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牧趣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牛于小溪,溪水清清。牛饮水于河,河流脉脉。
   乡村的溪流总让人凝静,五步开外,牛搅动的痕迹便荡然无存。牛涉水而过,小河一阵喧响,牛哗哗地踢着水,溅起的水花变成了天空跃动的鸟儿,灵动飞快。牛大饮,便听到咕咕的汲水声音自喉管发出,可以看到牛伸缩的喉咙,如一只抽水的拉龙。这是乡村缩写的符号。
   看得久了,总免不了要向水中丢个石头,阻止牛的渴饮。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此时浪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淡淡的波纹在牛抬头的瞬间可以看到。从牛不解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牛似乎也在回味着秋水的香甜。看嘴角吊着延长的水滴,分不清是水还是牛的津液。
   放牧是件美好的事情,牛是最亲切的伙伴。牛到达目的地之前,总要经过村庄,穿过村庄流转的河流,然后便会跟着我们大呼小叫的声音数着乡村的巷道往后山走去。牛穿过河流,会不自觉地低头饮水,清晨的水冒着白白的雾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一直争论的冬天的井水为什么不冷的问题又会重现在马背上,牛奇怪地看着我们的争论,然后用舌头整理凌乱的毛,舔舐鼻尖残留的水珠,然后踱着步子,悠然西去。
   我们带着狗,和一群天真的伙伴,骑着马,赶着牛,我们可以在宽阔的原野里赛马,可以在辽远的山体上奔腾,却绝不会打扰牛安静地吃草。不用去理牛,牛自有狗看着,每家的狗都守着牛,蹲踞在牛头前,庄稼地旁,只要牛有过分的行为,我们所驯养的狗便会集体而攻之。这于狗和牛都是不幸,最不幸的是我们所骑的马,整天被我们驾着到处奔跑,时日久了便会瘦骨嶙峋,我们骑得久了也会尾骨受挫发疼。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从不去思虑,总会在这欢乐的时节疯狂。赛马是必不可少的,当牛群离我们玩耍之地较远的时候,我们便相约竞赛,有时两人一马,有时单人一骑,而我常骑的不是马,而是毛驴,这与父亲的“职业”有关,当然,我没有固定的坐骑,父亲贩卖的牲畜总是变换着,所以我的成绩也极为不稳定。骑驴之痛楚不在于它的慢,而是它的颠簸。驴的奔跑总让人摇摆不定,尤其是下坡,极容易滑向驴头。往往都是我看着伙伴们的马或骡子扬起四蹄,立起鬃毛,对伙伴们潇洒的样子,极为羡慕!
   秋季是一个放牧的好季节,当漫山的粮食都收割之后,那便是天然的牧场。我们不用去担心牛马吃食农人的庄稼,也不用跟着牛一步一步走。我们只需站在山梁上,看着牛的行进,估摸走得远了,再跨上驴马的脊背。我们把骡马停在红薯地旁,拱着屁股用树枝刨红薯,骡马看得多了,便也会提起前蹄,噗噗地狠刨,刨出红薯再用大牙啃。顿时,人马共事,灰尘四起,整个山包孤零零只剩下欢乐。刨出红薯后,便四处寻找干燥的牛粪,柴火,然后在农人犁起来的地里,搬来大块的土,垒砌一个灶,把柴火、牛粪投入其中,火柴点燃,不断加火,添柴,把整个灶烧得红红的,那些垒起来的土块发红后泛白,柴火燃尽,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我们便争着把红薯丢进去,然后相约从各个角度一起把灶推倒,把红薯捂住,再从周围捧起极细的泥土掩盖住,整个灶犹如一座城堡。里面封存着我们的期待。之后我们会去捉蚂蚱,刨花生,摘小南瓜,掐南瓜尖来消磨时间,这些都是些原生态的菜蔬,会成为我们日常的食物。偶尔会遇到农人摘漏下的硕大的南瓜,我们会把它抱起来,使劲摔向地下,然后把里面的南瓜籽掏出来,拿回去洗净,再把摔开的南瓜拿给那几匹瘦弱的骡马,作为奖赏。
