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要“大气”,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大家风范。那种充满自信、运筹帷幄、不急不躁、不拘小节的良好素养,也是当今教育对老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大气”。
课堂教学“大气”素质教育教学就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激情生趣,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老师就必须做到“大气”。
一、实现“大气”要注意“三不要”
1.情节不要太多
要“大气”,在一堂课上不能设计很多的情节,要尽可能使情节明快、集中,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能作深入的、有效的研究讨论,切忌因情节太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教师顾此失彼。
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这个内容时,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各种数据信息;在开始正式上课时,就让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法展开讨论,教师再进行讲解、示范、归纳,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数据的正确读法。整个教学过程情节明快,时间集中,思路清晰流畅,效果相当明显。
2.教学环节不要太细
要“大气”,教学环节的设计宜粗不宜太细。太细了就有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老师指定的轨道上之嫌,达不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效果,就显得“小气”了。
3.问题不要太小
要“大气”,教师提的问题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理由是问题太小,学生回答时思考难度太低,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下降;问题太小,就像把一个饽饽咬烂了喂学生,学生吃起来没有滋味;问题太小,就像一个吝啬的家长一毛一毛地给孩子零花钱,太“小气”了。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老师在验证和运用两个环节只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能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去验证它的内角和是180°吗?”于是学生通过运用、交流“量、拆、拼”的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老师再问:“通过刚才对直角三角形的验证能说明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吗?”学生认为还需验证,再验证后大家都同意“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于是,老师再问:“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什么用处呢?”学生交流认为,“可以在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后算得第三个角的度数”“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算出另一个锐角的度数”“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或底角就可以算出未知角的度数”“可以直接算出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较大,学生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见,为相互争论和补充奠定了基础,达到培养的目标,这就是“大气”的好处。
二、实现“大气”需要三个“敢于”
1.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按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我们应该按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改变,使教材为我所用。如“多位数的读法”,教材上是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地出现,如果上课时也按这个安排一个讨论接着一个讨论,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呆板、不流畅,索然无味。如果老师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把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集中,抽出多位数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达到了教材的要求,又改变了教学的方式。这些由学生搜集来的数据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
用好教材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经验及知识水平;二是要运用“课标”理念欣赏教材,看懂教材的呈现方式、编排意图。这样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
2.要敢于摆脱教案的束缚
老师的教案是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大设计。这种设计有许多设想,这种设想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案只是一种预案,本来没有约束力,许多老师人为地给自己和学生画一个个“圈圈”,害怕自己一旦跳出这个“圈圈”,教学任务就要完不成。让人感到十足的“小家子”气。我认为要把教的方案向学的预案转变。如果把教案看做学生学习的预案,那么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必要、灵活的调整是完全应该的、科学的,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3.要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
这里的思路指的是老师上课的思路。课前,老师对每一节课怎么上,都有自己的思路。那么,在课堂上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往自己想好的思路上引。譬如,有时学生的发言还没完,老师就认为已得到了想得到的回答,于是匆匆结束学生的发言;有的问题学生还没回答,老师已先进行提示,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想法与老师的思路不一致,老师就硬把它往自己的思路上拽。要做到“大气”,就要做到“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展开教学”。
我们承认学生的认识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过程内容不应是一种预设,而应是实现课堂资源的生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拓展。
三、实现“大气”更要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要学习”和“要我学习”这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那么,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去调整教学,不把他们不需要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就显得很重要。如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学生用量、拆、拼的方法验证了,他们很满意。这时,老师提出在三角形中添一条高,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的表现是比较淡漠的,因为这时他们还没有这个“需要”。
2.关注学生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指他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参与程度和接受程度。可能是兴奋的,可能是冷漠的,可能是踊跃发言的,可能是欲言又止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譬如,在课上有的学生答错题了,但他马上发现了,急着举手要求改正。这时,如果老师能关注到,那么这个错误由他本人来纠正要比请他人来改正更有益处。
老师的“大气”,不在于老师的精彩表演,关键要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
3.关注学生的欲望
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节:面对一个比较难懂的问题,我正准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去讲明其中的道理,而这时有学生犹豫地举手了。我问:“你想说吗?”他犹豫不决地点点头。“好,就请你来说。”真想不到,他说得既简单又明了,使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也激动地满脸通红。我既欣喜又庆幸,幸亏我关注了他的欲望。
课堂上,学生想要研究什么问题?他想采用怎样的办法去研究这个问题?老师能否最大限度地关注和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这是最能体现老师是否具有“大家风范”的地方。
