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以目的论为依据,探讨Sidney Shapiro对《李有才板话》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及其处理方法的优缺点。Shapiro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省译等情况。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李有才板话》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一、引言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茅盾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流传。《李有才板话》是一部民族化、大众化的作品,内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中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中特有事物或具有中华民族色彩与历史背景的词、词组及习语(李勇,2010, 52)。本文将以目的论为依据,探讨Sidney Shapiro对《李有才板话》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二、翻译目的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目标”或“目的”,20世纪70年代由Vermeer引入翻译理论,以之为专业术语,表示译作或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的主要著作是Vermeer和Reiss合作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一书。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构。目的论的基本规则是:
(一)目的规则规定,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二)连贯规则规定,译文“必须可解释为跟译文接受者的处境具有连贯性”;换言之,译文对于译文的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号他们的处境和知识水平。
(三)忠实规则仅仅规定译文和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
(四)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
三、对《李有才板话》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最早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区农民翻身斗争。这部小说成功契合了当时如火如荼的土改斗争的需要,它塑造了性格真实、血肉丰满的农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当时人们群众的理想愿望。下面将结合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目的论三原则,探讨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直译
“若译文的语言(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直译。”(冯庆华,2004, 37)
[原文1] 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也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在地户;
[译文1] In the centre, while some bore the name of Yan, and others had different surnames, these too were natives of the village.
“在地户”是指本地的老住户,山西方言,在这里翻译为natives of the village非常恰当。
(二)意译
“译文的语言(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冯庆华,2004, 37)。
[原文2] 老杨同志道:“你不懂只说你不懂,什么粗人不粗人?农救会根本没有收过一个细人入会!”
[译文2] “If you don’t understand, just say you don’t understand. I don’t want to hear anything about ‘education’.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was never intended as a literary society.”
此处是老杨同志盘问得贵时的一番话,没文化的“粗人”和受过教育的“细人”进行对比,显得作者风趣幽默,也充满了作者对得贵为代表的地主狗腿子的嘲讽。“粗人”被省略,“细人”被意译为“a literary society”。
(三)音译加注
“如果原文语境突出了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或意向,并且这种色彩或意向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原作品人物或主题的理解,那么译文应尽量保留源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唐述宗,刘少先,2007,96)。“这样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译语的语言表现力。对于此类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比较妥当”(廖七一,2000:239)
[原文3] 村东头的老槐树底有一孔土窑还有三亩地,是他爹给留下的, 后来把地押给阎恒元,土窑就成了他的全部产业。
[译文3] Formerly, he owned three mu* of land which he inherited form his father. Afterwards it was foreclosed and taken over by Yan Hengyuan.
(*One mu is equal to one- fifteenth of a hectare of roughly one-sixth of an acre.)
此处“亩”采用随文注释,使译文流畅,同时传递给了目的语读者——“亩”,这个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的信息,而且采取文外加注,不影响行文流畅,达到了通顺、连贯的目的。
(四)省译
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王东风,1997, 58)中归纳了翻译界在实践中形成的五种“在效果和使用频率上呈等级排列”的文化缺省处理办法,其中第四点为“删除,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Sidney Shapiro在对《李有才板话》中个别文化现象处理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原文4](小顺道):“老叔,我爹请你尝尝我们的糕!”(阴历正月二十五,此地有个节叫“添仓”,吃黍米糕)
[译文4] “My father wants you to try our new-year’s millet cake.”
