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今年13岁,读初一。因为学校离家偏远,所以住校成了他的选择,我心里不停打鼓:平常依赖父母、娇生惯养的小家伙能适应住校生活吗?
周末,我接儿子回来,看他垂头丧气,就问:“在学校住得还习惯吧?”儿子情绪更显低落,甚至带点埋怨:“妈,我真不想每天面对宿舍那群讨厌鬼。”我耐心跟他解释,这所示范中学新校区离市区较远,住校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那我就转学。”儿子的话充满火药味,然后一言不发。
没办法,我只得向校方了解情况。管理宿舍的生活老师透露,儿子对待同学的态度很有问题。他们住的是六人间宿舍,有个小洗浴室,管理员规定每晚给大家一小时洗漱的时间,洗完熄灯。其他同学仅在里面洗脸、刷牙,接一盆热水出来洗脚。但是儿子进去后必定洗上半个小时,经常有同学气得捶门。
我们家条件尚算富裕,儿子宿舍的储物柜塞满各种零食,他喜欢躲在床上吃东西,也不与室友分享,又爱向生活老师告状……时间一久,人见人厌,儿子被逼成“独行侠”。看到室友们谈笑风生,他又觉万分孤独,于是哭喊着不住校。
我开始找症结,感觉儿子的个人主义跟我们在家宠惯他很有关系,我们未约束过他的自私行为。在学校住宿,同学间都是平等地位,突然“失宠”的儿子没法适应这种转变,心理落差导致他更加自私。
在儿子回家的时候,我不停地给他灌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理念,解释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友情;斤斤计较的自私者,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会成为“孤家寡人”。
我暗示他第一步需纠错自己,别总向老师告状,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若没事就盯着同学的缺点,发现人家做得半点不好就汇报老师,那么跟谁都成不了朋友。
见儿子听得挺认真,我讲得更详细,大家住一间寝室就是同伴,理应互相帮助,如果别人没有主动,你应该找机会伸出援手。要是室友生病了,你可以送他去医务室,下次你哪儿不舒服的话,别人也乐意陪在你身边,否则,爸妈都不在,你会特别孤单。
或许是我描述得比较有画面感,儿子明显不想经历那种场景,他开始按我教导的方法扩展“寝室交际圈”。
再与室友相处,儿子懂得了拿出零食分享。刚开始,同学们稍感不习惯。可是,孩子间的友谊很容易就建立起来,他也越来越爱帮室友打水、洗衣服,定期约室友们打球运动。儿子逐渐融入宿舍的集体生活,几经磨合,他终于明白:“寝室交际圈”的重点是互相友爱、谦让,谁在家里不是爸妈捧在掌心的宝贝疙瘩?在学校,不存在谁是小皇帝,谁必须迁就忍让谁,大家必须共同付出爱心与关怀。
前些日子,儿子更是神速改变,超乎我意料地大展交际能力,竟在寝室为室友举办一场生日派对,弥补父母不能操办生日的遗憾。他用零花钱买一些气球布置了寝室,邀请参加生日派对的同学委托校内商店老板定购了蛋糕。
生日聚会开得十分顺利,水果、零食、娱乐道具一应俱全,儿子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师给他们拍照留影。后来,我在儿子学校网站看到了六个室友惬意相拥的照片。看着儿子喜笑颜开的面容,我仿佛也有身临其境的幸福,往日送他寄宿的担忧烟消云散。
我想,儿子在他的“寝室社交圈”里十分融洽,他会一天比一天开朗阳光,这正是我期盼的结果。毕竟,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仅靠学习优秀远远不够,如何与大家和谐相处,担负团体合作的责任同样至关重要。
周末,我接儿子回来,看他垂头丧气,就问:“在学校住得还习惯吧?”儿子情绪更显低落,甚至带点埋怨:“妈,我真不想每天面对宿舍那群讨厌鬼。”我耐心跟他解释,这所示范中学新校区离市区较远,住校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那我就转学。”儿子的话充满火药味,然后一言不发。
没办法,我只得向校方了解情况。管理宿舍的生活老师透露,儿子对待同学的态度很有问题。他们住的是六人间宿舍,有个小洗浴室,管理员规定每晚给大家一小时洗漱的时间,洗完熄灯。其他同学仅在里面洗脸、刷牙,接一盆热水出来洗脚。但是儿子进去后必定洗上半个小时,经常有同学气得捶门。
我们家条件尚算富裕,儿子宿舍的储物柜塞满各种零食,他喜欢躲在床上吃东西,也不与室友分享,又爱向生活老师告状……时间一久,人见人厌,儿子被逼成“独行侠”。看到室友们谈笑风生,他又觉万分孤独,于是哭喊着不住校。
我开始找症结,感觉儿子的个人主义跟我们在家宠惯他很有关系,我们未约束过他的自私行为。在学校住宿,同学间都是平等地位,突然“失宠”的儿子没法适应这种转变,心理落差导致他更加自私。
在儿子回家的时候,我不停地给他灌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理念,解释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友情;斤斤计较的自私者,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会成为“孤家寡人”。
我暗示他第一步需纠错自己,别总向老师告状,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若没事就盯着同学的缺点,发现人家做得半点不好就汇报老师,那么跟谁都成不了朋友。
见儿子听得挺认真,我讲得更详细,大家住一间寝室就是同伴,理应互相帮助,如果别人没有主动,你应该找机会伸出援手。要是室友生病了,你可以送他去医务室,下次你哪儿不舒服的话,别人也乐意陪在你身边,否则,爸妈都不在,你会特别孤单。
或许是我描述得比较有画面感,儿子明显不想经历那种场景,他开始按我教导的方法扩展“寝室交际圈”。
再与室友相处,儿子懂得了拿出零食分享。刚开始,同学们稍感不习惯。可是,孩子间的友谊很容易就建立起来,他也越来越爱帮室友打水、洗衣服,定期约室友们打球运动。儿子逐渐融入宿舍的集体生活,几经磨合,他终于明白:“寝室交际圈”的重点是互相友爱、谦让,谁在家里不是爸妈捧在掌心的宝贝疙瘩?在学校,不存在谁是小皇帝,谁必须迁就忍让谁,大家必须共同付出爱心与关怀。
前些日子,儿子更是神速改变,超乎我意料地大展交际能力,竟在寝室为室友举办一场生日派对,弥补父母不能操办生日的遗憾。他用零花钱买一些气球布置了寝室,邀请参加生日派对的同学委托校内商店老板定购了蛋糕。
生日聚会开得十分顺利,水果、零食、娱乐道具一应俱全,儿子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师给他们拍照留影。后来,我在儿子学校网站看到了六个室友惬意相拥的照片。看着儿子喜笑颜开的面容,我仿佛也有身临其境的幸福,往日送他寄宿的担忧烟消云散。
我想,儿子在他的“寝室社交圈”里十分融洽,他会一天比一天开朗阳光,这正是我期盼的结果。毕竟,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仅靠学习优秀远远不够,如何与大家和谐相处,担负团体合作的责任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