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显然,这种不顾文章内容的理解,只止于读的做法是不可能有多少成效的。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读”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以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读准字音。
洪镇涛老师说:“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码要求,也是文言文诵读的起码要求。”②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多音字,如果想当然地读,就很容易读错。有些字读错,就可能破坏文章的音韵;有些字读错,就可能会把字义曲解。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字读错,就可能一辈子都纠正不过来。因此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请看欧阳代娜老师的《岳阳楼记》教学片段:
首先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由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方面的问题。
生:在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中“属”字读错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应读zhǔ,不应该读shǔ。
师:“属”字在此当什么讲?
生:与“嘱咐”的“嘱”相通。③
欧阳老师将字义与字音相联,学生在读准字音之时,也理解了为何读此音。这个过程费时少,收益大,效果明显。
无独有偶,韩军老师对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读书时,要“通过老师指导,或利用工具书和文下的注释,把每个字音都核对准确。不能带着错音来读”。④基于这一认识,韩军在上《与朱元思书》时,让学生当小老师为学生范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纠正错误读音。之后,韩军总结:“缥,我们很容易读错,‘缥缈’中应该读一声,而‘缥碧’中只能读作三声。‘缥缈’还可以写成‘飘渺’,都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意思,而‘缥碧’是青白色的意思。‘窥’只有一个音,就是一声。他还把一个字读错了,‘急湍甚箭’,‘湍’应是一声,他读成了二声。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下面我们一起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注意,刚才纠正的字不要再读错了。”⑤
笔者也特别注意这一点。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必定让学生提出容易读错或难读的字音,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学生读错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第二,读准节奏。
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其中“习其句读”,就是断句。古人的文章是无标点的,学会断句是古人读文章的一个基本功。今人读到的古文都是标好标点符号的,但句内的停顿也是存在的。句内停顿读错,就有可能曲解句意。因此,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借助语法、语义等手段帮助学生揣摩涵泳,读准节奏。
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学生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句,只在“将”后停顿,把“天将”这两个单音词读成双音节词,这就会把“上天”误解为“天将”,把“于是”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此时教师就要强调“天”与“将”都为单音节词,为避免曲解文意,此时应在“天”后停顿。而此句中的“于是”也属相同情况,“于”和“是”也要分开读。可见,读准节奏,不仅能使朗读更为流利顺畅,还有助于把握文意。
第三,读懂文意。
文言文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文章内容,“如果对作品思想内容理解错误,那么朗读一定会以失败告终”。⑥ 的确如此,文意不解,文章其他方面的解读也就无从谈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读懂文意。
读懂文意有两层含义。一为读懂文内之意。由于客观原因,文言文存在很多疑难字词,如果不清除字词障碍,就无法准确理解文章,读的有效性就如空中楼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相关词典进行口译。二为读出文外之意。读《愚公移山》,教师就对“愚公”、“智叟”称呼的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文章,在学生了解实际上“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后,教师乘机追问:为何作者不称愚公为智公,智叟为愚叟呢?学生在读中往深处思索,进而明确:一方面作者用“反讽”的手法,隐含着作者人定胜天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公”之意为老公公,“叟”之意为老头子,“公”、“叟”之间彰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引导品读这两字,学生不仅更为准确地把握了其中之意,且对文章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读出文化。
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闪耀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光芒。朱自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因为古典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对本国国民的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不完全着眼于实际的应用。可见,在读文时,如果不透过语言与古人交流,寻得文字符号背后的文化,获得对时代文化的体验,那这样的读很难谈得上高质量。文言文教学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文化因素,读出蕴涵于文字内的丰富文化。
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翻译并非难事(教科书更是给足了注释),但仔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句中的“均”、“安”、“文德”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理想。此时就要适时引导学生研读,使学生理解并沉浸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教材中有很多,教师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点,在琅琅读书声中,导引学生涵泳、品味,使学生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第五,读出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优秀文章,都蕴涵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读文言文,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跌宕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使自己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
情感倾向比较明显的文章,教师可抓住情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如《出师表》中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句,就使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溢于文表之外。扣住此处再读全文,情感就会更为到位。
情感含蓄的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处,与学生一起琢磨体会。如《与朱元思书》,其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几句,很多学生认为是纯粹写景。其实这几句从听觉入手,写了水声、鸟声、蝉声及猿声,但种种声响不会让人觉得嘈杂,反而构成和谐的乐曲。这样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字词背后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赞美之情。只有理解了这种情感,学生才能更为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思想,读得才有成效。
第六,熟读成诵。
韩军老师说:“熟读成诵,这是语文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⑦文言文更是如此。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能否使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获得文言学习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熟“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当堂成诵。洪镇涛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在《伶官传序》的教学中,洪老师通过“读——分析——背——再读——再分析——再背”的方式,逐层推进,学生分段背诵。课末,洪老师进一步巩固背诵成果。请看教学片段:
师:下面呢,我想我们能不能把全篇文章都背一遍!现在各人背一遍,然后分角色来背诵全文,好,背书!
生:(紧张而快速地背,书声琅琅约两分半钟)
师:好!我们一起来背,还是这个办法。第一段,男生;第二段按刚才那个办法;第三段男生;第四段全体。好吧!可以看黑板,黑板上有提示。“呜呼……”预备起。
生:(合上书,大声、整齐、有节奏、有感情地背)⑧
课结束,学生背得差不多。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才有可能得以巩固。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说,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读,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放羊式”地让学生读,更不能“一读了之”,作为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发挥“读”的最大功用,提高“读”的有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读”的有效性,文言文就会越“读”越精彩。
注释:
①朱瑜章《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②⑧邹贤敏主编《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33页。
③邹贤敏主编《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④⑤⑦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213、147页。
⑥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作者单位:广州市育才中学)
第一,读准字音。
洪镇涛老师说:“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码要求,也是文言文诵读的起码要求。”②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多音字,如果想当然地读,就很容易读错。有些字读错,就可能破坏文章的音韵;有些字读错,就可能会把字义曲解。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字读错,就可能一辈子都纠正不过来。因此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请看欧阳代娜老师的《岳阳楼记》教学片段:
首先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由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方面的问题。
生:在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中“属”字读错了。
师:应该怎么读?
