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第六感上路

来源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周仲庚,华点通集团董事会主席
  
  企业业经理人在计算成本时,往往只看到行动带来的成本,而看不到不行动所带来的成本。
  只有领导人,日夜为不行动的成本而忧心。
  员工往往以为,当自己不行动时,所产生的成本只不过是薪酬的成本。
  只有真正称得上领导人的人,才能深刻认识到,当员工踯躅不前时,企业付出的代价是成长,甚至是生命。
  当一个企业的员工开始避错,开始产生“少输当赢”的心态时,也就是这个企业出局的开始。
  拖延者的最大理由就是“环境中因素太多,还没想清楚”。他们没有认识到,当环境变化太快时,突破的最佳工具往往不是脑袋,而是手脚。正如一流的球员,从来不是手脚为脑袋服务,而是脑袋为手脚服务。一个企业的文化,如果是手脚为脑袋服务,那么它可能管理得很好,但肯定会失去大多数成长的机会。
  对于企业来说,未来越来越不可知,曾经辉煌的经历很可能成为陷阱。前路茫茫,但又不能想清楚再上路。不确定意味着机会,等待就意味着错失机会,只有上路快跑,哪怕带上的只有“第六感”。
  救火队与交响乐--你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
  “快慢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拿破仑打滑铁卢战争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地球自转的速度,因为以那时候的兵器,地球自转不会影响一名士兵的子弹的准确度。但在21世纪,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每一名军事家都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洲际导弹准不准,与地球自转的速度有关系。如果把一位拿破仑时代的将军放到现代,他如果不破坏自己对速度的感觉,就一定打败仗。”
  --麦克·克莱顿(《侏罗纪公园》作者)
  事实上,生物的演化史,主要就是依循着破坏性创新的原理在进行。物种史上,所有的“演化”都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突破的结果:原有的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在压力下,其中少数产生基因突变,破坏自己原有的属性,而得以成为一个新的物种。那些基因中不具备突变条件的同类,则相继在新环境下死亡。
  有人质疑,如果环境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的,那么管理学的作用何在?
  其实,这是一种对管理学的狭隘理解。这种观点,正如牛顿的古典力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有秩序的场所,由可预测的物体组成。但在后来的量子力学里,只有混乱的状态,没有“物体”,“物体”只是状态的呈现。
  传统的管理学把市场看成一个“应该有秩序”的场所,因而一个管理良好的公司就应该像一个交响乐团,每一名乐手的乐器不同,但都“有秩序地”追随同一乐谱,而且有一名最终指挥者。
  但是,相对于交响乐团,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组织形式--救火队。救火队面临的是一个“量子世界”,完全无秩序,从来不知道何时会起火、何地会起火、化学火还是木柴火,还是飞机撞世贸大厦起火?在“达成目标”时,每一名救火队员必须随时随地根据现场完全不可控的变化,与其他每一名伙伴随机配合。
  我们不能说救火队就无“管理”,或救火队的“管理水平”比不上交响乐团。
  试想,一名交响乐团乐手被放入救火队组织中可能遭遇的挫折(尤其是一个设备、器材、通讯不足的救火队)。
  这里完全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有是否与环境本质配套的问题。交响乐团的管理方式无法用于救火队组织,同样地,救火队的管理也不能用于交响乐团。
  关键在于,你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在中国还在日本?你做的产品是什么?是海鲜,还是铁砂?你的对手是谁?是绅士,还是跑得精快的老江湖?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执行方式!
  边跑边穿裤子--变,是惟一的不变
  我们每个人每天早上穿衣服时,都有一种秩序或标准工序(SOP):1、2、3、4、5、……衣服穿好了。但那是在假设地板没有震动,屋内空气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当时出现6级地震,或处于12级强风,或人处在水流之中,简单的秩序与工序就不行了。我们可能会陷入“边跑边穿裤子”的窘状。
  
  在传统的管理学里,建立工作系统是一件核心的要务。建立了工作系统,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才能下降,产量才可能上升,效率才能提高。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几乎是金科玉律的思维,正静悄悄地受到挑战。
  在标准的管理学框架中,管理包含4大活动:
  ●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
  以功能划分,一个企业基本被划分为5大部门:
  ●产:生产●销:营销●人:人力资源●发:研发●财:财务
  这个框架,可以有秩序地以图表示,所有的任务,都对号入座地放入这个框架(详见下表)
  
  以上这种非常有逻辑、非常有秩序的管理体系,可以说是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的集大成。它基于一个假设:这世界是有秩序的,或者至少可以整理出秩序的。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把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组织出一个秩序来。
  这个理论,可能永远都不会错:任何科学、任何知识,都是要从混乱中清理出秩序来。我们甚至可以说,理不出秩序来的现象,就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例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无法理出一个秩序,因此,艺术有别于科学。
  但是,这个理念在一个状况下会失去执行的效用:当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大过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秩序的速度(或能力)时。
  在一个快速竞争的环境下,秩序与工序难以建立。例如,在一场赛跑中,我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子,我的体力很好、速度很快,但是我究竟是该停下来换鞋子,还是继续跑下去呢?哪一种方式才能更加保障最终的夺标?
