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的引进,改变了我们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为教学创设的特殊情景,它带给学生的视野是传统语文阅读模式所不及的,它能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有趣的视觉信息。比如,配上文字、声音,图文声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使课堂告别单一性、抽象性,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它的到来,不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许多更为便捷、更为有效、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我是一名长期在农村任教的小学语文教师,下面谈谈多媒体在农村课堂教学中所展示的魅力和优势。
一、拨动情弦,身临其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这需要兴趣的推动,而渲染良好的气氛是激发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学生如临其境,才能进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拨动了情弦,才能人文合一。如在教《去年的树》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了“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为下文学习铺好道路。接着老师随课件播放的画面讲起了故事:寒冷的冬天来了,鸟儿必须离开树,去很远的地方。他们相约明年的春天再相见。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春天来了。鸟儿回来找他的好朋友树了,但却不见树了……动人的画面,可歌可泣的友谊,此起彼伏的音乐效果,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此情此景,已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弦,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鸟和树的情感故事中,而后有声有色的朗读和情意满满的表达已告诉我们答案了。
二、充分感知,化难为易
学生的认知遵循“具体——抽象——具休”的发展规律,而多媒体的运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学生要获取的信息形象化、生动化、丰富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认识,这样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文中出现了一个较难理解的词——蠕动,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当教师试着问学生是否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学生一脸茫然样,这“蠕动”似乎无法走进学生的理解世界中。但是当教师播放海参在海底蠕动的画面时,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而后又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海参的动作来。此时,“蠕动”一词已无须教师过多讲解了,它早已融入到学生们的心中了。又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由于年代离学生较远,而学生的经验与阅历比较粗浅,仅凭文字的叙述,无法在脑中再现出当时的辉煌景观。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一环节时,就要借助图片、音像资料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正因为感受到圆明园的美让人心醉,才会为之后的“毁灭”感到心碎。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不经意间已迎刃而解,实现多媒体与文本的无痕对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视野,勇于创造
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并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身,会更好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与思维的碰撞中自由地飞翔,有助于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在教《草原》一文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美丽景象的基础上,我试问“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轻轻流入云际”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你们是否能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造一幅你心中的草原图呢?学生们边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边想象创作,有些学生用泼墨挥洒,有些学生提笔勾勒,有些学生……课堂异常热闹。他们用手中的笔与色彩绘出了柔美的小丘,翠色欲流的草原。而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走进草原的世界里,当牛羊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草原时,竟有学生脱口而出“好美!好像几朵白云”“好像绿色的餐布上放着几串棉花糖呀!”“是呀,就像几朵白色的大花”“蓝天下几朵白云在悠闲地漫步着”,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间已被点燃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走进了老舍的草原,更让草原流到了学生的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让农村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光彩。它的先进与便捷性是无法比拟的,为农村课堂教学中许多传统教育观念重新注入新的血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其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灵活性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但它对于教师教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必须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利用好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文本“和谐共生”,为我们的农村课堂增添别样精彩。
(福建省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
一、拨动情弦,身临其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这需要兴趣的推动,而渲染良好的气氛是激发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学生如临其境,才能进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拨动了情弦,才能人文合一。如在教《去年的树》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了“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为下文学习铺好道路。接着老师随课件播放的画面讲起了故事:寒冷的冬天来了,鸟儿必须离开树,去很远的地方。他们相约明年的春天再相见。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春天来了。鸟儿回来找他的好朋友树了,但却不见树了……动人的画面,可歌可泣的友谊,此起彼伏的音乐效果,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此情此景,已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弦,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鸟和树的情感故事中,而后有声有色的朗读和情意满满的表达已告诉我们答案了。
二、充分感知,化难为易
学生的认知遵循“具体——抽象——具休”的发展规律,而多媒体的运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学生要获取的信息形象化、生动化、丰富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认识,这样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文中出现了一个较难理解的词——蠕动,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当教师试着问学生是否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学生一脸茫然样,这“蠕动”似乎无法走进学生的理解世界中。但是当教师播放海参在海底蠕动的画面时,学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而后又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海参的动作来。此时,“蠕动”一词已无须教师过多讲解了,它早已融入到学生们的心中了。又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由于年代离学生较远,而学生的经验与阅历比较粗浅,仅凭文字的叙述,无法在脑中再现出当时的辉煌景观。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一环节时,就要借助图片、音像资料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正因为感受到圆明园的美让人心醉,才会为之后的“毁灭”感到心碎。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不经意间已迎刃而解,实现多媒体与文本的无痕对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视野,勇于创造
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并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身,会更好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与思维的碰撞中自由地飞翔,有助于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在教《草原》一文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美丽景象的基础上,我试问“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轻轻流入云际”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你们是否能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造一幅你心中的草原图呢?学生们边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边想象创作,有些学生用泼墨挥洒,有些学生提笔勾勒,有些学生……课堂异常热闹。他们用手中的笔与色彩绘出了柔美的小丘,翠色欲流的草原。而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走进草原的世界里,当牛羊悠闲自在地漫步在草原时,竟有学生脱口而出“好美!好像几朵白云”“好像绿色的餐布上放着几串棉花糖呀!”“是呀,就像几朵白色的大花”“蓝天下几朵白云在悠闲地漫步着”,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间已被点燃了。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走进了老舍的草原,更让草原流到了学生的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让农村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光彩。它的先进与便捷性是无法比拟的,为农村课堂教学中许多传统教育观念重新注入新的血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其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灵活性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但它对于教师教学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必须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利用好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文本“和谐共生”,为我们的农村课堂增添别样精彩。
(福建省永泰县城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