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小说)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这座城市在我眼里变得支离破碎。
  而这一瞬间我反而平静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模糊了,只有那个裙角在风中摇摆的姑娘愈发变得清晰,像是她的轮廓被重新勾勒了一遍,微微泛起光亮。
  (2)
  这一切得从一个梦说起。
  从初一开始,我几乎每周都会做到同一个梦。梦中只有一片模糊的白色,唯一能看到的是这一片白色中的一个亮点,泛着光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悬浮在我眼前。除此之外,什么都看不清。
  刚开始,我倒并不在意,因为这只是我众多的梦中的一个。
  当这个梦以几乎固定的频率一次又一次到来时,我才感到了异样。
  我發现自己越来越无法从这个梦中挣脱。每次从中醒来,都一身冷汗。在多年后的一个夜晚,当我又一次陷入这个梦境的时候,我呆呆地望着这片模糊的白色,下意识地伸手去抓这一片虚无,这个动作我已经做了无数次,什么都抓不到,只有手指划过空气的凉意。而这一次当我伸出手时,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触。
  带着一点温度,像是有人握住了我的手。
  我猛然惊醒,那个夜晚的梦就这样戛然而止。在昏暗的房间里,我看着自己的手,慢慢把它握紧,似乎它已经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然后我忽然想起了张寒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
  “我有时候都分不清自己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里。”
  (3)
  我第一次见到张寒的时候是在初一。那天第一节课正好是陈大惊的语文课,她把张寒领进了教室。陈大惊是我那个时候的语文老师,刚刚大学毕业,到我们镇上教书。她原名陈小芳,一个普通到极致的名字,但性格暴躁,口头禅为“哎呦喂你看看你们又干了什么”,并伴随着一副我无法用文字去形容的扭曲的大惊失色的脸,久而久之,我们就在背地里叫她“陈大惊”。
  陈大惊把张寒领到讲台上,告诉我们这是新来的同学。这个小插曲让我和班里的大部分人一样,难得在陈大惊的课上抬起了头,齐刷刷对着有点不知所措的张寒,如同一群萎蔫了许久的向日葵冲着太阳。
  在陈大惊的鼓励下,张寒作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简单到班里三分之二的人在第一节课后便对他失去了印象。但我并没有,因为和很多故事里的情节一样,他成了我的同桌。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坐,两张桌子可以明目张胆地据为己有,有一种一人独占两亩田的快感。但我还没来得及在这两亩田上种出幸福自由的禾苗时,张寒带着那张没有表情的脸硬生生割走了一亩地,而我无可奈何。
  我在陈大惊眼里是个懒散的人,当我第五次在语文课上垂下自己微微摇晃的脑袋睡去的时候,陈大惊麻利地把她手里那崭新的粉笔掰成两截(这是后来我前桌告诉我的),准确地击中了我的脑袋,并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来嘲讽我仍未清醒的样子。可惜的是,我那会儿成绩尚可,语文成绩较好。陈大惊无法把我这根不听话的钉子拔出来丢掉,只能让它继续扎在那里,疼也得忍着。
  张寒则与我相反。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只安静的大牛,在那亩从我这分去的田里安静地伫立。
  他反应很迟钝,但“迟钝”得很精确。
  例如,我叫他一声,过大约5秒钟他才会有一种突然听见似的表情,然后转向我。我倒不介意,有时我还觉得他的这种迟钝挺有意思的。可陈大惊并不这么认为,每次在课上叫张寒起来回答问题时,张寒总是一副完全没听到的样子,一脸认真地望着黑板或陈大惊本人,并在几秒钟后忽然大梦初醒般站起来回答问题。
  陈大惊原先以为张寒刚好在发呆,但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出现以后,陈大惊终于选择了放弃,她再也不叫张寒回答问题了。
  其实我一直想和他聊聊的,可一方面我不善言辞,另一方面张寒总是一副面瘫的样子,这让我感到为难。我想我们每个人一路上会遇到很多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与你有着足够的交集。很多人对张寒的印象是孤僻,但和他坐了三年的同桌后,我隐约能感到他也许只是在逃避什么。
  因为每每他陷入漫长的发呆时的神情像极了某个时间段里的我。
  那个从相同梦境中醒来后的我。
  (4)
  “你是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个症状的,嗯,或者说开始做这个梦的?”
