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周仲庚,华点通集团董事会主席
企业业经理人在计算成本时,往往只看到行动带来的成本,而看不到不行动所带来的成本。
只有领导人,日夜为不行动的成本而忧心。
员工往往以为,当自己不行动时,所产生的成本只不过是薪酬的成本。
只有真正称得上领导人的人,才能深刻认识到,当员工踯躅不前时,企业付出的代价是成长,甚至是生命。
当一个企业的员工开始避错,开始产生“少输当赢”的心态时,也就是这个企业出局的开始。
拖延者的最大理由就是“环境中因素太多,还没想清楚”。他们没有认识到,当环境变化太快时,突破的最佳工具往往不是脑袋,而是手脚。正如一流的球员,从来不是手脚为脑袋服务,而是脑袋为手脚服务。一个企业的文化,如果是手脚为脑袋服务,那么它可能管理得很好,但肯定会失去大多数成长的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未来越来越不可知,曾经辉煌的经历很可能成为陷阱。前路茫茫,但又不能想清楚再上路。不确定意味着机会,等待就意味着错失机会,只有上路快跑,哪怕带上的只有“第六感”。
救火队与交响乐--你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
“快慢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拿破仑打滑铁卢战争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地球自转的速度,因为以那时候的兵器,地球自转不会影响一名士兵的子弹的准确度。但在21世纪,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每一名军事家都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洲际导弹准不准,与地球自转的速度有关系。如果把一位拿破仑时代的将军放到现代,他如果不破坏自己对速度的感觉,就一定打败仗。”
--麦克·克莱顿(《侏罗纪公园》作者)
事实上,生物的演化史,主要就是依循着破坏性创新的原理在进行。物种史上,所有的“演化”都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突破的结果:原有的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在压力下,其中少数产生基因突变,破坏自己原有的属性,而得以成为一个新的物种。那些基因中不具备突变条件的同类,则相继在新环境下死亡。
有人质疑,如果环境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的,那么管理学的作用何在?
其实,这是一种对管理学的狭隘理解。这种观点,正如牛顿的古典力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有秩序的场所,由可预测的物体组成。但在后来的量子力学里,只有混乱的状态,没有“物体”,“物体”只是状态的呈现。
传统的管理学把市场看成一个“应该有秩序”的场所,因而一个管理良好的公司就应该像一个交响乐团,每一名乐手的乐器不同,但都“有秩序地”追随同一乐谱,而且有一名最终指挥者。
但是,相对于交响乐团,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组织形式--救火队。救火队面临的是一个“量子世界”,完全无秩序,从来不知道何时会起火、何地会起火、化学火还是木柴火,还是飞机撞世贸大厦起火?在“达成目标”时,每一名救火队员必须随时随地根据现场完全不可控的变化,与其他每一名伙伴随机配合。
我们不能说救火队就无“管理”,或救火队的“管理水平”比不上交响乐团。
试想,一名交响乐团乐手被放入救火队组织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尤其是一个设备、器材、通讯不足的救火队)。
这里完全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有是否与环境本质配套的问题。交响乐团的管理方式无法用于救火队组织,同样地,救火队的管理也不能用于交响乐团。
关键在于,你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在中国还在日本?你做的产品是什么?是海鲜,还是铁砂?你的对手是谁?是绅士,还是跑得精快的老江湖?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执行方式!
