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汀一向位居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的作家之列。
中学时跟风硬读了两三遍《傲慢与偏见》,总觉得是一群公子小姐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每天除了跳舞就是社交,全部的人生就是财产、地位和婚姻,不明白这样“轻浮”的作品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进入大学,听到将其上升到“幸福”与“德性”的观点,也没有说服我喜欢上这部作品,总觉得这种解读有些过度,作者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后来读了《曼斯菲尔德庄园》,觉得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似乎都一个样,谈不上单薄,可也绝对够不上饱满——理想的女性永远都聪明有修养又洞察人情事理,身边总有性格缺陷的兄弟姐妹,及见识短浅的父母或监护人,书中最大的主题是婚姻,婚姻最大的主题是调和金钱、地位与爱情,最后总是圆满幸福的大结局。
简奥斯汀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我的印象并没改变多少。只不过,第一次感到能多少理解简奥斯汀作品的内在逻辑——对真实日常生活的关照。
明知假花还得赞叹
《劝导》首先是一部非常精致的言情小说。简奥斯汀认为,不懂得从阅读小说中得到乐趣的人很蠢。我就此推测,小说对她而言更多是用来把玩的艺术品,不必承担宏大使命,也不用严肃地探讨问题。和其他名著相比,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往往会感到十分轻快顺畅。即使《劝导》被公认为她最为压抑和悲伤的作品,也很难给读者带来真正的“沉重感”。
《劝导》讲了一个失而复得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Anne在八年前因男友Frederick Wentworth既无地位,也无财产,在父亲朋友的劝说下同其分手,八年后两人再次相会,逐渐消除误会,终成眷属。
简奥斯汀的功力,首先在于能把老套的故事写得精致细腻,相比起一般的言情小说更加耐看。这种精致细腻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笔一划逼真地描摹现实,更像用金丝线绣花,使读者明知不是真花,可还是赞叹假花的精美。从情节布置上,简奥斯汀的叙事手法非常纯熟老到,环环相扣。读完一遍,会发现每章节、每个人物、每段对话,都严丝合缝地契在整体中。明知它们是作者的安排,却丝毫不会感到做作或刻意。
小说第一章主要介绍了Anne一家人的基本人物,第二章则提到Anne一家因费用太高决定出租在Kellynch的房产。这两章的内容非常普通,没有任何关键情节,可是有经验的读者会自问:为什么要出租房产?于是,在第三章,海军军官Croft一家来申请租房,可是他们与Anne一家不像能发生故事的样子?直到第三章的末尾,叙述者才不动声色地点出,原来Croft夫人有个兄弟叫Wentworth,Anne默默地叹了一句:“再过几个月,他可能就要来这里了。”第四章开头,叙述者才简短地回忆了Anne和Frederick八年前的故事,而Frederick正是Wentworth的兄弟。原来,Anne的前男友是房客Croft先生的妻子的兄弟的兄弟,这样冗长的叙述既不与当初两人的分手相冲突,也不使两人的再次相遇显得突兀或刻意。
一双敏锐、冷静而低调的眼睛
能布置好故事,应该是所有优秀作家都必备的素质。此外,《劝导》的精致还体现在极为精微细腻的观察与描述上。
简奥斯汀一向钟爱真正善于观察,并通过观察建立起对世界精准看法的角色。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芳妮,都拥有从人群中默默退隐、不动声色地体察世情的超群能力。其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察觉到有这样一双敏锐、冷静而低调的眼睛,正将他们的一言一行扫描录入。我们大可以想象,这双观察的眼睛,实际上是属于简奥斯汀的。
与这种冷静客观的观察同样重要的,是女主人公们善良的品性,这种品性使她们不贪图私人利益,常为他人着想,在人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行事谨慎,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在第一卷前几章中,Anne是姐妹中唯一觉察到Mrs Clay可能对自己的父亲“图谋不轨”、试图高攀。她向姐妹们暗示,遭到无视后既没有强行采取行动,也没同姐妹争吵,可同样没放弃对这件事的关注与警惕,因为这关系到父亲的地位和荣誉。直到第二卷第四章,Anne在散步时确认了父亲对Mrs Clay并没有意思,才感到真正的放心,并认为这件事远比自己和男友的事情更加重要、更加使人快慰。
从情节上看,这种精细则体现在对诸多微妙感受的准确把握,这对一部好看且耐看的言情小说尤为重要。爱情本身就是一件微妙的东西,描写“爱”本身毫无稀奇,重要的是抽丝剥茧般细腻地展现“如何爱”的过程。相比心理分析独白的现代小说,或展现潜意识种种幽昧神秘可能性的意识流手法,简奥斯汀的功力体现在事实描述和心理感受的完美结合,读者不需叙述者连篇累牍地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单凭一个准确描写的场景就可以感受主人公曲折微妙的心理。
为家常小世界辩护
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的琐事构成了简奥斯汀的小说世界。这个世界虽然狭窄,但对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劝导》全篇的最后一句话就公然为这样一个家常的小世界进行辩护,认为海军这一职业“more distinguished in its domestic virtues than in its national importance(在家庭方面的美德要比为国效忠来得更卓著)”。早先,我是不认同这一观点的,认为这种人生太过平凡而狭隘。现在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解:脱开现实的正常生活去追求虚空的超越性是缺乏根基且非常危险的。生活无小事,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对此,《劝导》揭示了两个挑战。