   当然,我们绝不会忘记那座“城堡”。等到一定的时候,便会齐聚于此,一声令下,便开始凭能力吃饭了。十多个孩子翘着屁股,围绕着一个直径不足两尺的灶,偶尔会听到惨叫,那是手刨到了没有燃尽的火炭,看着那个伙伴惊慌的神情,会比多吃个红薯还开心。抢红薯的时候,是多么的刺激呀!柔弱的伙伴只有一个两个红薯,但却是很大,或是极小,大的是那些厉害的伙伴不要的,因为不熟;小的或许就是竞争的忙乱中,被忽略的,而被柔弱的伙伴拾到,作为一个必要的协调性装饰。然而,少年时的友谊,会因为一截红薯的恩惠得到加固,而不会因为一个红薯的抢夺而消逝。有吃完不甘心的伙伴会再一次翻那堆土,也会有意外的收获,那时便又会蜂拥而上。直到最后一点红薯都落入肚囊,才会收起满心的欢喜,擦擦嘴,花里胡哨的脸蛋是世间最美的图画。
   秋季的放牧总是充满惊喜。正如秋季给农人的也是希望呀。到了秋季的牛马都开始疯长增膘,蓄意肥胖。而夏季的放牧,总会陪伴雨的记忆,伴随一份童年的纯真。
   夏季的牧场总是有限的,大多有草的地都被庄稼占领。供给我们放牧的是那些狭窄的道路旁,以及幽深的山箐。我们都不愿在路旁放牧,因为缺少玩乐的机会,总要把眼睛盯着牛头,稍有不适,便要呵斥加鞭打。我们常常把牛赶进箐沟里,整个山箐都是笔立的,牛没有爬上去吃庄稼的可能,我们都会在牛的后面,做自己的事情,不管牛能否吃饱。每天都是那个山箐,那么多牛,草总长不过牛的舌头,慢慢地,牛肚囊开始空瘪,我们也心怀忧虑。于是便爬上山箐,寻找那些稍大的南瓜,从山梁上丢下,滚动到山谷的时候,已是四分五裂了,牛用仅有的下牙,啃着那些碎裂的南瓜瓣,那些啃剩下的南瓜上,遗留下牛牙齿的痕迹,牛啃的痕迹的背面是惨烈的擦痕,是牛用嘴摁着南瓜在地上使劲的痕迹。我们也担心主人的责骂,但少年时的赖皮,大人们根本没办法。
   我们会在牛吃南瓜的时候,爬上山坡,去找地瓜吃。“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方言的魅力在于押韵,使语意和谐。我们沿着地瓜藤蔓的迁移,逐次寻找,有的地瓜埋在土里,有的裸露,红彤彤的地瓜对于我们是极大的诱惑,有灯笼地瓜,小米地瓜,伢猪地瓜,而有一种母猪地瓜是万万不能吃的,据说毒性极其烈。到了玉米成熟,花生成熟的季节,几乎是我们的极乐世界。我们会偷偷地摘人家的好玉米,这包撕开看看,那包摘下来,实在不行又丢了再摘,直到挑选出最满意的几包。然后在山谷生火烧包谷吃,那种烟火气息是一种诱惑,正是这样的诱惑导致我们犯错。我们会被主人家抓到,然后被提到父母面前,之后再被父亲收拾一顿。而第二天又会到那家的地里狠摘包谷泄恨。我们会去拨人家的花生来,然后再去摘人家的南瓜,把南瓜瓤掏出来,把花生放进去,架火烹煮,莫说这样做出来的花生别有滋味,既有南瓜的味道,又不丢花生本身的味道,这种纯粹的味道我至今再没尝过,令人思念。
   夏天的雨总会不期而至,我们往往避之不及。雨一来,会浇灭我们熊熊的火,会淋湿我们单薄的衣裳,会让我们滑倒甚至摔伤,但这根本不能阻止我们童稚的内心的期冀与诱惑,会更加强烈地犯错,因为这时大人们根本不会来地里照看庄稼。
   赶牛马回家的时候,还是要经过村庄。我们赤裸着双脚骑在牛背上,那双人字拖鞋被叉在牛角上,一左一右,是牛的花环吧?途经小溪,或者河流,牛马还是会程式化地低下头,饮水。这时的小河在雨中,朦朦胧胧,雨点打在上面,滴答一声便不知去向,或许进入了胯下的牛马,也或许随着水流去了远方。
   离乡多年,多么思念童年时的放牧呀!