边跑边穿裤子--变,是惟一的不变
我们每个人每天早上穿衣服时,都有一种秩序或标准工序(SOP):1、2、3、4、5、……衣服穿好了。但那是在假设地板没有震动,屋内空气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当时出现6级地震,或处于12级强风,或人处在水流之中,简单的秩序与工序就不行了。我们可能会陷入“边跑边穿裤子”的窘状。
在传统的管理学里,建立工作系统是一件核心的要务。建立了工作系统,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才能下降,产量才可能上升,效率才能提高。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几乎是金科玉律的思维,正静悄悄地受到挑战。
在标准的管理学框架中,管理包含4大活动:
●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
以功能划分,一个企业基本被划分为5大部门:
●产:生产●销:营销●人:人力资源●发:研发●财:财务
这个框架,可以有秩序地以图表示,所有的任务,都对号入座地放入这个框架(详见下表)
以上这种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管理体系,可以说是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的集大成。它基于一个假设:这世界是有秩序的,或者至少可以整理出秩序的。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把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组织出一个秩序来。
这个理论,可能永远都不会错:任何科学、任何知识,都是要从混乱中清理出秩序来。我们甚至可以说,理不出秩序来的现象,就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例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无法理出一个秩序,因此,艺术有别于科学。
但是,这个理念在一个状况下会失去执行的效用:当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大过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秩序的速度(或能力)时。
在一个快速竞争的环境下,秩序与工序难以建立。例如,在一场赛跑中,我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子,我的体力很好、速度很快,但是我究竟是该停下来换鞋子,还是继续跑下去呢?哪一种方式才能更加保障最终的夺标?
所以,尽管有着多种成熟的管理理论,许多企业还是不自觉地遵循着一条古老智慧:如果没有坏到不能用,就不要修它。
市场竞争的经验已经告诉人们:你的竞争环境的变化速度,可能已经超过你建立系统的能力了!
最明显的例子,当然莫过于互联网爆发带来的软件、硬件、通讯变化,不但身在其中的执行者来不及建立系统,连学者都来不及分析这现象。人们无以名之,只好赖皮地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叫它为“新经济”。
在“新经济”的变化下,学者可以好整以暇地撞出种种新理论,实际经营者没有时间去“理解”它,只能各凭直觉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其状况只可以用“边跑边穿裤子”来形容。
互联网经营者开始意识到,他们面临的不只是生产技术的改变,而是经济供求关系中基本权力结构的改变。这好像是一场消费者的法国大革命,人民开始真正地用他们口袋里的钱投票。
学界与商界给了一个新概念:服务决定一切。霎那间,什么行业都变成了“服务业”。银行不再是提供存款安全的地方,而是提供“理财服务”的地方。打电话不再是打电话,而是协助你完成人际沟通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播不要钱”,10年之内把百年来商业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不公平局面,彻底扭转了过来。瞬时间,消费者由过去只能表达“我不要什么”的弱者,变成了天天可以说“我要什么”的强者。这股风暴以6级地震、12级强风的力度爆发,而且方兴未艾。
这对管理学界而言是一场措手不及的挑战。传统追求秩序的管理世界,建立管理“系统”的世界,一夜之间大多变成了包袱。学者们开始探讨新概念。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说,“对的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但他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讲究“系统就是一切”的戴明突然间就不对了。
管理系统变成了管理学界不愿再多提的一个名字,代之而起的是“执行力”。
人们开始盛谈不理会核心竞争力的“破环性创新”。
这些微妙的管理思维变化,都彰显了一个定律:当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大过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秩序的速度(或能力)时,建立系统可能成为追求效果的负担。
没有高见,就来浅见--容许犯错但不容不做
“浅见,请大家贡献浅见!”在灿坤的会议上,主持人经常会这样说。一般员工,当没有高见时,通常会保持沉默。在灿坤,当没有高见时,浅见也得提出,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更令职业经理人吃不消的是,在灿坤公司里,如果一个经理人因为谨慎而瞻前顾后,或因为不懂而暂时观望,可能就会被大吼:“为什么还不行动?不会做就乱做嘛!怎么能不做?”
在灿坤公司,“迟迟不做”是一桩比“乱做”更大的罪恶!
不少管理学者提出,“行动第一”(Just Do It)并不能用来作为“乱作”的理由;因为“乱作”而来的资源损耗,是非常惊人的。
灿坤的经营者问的是另一问题:不行动的代价、不行动的机会成本,是不是超过了“乱做”的损耗?
