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馆将中国古代建筑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综合,诠释“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展现了艺术之美、力量之美、传统之美、现代之美,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表現。国家馆象征为“天”雕塑主题,“东方之冠”挺立,形成开放与屹立的形式;区域馆象征为“地”,延伸至国家馆下,形成坚实的支撑状态。具体来说,国家馆建在中间,看起来像一个天棚,脱颖而出。国家馆和地方馆的整体布局,隐喻着“天与地、万事兴”的愿望。它展示了理想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愿景,与世博会的口号相一致。
关键词:中国元素;文化内涵;民族性;世界性;建筑设计
一、建筑概况
中国馆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交汇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命名为“东方之冠”。"东方之冠"为建筑外观的构思主题,充分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国家馆矗立在展馆中间,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元素凝聚和中国精神象征——东方之冠;区域馆横向发展,以延伸的台基形式体现国家馆,成为亲民、开放、柔性、多层次的城市广场。
二、建筑民族性
(1)设计构思。中国馆由两部分组成:国家馆和地方馆。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和定位分别反映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象征为“天”雕塑主题,“东方之冠”挺立,形成开放与屹立的形式;区域馆象征为“地”,延伸至国家馆下,形成坚实的支撑状态。从浦江的另一边看,它气势雄伟的城墙;从世博轴的角度看,它的形态高高耸立如楼台门第。如果船沿着江边靠近,可以看到国家馆位于浦江岸边,以浦江陆家嘴的现代建筑为背景。
国家馆下的区域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它有四个侧面或台阶,或巧妙地运用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建筑的外观上还刻有古代篆刻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面的走廊立面上,刻有中国历史朝代的名字,象征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历史;而走廊的其余部分为小品表面,刻字。
(2)设计创意。精心挑选的中国红馆的“中国红”,是上百个红色素材色样之一,由七种红馆体色从上到下依次从深到浅,在白天阳光折射和夜晚照明中不同的视觉效果制成,形成统一的,经典的视觉效果为红色。此外,中国馆的红板采用金属材质和灯芯绒质地方案,不仅为中国馆增添了更具质感的“外套”,而且给原本艳丽跳跃的红色留下稳定大气的印象。白天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到了晚上,惊人的灯光效果会使“中国红”更加明亮。展馆的七种红色在白天的不同日光折射率、夜晚的光线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的条件下可以统一。中国馆的四根核心筒采用了另一种红色,而建筑内部则由另外三种红色组成。
(3)中国元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中国红”,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献给世界的“中国红”。中国馆的馆长徐沪滨自豪地说:“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原理,尤其是紫禁城的红色而收集的。”
展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顶古帽,所以它被称为“东方之冠”。篆字的24个节气词被印在上面,以凸显“冠”的古朴性,并使人们能够非常有兴趣地识别48个字符。
(4)文化内涵。中国馆将中国古代建筑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综合,诠释“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展现了艺术之美、力量之美、传统之美、现代之美,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表现。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国家馆和地方馆的整体布局,隐喻着“天与地、万事兴”的愿望。它展示了理想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愿景,与世博会的口号相一致。
“东方之冠”由两部分组成:国家馆和地方馆。国家馆悬垂在中间,形状像一个顶棚。它有四个大的方形柱支撑斗状的主要结构。支架层层堆叠,整齐而紧凑,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承重能力,可承重千斤。最大的优点是结构机理“宏伟壮观”。
三、建筑世界性
首先,中国馆为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这种开放的、公共的现代性观念是国际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设计上看,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和33米的下部完全是空的。这些中心对称的空间和区域展馆的平面延伸空间可以自由地引入不同的人类活动模式。
其次,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翻译。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拱形雕塑经历了大胆的创新。对传统的曲线设计进行了梳理,主体雕塑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强度和结构美。这个简单的装饰线条自然地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第三,中国馆选择了世界容易理解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馆将以大面积、大气稳定的“紫禁城红”为主色调;区域馆将在建筑边界上引入江南园林的概念,用现代园林空间软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
四、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1.建筑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中国馆的建设与时俱进。中国馆通过对中国元素的现代演绎和创造,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国家馆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央对称的空间和区域馆的平面延伸空间,为人们的休闲交流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
2.建筑具有民族性,不能雷同。中国馆的“东方之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各种中国元素,运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整合、提炼和组合。国家馆的造型也借鉴了夏、商、周三国时期的鼎器文化。鼎有四足,起到支撑的作用。作为国家盛典的标志建筑,穹顶的形状不仅不够,还要传达力量和权威的感觉。这就需要四组巨柱,展现出一种大胆而奔放的气势,同时将巨大的建筑从压抑感中解放出来。
五、结语
中国馆的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实用性、时代性等基本属性。建筑设计既要符合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又要反映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经济和技术条件相辅相成。建筑设计不仅实用性强,而且美观,即具有一定的美学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概况》2010年2期
[2]《从上海世博会看地域性景观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2010-03-23
[3]《重庆建筑》2010年3期《捕捉中国意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简介》