  所以,尽管有着多种成熟的管理理论,许多企业还是不自觉地遵循着一条古老智慧:如果没有坏到不能用,就不要修它。
  市场竞争的经验已经告诉人们:你的竞争环境的变化速度,可能已经超过你建立系统的能力了!
  最明显的例子,当然莫过于互联网爆发带来的软件、硬件、通讯变化,不但身在其中的执行者来不及建立系统,连学者都来不及分析这现象。人们无以名之,只好赖皮地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叫它为“新经济”。
  在“新经济”的变化下,学者可以好整以暇地撞出种种新理论,实际经营者没有时间去“理解”它,只能各凭直觉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其状况只可以用“边跑边穿裤子”来形容。
  互联网经营者开始意识到,他们面临的不只是生产技术的改变,而是经济供求关系中基本权力结构的改变。这好像是一场消费者的法国大革命,人民开始真正地用他们口袋里的钱投票。
  学界与商界给了一个新概念:服务决定一切。霎那间,什么行业都变成了“服务业”。银行不再是提供存款安全的地方,而是提供“理财服务”的地方。打电话不再是打电话,而是协助你完成人际沟通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播不要钱”,10年之内把百年来商业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不公平局面,彻底扭转了过来。瞬时间,消费者由过去只能表达“我不要什么”的弱者,变成了天天可以说“我要什么”的强者。这股风暴以6级地震、12级强风的力度爆发,而且方兴未艾。
  这对管理学界而言是一场措手不及的挑战。传统追求秩序的管理世界,建立管理“系统”的世界,一夜之间大多变成了包袱。学者们开始探讨新概念。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说,“对的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但他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讲究“系统就是一切”的戴明突然间就不对了。
  管理系统变成了管理学界不愿再多提的一个名字,代之而起的是“执行力”。
  人们开始盛谈不理会核心竞争力的“破环性创新”。
  这些微妙的管理思维变化,都彰显了一个定律:当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大过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秩序的速度(或能力)时,建立系统可能成为追求效果的负担。
  没有高见,就来浅见--容许犯错但不容不做
  “浅见,请大家贡献浅见!”在灿坤的会议上,主持人经常会这样说。一般员工,当没有高见时,通常会保持沉默。在灿坤,当没有高见时,浅见也得提出,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更令职业经理人吃不消的是,在灿坤公司里,如果一个经理人因为谨慎而瞻前顾后,或因为不懂而暂时观望,可能就会被大吼:“为什么还不行动?不会做就乱做嘛!怎么能不做?”
  在灿坤公司,“迟迟不做”是一桩比“乱做”更大的罪恶!
  不少管理学者提出,“行动第一”(Just Do It)并不能用来作为“乱作”的理由;因为“乱作”而来的资源损耗,是非常惊人的。
  灿坤的经营者问的是另一问题:不行动的代价、不行动的机会成本,是不是超过了“乱做”的损耗?
  这个对比,带出来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经营问题:在什么样的竞争环境下,“盲动”胜于“不动”?在什么样的竞争下,应该谋定而后动?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生物实验,也许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答案。
  这个实践的主角是蜜蜂与苍蝇。蜜蜂的智商,一般认为比苍蝇高,它会由经验中归纳原则,而苍蝇不会,苍蝇只会“盲动”。
  实践者先取一段两端都开孔的铅管,在一个黑房子里,在铅管的一端放置了一个小光源。然后,将蜜蜂和苍蝇由铅管的另一端放入。
  蜜蜂是有知识的。根据过去的经验,蜜蜂认为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蜜蜂一被放入铅管,立刻就往光源处飞去,因此,一下子就由铅管中脱身了。但是,苍蝇是没有知识的。它进了铅管后,不断地“盲动”,当然多数时候它是碰壁的,花了很多时间,苍蝇才意外地、碰巧地遇到了出口,狼狈地脱了身,它花的时间,数倍于蜜蜂。
  至此为止,实验证明。“谋定而后动”或者有知识的行动就是有效率,是胜出的。
  然后,实验者改变了竞争的条件。
  这一次,使用的是酒瓶,酒瓶四周涂上了黑漆,只留下酒瓶底透光。
  同样地,蜜蜂与苍蝇被放进了漆黑的瓶子中。蜜蜂根据它的“知识”,一股脑地就往光源冲去。当然碰壁了。但蜜蜂的知识,促使它不断地向光源处找出路。苍蝇,这一次还是一样地“盲动”,浑然不理会光源,经过几番冲撞,苍蝇意外地碰上了出口,就出去了。
  而蜜蜂呢,最后累死在光源的酒瓶底下。
  我们由此得知,在一个成熟的竞争环境,竞争条件清楚的环境中,知识就是力量,谋定而后动就是效率。而在一个竞争条件还不清楚的环境中,过去经验归纳出的“知识”,可能成为包袱。
  关键在于,你在什么环境下竞争?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管理学者一反过去讲究的“谋定而后动”的系统思考,开始强调“偏颇行动”。那就是因为,许多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化速度,超过了经验消化的速度。
  雅虎的华裔创始人杨志远就说过:在高速成长中,只有时间做,没有时间想。
其他文献
法律风险有高有低,如同电压,高时可以一击致命,低时似乎可有可无。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如何准确感知风险大小,未雨绸缪,同时又不杞人忧天,过于敏感呢?  根据对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全球数据库,以及对中国企业关于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报告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发现,民企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风险有:行业、组织形式、管辖地、知识产权、采购和销售行为发生地。  在这五大因素中,每一种因素都有风险高低的差异。比如:在知识