  “大概七八年前,刚读初中的时候。”
  “一直没中断过?”
  “没有。”
  心理医生认真在一个本子上记着东西,不断地抛出一些琐碎的问题。我喝了口水,重新环顾了四周,这是个干干净净的诊疗室,柔和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几盆被放在桌上的绿萝的叶子长得很好看,墙面是很浅的淡蓝色。
  “这个情况的确少见呐。”医生调整了一下坐姿,对着那个小本子皱起了眉头,“我倒是见过做同一个梦的情况,不过他们的梦往往有具体的意象。”
  “……在心理学里有这样一个名词,叫做‘情结’,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无意识’的体现。”
  “无意识?”
  “这么说吧,有些人在考试前感到很紧张,可能连着好几天都会做和考试相关的梦。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这与一个人在因为考试的到来而产生的‘焦虑’、‘害怕’的潜意识相关。”
  “但我根本不清楚这个梦的含义,只有白色,一片白色。”
  “对,这也是我感到奇怪的地方,而且延续时间如此之长我也是头一次听说。”
  “会不会是它代表着什么东西?”
  “这个只有你自己知道。”医生笑着说,“梦就是受抑制的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的东西,你的潜意识,你的理解,你的遭遇,只有你自己明白。当然,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那就是催眠,我认识几个很厉害的催眠师,需要的话我可以介绍给你。”
  如今的我读大三。
  我已经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去看医生了。但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那个梦出现的频率已经由一周一次缩减到两三天一次了,并且延续了整整八年。   这一切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一如这浩荡的时光。
  从医院出来,我去了附近的一家餐厅,竟然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张寒。当时我正一个人郁闷地吃着东西,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眼就认出了他。他变得比以前更高大了,样子没有什么多大变化,穿着一身服务员的衣服冲我笑。当年中考结束后,我们进了不同的高中,从此失去联系。我以为我们之间的交集就此结束,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
  我赶紧叫他坐下,他说马上就到换班的时间了,等下再和我聊。
  于是我又点了杯可乐,很慢很慢地喝了半小时,直到张寒换了身自己的衣服坐在我面前。他明显比以前更会表达了,时间是会改变人的。他和我一样,在这座城市读大学,平時在这个餐馆打工赚点钱。他问我为什么来这个餐馆,我把我刚刚看完心理医生的事告诉了他。
  “老是做同一个梦?”他一如既往地在5秒钟后对我的话做出了反应,问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初一的时候。这都八年啦,真是时光匆匆。”我咬着那根吸管,让自己的思绪尽量往回忆里钻。
  “这不是我刚转到班里的时候吗?还真是巧啊。”
  “哈哈,那不如和我说说你吧。”
  我几乎都快忘了张寒当年那独特的迟钝,多年后见到依旧如此。
  “这些年来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问我这种奇怪的‘迟钝’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你们都搞错了。”张寒用平静的语气说道,“这并不是‘迟钝’,而是我和你们真的差了5秒钟。”
  一瞬间我有点难以理解他的话。
  “我知道你很难理解,甚至是不相信,我已经习惯了别人这样的态度。”他自嘲般地耸耸肩,说,“比如你现在和我说一句话,正常人的耳朵听到这句话后,会立即反馈给大脑,然后形成对听觉的感知。”
  “你要花5秒钟的时间才能感知到正常人瞬间就能感知到的东西?”
  “嗯。不单单是听觉,看到的,摸到的东西我都要花好几秒的时间才能感知到。你听说过八分钟前的太阳吗?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并不是现在的太阳,而是八分钟前的,因为太阳发出的光到达这里需要大约八分钟,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只是八分钟前的太阳。”
  “神经传导障碍?差时症?”