这个对比,带出来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经营问题:在什么样的竞争环境下,“盲动”胜于“不动”?在什么样的竞争下,应该谋定而后动?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实验,也许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答案。
这个实践的主角是蜜蜂与苍蝇。蜜蜂的智商,一般认为比苍蝇高,它会由经验中归纳原则,而苍蝇不会,苍蝇只会“盲动”。
实践者先取一段两端都开孔的铅管,在一个黑房子里,在铅管的一端放置了一个小光源。然后,将蜜蜂和苍蝇由铅管的另一端放入。
蜜蜂是有知识的。根据过去的经验,蜜蜂认为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蜜蜂一被放入铅管,立刻就往光源处飞去,因此,一下子就由铅管中脱身了。但是,苍蝇是没有知识的。它进了铅管后,不断地“盲动”,当然多数时候它是碰壁的,花了很多时间,苍蝇才意外地、碰巧地遇到了出口,狼狈地脱了身,它花的时间,数倍于蜜蜂。
至此为止,实验证明。“谋定而后动”或者有知识的行动就是有效率,是胜出的。
然后,实验者改变了竞争的条件。
这一次,使用的是酒瓶,酒瓶四周涂上了黑漆,只留下酒瓶底透光。
同样地,蜜蜂与苍蝇被放进了漆黑的瓶子中。蜜蜂根据它的“知识”,一股脑地就往光源冲去。当然碰壁了。但蜜蜂的知识,促使它不断地向光源处找出路。苍蝇,这一次还是一样地“盲动”,浑然不理会光源,经过几番冲撞,苍蝇意外地碰上了出口,就出去了。
而蜜蜂呢,最后累死在光源的酒瓶底下。
我们由此得知,在一个成熟的竞争环境,竞争条件清楚的环境中,知识就是力量,谋定而后动就是效率。而在一个竞争条件还不清楚的环境中,过去经验归纳出的“知识”,可能成为包袱。
关键在于,你在什么环境下竞争?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管理学者一反过去讲究的“谋定而后动”的系统思考,开始强调“偏颇行动”。那就是因为,许多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化速度,超过了经验消化的速度。
雅虎的华裔创始人杨志远就说过:在高速成长中,只有时间做,没有时间想。
企业业经理人在计算成本时,往往只看到行动带来的成本,而看不到不行动所带来的成本。
只有领导人,日夜为不行动的成本而忧心。
员工往往以为,当自己不行动时,所产生的成本只不过是薪酬的成本。
只有真正称得上领导人的人,才能深刻认识到,当员工踯躅不前时,企业付出的代价是成长,甚至是生命。
当一个企业的员工开始避错,开始产生“少输当赢”的心态时,也就是这个企业出局的开始。
拖延者的最大理由就是“环境中因素太多,还没想清楚”。他们没有认识到,当环境变化太快时,突破的最佳工具往往不是脑袋,而是手脚。正如一流的球员,从来不是手脚为脑袋服务,而是脑袋为手脚服务。一个企业的文化,如果是手脚为脑袋服务,那么它可能管理得很好,但肯定会失去大多数成长的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未来越来越不可知,曾经辉煌的经历很可能成为陷阱。前路茫茫,但又不能想清楚再上路。不确定意味着机会,等待就意味着错失机会,只有上路快跑,哪怕带上的只有“第六感”。
救火队与交响乐--你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
“快慢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拿破仑打滑铁卢战争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地球自转的速度,因为以那时候的兵器,地球自转不会影响一名士兵的子弹的准确度。但在21世纪,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每一名军事家都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洲际导弹准不准,与地球自转的速度有关系。如果把一位拿破仑时代的将军放到现代,他如果不破坏自己对速度的感觉,就一定打败仗。”
--麦克·克莱顿(《侏罗纪公园》作者)
事实上,生物的演化史,主要就是依循着破坏性创新的原理在进行。物种史上,所有的“演化”都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突破的结果:原有的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在压力下,其中少数产生基因突变,破坏自己原有的属性,而得以成为一个新的物种。那些基因中不具备突变条件的同类,则相继在新环境下死亡。
有人质疑,如果环境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的,那么管理学的作用何在?
