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新的艺术生命力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h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仙配》是被拍成电影的第一部黄梅戏,该电影在1955年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热切的好评,并引发了电影界的一片呼声,因此传统黄梅戏也被逐渐的进行传播,并成为人们喜爱的传统戏曲形式。[1]电影《天仙配》的成功改编,将电影和黄梅戏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也是戏曲电影创作成功的典范。[2]本文通过对该电影艺术的赏析,探讨电影的创新的生命力。
  一、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创新
  传统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方面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并在2006年被我国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辉煌的历史进程,其中电影《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进程,也是电影艺术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电影《天仙配》传承了老一辈的黄梅戏表演家辛勤的艺术结晶和艺术精神。《天仙配》是著名的剧作家陆洪非改编而成的,又被称为《七仙女下凡》,主要故事是根据老艺人胡玉庭的口述完成的。[3]1954年该电影在华东区参加了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等人获得了优秀演员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对该剧目进行改编,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人担纲,并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黄梅戏的风潮,对当时黄梅戏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巨大成功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新天地,引发了黄梅戏在香港历时十年的经久不衰。电影《天仙配》在电影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剧目,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电影的创新和发展,为电影发展的艺术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表演艺术的创新
  电影《天仙配》中扮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人物依然是黄梅戏戏曲中的两个重要的人物。严凤英作为50年代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50年代黄梅戏艺术成就的最佳代表人物,代表着黄梅戏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严凤英在黄梅戏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黄梅戏还属粗糙的发展阶段,发展比较缓慢,在社会中的发展不被人们所关注。经过严凤英的大胆创新和改革,在继承传统黄梅戏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增进。严凤英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拜师学艺,汲取百家之长融汇到黄梅戏曲中,创造了独特的黄梅戏表演方式。在严凤英的演唱中能够对传统戏曲中的音准字调把握得十分到位,能够在表演中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如颤音、倚音等形式把唱腔表演的十分生动活泼,在人物情感的把握上十分到位精准,能够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的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5]严凤英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在电影《天仙配》中十分到位,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黄梅戏艺术在电影界得到很好地发展,让那一时期的黄梅戏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并在电影的发展中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艺术传播方式的创新
  电影集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被称为第七艺术,也是继戏剧之后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经历了将近100多年的发展,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等,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审美体验。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電影《天仙配》的巨大成功代表着电影与戏剧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我国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对我国的传统戏曲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远的发展思路。
  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进行了有效地创新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电影《天仙配》的故事叙事方式与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同。传统的戏曲在故事情节上和情节的叙述上往往依靠旁白,唱词等艺术形式,而电影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往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6]例如在电影《天仙配》中的仙女四赞中,电影打破了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传统的戏曲是通过唱词来表现人间的美景和美好的故事情节,将人间的劳动和耕作通过唱词表现出来,而电影通过独特的镜头和画面的相互结合将人间的美景和人间的劳动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将抽象的文字和唱戏变成了至关可视化的美景,蕴含着丰富的电影画面,给观众以美好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视觉影响,从而加深观众的印象。电影与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电影有自身的特技和特效的优势,可以将戏曲中通过唱词表现出来的画面通过特技或者特效直接表现出来,提高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电影《天仙配》作为一个神话题材的故事,电影中可以利用独特的特技和特效将天上的腾云驾雾和神话般的境界表现出来,给观众给神奇的感觉,这样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局限于舞台的艺术形式,将神奇的色彩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观众通过对电影画面的欣赏直接进行审美,提高了故事的直观性和审美性。电影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将戏曲中人物的生活变得生活化。传统的戏曲剧目需要通过舞台上的道具来向观众展现生活化的场面,且道具简单,舞台比较有限,而电影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戏曲中表现生活场景的画面演示出来。电影《天仙配》中利用假布景和真实场景,演员的妆容更加生活化,演员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和动作等的把握直接表现出来,电影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戏曲表现形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大胆创新的地方。电影中将戏曲的身段表述沿袭下来,体现了戏曲的特点,又通过人物动作、神情等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人物与故事表现更加生活化,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给观众以更好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上的创新