  
  责任编辑 彭琼瑶
其他文献
点亮一盏灯,美丽的思念   就从春天的笑靥里冒出来   百花是我真情吐露的心语   千万条溪流弯来绕去,可总是   绕不过大地温暖的胸怀   就像我的生命,经历过起起落落   终究要进入到你芳香的主题中   透过你的明眸,我看到   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幸福   就在我伸手可及的面前     一朵饱含禅意的荷花下   放置着我一个瑰丽的愿望   我划着一叶小木舟,来到你的
期刊
回家的路     一个人不应该没有家。没有家的人是他忘记了回家的路。   没有家的人是漂泊者。他的一生,像一枚树叶,在风中打旋。   我有三个家,三个家被一条公路串连着。两头各一个,中间一个。路不太长,五十来公里。两头的两个家是命中注定,是在我未出娘肚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一个是父亲、母亲,一个是妻子、儿子。   另一个家是始料不及的。每个人在走路的时候,都会有很强的选择性,为了实现既定的目
期刊
打工的母亲      因为工作变动,我从乡下来到了县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没有住房,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在靠近城郊的地方租到了一间陈旧的小屋;以前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快马加鞭地学习;往日的朋友同事,大多都在乡下,新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也要从头开始;家在乡下,爱人还在乡下工作,孩子尚幼小,家和工作单位之间不停地往返,是必不可少的。   忙。以至于有几
期刊
剑川彝族分布在该县内各乡镇,与丽江市及四川省大、小凉山的彝族同属一个支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语言、风俗,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的另外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大多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半山腰及以上的区域。生产方式以栽种玉米、荞麦、芸豆、马铃薯等作物和放牧牛羊等牲畜为主的传统种植、养殖业。成年妇女也会拉独牛个体耕作,男女老幼各司其职,非常勤快。   他们善于仿效大自然中的动物。比如:他们
期刊
一样是“逃离北上广”,他们没有移民海外,也没有到二三线城市去,而是选择来到一个中国村庄,过着半隐居且自己真正能够“主宰”的生活,只为精神上更富足或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   一年前,当看到阳光穿透云层,如同聚光灯一般打在海面上时,丁磊的内心掀起从未有过的波澜:就是这里了。   找地、签合同,一个星期内,丁磊完成了36年人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角色转换:从上海的一位高级白领变身为洱海边的一位新居民。
期刊
三年的干旱,囚禁了太多春天的心事。   四月如约而来,苍山脚下,洱海边上垂柳柔嫩的枝条在风中飘飘洒洒,像是白族少女初始靧面将发丝飘逸披散;又像是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串起的精致珠帘在轻轻摇摆。   这天清晨,我到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白文学校去采访。   向阳溪村靠近海边的一座古老院落外,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树正开得红艳的叶上花。   这繁花突兀地蹿上了大门的飞檐,让我惊讶地呆立了片刻!   跨
期刊
千狮山的古柏     这是一个冬日,踏上千狮山的石阶时,已是下午四点二十分。一路相逢的,都是下山的游客。只有远道而来的我们,此刻上山。   一个陡直的台阶之后,道路变窄,山坡越来越陡,视野所及,除了石阶还是石阶。几个折转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主门坊前。好一座石门坊,古朴大气,雕刻精美。坊内一条石板路向松林深处蜿蜒,我被刚才的石阶陡坡来了一个下马威,想进去看看,又有些害怕。来过一次的妻子说:“不怕,
期刊
一直以为   父亲,还是我心中的那尊神   可是,突然发现   父亲,真的老了     花白的头发深凹的眼   伛偻的脊背乌黑的脸   我的挚爱的父亲   突然间就让我看到了沧桑的岁月     曾经,因了父亲   小村的一切是那么鲜活   因了父亲的生机   袅袅的炊烟飘香   潺潺的溪流歌唱   满院总是鸡飞狗跳的热闹场面     父亲老了   却没有老房前屋后的土
期刊
张卫平,男,1967年10月出生于滇西北一个日渐萎缩的高原湖畔。曾从事野外地质、电视传媒及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以诗性作为内心的泉水,在自然与市井中独自进行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电视脚本等徘徊于灵性与禁忌之间诸多文体的文字操作。性情亦介于散淡闲适和狂狷的浮隐中。有近百万文字见世,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及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
期刊
2012:龙年吉祥     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   2012年,曾令人惊恐地淹没在   世界末日的滔滔洪水里   而在喜马拉雅山脉悄悄崛起的   中国,在它的12生肖里   2012年——   是金龙银龙领舞神州大地的龙年   是大红灯笼点亮中国的龙年   是爆竹礼花笑脸一起开放的龙年   是梦想希望阳光大面积播种和生长的   龙年。千百年来   作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象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