其实,这是一种对管理学的狭隘理解。这种观点,正如牛顿的古典力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有秩序的场所,由可预测的物体组成。但在后来的量子力学里,只有混乱的状态,没有“物体”,“物体”只是状态的呈现。
传统的管理学把市场看成一个“应该有秩序”的场所,因而一个管理良好的公司就应该像一个交响乐团,每一名乐手的乐器不同,但都“有秩序地”追随同一乐谱,而且有一名最终指挥者。
但是,相对于交响乐团,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组织形式--救火队。救火队面临的是一个“量子世界”,完全无秩序,从来不知道何时会起火、何地会起火、化学火还是木柴火,还是飞机撞世贸大厦起火?在“达成目标”时,每一名救火队员必须随时随地根据现场完全不可控的变化,与其他每一名伙伴随机配合。
我们不能说救火队就无“管理”,或救火队的“管理水平”比不上交响乐团。
试想,一名交响乐团乐手被放入救火队组织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尤其是一个设备、器材、通讯不足的救火队)。
这里完全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有是否与环境本质配套的问题。交响乐团的管理方式无法用于救火队组织,同样地,救火队的管理也不能用于交响乐团。
关键在于,你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在中国还在日本?你做的产品是什么?是海鲜,还是铁砂?你的对手是谁?是绅士,还是跑得精快的老江湖?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执行方式!
边跑边穿裤子--变,是惟一的不变
我们每个人每天早上穿衣服时,都有一种秩序或标准工序(SOP):1、2、3、4、5、……衣服穿好了。但那是在假设地板没有震动,屋内空气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当时出现6级地震,或处于12级强风,或人处在水流之中,简单的秩序与工序就不行了。我们可能会陷入“边跑边穿裤子”的窘状。
在传统的管理学里,建立工作系统是一件核心的要务。建立了工作系统,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才能下降,产量才可能上升,效率才能提高。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几乎是金科玉律的思维,正静悄悄地受到挑战。
在标准的管理学框架中,管理包含4大活动:
●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
以功能划分,一个企业基本被划分为5大部门:
●产:生产●销:营销●人:人力资源●发:研发●财:财务
这个框架,可以有秩序地以图表示,所有的任务,都对号入座地放入这个框架(详见下表)
以上这种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管理体系,可以说是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的集大成。它基于一个假设:这世界是有秩序的,或者至少可以整理出秩序的。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把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组织出一个秩序来。
这个理论,可能永远都不会错:任何科学、任何知识,都是要从混乱中清理出秩序来。我们甚至可以说,理不出秩序来的现象,就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例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无法理出一个秩序,因此,艺术有别于科学。
但是,这个理念在一个状况下会失去执行的效用:当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大过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秩序的速度(或能力)时。
在一个快速竞争的环境下,秩序与工序难以建立。例如,在一场赛跑中,我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子,我的体力很好、速度很快,但是我究竟是该停下来换鞋子,还是继续跑下去呢?哪一种方式才能更加保障最终的夺标?
所以,尽管有着多种成熟的管理理论,许多企业还是不自觉地遵循着一条古老智慧:如果没有坏到不能用,就不要修它。
市场竞争的经验已经告诉人们:你的竞争环境的变化速度,可能已经超过你建立系统的能力了!