  “不,其实我也不清楚,没有一个人可以告诉我答案,但对我而言,这种感觉不像是病,而是……”
  张寒停了一下,十分认真地说道:
  “而是感觉我的时间本身就和你们存在着差异,哪怕它真的就是一种罕见的神经传导障碍,但这种感觉对我而言就像是科幻片。”
  我开始懂了。
  他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在时间轴上并不是完美的重合,而是有着5秒的误差。
  我看着他,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触缓缓地升起来。
  (5)
  后来我们又见过很多次面,插科打诨谈天说地而已。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了更多和他有关的故事,当然还包括默默。
  默默是张寒的女朋友。他俩偶尔吵架,很快又会和好,周而复始。而每到这时候,张寒总会紧张兮兮地来找我,让我去劝架。一来二去,我和默默也成了朋友。
  默默是个有趣的姑娘,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像一个小女孩。
  张寒是个活在几秒前的人,而默默和他正好相反,是一个话痨,性格开朗,时间足够的话能从今天的天气和你聊到圆周率的探索历史。
  其实我很难想象他俩单独在一块时的情景,一块石头和一个话痨的组合倒是蛮有意思的。有一次我问他你们俩平时怎么搭话的啊。
  他说:“也不过说些有的没的吧,不过只要她在,不管说什么我都会很高兴。”
  那年冬天快到来的时候,有一天我去医院复诊,听完医生那些毫无意义的见解后我又一次去了那家餐厅。张寒不在,我问了另一个服务员,他告诉我张寒今天没来。
  哦。
  我感到有点无趣,照例点了杯可乐,很慢很慢地喝着。我望着餐厅里形形色色的人,夜幕开始降下来了,落着雨,客流渐渐变少。耳边奏着一首我叫不出名字但听着很熟悉的古典音乐,或许是贝多芬的,又或者是肖邦。靠窗边的8号桌上只有一位女客人坐在那儿,看着窗外逐渐亮起来的灯火,不知是否在等人。
  意兴阑珊。
  正当我呆呆地看着街道上的路灯整齐地同时亮起时,有人坐在了我前面。
  我抬头,是默默。
  她穿着一件深色的对襟毛衣和浅蓝色的裙子,手里还拿着一件外套。默默看到我惊异的样子脸上随即漾起一丝愉悦的笑容。
  “没想到你还有这种一个人喝可乐的情调。我看那些故事里的主角深沉起来就是独自喝酒吟诗谈文学的嘛。”
  “我可不是故事里的人。”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她。
  “你怎么知道不是?”
  “我如果是一个故事里的主角,那作者也太蠢了。”
  “来,说说你为什么深夜独自买醉,哦不是,独自喝可乐吧。”默默把手肘拄在桌子上,用手托着脸,看着我。
  “因为一个梦。”我想了一会儿,说。
  然后我把那个做了八年之久的梦讲给她听。
  她似乎有点走神,或许听得入迷了的缘故,在我讲完之后,停了一会儿,忽然窥探似的扫视了我一眼,而我摸不透她目光里的念头。
  “真是个有趣的经历。”
  “你呢,你来这找张寒的吗?他今天可不在。”
  “我们约好在这见面,我来的早,没想到遇到了你喽。”
  默默用手指轻轻地在桌子上打着节拍,餐厅里的音乐声渐次远去。我还是第一次这么仔细地看她。不得不说她是个漂亮的姑娘,默默给我的感觉不像那种站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主角,没有那种冰凉的疏离感,她像是空气一般,亦或是那安静的小小的角色,让人看了就无法忘记,如同此刻弥漫在空气里的一丝烟草的香气。
  “哎,你盯着我干吗?”默默冲我吐吐舌头。   “因为你好看呀。”
  我们都愣了一会儿,然后大笑。
  (6)
  “其实……我也经常会做一个梦来着。”
  默默轻轻晃荡着手里的酒杯,呷了一小口,眼神迷离,眼睛里泛着光泽。
  “嗯?”
