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要提升其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价值观的体现,而且是隐性职业素养的精神引领。文章概述了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建议将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分析其合理性和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措施如下:强化日常专业课程教学;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树立高职生执着的信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隐性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33-02引言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精细化强国的质的飞跃,对人才需求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现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引进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工匠精神其专业专注地追求质量的精益求精、制造的一丝不苟和完美的极致文化内涵,有利于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使其在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国家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拔录用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其次通用能力,再次专业岗位技能。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就业上岗后离职率高、后劲不足和隐性职业素养欠缺,而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属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范畴。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无对高职生终身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零公里就业”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职业认知缺失和职业规划模糊。自我认知不合理,对未来职业缺乏足够了解与关心,导致大学三年和未来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职业态度不端正。当初所选专业多受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自豪感及荣誉感,对未来职业找不到乐趣、尊严和成就感。众人意见的主导、高薪诚聘高级技工的现象或多或少地误导了高职生以为“一技在手就能走天下”,影响了职业态度的端正。三是职业操守素养欠缺。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在职业活动中缺乏服务和服从就业单位意识的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拓展,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等。四是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劳动观念淡薄,不敬业耐劳;好高骛远,盲目自大;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等现象。
二、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合理性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求,但是,許多隐性职业素养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必须遵循。例如:爱国守法、恪尽职守、砥志研思、一丝不苟、办事公道、知行合一、自律自省、和谐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齐心协力、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与工匠精神内涵相吻合。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合理内核,对提升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在工作岗位中孜孜不倦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合理性。
三、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层面
在多数企业中,工匠从事较为简单的手工工作,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特长要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工匠多由老员工指导,短时间培训后便能上岗工作;同时工匠岗位工资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现有环境下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误导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养必须重视的认识。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岗位适应能力,其以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为导向,能够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但是,不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追求短平快的财富逐利模式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当今企业对工匠的重视度不够,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工匠培养方面的立足点和课程设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层面
工匠精神中刻苦钻研心态的培养与高职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息息相关。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占据比例大,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片面追求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以此获得短期的效益,忽略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潜移默化地培育,因此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塑造。
四、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职前阶段的教书育人任务,应平衡“传技”与“育人”关系,让工匠精神渗透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培养高职生具备中国现代工匠的基本素质。
(一)强化日常专业课程教学
1.增加实习实训的内容
实习实训活动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每个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老师秉着“教生如子”的教育心态,制定出适合高职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以身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工作任务和环境相结合,使高职生身临其境地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其价值所在,进而转变思维模式,认同并践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实习实训活动的内容和课时,多开展专业课程小班化一对一辅导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感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例如以模具制造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每个月设置实训周教学方案,開展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在实训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仿真工作环境,并将模具的设计、制造及拆装糅合到一起,给学生以综合的实训机会。同时,在实训周内学生到学校专门创设的场地内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仿照企业运行模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直至客户满意。上班期间设置绩效考核标准,让学生有准职业人的感受,对匠心和品质高度重视,朝着具备工匠精神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2.采取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
仿真的实训环境为高职生提供了领会工匠精神的真实环境,但是与现实的企业仍有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企业氛围,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例如联系对口企业,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以准职业人身份遵循企业的奖惩制度,尤其企业的晋升机制应完全向学生开放。实习学生可通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实习结束后如果有晋升机会,则按照正常程序参与竞争,无须论资排辈,企业晋升通道的打开可以激励学生完善自己,成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3.设置名师指导课程
名师是各个行业范围内的楷模,其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与工匠手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中设置名师指导课程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民间、企业或者退休高职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作为特聘教师,以其为主讲教师开设学校企业衔接课程,为学生讲解由学校到企业这个过渡过程中,在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掌握和工匠精神塑造方面发生的转变,使学生对身份转变具有清晰的认识。名师可以以自身经验为基础,言传身教,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二)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在一线从事培养和发展人的工作,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面对不爱读书、不听老师话、文化基础差的高职生应秉持一颗“匠心”,坚持教育的初心,用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融入他们的世界,了解其所想所思所需,尊重、教育、感染他们,精雕细刻地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例如辅导员对电气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認同企业文化、遵章守纪、胆大心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诚信与服务意识。另外本校“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校训正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让“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入辅导员队伍中,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树立高职生执着的信念
执着的信念是学习和工作的精神支柱,其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境界来建立信念,使其具有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机械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审核学生的设计作品时要有严谨敬业的态度,并在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精益求精,认真对待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模块。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为学生灌输企业对员工制图设计的高精尖的要求,学生通过多次反复修改达到完美的极致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外在体现,更是在修复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欲望,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撑起一个行业的脊梁。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拟通过实习实训、校企结合、名师指导、日常思政教育及精神境界的塑造来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效性,营造成就大国工匠的基本条件,助力高职生职业发展和事业腾飞,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晨曦.基于真实项目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技风,2016 (14):40-40.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2):66-69.
[3]吴启勇.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6):51-52.
[4]刘姣姣.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12):238-238.
