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 例
李明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位副处级干部,退休前在单位可是个大忙人,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酒局一场接一场,电话一个接一个,整天没有闲着的时候。但是自从他退休后,前簇后拥的人没了,酒场也没了,电话也“哑”了,李明感到一下落空了,经常跟老伴儿吵架,而且时常做一些反常的事。比如总是认为自来水不洁净,而去买矿泉水煮水饺,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为什么退休老人会出现这些反常情况呢?
解 读
退休是人一生中又一次重大转折。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岗位,这是自然规律。却有不少退休者,由于适应不了突然改变的生活模式,出现了“退休综合征”。所谓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者告别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后的一段时间内,因工作习惯、生活规律、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权力范围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的较为强烈的不适之感。当事者情绪低落、心情郁闷,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进而产生了空虚感、无用感,严重者甚至有自杀的念头。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有人失眠,有人嗜睡,有人厌食或暴食。心理的失常,又常常导致了躯体疾病,以致某些退休者一下子成了病号。身心不适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宁、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甚至出现强迫性行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变化明显,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总是回忆往事,易猜疑和产生偏见、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退休综合征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失落感。社会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无所事事的清闲,一些愿望的落空和遗憾等,都会干扰情绪而影响心理平衡。
怀旧感。退休后闲暇时光增多,使人易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终因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郁闷。
孤寂感。退休后远离同事和朋友,熟人老友又相继作古,或是老来失伴,儿女离家,这些都会使人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延展解读
“拐点”这个词,近些年来使用频率很高。它原来是个数学名词,表示平面曲线某个上升或下降过程的结束,从此有可能由上升转为下降,也有可能由下降转为上升。借用到社会学上,退休又何尝不是人生道路上的“拐点”。它存在两个发展方向:消极悲观者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终日长吁短叹郁郁寡欢,闭门不出息交绝游,久而久之,机体自然出现老化,脏器发生病变,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袭上心头。如此每况愈下,岂不要坠入谷底么?积极乐观者退下来后,觉得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命历程中展开了一个新的辉煌一页。他们进行新的研究,参加新的活动,展现新的才华,做出新的贡献,比上班时更加奋发有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日子更加欢愉充实。心态好了,身体好了,相辅相成良性循环,这不是与时俱进,一天一个新高度吗?
最新老年学理论认为,75岁以后才进入真正的老年,65~74岁都属老年准备期。这样看来,60岁退休,上升的空间可大着呢。但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这个舵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务必要把握好退休这个“拐点”,使人生的轨迹完美而精彩。
支 招
老年问题研究专家认为,退休老人如果能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和调适,为自己从这个舞台走向另一个舞台做些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实现安全“着陆”,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也就不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也不会有反常的行为发生。
退休前的自我调适——为退休后的顺利“软着陆”提供有力缓冲
第一,对退休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管职位高低,人总有退休的一天,这是生命历程中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其实,退休并不代表有意义生活的结束,相反可以视作另一段精彩人生的开始。
第二,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在退休前一二年,适当地少管事。很多事情可有意识地做个旁观者,利益分配也不要太计较。做领导的,少坐些公车,少一些应酬。应主动与已退下来的朋友做些交流,对自己以后的退休生活有个大致展望。
第三,培养业余雅趣爱好。每个人都应该有些高雅健康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和工作并不矛盾,许多时候还会促进工作。这些人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以往的业余爱好上,就会取得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他们退下来后也不会有什么“失落感”。如果在职时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业余雅趣爱好也不要紧。退休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让同事朋友参谋参谋,选上一两项业余活动项目,一旦退了下来,便从头开始当“小学生”,也会使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快乐,使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段光芒四射。
第四,退休前半年,与以前的老同学、老同事,或有共同爱好的同龄人建立起联系,打造退休后新的人际圈子和社会支持系统。
如此,在退休前做了充分的适应和准备,真到卸甲归田那一天,就不会有过多的失落和焦虑。
退休后的自我调适——力争“软着陆”避免磕磕碰碰有硬伤
第一,要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融入全新的社会交往群体,更要重新定位早已习惯的社会角色。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建立起自己的起居规律,应做到忙闲有度,顺其自然。
第二,退休老人要善于学习,要抱着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态度,不可产生学了没用的观点,不求上进。
第三,要丰富老年生活,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了解不同的生活,充实生活。琴棋书画钓鱼养花,想干啥干啥,还原自我,活出真我风采。
第四,无论高官或平民,退休后有条件的还可以兼点职或者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和特长,利国利民利己。
另外,家人的体谅和帮助很重要。老伴儿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帮助他(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可以互相商量退休后去干什么,是去旅游,还是搞点副业,使其在心理上彻底放松,应对自如。此外,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在语言上放轻松,多安慰老人,与老人经常聊聊天。如果老人喜欢运动就给他们买一些运动器材和杂志,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
李明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位副处级干部,退休前在单位可是个大忙人,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酒局一场接一场,电话一个接一个,整天没有闲着的时候。但是自从他退休后,前簇后拥的人没了,酒场也没了,电话也“哑”了,李明感到一下落空了,经常跟老伴儿吵架,而且时常做一些反常的事。比如总是认为自来水不洁净,而去买矿泉水煮水饺,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为什么退休老人会出现这些反常情况呢?