首先,家常世界的形态是一个小圈子,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所有人都处在一个“场”内,这个圈子最有趣的就是它的八卦特质,各种信息、评价、闲言碎语,都在这个“场”中一波波地传播,最终波及到所有人。我们常常会看到正如《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太太们无所事事,常常“说了一会子话”,这一家常世界通过各种场合的谈话传递信息、继续运转。
在这种小圈子的强势影响下,如何不被圈子裹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且用得体的方式实行,就成为了第二个也是更大的挑战,它也构成了简奥斯汀笔下女主人公的最大魅力。最明显的是,面对爱情与金钱/地位的抉择,她们明白后者固然重要,但前者才是根本,因而需要做出聪明的平衡(简奥斯汀笔下的好姑娘是万万不会做出同穷小子私奔的傻事的)。而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本性中的善意是能够达到这一平衡的重要保障。
有读者喟叹这是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沉重的小说,因为男女主人公由于年轻时的分手而被耽误了整整八年。八年过后,Anne已经28岁,够得上大龄剩女了。八年后再度相会,Frederick对Anne的评价是“so altered that he should not have known her again(八年时光的沧桑使他认不出她来了)”。然而,这八年的时光正是《劝导》(Persuasion)意指所在,也是这部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Persuasion原义有二,一指“说服”,一指“某种信仰”。该词源于拉丁语的“劝告”或“敦促”,即建议最好采取或不采取某一行动。而这一词又可以溯源至拉丁语的“甜蜜”或“愉悦”,意涵行动与否带有强烈的个人偏好,而与道德无关。在《劝导》中,Anne起先被父亲和朋友“说服”,同Frederick分手;重逢之后,Frederick又“相信”Anne爱的是Mr Elliot;待两人和好后,Anne感到使自己的朋友改变成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见,persuasion一词展示的是一个人受他人及自身经历影响、观点变化的过程。
也难怪这是简奥斯汀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是一个过来人的笔触,回望曾经的弯路,忽然感到天朗气清,一切都如此清楚明白,过去的痛苦与挣扎真正地远去,就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佛典有言,“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历经坎坷而终于认清自己、看明前路,也许是《劝导》的真正要义。
责任编辑:尹颖尧
中学时跟风硬读了两三遍《傲慢与偏见》,总觉得是一群公子小姐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每天除了跳舞就是社交,全部的人生就是财产、地位和婚姻,不明白这样“轻浮”的作品为何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进入大学,听到将其上升到“幸福”与“德性”的观点,也没有说服我喜欢上这部作品,总觉得这种解读有些过度,作者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后来读了《曼斯菲尔德庄园》,觉得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似乎都一个样,谈不上单薄,可也绝对够不上饱满——理想的女性永远都聪明有修养又洞察人情事理,身边总有性格缺陷的兄弟姐妹,及见识短浅的父母或监护人,书中最大的主题是婚姻,婚姻最大的主题是调和金钱、地位与爱情,最后总是圆满幸福的大结局。
简奥斯汀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我的印象并没改变多少。只不过,第一次感到能多少理解简奥斯汀作品的内在逻辑——对真实日常生活的关照。
明知假花还得赞叹
《劝导》首先是一部非常精致的言情小说。简奥斯汀认为,不懂得从阅读小说中得到乐趣的人很蠢。我就此推测,小说对她而言更多是用来把玩的艺术品,不必承担宏大使命,也不用严肃地探讨问题。和其他名著相比,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往往会感到十分轻快顺畅。即使《劝导》被公认为她最为压抑和悲伤的作品,也很难给读者带来真正的“沉重感”。
《劝导》讲了一个失而复得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Anne在八年前因男友Frederick Wentworth既无地位,也无财产,在父亲朋友的劝说下同其分手,八年后两人再次相会,逐渐消除误会,终成眷属。
简奥斯汀的功力,首先在于能把老套的故事写得精致细腻,相比起一般的言情小说更加耐看。这种精致细腻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笔一划逼真地描摹现实,更像用金丝线绣花,使读者明知不是真花,可还是赞叹假花的精美。从情节布置上,简奥斯汀的叙事手法非常纯熟老到,环环相扣。读完一遍,会发现每章节、每个人物、每段对话,都严丝合缝地契在整体中。明知它们是作者的安排,却丝毫不会感到做作或刻意。
小说第一章主要介绍了Anne一家人的基本人物,第二章则提到Anne一家因费用太高决定出租在Kellynch的房产。这两章的内容非常普通,没有任何关键情节,可是有经验的读者会自问:为什么要出租房产?于是,在第三章,海军军官Croft一家来申请租房,可是他们与Anne一家不像能发生故事的样子?直到第三章的末尾,叙述者才不动声色地点出,原来Croft夫人有个兄弟叫Wentworth,Anne默默地叹了一句:“再过几个月,他可能就要来这里了。”第四章开头,叙述者才简短地回忆了Anne和Frederick八年前的故事,而Frederick正是Wentworth的兄弟。原来,Anne的前男友是房客Croft先生的妻子的兄弟的兄弟,这样冗长的叙述既不与当初两人的分手相冲突,也不使两人的再次相遇显得突兀或刻意。