[5]谢始群.论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J].城市建筑2016(17):361,366.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隐性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33-02引言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精细化强国的质的飞跃,对人才需求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要培养基地,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现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引进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工匠精神其专业专注地追求质量的精益求精、制造的一丝不苟和完美的极致文化内涵,有利于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使其在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国家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拔录用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其次通用能力,再次专业岗位技能。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就业上岗后离职率高、后劲不足和隐性职业素养欠缺,而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属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范畴。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无对高职生终身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零公里就业”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职业认知缺失和职业规划模糊。自我认知不合理,对未来职业缺乏足够了解与关心,导致大学三年和未来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职业态度不端正。当初所选专业多受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自豪感及荣誉感,对未来职业找不到乐趣、尊严和成就感。众人意见的主导、高薪诚聘高级技工的现象或多或少地误导了高职生以为“一技在手就能走天下”,影响了职业态度的端正。三是职业操守素养欠缺。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在职业活动中缺乏服务和服从就业单位意识的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拓展,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等。四是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劳动观念淡薄,不敬业耐劳;好高骛远,盲目自大;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等现象。
二、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合理性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求,但是,許多隐性职业素养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必须遵循。例如:爱国守法、恪尽职守、砥志研思、一丝不苟、办事公道、知行合一、自律自省、和谐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齐心协力、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与工匠精神内涵相吻合。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合理内核,对提升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在工作岗位中孜孜不倦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合理性。
三、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层面
在多数企业中,工匠从事较为简单的手工工作,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特长要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工匠多由老员工指导,短时间培训后便能上岗工作;同时工匠岗位工资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现有环境下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误导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养必须重视的认识。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岗位适应能力,其以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为导向,能够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但是,不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追求短平快的财富逐利模式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当今企业对工匠的重视度不够,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工匠培养方面的立足点和课程设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层面
工匠精神中刻苦钻研心态的培养与高职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息息相关。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占据比例大,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片面追求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以此获得短期的效益,忽略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潜移默化地培育,因此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塑造。
四、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职前阶段的教书育人任务,应平衡“传技”与“育人”关系,让工匠精神渗透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培养高职生具备中国现代工匠的基本素质。
(一)强化日常专业课程教学
1.增加实习实训的内容
实习实训活动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每个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老师秉着“教生如子”的教育心态,制定出适合高职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以身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工作任务和环境相结合,使高职生身临其境地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其价值所在,进而转变思维模式,认同并践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实习实训活动的内容和课时,多开展专业课程小班化一对一辅导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感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例如以模具制造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每个月设置实训周教学方案,開展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在实训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仿真工作环境,并将模具的设计、制造及拆装糅合到一起,给学生以综合的实训机会。同时,在实训周内学生到学校专门创设的场地内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仿照企业运行模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直至客户满意。上班期间设置绩效考核标准,让学生有准职业人的感受,对匠心和品质高度重视,朝着具备工匠精神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2.采取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
仿真的实训环境为高职生提供了领会工匠精神的真实环境,但是与现实的企业仍有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企业氛围,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例如联系对口企业,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以准职业人身份遵循企业的奖惩制度,尤其企业的晋升机制应完全向学生开放。实习学生可通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实习结束后如果有晋升机会,则按照正常程序参与竞争,无须论资排辈,企业晋升通道的打开可以激励学生完善自己,成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3.设置名师指导课程
名师是各个行业范围内的楷模,其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与工匠手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中设置名师指导课程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民间、企业或者退休高职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作为特聘教师,以其为主讲教师开设学校企业衔接课程,为学生讲解由学校到企业这个过渡过程中,在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掌握和工匠精神塑造方面发生的转变,使学生对身份转变具有清晰的认识。名师可以以自身经验为基础,言传身教,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二)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在一线从事培养和发展人的工作,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面对不爱读书、不听老师话、文化基础差的高职生应秉持一颗“匠心”,坚持教育的初心,用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融入他们的世界,了解其所想所思所需,尊重、教育、感染他们,精雕细刻地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例如辅导员对电气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認同企业文化、遵章守纪、胆大心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诚信与服务意识。另外本校“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校训正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让“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入辅导员队伍中,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树立高职生执着的信念
执着的信念是学习和工作的精神支柱,其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境界来建立信念,使其具有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机械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审核学生的设计作品时要有严谨敬业的态度,并在具体教学中要求学生精益求精,认真对待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模块。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为学生灌输企业对员工制图设计的高精尖的要求,学生通过多次反复修改达到完美的极致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外在体现,更是在修复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欲望,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撑起一个行业的脊梁。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拟通过实习实训、校企结合、名师指导、日常思政教育及精神境界的塑造来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效性,营造成就大国工匠的基本条件,助力高职生职业发展和事业腾飞,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晨曦.基于真实项目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技风,2016 (14):40-40.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22):66-69.
[3]吴启勇.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6):51-52.
[4]刘姣姣.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12):238-238.
[5]谢始群.论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J].城市建筑2016(17):36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