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写作的特色与魅力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y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9日,由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研讨会在衡阳召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艺出版社等单位领导,湖南省内部分高校学者、文学评论家等四十余人参加研讨会。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研究员主持研讨会。《自然抵达》由“怀揣温馨”“心灵标杆”“人生品味”“真情咏叹”及“西域感怀”五个片段组成,收录散文61篇,是作者在散文创作道路上不断攀登所获得的又一成果。与会代表分别从作品的写作资源、作品的丰富内涵、作品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广泛和深入地探讨,充分肯定了《自然抵达》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当下意义。与会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自然抵达》的写作资源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作者本人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资源”。也可以说,什么样的“矿藏”,就决定了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向度”。刘克邦先生的《自然抵达》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文学阅读和深刻的哲学思索密切相关。
  1. 人生资源。刘克邦(《自然抵达》作者)坦承:“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素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我的人生,来源于我的生活。”汤建军(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认为,刘克邦是个“资源派”的散文家,这就是说,他的写作都是围绕着他的经验与爱好的;作者本人是对生活感恩、为人低调的;正是因为这种感恩和低调,使得他用心为文。阅读《自然抵达》最大的体会是:人生与文学是有结合的,在创作中不忘挖掘真理,不忘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有细节,有精神,而且还能处处都是文学,通过很多小的细节能够得知大的东西。
  2. 文学资源。刘克邦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他始终热爱文学,所以,文学阅读是持久而广泛的,就是在“文革”时期,他的阅读书单上,既有《论持久战》这样的政治著作,也有《封神榜》《彭公案》这样的传统文学作品,还有《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当代“经典”。改革开放以后,在从事财经工作之外,他的主要精力就全部耗在阅读与写作上面了,可以说,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有所涉猎。这为他的写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他获益良多。
  3. 哲学思考。刘克邦认为,文学不能缺乏精神和思想,尤其是要有正能量。只有有了正能量,才能够对生命有希望有感觉,才能对社会有宽容有理解。所以,他所写的一些东西,绝大部分都充满了正面的价值取向,这样就能提醒自己、净化自己的心境,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境界。俗话说得好,心中有佛,处处皆佛;只要你心中有真诚,你一定发现真情;你有向上,你的行为举止一定心善;你有一种美的心境,你一定会崇尚美、发现美、宣扬美。
  与会者认为,《自然抵达》以一种激情的方式,表现了对生命的诗意张扬和美好向往。
  二、《自然抵达》的丰富内涵
  汤建军认为,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文为镜,可以养身心。《自然抵达》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不可不读。
  1. 人性的温存。刘沛林(衡阳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出,《自然抵达》在情感表达上细致入味,真挚感人,如写儿女对母亲的爱,对“文革”中批斗老师的反省与懊悔,儿子的体贴与温情,等等,不但反映了根本的人性,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且触及到了我们灵魂的深处,意味无穷。
  王跃文(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认为,刘克邦的散文以最质朴率真的笔墨,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对生活的温情触摸,有对人性的细腻描写,有对人生的宽容理解,有对伦理道德的敬畏与坚持,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