一双敏锐、冷静而低调的眼睛
能布置好故事,应该是所有优秀作家都必备的素质。此外,《劝导》的精致还体现在极为精微细腻的观察与描述上。
简奥斯汀一向钟爱真正善于观察,并通过观察建立起对世界精准看法的角色。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芳妮,都拥有从人群中默默退隐、不动声色地体察世情的超群能力。其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察觉到有这样一双敏锐、冷静而低调的眼睛,正将他们的一言一行扫描录入。我们大可以想象,这双观察的眼睛,实际上是属于简奥斯汀的。
与这种冷静客观的观察同样重要的,是女主人公们善良的品性,这种品性使她们不贪图私人利益,常为他人着想,在人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行事谨慎,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在第一卷前几章中,Anne是姐妹中唯一觉察到Mrs Clay可能对自己的父亲“图谋不轨”、试图高攀。她向姐妹们暗示,遭到无视后既没有强行采取行动,也没同姐妹争吵,可同样没放弃对这件事的关注与警惕,因为这关系到父亲的地位和荣誉。直到第二卷第四章,Anne在散步时确认了父亲对Mrs Clay并没有意思,才感到真正的放心,并认为这件事远比自己和男友的事情更加重要、更加使人快慰。
从情节上看,这种精细则体现在对诸多微妙感受的准确把握,这对一部好看且耐看的言情小说尤为重要。爱情本身就是一件微妙的东西,描写“爱”本身毫无稀奇,重要的是抽丝剥茧般细腻地展现“如何爱”的过程。相比心理分析独白的现代小说,或展现潜意识种种幽昧神秘可能性的意识流手法,简奥斯汀的功力体现在事实描述和心理感受的完美结合,读者不需叙述者连篇累牍地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单凭一个准确描写的场景就可以感受主人公曲折微妙的心理。
为家常小世界辩护
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的琐事构成了简奥斯汀的小说世界。这个世界虽然狭窄,但对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劝导》全篇的最后一句话就公然为这样一个家常的小世界进行辩护,认为海军这一职业“more distinguished in its domestic virtues than in its national importance(在家庭方面的美德要比为国效忠来得更卓著)”。早先,我是不认同这一观点的,认为这种人生太过平凡而狭隘。现在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解:脱开现实的正常生活去追求虚空的超越性是缺乏根基且非常危险的。生活无小事,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对此,《劝导》揭示了两个挑战。
首先,家常世界的形态是一个小圈子,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所有人都处在一个“场”内,这个圈子最有趣的就是它的八卦特质,各种信息、评价、闲言碎语,都在这个“场”中一波波地传播,最终波及到所有人。我们常常会看到正如《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太太们无所事事,常常“说了一会子话”,这一家常世界通过各种场合的谈话传递信息、继续运转。
在这种小圈子的强势影响下,如何不被圈子裹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且用得体的方式实行,就成为了第二个也是更大的挑战,它也构成了简奥斯汀笔下女主人公的最大魅力。最明显的是,面对爱情与金钱/地位的抉择,她们明白后者固然重要,但前者才是根本,因而需要做出聪明的平衡(简奥斯汀笔下的好姑娘是万万不会做出同穷小子私奔的傻事的)。而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本性中的善意是能够达到这一平衡的重要保障。
有读者喟叹这是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沉重的小说,因为男女主人公由于年轻时的分手而被耽误了整整八年。八年过后,Anne已经28岁,够得上大龄剩女了。八年后再度相会,Frederick对Anne的评价是“so altered that he should not have known her again(八年时光的沧桑使他认不出她来了)”。然而,这八年的时光正是《劝导》(Persuasion)意指所在,也是这部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Persuasion原义有二,一指“说服”,一指“某种信仰”。该词源于拉丁语的“劝告”或“敦促”,即建议最好采取或不采取某一行动。而这一词又可以溯源至拉丁语的“甜蜜”或“愉悦”,意涵行动与否带有强烈的个人偏好,而与道德无关。在《劝导》中,Anne起先被父亲和朋友“说服”,同Frederick分手;重逢之后,Frederick又“相信”Anne爱的是Mr Elliot;待两人和好后,Anne感到使自己的朋友改变成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见,persuasion一词展示的是一个人受他人及自身经历影响、观点变化的过程。
也难怪这是简奥斯汀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是一个过来人的笔触,回望曾经的弯路,忽然感到天朗气清,一切都如此清楚明白,过去的痛苦与挣扎真正地远去,就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佛典有言,“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历经坎坷而终于认清自己、看明前路,也许是《劝导》的真正要义。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