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声乐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沉淀和传承,其在气息、共鸣、语言方面都有着独特性。声乐演唱技法塑造了民族歌曲的风格,使之极具地方特色,而歌曲风格也进一步体现了演唱技法的民族性和丰富性,两者有着深刻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技法的演绎和风格的确立,能够形成完整的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曲风格;关联性;一致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国家。广阔肥沃的生存土壤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使得这片土地上留下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而民族声乐艺术是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包括戏曲、民间口技、民族歌曲等形式,在不同的民族流传着诸多风格各异的声乐作品。狭义的民族声乐主要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民族声乐在发音、吐字、气韵上保留了特有的演唱技巧,这是其持续散发魅力,成为文化精华的最主要原因[2]。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
我国民族众多,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民族声乐是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涵盖民族戏曲和民歌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百姓生活和精神寄托的所在[3]。民族声乐作为国家名片,与其他国家的声乐进行交流、融合,吸纳了许多不同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特色优势,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大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相对动荡,不少文艺工作者有机会深入民间地区,了解并挖掘许多缺乏文书记载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此特殊时期,文艺工作者开展了细致而广泛的搜集、整理、分类工作,使得民族声乐艺术能够更好地保存和流传。与此同时,不少艺术家结合时代背景,对民歌进行改编和创作,将传统行腔和戏歌与彼时的社会环境和百姓风貌相结合,推出了《南泥湾》等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情绪高涨,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未来生活的愿景均保持着充分高昂的情绪,但处于艰苦岁月,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相对缓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大量歌颂中国共产党、肯定革命胜利的民歌作品,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士气,强化了他们的信心[5]。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经济与制度进入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人们干劲十足,生活工作均发生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得到大力发展,其音乐风格也更加轻快,且受到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民族声乐作品愈发口语化、生活化,以表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赞扬和歌颂,如经典获奖曲目《走进新时代》[6]。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
民族声乐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受地域文化和方言语系的影响颇深,其演唱技法在发音、吐字、呼吸、行腔上都有很丰富的技巧[7]。民族声乐歌唱者大多需要从小练习,锻炼个人嗓音,掌握演唱技巧,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才能将声乐作品很好地传唱[8]。
(一)气息
民族声乐对于气息的控制要求较高。民族声乐作品不同于流行歌曲,在许多气息换口中,轻重缓急的不同决定了歌曲中的情绪表达。对于许多高难度的民歌作品,没有稳定的气息控制,就会难以完整地表达整首歌曲。民族声乐需要歌者吸气深、存气足、用气活,气息调度不好,歌曲的开合局面就无法形成,更无法在细微处实现情绪的转折和处理。例如,民歌《木兰从军》是一部篇幅较大的咏叹调叙事性民歌,曲子当中既有木兰代父从军的豪迈气概,以及战场厮杀的紧张压迫,又有木兰作为女性身份的内心敏感和柔软细腻。这首歌曲足有9分鐘的时间,需要稳定深厚的气息应用,将歌曲中的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充分表达出来,才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演绎木兰的家国担当,如果气息存量不足,气息应用不灵活,是无法完成这部作品的。
(二)共鸣
民族声乐作品有着许多发音技巧,除了用嗓子发声,还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产生腔体共鸣,使得歌声富有层次感。人体发声的部位主要在喉腔,通过喉腔单一出声容易产生撕裂感。古时人们在田间、草原等开阔地带进行歌唱时,自我摸索出了不同形式的腔体共鸣,使得歌曲意境悠远而辽阔。藏族歌曲往往声音比较高亢,如《青藏高原》的音高就十分具有挑战性,不少藏族民歌中常有“嗦”“呀”“啦”等拖长音的词汇,使得歌曲婉转而明亮。演唱者除了用喉腔发声,也采用较深处的腹腔产生共鸣,不少藏族歌曲都需要歌手在腹腔中存留足够的气量,通过共鸣将浑厚、具有爆发力的音量展现出来,形成了藏族歌曲高亢饱满的特色。而蒙古族歌曲多利用胸腔、头腔和鼻腔形成共鸣。蒙古族人民多生活在辽阔宽广的草原上,性格豪放不羁。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作品《天堂》中,呼号从低沉平稳到宽厚悠扬,具有典型的蒙古音乐特点,歌曲中明显的鼻腔共鸣,延音绵长,然后慢慢过渡为完全放开歌唱,将听众引入辽阔无边的草原意境。
(三)语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环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民族声乐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艺术的灿烂和丰富。以粤语歌曲为例,粤语发声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其语言特点使得当地的音乐作品别具一格,容易分辨且独具韵味。苏浙地区的吴侬软语则是另一番光景,当地方言音调偏低,咬字往往贴近舌头和牙口,有着温和、幽静的特点。如地方民歌《茉莉花》的咬字便充分体现了苏浙地区地方语言的特点,字音的衔接圆润无顿感,喉头细腻而收敛,将江南一带的柔情似水充分展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联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塑造歌曲风格