最明显的例子,当然莫过于互联网爆发带来的软件、硬件、通讯变化,不但身在其中的执行者来不及建立系统,连学者都来不及分析这现象。人们无以名之,只好赖皮地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叫它为“新经济”。
在“新经济”的变化下,学者可以好整以暇地撞出种种新理论,实际经营者没有时间去“理解”它,只能各凭直觉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其状况只可以用“边跑边穿裤子”来形容。
互联网经营者开始意识到,他们面临的不只是生产技术的改变,而是经济供求关系中基本权力结构的改变。这好像是一场消费者的法国大革命,人民开始真正地用他们口袋里的钱投票。
学界与商界给了一个新概念:服务决定一切。霎那间,什么行业都变成了“服务业”。银行不再是提供存款安全的地方,而是提供“理财服务”的地方。打电话不再是打电话,而是协助你完成人际沟通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播不要钱”,10年之内把百年来商业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不公平局面,彻底扭转了过来。瞬时间,消费者由过去只能表达“我不要什么”的弱者,变成了天天可以说“我要什么”的强者。这股风暴以6级地震、12级强风的力度爆发,而且方兴未艾。
这对管理学界而言是一场措手不及的挑战。传统追求秩序的管理世界,建立管理“系统”的世界,一夜之间大多变成了包袱。学者们开始探讨新概念。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说,“对的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但他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讲究“系统就是一切”的戴明突然间就不对了。
管理系统变成了管理学界不愿再多提的一个名字,代之而起的是“执行力”。
人们开始盛谈不理会核心竞争力的“破环性创新”。
这些微妙的管理思维变化,都彰显了一个定律:当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大过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秩序的速度(或能力)时,建立系统可能成为追求效果的负担。
没有高见,就来浅见--容许犯错但不容不做
“浅见,请大家贡献浅见!”在灿坤的会议上,主持人经常会这样说。一般员工,当没有高见时,通常会保持沉默。在灿坤,当没有高见时,浅见也得提出,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更令职业经理人吃不消的是,在灿坤公司里,如果一个经理人因为谨慎而瞻前顾后,或因为不懂而暂时观望,可能就会被大吼:“为什么还不行动?不会做就乱做嘛!怎么能不做?”
在灿坤公司,“迟迟不做”是一桩比“乱做”更大的罪恶!
不少管理学者提出,“行动第一”(Just Do It)并不能用来作为“乱作”的理由;因为“乱作”而来的资源损耗,是非常惊人的。
灿坤的经营者问的是另一问题:不行动的代价、不行动的机会成本,是不是超过了“乱做”的损耗?
这个对比,带出来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经营问题:在什么样的竞争环境下,“盲动”胜于“不动”?在什么样的竞争下,应该谋定而后动?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实验,也许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答案。
这个实践的主角是蜜蜂与苍蝇。蜜蜂的智商,一般认为比苍蝇高,它会由经验中归纳原则,而苍蝇不会,苍蝇只会“盲动”。
实践者先取一段两端都开孔的铅管,在一个黑房子里,在铅管的一端放置了一个小光源。然后,将蜜蜂和苍蝇由铅管的另一端放入。
蜜蜂是有知识的。根据过去的经验,蜜蜂认为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蜜蜂一被放入铅管,立刻就往光源处飞去,因此,一下子就由铅管中脱身了。但是,苍蝇是没有知识的。它进了铅管后,不断地“盲动”,当然多数时候它是碰壁的,花了很多时间,苍蝇才意外地、碰巧地遇到了出口,狼狈地脱了身,它花的时间,数倍于蜜蜂。
至此为止,实验证明。“谋定而后动”或者有知识的行动就是有效率,是胜出的。
然后,实验者改变了竞争的条件。
这一次,使用的是酒瓶,酒瓶四周涂上了黑漆,只留下酒瓶底透光。
同样地,蜜蜂与苍蝇被放进了漆黑的瓶子中。蜜蜂根据它的“知识”,一股脑地就往光源冲去。当然碰壁了。但蜜蜂的知识,促使它不断地向光源处找出路。苍蝇,这一次还是一样地“盲动”,浑然不理会光源,经过几番冲撞,苍蝇意外地碰上了出口,就出去了。
而蜜蜂呢,最后累死在光源的酒瓶底下。
我们由此得知,在一个成熟的竞争环境,竞争条件清楚的环境中,知识就是力量,谋定而后动就是效率。而在一个竞争条件还不清楚的环境中,过去经验归纳出的“知识”,可能成为包袱。
关键在于,你在什么环境下竞争?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管理学者一反过去讲究的“谋定而后动”的系统思考,开始强调“偏颇行动”。那就是因为,许多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化速度,超过了经验消化的速度。
雅虎的华裔创始人杨志远就说过:在高速成长中,只有时间做,没有时间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