  “也是很多很多年啦。不过我一直没去想它,也没什么嘛。直到我刚才听了你的故事,我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情况不止我一个啊。”
  “七年?还是八年来着?我也忘了,反正就是很久。我常常会做到这样一个梦:我就这么站着,在一个模糊的房间里。嗯,大概是个房间吧,具体的我也看不清。”
  我一时无言。
  她用她那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摩挲着杯子的圆口,想了一会儿,说:
  “哎,你说,无法忘记算不算一件好事呢?就像我们都会做一个频繁出现的梦一样,我想,我们之所以会做这个梦,会不会这是我们无法忘却的一点回忆的反复出现呢?”
  “是……提醒吗?”我说,“可我还是不明白。”
  “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你不觉得这个梦是在提醒着你什么东西吗?让你无法忘记,或者说无法……释怀?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就这个意思啦。”默默努了努嘴,说。
  “可我们总会无意识地去记很多无意义的事的呀。”我的脑海里开始出现各种图像,模糊的或者是清晰的,原来被我认为根本不重要的那些记忆的碎片从高处倾泻下来,“你知道那种感觉吗?有时我记住了那些别人根本不放在心上的故人旧事,但在别人眼中可能我只是个古怪和无趣迎合的形象而已。但我无法控制这些,有些事我根本就没想刻意去留住它,甚至我都觉得我已经彻底忘记,但每次只要一个小小契机它就会立刻出现在脑海里,从而一次次加深。”
  “一个人有烦恼还不是因为记性太好了。唉,这是谁说的来着……好像是个电影里的台词。”
  “可我还是无法理解它,这么多年了,我花了许多时间去思考,还是摸不透其中表达出的东西。”
  默默看着我,嫣然一笑,说:
  “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干吗要看清所有的真相?了解一切并不一定会让人高兴。”
  “那种斑驳的茫然是会杀人的,就像被风化掉的石头。所有的变化都有一个节点,可悲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节点在哪里。”我说。
  “总会有人看见的。”默默看着我,认真地说。她的瞳仁深处有着深邃的流动着的水,让我感到无比的安逸和畅然,我明明认识她不到几个月,但默默给我一种已经认识了很久的莫名的熟悉感。
  我想我究竟想表达什么东西呢?我开始快速地回想自己如何从一个孩童变成如今的模样,开始有了这样那样的思考方式,开始在这条陌路上前行。
  可我不知道这个梦会给我带来什么,可能它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但很多有意义的事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无意义构成。
  “好啦,很晚了,我先走了。”默默忽然起身准备离开,“嘻嘻,您可自个儿慢慢思考人生吧。”
  “哎,你不等张寒了吗?”我好奇地追问。
  她已经快到门口了,然后转过身来,露出一个成分复杂的笑容。
  “刚才骗你的啦。”
  (7)
  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忽然接到了张寒的一个电话,电话里他声音憔悴,问我有没有空,现在能不能来找他。我说,没问题,你在哪,我马上过来。他报给我一个地址,我立刻赶过去。到了那个地址所显示的地方我才发现,那里原来是家医院。
  张寒就坐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埋着头。
  我过去,问他怎么了。
  过了大概5分钟之后,张寒缓缓地抬起头来,看着我,十分失落地说:“你应该已经感觉出来了吧?”
  什么?我一下子难以理解。
  我转念一想,恍然大悟。
  5分钟!原来张寒5秒的差值竟然已经拉长到了5分钟之多。
  “你……你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我佯装镇定地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会合适些。
  张寒一脸失神的样子,我知道,等他听到我这句话是在五分钟之后了。
  在漫长的沉默后,张寒忽然抬起头来,说:
  “几天前,几天前就开始了,这几天我发现很多事情变得很奇怪。接电话的时候,每次等我开口,对面已经挂掉了电话。我听到有人敲门的声音,去开门的时候,外面已经没有人了。对,还有……还有每次我听到有人喊我,当我抬头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一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我才想明白,是我和你们的差距拉大了。”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神情满是悲伤。
  “时间差距还在再拉大吗?还有其他人知道吗?以后打算……怎么办?”