这里,称呼语“老叔”是第一个省译的地方,符合目的语受众文化。第二个省译的是小括号里备注的“添仓”节,它是我国北方农村节日,于农历正月二十五吃黍米糕,过添仓节,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在此处省译让人费解,造成文化空缺,信息丢失,影响与下文的连贯性,建议意译为 “local festival”。
四、结语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陈晓霞等,2005, 29)。目的论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以译者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创造性显而易见。重视翻译目的,译者的贡献才能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多彩的译文版本,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去审视原作文本(陈晓霞等,2005, 29)。
参考文献:
[1]陈晓霞,邵斌.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李勇.从目的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异化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唐述宗,刘少仙.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中的处理[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7]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8]赵树理.李有才板话[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9]Sidney Shapiro. Rhymes of Li Youcai and other stori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0.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李有才板话》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一、引言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茅盾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流传。《李有才板话》是一部民族化、大众化的作品,内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中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中特有事物或具有中华民族色彩与历史背景的词、词组及习语(李勇,2010, 52)。本文将以目的论为依据,探讨Sidney Shapiro对《李有才板话》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二、翻译目的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目标”或“目的”,20世纪70年代由Vermeer引入翻译理论,以之为专业术语,表示译作或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的主要著作是Vermeer和Reiss合作的《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一书。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构。目的论的基本规则是:
(一)目的规则规定,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二)连贯规则规定,译文“必须可解释为跟译文接受者的处境具有连贯性”;换言之,译文对于译文的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号他们的处境和知识水平。
(三)忠实规则仅仅规定译文和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
(四)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
三、对《李有才板话》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
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最早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区农民翻身斗争。这部小说成功契合了当时如火如荼的土改斗争的需要,它塑造了性格真实、血肉丰满的农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当时人们群众的理想愿望。下面将结合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目的论三原则,探讨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一)直译
“若译文的语言(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直译。”(冯庆华,2004, 37)
[原文1] 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也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在地户;
[译文1] In the centre, while some bore the name of Yan, and others had different surnames, these too were natives of the village.
“在地户”是指本地的老住户,山西方言,在这里翻译为natives of the village非常恰当。
(二)意译
“译文的语言(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冯庆华,2004, 37)。
[原文2] 老杨同志道:“你不懂只说你不懂,什么粗人不粗人?农救会根本没有收过一个细人入会!”
[译文2] “If you don’t understand, just say you don’t understand. I don’t want to hear anything about ‘education’. The peasant association was never intended as a literary society.”
此处是老杨同志盘问得贵时的一番话,没文化的“粗人”和受过教育的“细人”进行对比,显得作者风趣幽默,也充满了作者对得贵为代表的地主狗腿子的嘲讽。“粗人”被省略,“细人”被意译为“a literary society”。
(三)音译加注
“如果原文语境突出了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或意向,并且这种色彩或意向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原作品人物或主题的理解,那么译文应尽量保留源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唐述宗,刘少先,2007,96)。“这样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译语的语言表现力。对于此类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比较妥当”(廖七一,2000:239)
[原文3] 村东头的老槐树底有一孔土窑还有三亩地,是他爹给留下的, 后来把地押给阎恒元,土窑就成了他的全部产业。
[译文3] Formerly, he owned three mu* of land which he inherited form his father. Afterwards it was foreclosed and taken over by Yan Hengyuan.
(*One mu is equal to one- fifteenth of a hectare of roughly one-sixth of an acre.)
此处“亩”采用随文注释,使译文流畅,同时传递给了目的语读者——“亩”,这个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的信息,而且采取文外加注,不影响行文流畅,达到了通顺、连贯的目的。
(四)省译
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王东风,1997, 58)中归纳了翻译界在实践中形成的五种“在效果和使用频率上呈等级排列”的文化缺省处理办法,其中第四点为“删除,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Sidney Shapiro在对《李有才板话》中个别文化现象处理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原文4](小顺道):“老叔,我爹请你尝尝我们的糕!”(阴历正月二十五,此地有个节叫“添仓”,吃黍米糕)
[译文4] “My father wants you to try our new-year’s millet cake.”
这里,称呼语“老叔”是第一个省译的地方,符合目的语受众文化。第二个省译的是小括号里备注的“添仓”节,它是我国北方农村节日,于农历正月二十五吃黍米糕,过添仓节,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在此处省译让人费解,造成文化空缺,信息丢失,影响与下文的连贯性,建议意译为 “local festival”。
四、结语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陈晓霞等,2005, 29)。目的论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的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以译者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创造性显而易见。重视翻译目的,译者的贡献才能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多彩的译文版本,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去审视原作文本(陈晓霞等,2005, 29)。
参考文献:
[1]陈晓霞,邵斌.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李勇.从目的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异化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唐述宗,刘少仙.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中的处理[J].山东外语教学,2007,(1).
[7]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8]赵树理.李有才板话[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9]Sidney Shapiro. Rhymes of Li Youcai and other stori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