生:应读zhǔ,不应该读shǔ。
师:“属”字在此当什么讲?
生:与“嘱咐”的“嘱”相通。③
欧阳老师将字义与字音相联,学生在读准字音之时,也理解了为何读此音。这个过程费时少,收益大,效果明显。
无独有偶,韩军老师对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读书时,要“通过老师指导,或利用工具书和文下的注释,把每个字音都核对准确。不能带着错音来读”。④基于这一认识,韩军在上《与朱元思书》时,让学生当小老师为学生范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纠正错误读音。之后,韩军总结:“缥,我们很容易读错,‘缥缈’中应该读一声,而‘缥碧’中只能读作三声。‘缥缈’还可以写成‘飘渺’,都是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意思,而‘缥碧’是青白色的意思。‘窥’只有一个音,就是一声。他还把一个字读错了,‘急湍甚箭’,‘湍’应是一声,他读成了二声。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下面我们一起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注意,刚才纠正的字不要再读错了。”⑤
笔者也特别注意这一点。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必定让学生提出容易读错或难读的字音,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学生读错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第二,读准节奏。
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其中“习其句读”,就是断句。古人的文章是无标点的,学会断句是古人读文章的一个基本功。今人读到的古文都是标好标点符号的,但句内的停顿也是存在的。句内停顿读错,就有可能曲解句意。因此,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借助语法、语义等手段帮助学生揣摩涵泳,读准节奏。
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学生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句,只在“将”后停顿,把“天将”这两个单音词读成双音节词,这就会把“上天”误解为“天将”,把“于是”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此时教师就要强调“天”与“将”都为单音节词,为避免曲解文意,此时应在“天”后停顿。而此句中的“于是”也属相同情况,“于”和“是”也要分开读。可见,读准节奏,不仅能使朗读更为流利顺畅,还有助于把握文意。
第三,读懂文意。
文言文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文章内容,“如果对作品思想内容理解错误,那么朗读一定会以失败告终”。⑥ 的确如此,文意不解,文章其他方面的解读也就无从谈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读懂文意。
读懂文意有两层含义。一为读懂文内之意。由于客观原因,文言文存在很多疑难字词,如果不清除字词障碍,就无法准确理解文章,读的有效性就如空中楼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相关词典进行口译。二为读出文外之意。读《愚公移山》,教师就对“愚公”、“智叟”称呼的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文章,在学生了解实际上“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后,教师乘机追问:为何作者不称愚公为智公,智叟为愚叟呢?学生在读中往深处思索,进而明确:一方面作者用“反讽”的手法,隐含着作者人定胜天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公”之意为老公公,“叟”之意为老头子,“公”、“叟”之间彰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引导品读这两字,学生不仅更为准确地把握了其中之意,且对文章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读出文化。
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闪耀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光芒。朱自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因为古典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对本国国民的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不完全着眼于实际的应用。可见,在读文时,如果不透过语言与古人交流,寻得文字符号背后的文化,获得对时代文化的体验,那这样的读很难谈得上高质量。文言文教学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文化因素,读出蕴涵于文字内的丰富文化。
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翻译并非难事(教科书更是给足了注释),但仔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句中的“均”、“安”、“文德”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理想。此时就要适时引导学生研读,使学生理解并沉浸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教材中有很多,教师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点,在琅琅读书声中,导引学生涵泳、品味,使学生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
第五,读出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优秀文章,都蕴涵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读文言文,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跌宕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使自己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
情感倾向比较明显的文章,教师可抓住情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如《出师表》中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句,就使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溢于文表之外。扣住此处再读全文,情感就会更为到位。
情感含蓄的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处,与学生一起琢磨体会。如《与朱元思书》,其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几句,很多学生认为是纯粹写景。其实这几句从听觉入手,写了水声、鸟声、蝉声及猿声,但种种声响不会让人觉得嘈杂,反而构成和谐的乐曲。这样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字词背后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赞美之情。只有理解了这种情感,学生才能更为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思想,读得才有成效。
第六,熟读成诵。
韩军老师说:“熟读成诵,这是语文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⑦文言文更是如此。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能否使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获得文言学习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熟“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当堂成诵。洪镇涛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如在《伶官传序》的教学中,洪老师通过“读——分析——背——再读——再分析——再背”的方式,逐层推进,学生分段背诵。课末,洪老师进一步巩固背诵成果。请看教学片段:
师:下面呢,我想我们能不能把全篇文章都背一遍!现在各人背一遍,然后分角色来背诵全文,好,背书!
生:(紧张而快速地背,书声琅琅约两分半钟)
师:好!我们一起来背,还是这个办法。第一段,男生;第二段按刚才那个办法;第三段男生;第四段全体。好吧!可以看黑板,黑板上有提示。“呜呼……”预备起。
生:(合上书,大声、整齐、有节奏、有感情地背)⑧
课结束,学生背得差不多。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才有可能得以巩固。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说,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读,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放羊式”地让学生读,更不能“一读了之”,作为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发挥“读”的最大功用,提高“读”的有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读”的有效性,文言文就会越“读”越精彩。
注释:
①朱瑜章《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
②⑧邹贤敏主编《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33页。
③邹贤敏主编《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④⑤⑦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213、147页。
⑥曹明海主编《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作者单位:广州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