  我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不然的话,我和他的对话会非常漫长。
  “太快了……太快了,你不知道那种感觉,就像……就像被丢在一个角落里那样。”张寒缓缓说道,他看着我,但我知道,此刻他眼中的,只是刚才的我,“你们都在我前面,我只能一直尽力跟着你们,生怕天黑了,我会找不到岸,可现在我已经看不到你们了,连背影都快看不见了。”
  我呆呆地看着他。我第一次听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感到愕然。我无法想象他眼中的世界究竟怎样,这种无端的猜测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看着大厅里的灯光冷凄凄地闪耀着,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
  “有看过医生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为什么会这样呢?看到又一次陷入沉默的张寒,我开始回忆起一些东西,好像它们是忽然间自己冒了出来。初中那会儿,张寒因为他的“迟钝”几乎很少主动和人交流。当有人叫他的时候,为了避免那种尴尬,我总会快速和那个人搭句话,几乎是……不,全都是废話,直到张寒“听”到刚才有人喊他。
  这种废话太多的表现容易给人一种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感觉。陈大惊当时可是一直想找机会把我给拔了,可我脸皮够厚,我行我素,还没心没肺,才不管这么多。   可我想多了,也许我的一点点自我安慰对于别人来说或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十分可笑的。
  我无奈地看着张寒。
  过了半个多小时,张寒还是一言不发,似乎陷入了沉思。
  他在想些什么呢?
  这时候张寒忽然回了我一句:
  “嗯,默默还不知道的,我……我不知道怎么和她说……”
  我花了一点时间反应过来,感到深深的害怕。
  这不是我半个小时前问的问题吗?
  (8)
  张寒住进了医院。医生给的结论是未知的神经传导性疾病,可我知道,这只是一个说辞而已。在各种繁复的检查后也没有得出什么结果,只是每天打点镇静剂之类的东西。
  那些天默默一直留在医院照顾他,而我也常常会去探望。
  他和我们的时间差距大到了可怕的地步,长达几个小时,而且每天都在增加。我,还有默默和他的交流变得无比漫长且痛苦,那时候张寒在我眼中就像个孤独的宇航员,在遥远的外太空飞行,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他说的每一句话传回地球得几个小时,而我们的回话同样如此。
  默默不像以前那样多话了,变得安静,安静得让我感到……尴尬。这个形容词可能不太贴切,但我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去形容这种感受。
  “我可能……等不到他了。”
  有一天夜里,张寒已经睡去。默默看着睡去的张寒,忽然和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嗯?”
  “我有一种预感……不知道为什么,你还记得你有一次在餐厅里和我说的话吗?我有一种预感。”默默望着窗外,重复道,“那个节点很快就要来了。”
  “什么节点?”
  “真实。”
  “怎样的真实?”
  “你我的梦,张寒的时间差,你不觉得这些事情太不真实了吗?”她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说不清是否是释然,像是从夜色里吹来的轻柔的风,“可惜我们都是被动的,所以只能等,等这个世界告诉我们答案。但我害怕,害怕在那个节点到来之前会等不到张寒的回来。”
  我不知道默默与张寒之间发生的所有故事,我揣测着他们以前肯定有过美好的或者是深刻的经历,如果能写下来,可能会是个全新的长长的故事,可我是无法去知道这一切的。
  我就像个局外人。
  只是安静地听她讲述。
  (9)
  仅仅几个月后的一天,张寒被发现在病床上失去了意识。尽管仍有一丝生命的迹象,但一切反应都消失了。
  他终于彻底地停留在了过去,他与我们的时间差被无限放大了。
  他最终没能逃离这时间的洪流,走向了死亡。
  我无法想象张寒在离开这个世界前所处的境遇,他在最后的那段时光里想了些什么呢?我无法揣测,也不敢去揣测,张寒就像是独自飞行了37年之久的“旅行者一号”那样一直在奔向遥远的未知,我忽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一句话:
  “他这样孤独地漂流,只为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
  真实,究竟是什么呢?