民族声乐作品在吐字、发声等方面需要抓住作品的精髓和民族特有的韵味。演唱者对气息的拿捏、共鸣的使用和语言的掌握,能够决定整个歌曲的艺术风格。例如,东北地区的民族艺术,程度性词汇“杠杠的”“嘎嘎的”在二人转等民间声乐作品中时常出现,语言中独具特色的儿化音,也是地方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其独特的声乐演唱技法使得歌曲风格具有较高识别度。西北民歌中的《信天游》等,通过高亢的呼喊方式和真假音结合的表达,将黄土高原地区粗犷、高亢、起伏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民族的演唱技法确定了其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也为歌曲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时空感。 (二)歌曲风格是演唱技法的充分体现
歌曲风格能够充分将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优势体现出来。歌曲风格与演唱技巧之间有着深入的互动性,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对于演唱者的发声、气口、高低音都有着细致而统一的要求,既要保留歌曲风格的整体性,又要体现民族声乐的韵味。这就促使演唱者自身不断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在发声方式、咬字音准、舞台展现等方面不断练习和优化,最终才能呈现完整的音乐作品。例如,歌曲《山路十八弯》的曲子与歌词是经过多年打磨最终形成的,从山路环绕金银寨、养育山妹子和壮汉子等生活细节的不同场景展现了土家族的热情和质朴,“呦”“耶”等处的超长延音奠定了歌曲昂扬、饱满的情绪。
四、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瑰宝,其颇具难度、方式多样的演唱技法值得传承和发扬,也给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藏。演唱技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而歌曲风格也是演唱技法的具体体现,它们呈现一致性,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充分的兼容性。学习发音、吐字、共鸣等演唱技法,有利于灵活展现歌曲风格,提升个人演唱实力,别具一格的歌曲风格也有助于歌手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民族声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丹.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98-101.
[2]乔夏红.民族声樂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8(5):35.
[3]李越.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明日风尚,2018(12):126.
[4]张志刚.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1Z):157-158.
[5]王琼州.试析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J].戏剧之家,2019(7):65.
[6]祝洁琼.探讨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7(5):93.
[7]徐宏瑾.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大众文艺,2018(17):132,231.
[8]马丹.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98-101.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曲风格;关联性;一致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国家。广阔肥沃的生存土壤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使得这片土地上留下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而民族声乐艺术是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包括戏曲、民间口技、民族歌曲等形式,在不同的民族流传着诸多风格各异的声乐作品。狭义的民族声乐主要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民族声乐在发音、吐字、气韵上保留了特有的演唱技巧,这是其持续散发魅力,成为文化精华的最主要原因[2]。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
我国民族众多,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民族声乐是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涵盖民族戏曲和民歌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百姓生活和精神寄托的所在[3]。民族声乐作为国家名片,与其他国家的声乐进行交流、融合,吸纳了许多不同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特色优势,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大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相对动荡,不少文艺工作者有机会深入民间地区,了解并挖掘许多缺乏文书记载的民间说唱艺术。在此特殊时期,文艺工作者开展了细致而广泛的搜集、整理、分类工作,使得民族声乐艺术能够更好地保存和流传。与此同时,不少艺术家结合时代背景,对民歌进行改编和创作,将传统行腔和戏歌与彼时的社会环境和百姓风貌相结合,推出了《南泥湾》等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情绪高涨,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未来生活的愿景均保持着充分高昂的情绪,但处于艰苦岁月,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相对缓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作品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大量歌颂中国共产党、肯定革命胜利的民歌作品,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士气,强化了他们的信心[5]。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经济与制度进入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人们干劲十足,生活工作均发生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得到大力发展,其音乐风格也更加轻快,且受到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民族声乐作品愈发口语化、生活化,以表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赞扬和歌颂,如经典获奖曲目《走进新时代》[6]。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
