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大多重视理论而轻视技能训练,导致毕业后学生存在难以适应岗位和缺乏持续发展等问题。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该专业的特点需要建立一套包括教师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保证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环境工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3-02
一、正确树立“三觀”是合格教师必备素质
一是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主旋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在教授学生各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育人上,育人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心智、身心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应培养其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
二是要有科学的教学观。首先更新观念,逐步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引导探究的多样化教学转变。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键就是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是有平等的师生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培养的过程,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突出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近年来,师生双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一种共识。
二、多样化的方法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则是质量的最高体现。由于教育的对象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根据受教育的学生特点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法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70后、80后、90后一代有一代的特点。尽管教学条件改善了很多,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许多课程更加生动活泼,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是越来越难教了。上课缺勤、打瞌睡、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作业抄袭、实验报告复制、课程设计网上下载拷贝和考试作弊等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教学方法也要走向“私人定制”,为不同的对象量身打造。教学方法是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统一。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我们所教的课程,主要做法是:重视2个过程、应用3种教学方法、采取8项具体措施,最终实现一个目标。简称为2-3-8-1模式。
(一)重视两个过程
课堂是第一教学现场,是引导和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课程难点的关键,是传统教学环节的重点。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要补充,也是分类教学和层次教学法的主战场,这一学习过程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都至关重要。而兴趣是开启这两个过程成功的“阀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激励行动的内因,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要求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应该本着能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的基本着手点而设计。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导向性。通过课堂讲解、练习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的基本要领,而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知识综合贯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就是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使二者能够良好的融合。
(二)应用3种方法
一是“问题引导教学法”。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中善于提问的学生不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更少的局面。二是反馈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层次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分成原理性、技术性和操作性3个层次,教学过程中根据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段以提升学习效果。
(三)实施8项措施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有简有繁。许多教师反映课时不足,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堂讨论,章节重点设置讨论题目,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备而谈。题目多结合生活常见的事例,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的兴趣。对难理解的内容,利用期刊、网络,介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帮助其理解。
2.采取分类和分层次教学。因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课堂教学深度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对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文献和阅读资料,让课后自学。所以课程教学内容据此也分为“通识类”和“提高扩展类”二类,习题也分为必做和选作两类,供程度不同的学生根据自我水平选择。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专业外语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学过程中也采用这个方法。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主要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课后自学能力。把习题、课件、阅读材料和专业视频等放到网上,同时我自己也购置了国外的英文专业教材,把他们制成PDF文档,挂到网上,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学习。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和解决了参考资料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保证自学的效果,我主动公布了自己的QQ、飞信号和电子邮箱,学生可以用这些方法及时将学习中问题反映给我。便于掌握学生的动态。
4.引入学生助学,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课程后期,专门拿出一些课时,安排兴趣小组进行学生助学。并结合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机会,组织学生旁听相关的论文答辩,并邀请毕业优秀论文的作者到课堂介绍论文。
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讲座。课堂上主动介绍一些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种讲座。还结合各种专业竞赛,启发学生积极参加。
6.加大工程实例的比重。根据学生意见反馈,课堂上多穿插一些实例,用身边的工程案例丰富课堂教学;还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到课堂介绍具体工程案例;用专业杂志的工程方案,让学生学习科技论文和设计方案的写作方法,扩宽思路。
7.重视学习全过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专题调查、案例分析、上台演讲、课堂讨论和课程设计等,这种方法既可以让专业学习贯通整个学期,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8.强化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对工程类专业课十分重要。课程设计前置,在期中就把学期末的设计题目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完成课程的设计。分组形式多样化,可以单独1人,也可以2-3人;设计题目也是采取规定和自选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定,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措施实现一个目标,就是把工程设计技能掌握作为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最关键的是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规范教学秩序
1.课堂教学是需要一定的秩序保证。每次上课前全班点名有些显得呆板。为此可以将点名和课堂提问结合方式进行考勤,提问采取随机抽的方式,为此专门编制了随机点名系统,类似于号码滚动抽奖。增加了随机和乐趣性,学生也乐于接受。
2.在课程设计上,为避免学生之间抄袭和不加消化下载网上设计案例,专门制定了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和细则。主要是制定了扣分的标准和依据。
3.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和阅读布置的课外扩展资料,还有制定了一系列加分项。
4.在实验环节上,与实验课老师协商,对实验室增加开放时间,学生在规定的实验课时间没有做完或者感觉没有达到实验效果,可以与老师预约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环节中,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学习,弱化实验报告的分量。
5.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师生的需求。教学方面要重点加强核心课程的管理制度、教学能力考评制度、实施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追求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曲向荣,张林楠,沈欣军,等.“环境工程概论”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A].,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7-81.
[3]王鲁智,程夏.对高等院校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13(2):60-61.
[4]李金成.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改革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2,(2):32-34.
[5]齐红元,朱衡君.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3):121-123.
