦东新区2012年的生产总值为5929.9l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398.93亿美元,而同时期,西海岸新区的生产总值为2091亿元,不足天津滨海新区的三分之一,也只是略超过上海浦东新区的三分之一。近30%的城市总产值占比,也远低于天津滨海新区的56%。所以,就经济数值和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言,西海岸新区都尚显不足。
但这毕竟是一个只成立了不足两年的新区,相比于已经发展了近10年的天津滨海新区和已经过了20多年发展的上海浦东新区而言,这样的数据答卷应该并不差。这个新区还“年轻”,它的产业定位尚需更明确和清晰化,产业集群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尚需进一步发挥,蓝色主导产业的优势还需要在一步步的发展中确立和巩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未释放。
西海岸新区之所以总被拿来与上海浦东新区做比照,是因为两者都是城市在自身发展空间和产业调整需求的基础上,谋求经济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在将城市框架扩大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影响力。
所以,有经济学家就如此认为,“青岛西进是一个大手笔,它战略性地将‘上海的浦东’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湾’拿到了青岛,在不远的未来,西海岸经济带所带给青岛的惊喜,可能比现在人们所能预想的还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