[4]《“凝固的史诗”--从2010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看公共外交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表达与开拓》2011-10-27
[5]《从传统建筑美学的角度阐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学术期刊《艺术评论》201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文化内涵;民族性;世界性;建筑设计
一、建筑概况
中国馆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交汇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命名为“东方之冠”。"东方之冠"为建筑外观的构思主题,充分表达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国家馆矗立在展馆中间,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元素凝聚和中国精神象征——东方之冠;区域馆横向发展,以延伸的台基形式体现国家馆,成为亲民、开放、柔性、多层次的城市广场。
二、建筑民族性
(1)设计构思。中国馆由两部分组成:国家馆和地方馆。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和定位分别反映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象征为“天”雕塑主题,“东方之冠”挺立,形成开放与屹立的形式;区域馆象征为“地”,延伸至国家馆下,形成坚实的支撑状态。从浦江的另一边看,它气势雄伟的城墙;从世博轴的角度看,它的形态高高耸立如楼台门第。如果船沿着江边靠近,可以看到国家馆位于浦江岸边,以浦江陆家嘴的现代建筑为背景。
国家馆下的区域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它有四个侧面或台阶,或巧妙地运用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建筑的外观上还刻有古代篆刻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面的走廊立面上,刻有中国历史朝代的名字,象征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历史;而走廊的其余部分为小品表面,刻字。
(2)设计创意。精心挑选的中国红馆的“中国红”,是上百个红色素材色样之一,由七种红馆体色从上到下依次从深到浅,在白天阳光折射和夜晚照明中不同的视觉效果制成,形成统一的,经典的视觉效果为红色。此外,中国馆的红板采用金属材质和灯芯绒质地方案,不仅为中国馆增添了更具质感的“外套”,而且给原本艳丽跳跃的红色留下稳定大气的印象。白天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到了晚上,惊人的灯光效果会使“中国红”更加明亮。展馆的七种红色在白天的不同日光折射率、夜晚的光线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的条件下可以统一。中国馆的四根核心筒采用了另一种红色,而建筑内部则由另外三种红色组成。
(3)中国元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中国红”,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献给世界的“中国红”。中国馆的馆长徐沪滨自豪地说:“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原理,尤其是紫禁城的红色而收集的。”
展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顶古帽,所以它被称为“东方之冠”。篆字的24个节气词被印在上面,以凸显“冠”的古朴性,并使人们能够非常有兴趣地识别48个字符。
(4)文化内涵。中国馆将中国古代建筑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综合,诠释“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展现了艺术之美、力量之美、传统之美、现代之美,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表现。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国家馆和地方馆的整体布局,隐喻着“天与地、万事兴”的愿望。它展示了理想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愿景,与世博会的口号相一致。
“东方之冠”由两部分组成:国家馆和地方馆。国家馆悬垂在中间,形状像一个顶棚。它有四个大的方形柱支撑斗状的主要结构。支架层层堆叠,整齐而紧凑,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承重能力,可承重千斤。最大的优点是结构机理“宏伟壮观”。
三、建筑世界性
首先,中国馆为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这种开放的、公共的现代性观念是国际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设计上看,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和33米的下部完全是空的。这些中心对称的空间和区域展馆的平面延伸空间可以自由地引入不同的人类活动模式。
其次,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翻译。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拱形雕塑经历了大胆的创新。对传统的曲线设计进行了梳理,主体雕塑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强度和结构美。这个简单的装饰线条自然地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第三,中国馆选择了世界容易理解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馆将以大面积、大气稳定的“紫禁城红”为主色调;区域馆将在建筑边界上引入江南园林的概念,用现代园林空间软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
四、对建筑设计的认识
1.建筑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中国馆的建设与时俱进。中国馆通过对中国元素的现代演绎和创造,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中国。国家馆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央对称的空间和区域馆的平面延伸空间,为人们的休闲交流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
2.建筑具有民族性,不能雷同。中国馆的“东方之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各种中国元素,运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整合、提炼和组合。国家馆的造型也借鉴了夏、商、周三国时期的鼎器文化。鼎有四足,起到支撑的作用。作为国家盛典的标志建筑,穹顶的形状不仅不够,还要传达力量和权威的感觉。这就需要四组巨柱,展现出一种大胆而奔放的气势,同时将巨大的建筑从压抑感中解放出来。
五、结语
中国馆的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实用性、时代性等基本属性。建筑设计既要符合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又要反映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经济和技术条件相辅相成。建筑设计不仅实用性强,而且美观,即具有一定的美学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概况》2010年2期
[2]《从上海世博会看地域性景观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2010-03-23
[3]《重庆建筑》2010年3期《捕捉中国意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简介》
[4]《“凝固的史诗”--从2010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看公共外交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表达与开拓》2011-10-27
[5]《从传统建筑美学的角度阐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学术期刊《艺术评论》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