  在参加完张寒的葬礼后,我和默默之间的联系就变得非常之少,仅仅是偶尔在节日的时候发条祝福的短信而已。在葬礼上我看到她的神情是如此的漠然,眼睛里没有光。我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她,害怕自己会触及到一些东西,反而事与愿违,所以我选择了沉默,这当然是十分懦弱的表现,可我无可奈何。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我惊讶地发觉在张寒去世之后,我做那个梦的频率开始下降了,似乎那个纠缠了我多年之久的梦正在离我而去。
  我原以为事情就此归于平静了,可事实恰恰相反。
  某天夜里我又一次做了那个梦。那是我近一个多月以来再次回到这个梦中。当我恍恍惚惚地看到一片白色的雾气开始聚集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知道,那个梦又来了。
  然后我感到一阵眩晕。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自己是在梦里了,但这种眩晕感却格外的强烈和真实。我觉得我都快失去意识了。
  我下意识地伸出手。
  有人。
  有人握住了我的手。再一次。
  这一次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没有松手。
  我想知道,我想看清这一切。这种欲望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
  眩晕感格外强烈,我很快从这个梦中脱离出来。
  那片白色的背景变得逐渐清晰,像是正在聚焦的相机画面,我终于看清了这个我做了八年之久的梦。
  白色的病房。悬挂在我头顶的吊针瓶。躺在病床上的我。
  原来是这样。我猜测了这么多次的场景原来是这样。空气里弥漫着一点消毒水的味道,阳光从我的侧面照过来。我转过视线,看到了一个人正在一边微笑着看着我。
  默默。
  就像我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样子,穿着长裙,神色淡远,在我眼中,甚至还微微发起光来。
  (10)
  我拔下耳机,仿佛一股凉丝丝的空气灌进了大脑,我感到头晕脑胀,原本回响在耳边的《Viva La Vida》戛然而止。一种时间的流逝感扑面而来,十分真实,就像陈大惊当年丢向我的粉笔头那样的真实,我可以看到那个粉笔头在空气中缓慢旋转,齑粉四散,划过一道弧线,奔向我的脑袋。
  我终于不再做那个梦了。
  自从那次看清梦境之后,我终于不再做那个梦了。
  从那时起我就特别想见默默,尽管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了联系,而我也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来和她见面。这种情绪一天天发酵,像在某个夏天,走在田间,看见炊烟缓缓升起。我很想问问她关于这个梦的故事,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相似的,这让我怀着些许希望和念想。
  而我總会想起那场梦境里,在那个白色的病房里,默默对我说的唯一一句话:
  “你醒啦,张寒。”
  我闭上眼,那个梦境清晰而生动,默默的脸和发梢清晰而生动。   (11)
  不知不觉又过了几个月。我的大四也快要结束了,我即将离开这座城市。
  五月底的时候,机缘巧合,我又一次遇到了默默。
  那天我在车站送别一个朋友,火车缓缓起步,越来越快。我转身离开。在候车的大厅里,忽然有人叫了我一声,我回头,发现是许久不见的默默,提着大包小包,似乎准备离开。
  其实那一瞬间我反而有些失措,尽管我原来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她。
  我迎面走过去,她的样子逐渐清晰。安静而清澈。
  “我准备回去啦。”她笑着说,“真巧。”
  “那……还会回来吗?”
  “嗯……不清楚。想走就走嘛,当然想来就来喽。”默默仍是原来的样子,大大咧咧,然后她顿了一下,问我,“那个梦……已经结束了吧?”
  我点点头。
  “你也是?”
  “嗯。”
  “你看到了什么?”我忽然很感兴趣,默默的那个梦里,究竟是怎样的场景。
  她轻轻地摇了摇头。
  “已经没有意义啦。”她转念一想,“问你个问题行吗?”
  “好啊。”
  “你往外看。”默默指着大厅外,透过一块巨大的玻璃我能看到很远的风景,“你说你能看到什么呢?”
  “人来人往。”
  “范围再大些呢?”
  “这座城市。”
  “对啦。”默默很开心的样子,继续道,“那……当这座城市崩塌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
  我感到奇怪。
  “什么是‘崩塌’,是‘消失’的意思嗎?”
  “差不多,就是类似这个意思吧,就是这座城市在你眼中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我会……”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尽管我并不清楚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所在,“我会很快很快地回忆我的人生。”
  “所有事情?”