  黄梅戏电影作为电影和戏曲相结合产物,更是将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戏曲的艺术形式进行完美结合。电影《天仙配》的音乐由白林额王文志共同完成,在影片中将戏曲中的鼓板直接省去,以免观众停留在传统戏曲的情节中。在电影中将戏曲舞台中的念白进行了保留,并在此基础了对电影音乐中的唱腔进行了创新。[7]电影中黄梅戏的唱法在原来的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在剧中将兄弟剧中的音乐成分引入,采用高腔剧目中的联通曲调,并且在影片中以高腔为主。电影《天仙配》在原有黄梅戏的基础上在各个片段中的音乐唱腔进行了创新,突破了传统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例如在董郎昏迷在荒郊时运用哭板和平词,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音乐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早期的黄梅戏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或者采茶的间隙进行说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并伴有小锣等敲击性的乐器。在电影《天仙配》中将传统舞台剧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并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情节的需要加入了新的音乐形式。在作曲上引用了现代音乐作曲的手法,利用管弦乐器,将男女的对唱使用了重唱和合唱等形式。也采用了二重唱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将剧中的情景展现的更加的神仙化和生动化,将人物表现的十分立体和生动。影片中的音乐保留了传统黄梅戏剧目中的个别节奏和音调,并在电影中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和人物的情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充分的体现电影故事化的色彩,融入现代音乐作曲的手法,充分发挥现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 表演和电影画面的创新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没有被程式化模式所束缚,表演的模式不固定,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框架的缘故,在融合吸收其他剧种和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和可塑性,因此对黄梅戏进行电影的改编和创新,使黄梅戏少了呆板和生硬,更能将电影中的写实性表现出来。影片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运用电影的镜头和特技将人物的表演发挥的非常完美,打破了传统戏曲中舞台的束缚,与传统的戏曲舞台相比,电影的舞台空间和人物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从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和来龙去脉,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和真实。电影中利用镜头和画面让剧中的演员有了更有效的发挥空间,给观众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在影片中演员的动作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指法艺术和身段基础,并在表情和情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故事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表现的更加细腻和真实。严凤英在对七仙女的刻画上表现得十分生动和活泼,让观众通过人物的演绎更加直观的懂得董永和七仙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此外电影利用了镜头特写的优势将剧中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更加的细化,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 剧本的改编和整理
  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是电影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1952年黄梅戏经过改编和整理,并在不同的藝术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天仙配》在改编之前具有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并且故事情节和内容大致上十分的相似。电影《天仙配》的剧本改编成功之处要数对董永个性和特征的塑造,改编后的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以悲剧而结束,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更加的诗意化和生活化。传统的剧本解决以七仙女和董永的美好爱情而结束,改编后将悲剧性和诗意性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融合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电影《天仙配》一经上映,便得到外界的普遍好评,而剧本的成功改编也是其巨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黄梅戏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形之下,需要追求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在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背景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应用而生,将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的融合,给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电影的艺术生命力,为以后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夏燕.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的构建作用[J].电影评介,2012(21):75-77.
  [2]杨晓茹,范玉明.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J].电影评介,2012(23):3-5.
  [3]程立雪.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电影运动镜头[J].电影评介,2014(9):77-79.
  [4]周剑.戏剧片《天仙配》对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4):53-55.
  [5]洪中为.创造美好奉献经典——记著名音乐家时白林[J].黄梅戏艺术,2014(1):4-15.
  [6]叶若思,祝建军.戏曲电影中唱腔设计著作权的保护——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案[J].电子知识产权,2010(3):79-83.
  [7]汪茗燕.戏曲电影的相关思考——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1(24):157-158.
