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学习。但在数学活动中只有少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多数学生处于探究之外,处于“观望”状态e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养成主动探究意识,并逐步学会探究。
关键词:活动;欲望;探究;生成
“探究”是小学教育的灵魂,数学活动的本质更在于探究。美洲一些国家在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中给探究性学习定义为:“探究是指多层性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进行学习。但在数学活动中只有少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多数学生仍处于探究之外,处于“观望”状态。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养成主动探究意识,并逐步学会探索呢?在实践活动中,笔者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了解学生认知,把握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摸清学生已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学会?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尤其是选择好学习起点,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了“年、月、日”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模糊的、不知道又想知道的问题。课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查一查、问一问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准备,为上课充分展示自己做一些储备。上课时,互相说一说,听一听,互补知识的欠缺,也可以分组解决问题、研究和交流,直到得出问题的答案。总之,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既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信息,它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可以在新课的导入时提问,可以抓住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抓住有代表性的错误等。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拿出一个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问:“谁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疑引起学生思考。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出每小格的面积,然后数一数平行四边形里有几个小格,就能得出它的面积了。”按照这个办法,我们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再抓住时机,以疑问创设情境,课件展示一块较大的平行四边形的菜地,提问:“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大家能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如果再用数方格的方法就比较困难了,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于是,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
三、提供探究机会。经历知识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具体要求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除了按教材要求把圆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外,有的学生提出能否转化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呢?此时,教师把握课堂的生成,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最终有的同学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3.14rr。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学会自己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比形式化了的数学知识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能力。
四、进行有效评价,树立学习价值观
有效的评价学生在探究学习进程中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在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起到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的后续学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均有不同,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均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有些想法,往往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时,教师如何有效评价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模糊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的思考很有价值,并且教师很快知道了学生的思维的出发点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是什么,对后续教学或者说其他同学研究成果的汇报有一定的统领作用,那不妨花一定的时间对这组学生的汇报进行梳理,显现出他们的思考价值,一步一步把小组汇报的思维清晰化、正确化。如果学生的思维偏离正确的结论,教师一时也难以摸清学生的思维根源在哪里,时间又不允许,那么不妨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加以点化,让学生在老师的恰当评价中得到反思、成长,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总之,“探究性学习”既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验证。以学生为主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反思,让他们能突破课本的束缚,奔向辽阔的知识海洋,及更广博的知识。
关键词:活动;欲望;探究;生成
“探究”是小学教育的灵魂,数学活动的本质更在于探究。美洲一些国家在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中给探究性学习定义为:“探究是指多层性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进行学习。但在数学活动中只有少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多数学生仍处于探究之外,处于“观望”状态。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养成主动探究意识,并逐步学会探索呢?在实践活动中,笔者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了解学生认知,把握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摸清学生已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学会?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尤其是选择好学习起点,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了“年、月、日”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模糊的、不知道又想知道的问题。课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查一查、问一问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准备,为上课充分展示自己做一些储备。上课时,互相说一说,听一听,互补知识的欠缺,也可以分组解决问题、研究和交流,直到得出问题的答案。总之,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既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信息,它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可以在新课的导入时提问,可以抓住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抓住有代表性的错误等。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拿出一个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问:“谁能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疑引起学生思考。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出每小格的面积,然后数一数平行四边形里有几个小格,就能得出它的面积了。”按照这个办法,我们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再抓住时机,以疑问创设情境,课件展示一块较大的平行四边形的菜地,提问:“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大家能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如果再用数方格的方法就比较困难了,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于是,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
三、提供探究机会。经历知识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具体要求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除了按教材要求把圆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外,有的学生提出能否转化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呢?此时,教师把握课堂的生成,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最终有的同学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3.14rr。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学会自己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比形式化了的数学知识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能力。
四、进行有效评价,树立学习价值观
有效的评价学生在探究学习进程中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在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起到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的后续学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均有不同,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均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有些想法,往往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时,教师如何有效评价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模糊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的思考很有价值,并且教师很快知道了学生的思维的出发点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是什么,对后续教学或者说其他同学研究成果的汇报有一定的统领作用,那不妨花一定的时间对这组学生的汇报进行梳理,显现出他们的思考价值,一步一步把小组汇报的思维清晰化、正确化。如果学生的思维偏离正确的结论,教师一时也难以摸清学生的思维根源在哪里,时间又不允许,那么不妨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加以点化,让学生在老师的恰当评价中得到反思、成长,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总之,“探究性学习”既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验证。以学生为主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反思,让他们能突破课本的束缚,奔向辽阔的知识海洋,及更广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