  “不,所有美好的事情。”
  默默的深邃的瞳仁深处带着惯有的宁静柔和,没有波澜。
  “真好。”她轻轻地说,仿佛只是说给自己听。
  她看了一眼手表,抬头看我。
  “我就要走啦,走之前不如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个人因为一次意外掉进了他虚构的世界里去,而他自己没有察觉。这个虚构世界几乎完全与现实世界一样,人来人往,日升日落。他遇到了那个虚构世界里的‘自己’,他们还成为了朋友。但世界本身存在着保护机制,只能存在一个‘我’,所以那个世界本身存在的‘自己’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而这个世界是脆弱的,当现实世界的他恢复意识或是死亡的时候,这个虚构的世界就崩塌了。故事就结束啦。”
  我感到愕然,长时间地,充斥着我的全身。
  默默正在远去,她走向站台,身影模糊起来。我第一次有了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默默告诉我这只是个故事而已,我却清晰地嗅到了从真实的黑洞中散逸出的空洞感。我回想起我和张寒的一切来,惊讶地发现我们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对很多事情一样的念头,对很多人一样的认知,而我却无一例外地无视掉了,我以为不重要。
  我以为不重要。
  “张寒,你醒啦。”默默在梦中的那句话像是冰凉的水。
  我明白了。
  尽管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但除去一切不可能之后,剩下的那个,就是真相。
  我,就是张寒。
  (12)
  我急忙冲向站台。发了疯一样。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虽然几分钟前默默就在我眼前,但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她。在想念的世界里,时间是没有长度的。
  我感到一阵眩晕。
  当我晃了晃自己的脑袋,重新看向远处时,奇异的景象在我眼前慢慢地变为现实。
  远方的云与天空变得模糊,远处的山如同被格式化了一般,慢慢消失,城市边缘的高楼像是被谁一点一点地抹去。而这一切,正在不可阻止地发生,一点点向我靠近。
  这座城市正在我眼前崩塌。
  这个节点,终于来了。
  我看到了默默,她就站在离我十几米远的地方,微笑着看着我。而那些走过的人群似乎没有一人对那个奇异的景象感到惊讶,他们匆忙而过,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我看着默默,心里变得平静,我也不知道为何,只是看着她,我就感到莫名的释然。
  当这座城市崩塌的时候,我在想些什么呢?
  我又能想些什么?
  我什么都不会想,我来不及去回忆那些过往。
  我只想你。
  这座城市在我眼里变得支离破碎。
  而这一瞬间我反而平静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模糊了,阳光摇摇晃晃,只有默默愈发变得清晰,像是她的轮廓被重新勾勒了一遍,甚至还发出一丝光亮来。她就站在那儿,裙角在风中摇摆,久久地看着我。
  笑靥如花。
其他文献
大栅栏与平房村  大栅栏位于东城区几条交错的胡同中,如果你在这片胡同里问大栅栏文体中心怎么走,别人会笑话你。因为大栅栏念做“大蚀腊”,对,他们总是懂的很多,包括一个叫了几十年的名字,但又这么写,只是你念错了会很麻烦,他们会装作听不懂的样子。  我去大栅栏参加一个沙龙,其中有导演、摄影师、画家、诗人、当代艺术家,全都有,这个城市的垃圾反正都来了,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呼喊我来的是一个做电影的朋友,李小
期刊
夜已极深。远处城郭中,熊熊火光映红了本应漆黑的夜空。这火光映在城外的驿道上,就连路边的荒草,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火红色。火光之中,哀鸣、哭喊、狂笑、斥骂,各种声音交错混杂着,从城里向城外,四散传播。  驿道这里,是在城外二十多里处,城里传来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四下里一片漆黑,寂静。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这是一匹灰马,刚刚奔出了那座燃烧着的城。  马上的骑者,看上去约莫三十出头年纪,衣衫质地上乘,剪裁
期刊