  2. 悲悯的情怀。陈新文(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自然抵达》责任编辑)认为,作者怀着淳朴的情怀和悲悯之心,在沸腾的水里面泡过、滚过,在各种艰难中经受过、锻炼过;因此,《自然抵达》从细微的角度,从生活的尘埃里来进行写作,最容易传达生活的真意、生活的善意和生活的本意。
  涂昊(衡阳师范学院教授、博士)认为,刘克邦写了自己的苦难记忆,写了基层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苦难,不是为了写困境而写困境。刘克邦既没把乡村当作天堂,也没把乡村当作地狱;既没把现代城市当作乐土,也没把现代城市当作城堡,刘克邦热情、理解、包容甚至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3. 心灵的哲学。徐小立(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博士)认为,《自然抵达》均取自作者本人充满了烟火味的生活,为作者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论是生活中的快乐,还是心灵中的瘢痕,都被作者细致、本真地形诸文字,这种对生活不雕琢、不粉饰的态度值得倡扬。
  管友桥(衡阳财工院教授)认为,《自然抵达》是作者心底的呐喊,心灵的感悟与心灵的成熟;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讲,就是心灵的安放与启发。
  总之,如涂昊所说,刘克邦的心灵在散文中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世界中植根的;他不相信理念对生活的解释,也不相信惯性对生活的支配,而是在细节和亲身体验中建立人和大地、人和人、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精神之桥。
  三、《自然抵达》的艺术特色
  就写作而言,刘克邦虽是半途出家,但谚语说得好,人情练达即文章;他也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以看似拙朴,实则老辣的火候,使《自然抵达》“抵达”了自然的境地。
  1. 化平淡为神奇。任东华(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后)认为,刘克邦自谦说文字功底不行,实际上,他恰恰避开了“过度技术”的陷阱,让文字直接触及事实,抵达事实的内核。我们无须借着语言之桥而直达“意义”。这种写法,不但磕痛我们已经迟钝的艺术感觉,让我们警醒于艺术成规所带来的危害,化消极写作为积极写作,拆除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厚厚障壁”,还原它本身的粗粝、生态、自然而生出了无比的魅力,作者由此不经意中就“炼成”了自己的境界。
  朱迪光(衡阳师范学院教授)认为,《自然抵达》有三重境界:第一,平靜诉说下的不平静,即叙述起来文字很平静,但是表达的东西不平静;第二,俗事入文而不俗;第三,行文如诗淡如水。
  肖念涛(青年作家、湖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副处长)认为,刘克邦几近原生态的《自然抵达》,以“大隐隐于市”的空旷的艺术张力,以坦荡如砥、灼然毕现的赤子情怀,以人类良知的自我拷问,以始终保持本真自我的总体定位、民间立场感动读者。
  2. 朴实的文风。易小斌(湖南工业大学教授)认为,刘克邦的文章没有磅礴峥嵘的气象,没有气势恢宏的叙事,没有五色绚烂的铺陈,流淌的是朴素清丽,沁人心脾的生活细流,正如东坡先生所谓“寄至味于淡泊”。在这些散文中,有生活的艰辛、家庭的温馨、社会的纷繁、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这一切,作者均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不失隽永清丽之美。
  3. 本色的语言。徐小立、易小斌、邓政(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博士)、罗维(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后)等人认为,刘克邦的散文,大量运用质朴平实的生活语言,方言俚语、俗语随处可见,语言充满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这种不修饰、不夸张、让事实与情感自然流露的写作方式就是自然。
  另外,熊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还对《自然抵达》的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刘克邦的散文集之所以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阅读吸引力,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是因为传播主体(作者)、传播内容(正能量)和传播受众(读者)之间的距离非常靠近,因此能深入人心。
  最后,夏义生(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评论家)对各人发言作了点评,也对会议作了总结。他认为,美要靠心灵,表现美要靠才华。刘克邦不仅有发现美的心灵,而且有表现美的艺术创造力,所以,《自然抵达》让我们顺利地“抵达了自然”。
其他文献
当从容暖黄色封面的像经卷一样的诗集《隐秘的莲花》静静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这并非只是一个诗人个体写作的呈现,而恰恰是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一个“现代”女性的“诗经”,同时也是女性精神史的一个绝好见证。换言之,从容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带有着诗学启示录般的意义。  从容作为“现代女性心灵禅诗”首倡者以及践行者,她多年来的诗歌写作不仅完成了个体意义上写作个性的诉求与塑