期刊
商法维新引发的变局,足以考验企业家们的智慧。世易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企业不管是创业、守业,抑或是腾飞,都必须学会在商法变局中去发现机会、降低风险、扩展空间,演绎好在市场经济下的法治化生存。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企业的生存实际上是一种法治化生存。在目前商法大维新的当口,破解变局,调整企业生存运作之道,应当是每一个企业家思考和决策的重要议题。  此次商法变局可以说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包括《公司法》
期刊
冷箭并不致命,但却不可不防。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支“冷箭”就可能让本身治理有缺陷的企业陷于瘫痪。    冷箭一:“有限责任”变成“无限责任”    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注册的公司越来越多,而当家的只有一个。在他眼里,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子(分)公司的钱与人都是他的。出现这种意识后,会造成旗下各个公司管理有大量的往来借款,以及人员身份的混杂等。根据新的《公司法》,这样做可能会
期刊
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真的为国家财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吗?    作者简介:孔善广,宏观经济及农村问题研究专家    什么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政府代表全民投资和管理的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体国民理应享有对企业收益的索取权,同时也承担企业的财务风险。政府对国企收取的费用用来保证全体国民的公共开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制度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期刊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从德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找到了德国经济高速成长的秘密,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20年过去了,中国版的“隐形冠军”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但同时,“隐形冠军”的概念已在各路媒体泛滥。  本刊以书面采访的形式,同时对赫尔曼·西蒙教授和中国隐形冠军研究学者邓地进行了采访,惊讶地发现: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隐形冠军,其实有太多谬误,也太简单。   
期刊
引子  一方是破败将倾的国企,董事长三顾茅庐,企图力挽狂澜;一方是民企老板,投资数百万,准备锐意革新。  白纸黑字,协议公章一切妥当,开局神速。  孰料仅仅合作4天,民企老板被赶出公司,协议终止,而原国企董事长也被罢免,双方被迫走上公堂。  这4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案情回放  这是企业改制中的一个奇闻:  2005年4月19日,经营状况不佳的鞍山神州动力锅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动力)吸收
期刊
企业成长的三个边界特征  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国顺  传统企业无论是内部边界还是外部边界,无论是水平边界还是垂直边界,都呈现出清晰性、稳定性与不可渗透性的特征。但是,在环境急剧变革的当今,企业的虚拟性呈加剧的趋势,企业的边界呈现模糊性、动态可变性和可渗透性的特征。  从模糊性来说,企业常常倾向于把价值链中拥有核心能力的环节“归核”,而把其他环节“外包”,甚至进行虚拟经营,现实中的许多战略联盟与虚
期刊
作者简介:王世渝,上海瑞思房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刊特约研究员    差 距    一差距个国家的强盛,虽然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强势,但在这背后,最根本最核心的依托却是经济力量。古代的汉唐、近代的大英、今日的美国概莫能外。  经济的发达是由具备强大生产力的企业群体来支撑。但是历史表明,强大生产力的企业群体,既不是成千上万中小企业的简单捆绑,也不是行政手段下各大企业财务报表的
期刊
作者简介:王世渝,上海瑞思房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刊特约研究员    这个话题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什么样内在气质的企业称得上脊梁企业;其二,中国诞生脊梁企业的地域和领域有哪些;其三,探寻脊梁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通过对脊梁企业的探寻,来唤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对脊梁企业的关注、支持和宽容,营造出更适于脊梁企业崛起的综合环境。    区域分布图    中国最有机会
期刊
海王:有罪推断与无罪举证  海王以股抵债的反常逻辑  海王的理由    海王以股抵债事件回顾    2000年7月,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000078.SZ,以下简称“海王生物”)投资3亿元控股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公司(巨能)41%的股份。  2003年11月26日,海王生物与巨能实业签订合同,约定仍以3亿元的价格将海王生物所持有的巨能新技术41%股权转让给巨能实业。按照协定,巨能实业在协议签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