解 读
退休是人一生中又一次重大转折。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岗位,这是自然规律。却有不少退休者,由于适应不了突然改变的生活模式,出现了“退休综合征”。所谓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者告别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后的一段时间内,因工作习惯、生活规律、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权力范围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的较为强烈的不适之感。当事者情绪低落、心情郁闷,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进而产生了空虚感、无用感,严重者甚至有自杀的念头。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有人失眠,有人嗜睡,有人厌食或暴食。心理的失常,又常常导致了躯体疾病,以致某些退休者一下子成了病号。身心不适常常表现为坐卧不宁、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甚至出现强迫性行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变化明显,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总是回忆往事,易猜疑和产生偏见、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退休综合征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失落感。社会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无所事事的清闲,一些愿望的落空和遗憾等,都会干扰情绪而影响心理平衡。
怀旧感。退休后闲暇时光增多,使人易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终因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郁闷。
孤寂感。退休后远离同事和朋友,熟人老友又相继作古,或是老来失伴,儿女离家,这些都会使人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延展解读
“拐点”这个词,近些年来使用频率很高。它原来是个数学名词,表示平面曲线某个上升或下降过程的结束,从此有可能由上升转为下降,也有可能由下降转为上升。借用到社会学上,退休又何尝不是人生道路上的“拐点”。它存在两个发展方向:消极悲观者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终日长吁短叹郁郁寡欢,闭门不出息交绝游,久而久之,机体自然出现老化,脏器发生病变,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袭上心头。如此每况愈下,岂不要坠入谷底么?积极乐观者退下来后,觉得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命历程中展开了一个新的辉煌一页。他们进行新的研究,参加新的活动,展现新的才华,做出新的贡献,比上班时更加奋发有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日子更加欢愉充实。心态好了,身体好了,相辅相成良性循环,这不是与时俱进,一天一个新高度吗?
最新老年学理论认为,75岁以后才进入真正的老年,65~74岁都属老年准备期。这样看来,60岁退休,上升的空间可大着呢。但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这个舵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务必要把握好退休这个“拐点”,使人生的轨迹完美而精彩。
支 招
老年问题研究专家认为,退休老人如果能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准备和调适,为自己从这个舞台走向另一个舞台做些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实现安全“着陆”,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也就不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也不会有反常的行为发生。
退休前的自我调适——为退休后的顺利“软着陆”提供有力缓冲
第一,对退休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管职位高低,人总有退休的一天,这是生命历程中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其实,退休并不代表有意义生活的结束,相反可以视作另一段精彩人生的开始。
第二,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在退休前一二年,适当地少管事。很多事情可有意识地做个旁观者,利益分配也不要太计较。做领导的,少坐些公车,少一些应酬。应主动与已退下来的朋友做些交流,对自己以后的退休生活有个大致展望。
第三,培养业余雅趣爱好。每个人都应该有些高雅健康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和工作并不矛盾,许多时候还会促进工作。这些人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以往的业余爱好上,就会取得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他们退下来后也不会有什么“失落感”。如果在职时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业余雅趣爱好也不要紧。退休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让同事朋友参谋参谋,选上一两项业余活动项目,一旦退了下来,便从头开始当“小学生”,也会使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快乐,使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段光芒四射。
第四,退休前半年,与以前的老同学、老同事,或有共同爱好的同龄人建立起联系,打造退休后新的人际圈子和社会支持系统。
如此,在退休前做了充分的适应和准备,真到卸甲归田那一天,就不会有过多的失落和焦虑。
退休后的自我调适——力争“软着陆”避免磕磕碰碰有硬伤
第一,要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融入全新的社会交往群体,更要重新定位早已习惯的社会角色。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建立起自己的起居规律,应做到忙闲有度,顺其自然。
第二,退休老人要善于学习,要抱着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态度,不可产生学了没用的观点,不求上进。
第三,要丰富老年生活,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朋友圈子,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围,了解不同的生活,充实生活。琴棋书画钓鱼养花,想干啥干啥,还原自我,活出真我风采。
第四,无论高官或平民,退休后有条件的还可以兼点职或者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和特长,利国利民利己。
另外,家人的体谅和帮助很重要。老伴儿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帮助他(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可以互相商量退休后去干什么,是去旅游,还是搞点副业,使其在心理上彻底放松,应对自如。此外,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在语言上放轻松,多安慰老人,与老人经常聊聊天。如果老人喜欢运动就给他们买一些运动器材和杂志,鼓励他们发展业余爱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