期刊
陈白一(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湖南省文联原执行主席、湖南省美协原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原院长):  杨福音的传统功力非常强,后来变为大写意,用墨精到。传统中有新语言、新手法、新线描、新意境。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往往寥寥数笔,令人荡气回肠。色彩因加了墨,变得凝重、沉稳,灰暗的调子里,偶见一抹赭石、石青轻快并不跳跃,魏晋之风扑面而来。  薛永年(
期刊
杨福音的写意画,无论是花鸟还是人体,无论是以线条为主,还是用墨色铺染,仿佛是信手拈来,仿佛是忘乎所以,既有法又无法,似有还无,充满禅意,能让我们体味到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由的心态和追求的舒畅、随意和淡定的境界。  杨福音的画作有写意风骨。风骨,即风格、格调、气质。风骨原是文学名词,《魏书·祖莹传》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其实,画与诗歌文赋一样,是一种抒情方式,文论中的所谓风骨,自然同样适用
期刊
一个人的名字必然与其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作家、诗人来说尤其如此,一个名字往往便代表了一种价值观、思考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本身就是一种宿命。对于诗人李轻松来说也是这样,她名字中的“轻松”代表了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期待,“轻松”是一种诉求、目标、归属。但同时,它又是不在场的、彼岸式的,“轻松”更多只是在走向轻松的途中:这一过程并不轻松,它是不安全的、紧张的、矛盾重重的、危机四伏的……所谓的“轻松
期刊
我静静,坐在有青苔的石板上  俯瞰这样的江水,远处江面的捕捞船和  近处,菱角形的小划子  松林中自有浓郁的草木香,让我长久沉浸  那些小划子,船上的人必定听到桨声撩拨的水响  但远处的响动,对我来说是无声的岑寂  ——这就是我心中的寂静之美  以上这段文字是谈雅丽的诗歌《寂静之美》中的一节,当然也只是诗人纷繁的创作景观中的一个角落,但我却认为这段清雅的文字为我们带出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别样世界,它卓
期刊
你是我的白日梦  一盆扶桑爱上了草原  一颗钻戒爱上了大山里的矿脉  一片城市的西郊爱上了祖国大西北  一扇窗子爱上了整个苍穹  一道并不成立的命题爱上了绝对真理  把你当成终点,太辛苦  幸福被拦腰斩断,我被冠冕堂皇的生活除名  你只是、只是我的白日梦  我要的是最低限度,以便对人世彬彬有礼  我自己关自己的禁闭,专心致志等你的消息  一生的光阴全都用来越轨和走神  这是路也《白日梦》中的最后两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写作逐渐具备文体创新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素质,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转变,女作家意识到,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创造现象,文学具有自身的结构体式,并且这一结构体式本身即具有审美价值。女性小说中“寓言”“私语”和“游戏”等文体创新形态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主流宏大叙事,更在语言、叙事、结构、风格等方面创造出新的自由度和人文内涵,进一步拓展了女性个性化精神空间,使女性话语的书写更
期刊
诗人、作家管群华先生,他的歌词选集《岁月如歌》甫一面世,就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江西省一位著名歌词评论家在给我的信中写道:“管群华《岁月如歌》中的130余首词作,真切而诚挚的文化底蕴涌动于字里行间,情感的波澜荡漾于平民闳阔的视野之中;一首首对党对人民的真心真爱的词作,富有强大的精神张力,以诗化文本淋漓尽致地唱响民众之心声,可谓韵格高远,气象丰厚,我喜欢,广大平民百姓乐于接受。”诗人、作家谭仲
期刊
书法为华夏民族独有的寓具象于抽象的高雅艺术,古城潭州为人文荟萃之区,在二十世纪的十大书家中,毛泽东、齐白石就占了其中两位。今日湘潭的李光泉先生以学养才华、丹心汗血铸就精神的图腾,以清雅飘逸、虚静灵和的瑰美书艺为书法名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光泉与书艺结缘甚早,小学阶段因毛笔字写得漂亮而深受语文老师的称赞,从此在黑白世界中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读中学时,他的书艺有长足的进步。之后,他拜湘中书
期刊
有着原型的励志故事、文艺小清新且还偶尔幽默的台词、偶像明星互飙演技、怀旧的场景,以及从草根到成功人士的梦想,这些因素很妥帖地交织在一起,可以看出《中国合伙人》无疑很是准确地找到了时代的兴奋点所在,在一片叫好声中,轻松进入了“亿元票房俱乐部”。可以说,“怀旧”与“中国梦”式的励志是影片主要的着力点,也是出彩之处,在对现实传奇的影像叙事中凸显的正是当下社会亟需的“正能量”,这些元素都能够简单、直接地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