上课要“大气”,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要实现它,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困难,我们应不断地提升自己,磨炼自己,力争早日达到这个境界。
课堂教学“大气”素质教育教学就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激情生趣,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老师就必须做到“大气”。
一、实现“大气”要注意“三不要”
1.情节不要太多
要“大气”,在一堂课上不能设计很多的情节,要尽可能使情节明快、集中,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能作深入的、有效的研究讨论,切忌因情节太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教师顾此失彼。
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这个内容时,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各种数据信息;在开始正式上课时,就让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法展开讨论,教师再进行讲解、示范、归纳,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数据的正确读法。整个教学过程情节明快,时间集中,思路清晰流畅,效果相当明显。
2.教学环节不要太细
要“大气”,教学环节的设计宜粗不宜太细。太细了就有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老师指定的轨道上之嫌,达不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效果,就显得“小气”了。
3.问题不要太小
要“大气”,教师提的问题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理由是问题太小,学生回答时思考难度太低,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下降;问题太小,就像把一个饽饽咬烂了喂学生,学生吃起来没有滋味;问题太小,就像一个吝啬的家长一毛一毛地给孩子零花钱,太“小气”了。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老师在验证和运用两个环节只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能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去验证它的内角和是180°吗?”于是学生通过运用、交流“量、拆、拼”的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老师再问:“通过刚才对直角三角形的验证能说明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吗?”学生认为还需验证,再验证后大家都同意“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于是,老师再问:“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什么用处呢?”学生交流认为,“可以在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后算得第三个角的度数”“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度数,可以算出另一个锐角的度数”“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或底角就可以算出未知角的度数”“可以直接算出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较大,学生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见,为相互争论和补充奠定了基础,达到培养的目标,这就是“大气”的好处。
二、实现“大气”需要三个“敢于”
1.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按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我们应该按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改变,使教材为我所用。如“多位数的读法”,教材上是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地出现,如果上课时也按这个安排一个讨论接着一个讨论,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呆板、不流畅,索然无味。如果老师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把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集中,抽出多位数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达到了教材的要求,又改变了教学的方式。这些由学生搜集来的数据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
用好教材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经验及知识水平;二是要运用“课标”理念欣赏教材,看懂教材的呈现方式、编排意图。这样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
2.要敢于摆脱教案的束缚
老师的教案是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大设计。这种设计有许多设想,这种设想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案只是一种预案,本来没有约束力,许多老师人为地给自己和学生画一个个“圈圈”,害怕自己一旦跳出这个“圈圈”,教学任务就要完不成。让人感到十足的“小家子”气。我认为要把教的方案向学的预案转变。如果把教案看做学生学习的预案,那么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必要、灵活的调整是完全应该的、科学的,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3.要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
这里的思路指的是老师上课的思路。课前,老师对每一节课怎么上,都有自己的思路。那么,在课堂上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往自己想好的思路上引。譬如,有时学生的发言还没完,老师就认为已得到了想得到的回答,于是匆匆结束学生的发言;有的问题学生还没回答,老师已先进行提示,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想法与老师的思路不一致,老师就硬把它往自己的思路上拽。要做到“大气”,就要做到“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展开教学”。
我们承认学生的认识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过程内容不应是一种预设,而应是实现课堂资源的生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拓展。
三、实现“大气”更要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要学习”和“要我学习”这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那么,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去调整教学,不把他们不需要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就显得很重要。如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学生用量、拆、拼的方法验证了,他们很满意。这时,老师提出在三角形中添一条高,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的表现是比较淡漠的,因为这时他们还没有这个“需要”。
2.关注学生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指他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参与程度和接受程度。可能是兴奋的,可能是冷漠的,可能是踊跃发言的,可能是欲言又止的。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譬如,在课上有的学生答错题了,但他马上发现了,急着举手要求改正。这时,如果老师能关注到,那么这个错误由他本人来纠正要比请他人来改正更有益处。
老师的“大气”,不在于老师的精彩表演,关键要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
3.关注学生的欲望
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节:面对一个比较难懂的问题,我正准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去讲明其中的道理,而这时有学生犹豫地举手了。我问:“你想说吗?”他犹豫不决地点点头。“好,就请你来说。”真想不到,他说得既简单又明了,使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也激动地满脸通红。我既欣喜又庆幸,幸亏我关注了他的欲望。
课堂上,学生想要研究什么问题?他想采用怎样的办法去研究这个问题?老师能否最大限度地关注和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这是最能体现老师是否具有“大家风范”的地方。
上课要“大气”,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要实现它,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困难,我们应不断地提升自己,磨炼自己,力争早日达到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