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关注“三农”问题。2004年至2010年,连续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更加深入,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农村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历经30余年的实践,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经济的重要力量。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更加活跃,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形成,农村科技工作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具备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曾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从农村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技推广工作由原来通过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转变成直接面对农村千家万户。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始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各种改革尝试。
二、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在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化改革的同时,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农村科技工作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农村科技工作大胆尝试多样化新模式。笔者简要归纳为四大类型,分析其核心功能及运行特征,可概括为:基地集成型,项目带动型,基层农户示范型和创业服务型。这四大类型既各有特色和重点,又紧密联系和互补,初步构成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农村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一)基地集成型
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多渠道社会资金的投入,显著地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199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政府联合创建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科技部2003年向全国推广。该模式鼓励专家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在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促进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实现。
(二)项目带动型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合理配置资源,以各类综合或专题项目为载体,加快研究示范。例如,农业科技110、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丰收计划、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863计划、973计划、948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一大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各种类型的项目,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开始设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星火计划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一面旗帜。设立该计划以来,实施了近2万项科技示范项目,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县(市),建立了140余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15个星火产业带,发展了230多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支柱产业,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带头人、二传手和科技致富能人,促进了科技进村入户。通过星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50个省域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629个县域国家级星火学校为主体的阶梯式培训体系,相继培训农民近1亿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基层示范型
建立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是我国农村科技工作的特色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推广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10月,农业部提出科技入户的工作思路,同年11月出台了《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并于12月初启动了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由政府牵头,通过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选派科技人员在农村选择一批生产基础较好、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定向帮扶,实行包村联户制度,达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逐步形成“科技人员抓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户”的科技入户新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延伸了技术推广链条,扩大了技术推广主体,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项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行动。
(四)创业服务型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福建南平破解“三农”问题的机制探索。2002年,科技部会同人事部率先在西北五省区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40个县(市、旗)共7290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或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各种类型的服务。遵循“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的指导原则,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式、效益显著、充满活力的新机制。探索的工作模式主要有:“科技特派员+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特派员+专业协会+基地+农户”;“创业型科技特派员”自筹资金创办服务机构或兴办企业进行服务;“法人科技特派员”发挥企业、学校或科研院团体优势开展科技服务;“集体创业型大学生科技特派员”,由政府部门组建创业基地,通过资金支持等优惠措施吸引大学生到园区创业,等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综合优势,延伸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社区,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相结合,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为目标。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新抓手。
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引起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联合国驻华协调总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马和励先生﹙Mr. Khalid Malik﹚高度评价该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并深刻指出这一制度创新成果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很有借鉴价值。
三、展望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定位,提出了队伍结构建设的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改革创新。2009年9月15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干中改、改中建”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7.7亿元。2009年在全国选择770个县,每个试点县安排工作经费100万元,深入系统地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后,实现每个示范区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每个示范县围绕3到5个主导事业,培育1000个科技示范户,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推广体系加快改革步伐。
我国农村科技多元化创新体系正在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迈向新的阶段,必将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陆庆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世界银行项目专家。
一、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历经30余年的实践,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经济的重要力量。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更加活跃,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初步形成,农村科技工作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具备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曾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从农村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技推广工作由原来通过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转变成直接面对农村千家万户。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始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各种改革尝试。
二、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在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化改革的同时,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农村科技工作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农村科技工作大胆尝试多样化新模式。笔者简要归纳为四大类型,分析其核心功能及运行特征,可概括为:基地集成型,项目带动型,基层农户示范型和创业服务型。这四大类型既各有特色和重点,又紧密联系和互补,初步构成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农村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一)基地集成型
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多渠道社会资金的投入,显著地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199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政府联合创建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科技部2003年向全国推广。该模式鼓励专家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在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促进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实现。
(二)项目带动型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合理配置资源,以各类综合或专题项目为载体,加快研究示范。例如,农业科技110、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丰收计划、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863计划、973计划、948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一大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各种类型的项目,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开始设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星火计划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一面旗帜。设立该计划以来,实施了近2万项科技示范项目,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县(市),建立了140余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15个星火产业带,发展了230多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支柱产业,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带头人、二传手和科技致富能人,促进了科技进村入户。通过星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50个省域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629个县域国家级星火学校为主体的阶梯式培训体系,相继培训农民近1亿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基层示范型
建立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是我国农村科技工作的特色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推广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10月,农业部提出科技入户的工作思路,同年11月出台了《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并于12月初启动了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由政府牵头,通过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选派科技人员在农村选择一批生产基础较好、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定向帮扶,实行包村联户制度,达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逐步形成“科技人员抓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户”的科技入户新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延伸了技术推广链条,扩大了技术推广主体,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项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行动。
(四)创业服务型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福建南平破解“三农”问题的机制探索。2002年,科技部会同人事部率先在西北五省区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40个县(市、旗)共7290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基层或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各种类型的服务。遵循“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的指导原则,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式、效益显著、充满活力的新机制。探索的工作模式主要有:“科技特派员+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特派员+专业协会+基地+农户”;“创业型科技特派员”自筹资金创办服务机构或兴办企业进行服务;“法人科技特派员”发挥企业、学校或科研院团体优势开展科技服务;“集体创业型大学生科技特派员”,由政府部门组建创业基地,通过资金支持等优惠措施吸引大学生到园区创业,等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综合优势,延伸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社区,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相结合,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为目标。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新抓手。
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引起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联合国驻华协调总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马和励先生﹙Mr. Khalid Malik﹚高度评价该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并深刻指出这一制度创新成果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很有借鉴价值。
三、展望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定位,提出了队伍结构建设的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改革创新。2009年9月15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干中改、改中建”的思路,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7.7亿元。2009年在全国选择770个县,每个试点县安排工作经费100万元,深入系统地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后,实现每个示范区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每个示范县围绕3到5个主导事业,培育1000个科技示范户,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推广体系加快改革步伐。
我国农村科技多元化创新体系正在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迈向新的阶段,必将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陆庆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世界银行项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