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与写作课“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gaoy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采访与写作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指导性与应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融媒体背景下,“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改进教学实践内容,构建真实的融媒体发布平台,模拟全媒体发布流程,共同构筑一个让师生都沉浸其中的教学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新闻创作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模式;融媒体;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251-03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融媒体环境下,传播平台多样化,融合新闻成为趋势。不同媒体平台之间实现高度融合,再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开阔疆土、扩大阵营,报纸、广播、电视也有了“两微一抖”,更是玩转H5、VR全景等。而新媒体从传统媒体的发展中吸取养分升级迭代,工作流程再造升级为技术、渠道再造。业界呼唤全媒体记者,需要“讲政治、会技术、懂流程”的融媒体人才,对高校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灵魂拷问。电视采访与写作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指导性与应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电视采访与写作课偏重传统技能的训练,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传统课程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很难培养出当下急需的传媒人才。特别是传统课程缺乏实践平台以及实时的效果反馈,实践训练容易失真,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学生到媒体单位开展实习或工作时,才发现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脱钩,这是传媒教育者必须要深思的问题,而“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改善目前的状况。科技大发展与业界的巨变不仅给电视采访与写作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客观条件。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
  “沉浸式”教学法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被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并取得巨大成功。“沉浸式”教学法的核心是以现实为依据,模拟真实情境,设定某种情景、范围或主题,设立某种目标,师生运用课程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判断,做出决策,最终完成设定的实践任务或者解决某一教学问题。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提升,让师生都有一种沉浸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沉浸式”教学,以往新闻实践课的“沉浸式”教学相对来说较难实现,一方面因为很难模拟采访与写作的实战环境,另一方面因为作品无法在传统媒体平台传播,作品的传播效果很难得到客观与全面的检验。而在当下的融媒体环境之下,新媒体平台向所有人开放,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是自媒体人,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教学质量和成果可以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得到直接反馈,大大减少了教学检测效果的误差和所需时间。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沉浸式教学”是沉浸理论的具象化表现,它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强,模式灵活的特点,对培养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现代传媒人才大有裨益[1]。
  三、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生态环境
  “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依赖于教学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的“沉浸式”教学生态环境构建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准备,硬件包括实验室、视音频采集拍摄制作,以及网络直播等硬件设备,也包括丰富的线上资源以及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共享平台等软件,通过构建真实的融媒体发布平台,改进教学实践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全媒体发布流程,共同构筑一个让师生都沉浸其中的教学生态环境。
  (一)先进的教学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现代教育在课程改革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电视采访与写作课应充分利用融媒体中心或新媒体实验室,模拟新闻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的生产流程,以及全新的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融媒体传播的传播格局。同时,充分借助VR、AR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手段,运用PC端、手机端等终端进行信息交互或场景呈现开展前沿的教学实践尝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完善,未来教学机器人等先进教学设备也将步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提供针对性教学指导方案,達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二)与时俱进的线上教学资源
  除了常规的各种慕课相关课程以及线上教学资源之外,“沉浸式”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共享平台的采访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如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主题融媒体报道与公共决策支持虚拟仿真》、暨南大学的《公共卫生事件新闻采访虚拟仿真教学》项目、重庆大学的《灾难事件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训场景,如灾难现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重大主题事件等很难在现实场景中遇到和参与其中的特殊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准备,以及学习模式或考核模式下的全流程体验。同时,在虚拟仿真实验过程中,通过奖惩机制、多阶段考核,以及线上、线下同步辅导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操作习惯和采写规范,最大化地实现虚拟环境下的教学效果。
  (三)真实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构建真实的融媒体发布平台是营造教学生态环境的关键,这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实践的媒体平台,也为课程作品的真实传播效果检验提供了可能。融媒体发布平台根据平台所属位置分为校内、校外两大类。校内融媒体平台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师生共建的“模拟融合新闻媒体”。教学实践表明,把“模拟融合新闻媒体”引入教学,不仅有益于采写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融合,更有利于营造专业氛围,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适应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环境[2]。第二类是学校、学院已有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B站账号、学习强国号等新媒体账号,以及传统的校园电视台、学院网站、广播站等。校外实践阵地包括省级、市级纸质媒体,电台,电视台及其下属的融媒体平台,还有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媒体平台等,种类多样、层级丰富的融媒体平台为师生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发布平台和展示空间。   四、构建“项目+小组+融媒体平台”的“沉浸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电视采访与写作教学模式普遍缺失前沿性,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地脱节。一是教材内容落后,媒体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早已突破某一传播介质的限制,而大多数教材的理论、方法、案例等内容偏向于平面媒体,忽视媒介融合趋势下采访与写作的新变化。二是实践训练较为单一,多为电视新闻,少有融媒体报道形式,或者忽视不同媒体报道方式的优缺点、新技术在融媒体采写与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等。