民族声乐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受地域文化和方言语系的影响颇深,其演唱技法在发音、吐字、呼吸、行腔上都有很丰富的技巧[7]。民族声乐歌唱者大多需要从小练习,锻炼个人嗓音,掌握演唱技巧,保持民族音乐的神韵,才能将声乐作品很好地传唱[8]。
(一)气息
民族声乐对于气息的控制要求较高。民族声乐作品不同于流行歌曲,在许多气息换口中,轻重缓急的不同决定了歌曲中的情绪表达。对于许多高难度的民歌作品,没有稳定的气息控制,就会难以完整地表达整首歌曲。民族声乐需要歌者吸气深、存气足、用气活,气息调度不好,歌曲的开合局面就无法形成,更无法在细微处实现情绪的转折和处理。例如,民歌《木兰从军》是一部篇幅较大的咏叹调叙事性民歌,曲子当中既有木兰代父从军的豪迈气概,以及战场厮杀的紧张压迫,又有木兰作为女性身份的内心敏感和柔软细腻。这首歌曲足有9分鐘的时间,需要稳定深厚的气息应用,将歌曲中的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充分表达出来,才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演绎木兰的家国担当,如果气息存量不足,气息应用不灵活,是无法完成这部作品的。
(二)共鸣
民族声乐作品有着许多发音技巧,除了用嗓子发声,还可以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产生腔体共鸣,使得歌声富有层次感。人体发声的部位主要在喉腔,通过喉腔单一出声容易产生撕裂感。古时人们在田间、草原等开阔地带进行歌唱时,自我摸索出了不同形式的腔体共鸣,使得歌曲意境悠远而辽阔。藏族歌曲往往声音比较高亢,如《青藏高原》的音高就十分具有挑战性,不少藏族民歌中常有“嗦”“呀”“啦”等拖长音的词汇,使得歌曲婉转而明亮。演唱者除了用喉腔发声,也采用较深处的腹腔产生共鸣,不少藏族歌曲都需要歌手在腹腔中存留足够的气量,通过共鸣将浑厚、具有爆发力的音量展现出来,形成了藏族歌曲高亢饱满的特色。而蒙古族歌曲多利用胸腔、头腔和鼻腔形成共鸣。蒙古族人民多生活在辽阔宽广的草原上,性格豪放不羁。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作品《天堂》中,呼号从低沉平稳到宽厚悠扬,具有典型的蒙古音乐特点,歌曲中明显的鼻腔共鸣,延音绵长,然后慢慢过渡为完全放开歌唱,将听众引入辽阔无边的草原意境。
(三)语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环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民族声乐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艺术的灿烂和丰富。以粤语歌曲为例,粤语发声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其语言特点使得当地的音乐作品别具一格,容易分辨且独具韵味。苏浙地区的吴侬软语则是另一番光景,当地方言音调偏低,咬字往往贴近舌头和牙口,有着温和、幽静的特点。如地方民歌《茉莉花》的咬字便充分体现了苏浙地区地方语言的特点,字音的衔接圆润无顿感,喉头细腻而收敛,将江南一带的柔情似水充分展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联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塑造歌曲风格
民族声乐作品在吐字、发声等方面需要抓住作品的精髓和民族特有的韵味。演唱者对气息的拿捏、共鸣的使用和语言的掌握,能够决定整个歌曲的艺术风格。例如,东北地区的民族艺术,程度性词汇“杠杠的”“嘎嘎的”在二人转等民间声乐作品中时常出现,语言中独具特色的儿化音,也是地方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其独特的声乐演唱技法使得歌曲风格具有较高识别度。西北民歌中的《信天游》等,通过高亢的呼喊方式和真假音结合的表达,将黄土高原地区粗犷、高亢、起伏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民族的演唱技法确定了其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也为歌曲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时空感。 (二)歌曲风格是演唱技法的充分体现
歌曲风格能够充分将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优势体现出来。歌曲风格与演唱技巧之间有着深入的互动性,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对于演唱者的发声、气口、高低音都有着细致而统一的要求,既要保留歌曲风格的整体性,又要体现民族声乐的韵味。这就促使演唱者自身不断提升个人的演唱技巧,在发声方式、咬字音准、舞台展现等方面不断练习和优化,最终才能呈现完整的音乐作品。例如,歌曲《山路十八弯》的曲子与歌词是经过多年打磨最终形成的,从山路环绕金银寨、养育山妹子和壮汉子等生活细节的不同场景展现了土家族的热情和质朴,“呦”“耶”等处的超长延音奠定了歌曲昂扬、饱满的情绪。
四、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瑰宝,其颇具难度、方式多样的演唱技法值得传承和发扬,也给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藏。演唱技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歌曲风格,而歌曲风格也是演唱技法的具体体现,它们呈现一致性,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充分的兼容性。学习发音、吐字、共鸣等演唱技法,有利于灵活展现歌曲风格,提升个人演唱实力,别具一格的歌曲风格也有助于歌手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民族声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丹.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98-101.
[2]乔夏红.民族声樂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8(5):35.
[3]李越.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明日风尚,2018(12):126.
[4]张志刚.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1Z):157-158.
[5]王琼州.试析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J].戏剧之家,2019(7):65.
[6]祝洁琼.探讨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7(5):93.
[7]徐宏瑾.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大众文艺,2018(17):132,231.
[8]马丹.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98-101.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