其他文献
一、 启用“横漂”担任主演  尔冬升是香港著名的导演、编剧、监制,他从1985年转型做导演,执导了像《千杯不醉》《门徒》《枪王之王》等带有浓郁“香港性”的电影,而《我是路人甲》是他执导的又一力作。此片一反常态,以横店实地取景,全部启用一些真实的“横漂”担任主演,以半纪实的形式叙述了一批怀揣着“演员梦”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而像袁咏仪、吴彦祖、冯德伦、方中信、许鞍华等大牌明星与导演却成了电影中的绿叶,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以一座美国麻州小镇命名,这座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大陆的第一站弥漫着浓重的萧瑟气氛,而影片恰在这种氛围之中,围绕着一位普通大众的人生命运展开了一场契诃夫式的戏剧表达的细腻、悲情、感人至深的创伤叙事。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文艺剧情片在其平平淡淡的表达中,竟然隐藏着惊人的悲怆张力。这种悲怆张力将影片中的矛盾冲突等,全部集于男主角这位普通平凡的工人身上,无法饶恕的过失,使得男主角牢牢地将自
[摘要] 小说《黑骏马》和电影《黑骏马》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但两者的重心是不同的,小说更侧重展现在文明冲撞中的草原人的善良、愚昧,而电影则是在人陸的自然发展中为我们重现了草原和草原人的人性魅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厚重感。  [关键词]愚昧 容忍 善良    不论是小说还是影片,《黑骏马》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深处的震撼。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获得了1981~1
二战后,上海电影持续从产业机制、人员资本、影像叙事、类型功能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给予大规模渗入,持续到大陆新生政权建立、巩固的“十七年”期间,多数情况是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全面影响和行业观照。文章以香港国语片代表导演朱石麟《清宫秘史》为例,全面分析其在大陆的政治命运,借助“上镜头性”理论分析其特有的影像隐喻。充分梳理“十七年”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的类型符码的艺术观照,在顾颉刚“历史层累说”理论支撑下,以引
[摘要]计算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能高效率地创作,在艺术性上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风格和形式的启示。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种传达方式综合在一起,视频应用、动画、人机交互等综合手段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视觉艺术 艺术形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使
长征故事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故事,长征精神是最值得弘扬的中国精神。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六家单位联合出品,并由四川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等七家单位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以实景拍摄与视听资料相结合的镜头表现和宏大叙事与个人口述为互补的纪录方式,讲述了发生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明与理性的光辉让人类前所未有地强大,但当下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化也让人感到虚无和紧张。在这科技鼎盛,人文蔚起的21世纪,艺术家在思考如何用电影的摄像机安放人类的精神。本届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在批评范式不断转换和文化不断变革的当下,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方面围绕“主体”,另一方面围绕“政治、文化”环境来提出问题。  一、 对人性关注入微,对人生充满好奇和信心  从叔本华、基尔凯郭尔、伯格森、萨特到福柯
由电影《百鸟朝凤》的编剧肖江虹先生独立编剧执导的影片《岩中花树》讲述了明代哲学家、“心学”代表王阳明被贬谪至黔、龙场悟道的故事。龙场悟道虽有后人的渲染成分,但王阳明在黔地“顿悟”确实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岩中花树》将王阳明觉悟式的抽象思维过程以影像的具象形式传达,在思想上体现了创作者的“知行合一”与文化自觉,在艺术上是一次开拓性的影像实验,实属难能可贵。从《岩中花树》中的王阳
《无人区》,中国大陆导演宁浩电影作品,徐峥,黄渤主演,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男主角开车去西部,在路上不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从而引发许多故事。该影片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该影片凭借其在声音方面强大的掌控力,使这部影片声画协调自然,也将声音在影片中的功能和作用巧妙地发挥到了极致。  一、晋响  音响,指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作为该片的一种重要的声
《爱乐之城》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艾玛·斯通和瑞恩·高斯林主演,是一部歌舞喜剧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在梦想之城洛杉矶发生的爱情故事,影片自发行以来,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取得极大的成功,追平《泰坦尼克号》获得了89届奥斯卡金像奖14项提名,包揽了包括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不仅获得了许多重量级奖项,以3000万美元的低成本获得了近3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