  根据教学现存问题,一方面对教材与教学内容进行组合重构,教学内容以基础的电视采写理论与技巧为基石,突出融合新闻前沿内容,拓展学习不同媒体报道的原则、特点与融媒体报道方法。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选用最新案例,分析讲解国内外新闻奖获奖作品以及最新融合新闻获奖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融媒体背景下的采访与写作。
  实践教学应以电视采访与写作能力为核心,结合已有的融媒体报道研究情况,根据社会热点设计对应的实践训练环节,力求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训练分为主题海采、人物专访、新闻片创作三个模块。主题海采模块:小组自主寻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海量采访,以短视频新闻和长图新闻的形式呈现;人物专访模块:小组自主寻找有新闻价值的人物进行深度访谈,呈现方式为长视频新闻结合长图新闻;新闻片创作:由小组自主寻找新闻线索和社会热点,对标各个大学生比赛的针对性选题项目,进行策划采访制作,呈现方式为短视频新闻、长图新闻或移动直播新闻。所有作品需要提前对标刊播至少三个媒体平台,并根据不同平台的要求进行信息的个性化整理。三个模块将电视采访与写作所学的各类能力有机整合,如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融媒体报道与制作能力,海量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全媒体传播能力等。
  教学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关键,“沉浸式”教学模式以夯实专业基础,拓展融媒体报道与运营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以真实项目为推动,师生共同参与全媒体运作流程,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学相长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真实项目推动,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基础
  以往课堂以“讲”和“评”为主,教师讲理论知识,点评学生作品得失成败。因为缺乏媒体的呈现,讲、评与实践分离,学生很难有切身感悟,无法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由真实项目推动,学生作品得以真实呈现,课堂由讲评模式改为“项目+讲练评”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参与意识,全身心投入采写与媒体运作中。
  根据融媒体作品播出平台的不同,真实项目分为三大类:校外实训基地项目、学校与学院的融媒体平台项目和师生共建的模拟融合媒体平台项目。在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中,专业教师与师生共同开设并运营同一个公众号、B站账号以及抖音号。项目根据选题内容分为日常项目、参赛项目和热点选题项目。日常项目即固定的节假日、重大国策或民生政策的发布等,热点选题项目为当下的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参赛项目为从大学生赛事选题中挑选出的适合学生参与的针对性选题项目。
  (二)组建融媒体编辑部及报道小组,模拟融媒体团队架构
  模拟真实融媒体团队架构,在班级中组建融媒体编辑部以及融媒体报道小组。融媒体编辑部:由教师与融媒体报道小组组长组成,负责每周报题会的选题,刊播把关以及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融媒体报道小组由3~5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自由组成,同时从融媒体报道小组中推选组长或轮值参与进融媒体编辑部。因作品在不同真实平台刊播,要在融媒体编辑部之上设总编辑。总编辑:由专业教师与相关媒体平台的主编组成,对最终刊播内容进行最后把关(见下图)。


  平面媒体重视文字创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视音频媒体突出视听语言以及蒙太奇剪辑与后期加工能力。而网络媒体注重传播与反馈,呈现形式综合化,长图新闻、网络直播、H5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以及加工能力。所以融媒体小组限5人以内,小组至少要由以文字功底较好的同学、擅长视音频拍摄剪辑的同学以及一位后期技术以及网络设计特长的3位同学组合而成。他们将在合作中为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不同媒体文本形态的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和共享创作融媒体作品。
  (三)改进教学进程,师生共同参与全媒体运作流程
  整个班级既是一个融媒体团隊也是融媒体作品的生产机构,课堂既是传统课堂又是内容生产基地,学生不仅是学生,还是记者、编辑、剪辑、融媒体运营者,专业教师不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师,还是总编辑和总策划者。通过对现有教学进程进行再设计,同时调整课堂教学与教学方式,实践训练模拟真实的全媒体运作流程,构建“沉浸式”融媒体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运作流程:教师专题讲授—每周报题会中经小组讨论之后进行报题—融媒体编辑部审批通过报题—融媒体报道小组撰写提纲或方案—融媒体编辑部提出修改意见—融媒体报道小组修改之后进行采访拍摄制作—融媒体编辑部提出修改意见—融媒体报道小组修改—总编辑审批—全媒体发布—教师进行作品点评。
  在实际运作中,所有的作品最终都可以在师生共建的模拟融合媒体平台中刊播,而其中优秀的团队作品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或学校、学院的媒体平台中得到刊播。刊播之后,可以将作品的点击量和反馈、融媒体编辑部和总编辑的意见作为学生实践作业的重要评分依据。
  (四)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教学相长
  考核评价方式是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尺,也是促进学与教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判学生作品,实践项目根据前期策划阶段、中期采访拍摄阶段、后期撰稿与剪辑包装阶段以及终端传播四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四个考核评价指标。一是前期指标:主题鲜明、新闻价值高、时效性强。二是中期指标:新闻人物选择得当、采访简洁到位生动。三是后期指标:文字表达准确、视频剪辑流畅、包装美观。四是终端传播指标:发布平台组合合理、全媒体传播效果佳。每个指标又细分为A、B、C、D、E五个不同的等级。这四个评判指标的建构,明确地为学生的新闻创作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也能根据四个评判指标对某一项得分比较低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沉浸式”教学模式效果观察
  (一)提高学习热情与参与度
  “沉浸式”教学实践过程模拟融媒体的团队构建以及全媒体发布的工作流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共建新媒体账号,同时根据不同媒体形态进行运营与选题策划,从中了解到不同媒体的特点与差异,还能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参与到融媒体实际运作中去,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检验,不仅收获了实践经验,还逐渐形成了动脑和动手的习惯。
  (二)开阔视野,提高融媒体意识
  通过“沉浸式”教学实践,学生们无时无刻不置身于融媒体环境之中,融媒体意识以及新闻敏感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学生们开始主动走出象牙塔,不仅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还更加关注传媒业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为成为合格的媒体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树立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专业理想