否 定  鹞鹰是对天空的否定  只要我抬头仰望  心中就一片蔚蓝  马蹄声是对山路的否定  有多少沉睡的山路  正在被马蹄声轻轻唤醒  盛开的腊梅花是对冬的否定  那么骄傲,那么深刻  一不小心,春天就来了  突 围  如果说窗户是对门的突围  那么阳光就是对窗户的突围  你看,一缕月光正从窗户撒进来  像一朵花幸福开放  或者一条河流狂奔而下  灿烂与多情并驾齐驱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激动不已  
期刊
渔寮湾出海,或新年献辞  (仿勒内·夏尔)  崭新的铁锚齐刷刷站立在堤坝上,等待  被抛入大海。这接近于一种测试:  那充满风暴和盐粒的手掌。  这同样是一个隐喻:诗,就是劳作。  当船头犁开海的皮肤,  我看到海风给每一位诗人梳出新的发型。  这个早晨,是无数个早晨中的一个。泼溅的波浪  打在我的脸上,却在构成另一种反驳:  这是唯一的一个早晨。  它们一次次地扑过来,  但并不是真的要把我们夺
期刊
落雪辞  这里是北方,天地苍茫  乌鹊的身影以及啼鸣无迹可寻  天空过于沉重了,它释放出结晶的泪水  ——它们抓住尘世上扬的碎屑  去往村落、楼宇和一个人的鼻梁,去往短暂的幻  境  所有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袖头上写着  寒冷的字据,昨天不是这样  今天要面对的只是一场久违的落雪  它们落入昨日的焦灼  比如嘴唇干裂、双手起毛,魂魄里的流行疾病  它们制造了一场小风暴  不在现实世界,也不在人类内心
期刊
丹·帕吉斯(DanPagis,1930-1986),20世纪著名以色列诗人、纳粹屠犹幸存者,生于罗马尼亚布科维纳地区勒德乌齐的一个日耳曼化的犹太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了中东的特拉维夫,他被留在布科维纳跟祖父母待在一起。二战爆发后,他作为犹太人而被投入纳粹设在乌克兰的集中营,在那里度过了3年。1944年,他有幸逃离了集中营,1946年前往以色列埃雷茨定居,在那里学会了希伯来语,后来成为犹太人定居点的一名
期刊
《花好月圆》是一个美好而圆满的名字,它以抵达幸福巅峰的状态而成为精神与文化的“乌托邦”。而在方晓那里,它却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与意味。拨开那饱满明亮的意象,呈现出来的是两段爱的悲剧:一段暗中潜行,苦涩绵长;一段有违伦理,炽烈高扬,最终的结局都是残败与毁灭。实则是,“花”无法“好”,“月”不能“圆”。  从一开始,方晓的笔触就蕴聚着、涌动着奇特而不凡的力量。故事从监狱开始,一个摄影师在女囚的歌唱表演中
期刊
在诗坛混迹多年,又性喜交游,认识人不少。时间一长,除了熟悉诗人们通过作品展示的精神肖像,对他们隐藏在纸张背后、作为普通社会人的真实身份和处境,或多或少也有了一些了解。尤其得知他们中有些人的命运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幸,或穷愁潦倒、贫病交加,或身体自幼有某种残疾,却依然心怀慈爱,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持用文字重塑世界的完整性,心中敬佩之情尤甚。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可谓不胜枚举,贝多芬和海伦凯勒,
期刊
疯三奶奶那天风风火火地从我们家门口经过,我刚好放学回家。她对我招了招手,热情地喊了一句“走啊!”我就放下书包,穿过人群,跟她走了。  那天对我们家而言,算是个大日子。爸爸妈妈忙着张罗翻新房子,一众本家邻居都来帮忙准备上梁。上梁是盖房子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大功马上就要告成。那天之前的一段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看到瓦匠们认真有序地砌墙。我每天的日子也是认真有序的,我不能参与建房子,但我会在放学后
期刊
滕刚的小小说系列《异乡人》集合《过马路》《排队》《投宿》等二十余篇小小说,从“异乡人”寻找斑马线过马路、试图进入酆城开始,到“异乡人”进入酆城的种种遭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每一篇既有相对独立性,也能够成为全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类似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章法结构。作者的意图在于揭示当下社会之“怪现状”,涉及面广,举凡现代城市所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有所涉及:精神境界问题、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