作者简介:杨建涛:男,河南浚县,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环境系,讲师,博士,环境工程专业教师。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环境工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3-02
一、正确树立“三觀”是合格教师必备素质
一是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主旋律。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在教授学生各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育人上,育人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心智、身心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应培养其健康情感和完整人格。
二是要有科学的教学观。首先更新观念,逐步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引导探究的多样化教学转变。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键就是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是有平等的师生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培养的过程,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突出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近年来,师生双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一种共识。
二、多样化的方法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则是质量的最高体现。由于教育的对象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根据受教育的学生特点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法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70后、80后、90后一代有一代的特点。尽管教学条件改善了很多,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许多课程更加生动活泼,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课是越来越难教了。上课缺勤、打瞌睡、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作业抄袭、实验报告复制、课程设计网上下载拷贝和考试作弊等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教学方法也要走向“私人定制”,为不同的对象量身打造。教学方法是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统一。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我们所教的课程,主要做法是:重视2个过程、应用3种教学方法、采取8项具体措施,最终实现一个目标。简称为2-3-8-1模式。
(一)重视两个过程
课堂是第一教学现场,是引导和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课程难点的关键,是传统教学环节的重点。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要补充,也是分类教学和层次教学法的主战场,这一学习过程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都至关重要。而兴趣是开启这两个过程成功的“阀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激励行动的内因,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要求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应该本着能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的基本着手点而设计。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导向性。通过课堂讲解、练习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的基本要领,而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知识综合贯通能力的培养。教师就是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使二者能够良好的融合。
(二)应用3种方法
一是“问题引导教学法”。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中善于提问的学生不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更少的局面。二是反馈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层次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分成原理性、技术性和操作性3个层次,教学过程中根据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段以提升学习效果。
(三)实施8项措施
1.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有简有繁。许多教师反映课时不足,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堂讨论,章节重点设置讨论题目,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备而谈。题目多结合生活常见的事例,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的兴趣。对难理解的内容,利用期刊、网络,介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帮助其理解。
2.采取分类和分层次教学。因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课堂教学深度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对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文献和阅读资料,让课后自学。所以课程教学内容据此也分为“通识类”和“提高扩展类”二类,习题也分为必做和选作两类,供程度不同的学生根据自我水平选择。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专业外语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学过程中也采用这个方法。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主要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课后自学能力。把习题、课件、阅读材料和专业视频等放到网上,同时我自己也购置了国外的英文专业教材,把他们制成PDF文档,挂到网上,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学习。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和解决了参考资料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保证自学的效果,我主动公布了自己的QQ、飞信号和电子邮箱,学生可以用这些方法及时将学习中问题反映给我。便于掌握学生的动态。
4.引入学生助学,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课程后期,专门拿出一些课时,安排兴趣小组进行学生助学。并结合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机会,组织学生旁听相关的论文答辩,并邀请毕业优秀论文的作者到课堂介绍论文。
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讲座。课堂上主动介绍一些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种讲座。还结合各种专业竞赛,启发学生积极参加。
6.加大工程实例的比重。根据学生意见反馈,课堂上多穿插一些实例,用身边的工程案例丰富课堂教学;还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到课堂介绍具体工程案例;用专业杂志的工程方案,让学生学习科技论文和设计方案的写作方法,扩宽思路。
7.重视学习全过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专题调查、案例分析、上台演讲、课堂讨论和课程设计等,这种方法既可以让专业学习贯通整个学期,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8.强化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对工程类专业课十分重要。课程设计前置,在期中就把学期末的设计题目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完成课程的设计。分组形式多样化,可以单独1人,也可以2-3人;设计题目也是采取规定和自选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定,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措施实现一个目标,就是把工程设计技能掌握作为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最关键的是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规范教学秩序
1.课堂教学是需要一定的秩序保证。每次上课前全班点名有些显得呆板。为此可以将点名和课堂提问结合方式进行考勤,提问采取随机抽的方式,为此专门编制了随机点名系统,类似于号码滚动抽奖。增加了随机和乐趣性,学生也乐于接受。
2.在课程设计上,为避免学生之间抄袭和不加消化下载网上设计案例,专门制定了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和细则。主要是制定了扣分的标准和依据。
3.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和阅读布置的课外扩展资料,还有制定了一系列加分项。
4.在实验环节上,与实验课老师协商,对实验室增加开放时间,学生在规定的实验课时间没有做完或者感觉没有达到实验效果,可以与老师预约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环节中,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学习,弱化实验报告的分量。
5.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师生的需求。教学方面要重点加强核心课程的管理制度、教学能力考评制度、实施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校文化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追求自己的教育风格,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曲向荣,张林楠,沈欣军,等.“环境工程概论”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A].,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7-81.
[3]王鲁智,程夏.对高等院校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13(2):60-61.
[4]李金成.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改革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2,(2):32-34.
[5]齐红元,朱衡君.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3):121-123.
作者简介:杨建涛:男,河南浚县,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环境系,讲师,博士,环境工程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