  学生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目标聚集成融媒体团队,经过小组讨论选题策划,克服困难完成采访拍摄与制作,共同面对传播效果的反馈拷问。他们切身体会到了传媒工作的艰辛以及团队的力量,看到优秀的新闻作品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有助于学生们在未来的传媒工作中树立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发出纯粹高尚的专业理想。
  在学期末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的问卷调查中,9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设计合理,真题真做,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其中并得到检验。78%的学生觉得通过电视采访与写作课,收獲最多的是拥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与敏感度,76%的学生觉得提高了采访能力以及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65%的学生觉得提高了制作融媒体新闻的意识和技巧。此外,实践教学也催生一批优秀作品,使得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学习强国号、学校公众号、电视台以及学院公众号中刊播。
  六、结语
  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环境的变化使得传媒教育的变革成为必然,以“沉浸式”教学模式为改革的抓手,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有助于促进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方式改革,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未来高端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沉浸式”教学模式是新闻创作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有可能成为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梁福春.以“沉浸式教学”为突破的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设计与实现[J].传媒,2019(16):86-89.
  [2] 谢庆立.把“模拟融合媒体”引入课堂——以北外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新闻战线,2016(05):105-108.
  作者简介:王献玲(1978—),女,海南定安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影视制作与融媒报道。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针对此前脱贫攻坚报道进行研究发现,新疆日报实现了前三版直截了当地报道脱贫新闻,强化了宣传效果;注重将脱贫议题同新冠肺炎疫情等話题结合进行报道,拓宽了相关报道的视野和可读性;报道主体选取上越发注重关注基层,将贫困群众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作为发展传播理论的本土化实践,脱贫报道在新疆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发展传播;新疆日报;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G
摘要:过去十多年,技术的发展对传媒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媒介的传播形式与特征,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动求变,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积极构建横跨各种媒介与平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闻传播矩阵,由单一媒体升级为全媒体,成为当下主流媒体最重要的工作。记者作为媒体集团的中坚力量,能否顺利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成败。本文从“信息权力”走向
从本质上讲,仪式是一种时空符号化的表达,它在属性、功能、内容上具有与教育相似隶属性.如果将教育仪式纳入行为指喻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以情感能量为单位的互动性和交易性行为
如何更好地测量用户的媒介体验与行为,是传播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目前,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根据非理性行为理论,对用户媒介行为的分析,可以从媒介认知、媒介人格、媒介时空三个要素入手。通过线上、线下的用户行为度量开展互联网用户研究,有助于企业改进互联网产品与服务。
摘要: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直播节目《今日中国》为研究样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主旋律报道的内涵进行研究,分析主旋律报道的叙事技巧,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如何通过主旋律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详细对策。旨在通过此次研究,给同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使其在进行主旋律报道时,能够更好地运用好新闻叙事,采制出有感染力、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叙事学;主旋律报道;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职业教育成为年度热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 X证书”制度,标准统一,过程透明,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五要素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新常态。就中职1 X网店运营基础课程而言,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该要考虑“一课
摘要:出版智能化是出版行业在智能时代的转型升级方向,科技出版企业应积极应对其在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策划、加工和营销等方面转型升级,科学应对智能化出版,构建内外协同、共享、互通的智慧出版平台,积极推动“知识付费”,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共同推动出版行业与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技出版企业;出版智能化;智慧出版平台;知识付费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
新时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使用的数据资源,教师使用数据的本质是一种理性决策,其含义是借助数据解决课堂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提升学生学业、促进教师发展等价值。因而,学校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数据文化、提供优质的数据资源、促进积极的使用心理等途径为教师使用数据做好准备。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的交流平台甚至是生活方式,基于网络交流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潮流文化。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更有助于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当前的真实情形,推进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网络流行语基本都是网民的原生态创造,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粗糙性和不规范性。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不够成熟的网络流行语,很有可能对报道的客观性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使受众产生理解歧义或认知谬
一、1+X证书制度的意义及证书考核存在的问题rn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X证书制度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