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工科指导思想背景下,应用型焊接专业人才越来越缺乏,本文提出的校企共建模式培养探究从培养定位、学生发展机制、师资团队建设和搭建校企共建创新型平台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通过校企共建模式探究能够加强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共建模式的探索也是起着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焊接专业;校企共建;模式
引言
新工科是从现阶段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而提出的新观点。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自2000年建立以来,2011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随着专业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新工科研究的提出,焊接专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共建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于2018年6月,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专业共建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开启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专业培养水平,依托行业及企业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卓越焊接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
本文提出的校企共建模式探究从培养定位、学生发展机制、师资团队建设和搭建校企共建创新型平台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
1对新工科指导思想下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在专业建设上,“先选企业,后建专业”是学校主要采取了的方法,将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在“用人”的基础上;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师资、实训等问题,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共建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制订、专业技能及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
学生发展主要靠培养目标来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起点。通过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来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着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理论体系,具备焊接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的“卓越焊接工程师”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动化焊接设备、焊接检验设备的操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素质、创业精神、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能胜任航天、高铁、汽车、轮船等行业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焊接结构设计、焊接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岗位。
2研究确立焊接专业学生培养机制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于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专业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通过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科研资源,培养适应当下焊接产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
在共建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教师队伍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培养焊接专门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焊接本身属于传统工业,所以教育理念必须要创新,才能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
3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钻研的科学素养,做到边实践边学习的教育思维,企业的研究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门的技能水平,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建双方可以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资源,师资、实验设备实现共享,通过校内教师的基础理论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知名焊接研究者为学生共同授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双向教学。
加强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合理制定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科研院所兼职教师队伍。选聘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联手培养“双师型”教师。
通过共建双方共同的探索和学习,有助于提高校内教师转型成“双师型”教师,补足企业的研究者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提高,能更有效的提高双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双方可互补缺陷。
4建立校企共建创新型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功能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在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在学校授课,对于那些实践性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学习,使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设校企共建资源深度融合的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实践平台,是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由高校和研究院建立共用实践平台,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研究,共同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5结语
在新工科指导思想下,研究焊接专业校企共建模式是传统专业在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培养学生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依托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优势条件,能够加强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共建模式的探索也是起着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加深校企共建模式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J].山东高等教育,2018,(1):36-42.
[2]崔立群.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5 (08):218-219.
[3]徐向飞,芦茜,徐幼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成才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07-108.
[4]周海英.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9):47-48.
[5]尹晶,王耀远.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7,8(19):122-123.
[6]赵兰杰,吕晓鑫.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30):89-90.
作者简介:
郝亮(1985-),男,硕士,讲师,哈尔滨华德学院-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系主任。
课题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共建焊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178)。
关键词:新工科;焊接专业;校企共建;模式
引言
新工科是从现阶段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而提出的新观点。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一方面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自2000年建立以来,2011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随着专业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新工科研究的提出,焊接专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共建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于2018年6月,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专业共建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开启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专业培养水平,依托行业及企业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卓越焊接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
本文提出的校企共建模式探究从培养定位、学生发展机制、师资团队建设和搭建校企共建创新型平台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叙述。
1对新工科指导思想下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在专业建设上,“先选企业,后建专业”是学校主要采取了的方法,将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建立在“用人”的基础上;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师资、实训等问题,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共建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材制订、专业技能及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
学生发展主要靠培养目标来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起点。通过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来确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学习规范和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学会选择与规划,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着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理论体系,具备焊接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的“卓越焊接工程师”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动化焊接设备、焊接检验设备的操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素质、创业精神、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能胜任航天、高铁、汽车、轮船等行业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焊接结构设计、焊接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岗位。
2研究确立焊接专业学生培养机制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既要靠外在机制,也靠内在机制,即学生自我发展机制,这是一种基于由学生动机水平而产生的专业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机制。通过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科研资源,培养适应当下焊接产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
在共建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是尤为重要的,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教师队伍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培养焊接专门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焊接本身属于传统工业,所以教育理念必须要创新,才能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
3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钻研的科学素养,做到边实践边学习的教育思维,企业的研究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门的技能水平,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建双方可以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资源,师资、实验设备实现共享,通过校内教师的基础理论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知名焊接研究者为学生共同授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双向教学。
加强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合理制定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科研院所兼职教师队伍。选聘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联手培养“双师型”教师。
通过共建双方共同的探索和学习,有助于提高校内教师转型成“双师型”教师,补足企业的研究者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提高,能更有效的提高双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双方可互补缺陷。
4建立校企共建创新型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功能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在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在学校授课,对于那些实践性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学习,使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设校企共建资源深度融合的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实践平台,是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由高校和研究院建立共用实践平台,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研究,共同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或技术研发项目,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5结语
在新工科指导思想下,研究焊接专业校企共建模式是传统专业在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培养学生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依托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优势条件,能够加强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共建模式的探索也是起着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加深校企共建模式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J].山东高等教育,2018,(1):36-42.
[2]崔立群.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5 (08):218-219.
[3]徐向飞,芦茜,徐幼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长成才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107-108.
[4]周海英.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9):47-48.
[5]尹晶,王耀远.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7,8(19):122-123.
[6]赵兰杰,吕晓鑫.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30):89-90.
作者简介:
郝亮(1985-),男,硕士,讲师,哈尔滨华德学院-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系主任。
课题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共建焊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