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的丰富和发展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为视角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内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个演变过程从两位一体逐渐演变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把握其全面发展的历史和理论逻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理解,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丰富发展;重要文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们党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题中形成了引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详细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丰富发展的历程,以重要文献为视角来考察,我们清晰地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十二大到十六大、十六大到十八大、十八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多次演变,即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位一体”并重发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同步发展,再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发展历史和理论逻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理解,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
  一、在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思考和实践中,“两位一体”文明建设观初步形成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启的初始探索阶段。为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我们党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时,一方面强调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又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思想涣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问题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思考。
  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1980年胡耀邦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奠定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又促进物质文明向前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980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对精神文明的内涵作出界定,指出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981年胡乔木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针对一些人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错误认识,指出不能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它只能由思想战线全体同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长期的奋斗而产生和发展。1982年中宣部、团中央《“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动总结会议纪要》里则提出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前提下,党委应该以更多的精力抓精神文明。
  从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重要文献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思考上,一直强调和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把物质文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但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在文明建设的问题上并没有搞单打一,而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提出了诸如两个文明、两个文明相互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两个文明一起抓等崭新论断。理论上的成熟决定于实践上的成熟。这一历史时期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刚刚起步,我们党对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处于阐述是什么、为什么的层次,对于在实践中具体怎样进行文明建设的论述尚未充分展开。
  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实践中,“两位一体”文明建设观内涵日益丰富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我们党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以及解决在文明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等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观。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单列一部分论述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大致上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普及教育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和支持。1983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努力使党成为领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作用作出进一步论述,指出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消极现象,1984年陈云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书面发言中强调指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1986年李先念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中,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两”,即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都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任务一起下,两副重担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1986年国家科委《关于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和今后工作若干意见的报告》,从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关联的角度,提出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要广泛传播和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同愚昧、迷信作斗争。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规定精神文明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986年彭真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作出了说明,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讲性质,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或资产阶级的,当然更不是封建主义的。   1988年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贯彻“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90年李瑞环在全国文艺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精神文明离不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要求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建设精神文明的大事来抓。同年李鹏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的物质条件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靠精神的力量,但也需要增加一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和必要的设施。
  1993年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94年江泽民在深圳考察的讲话中又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他抓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还有看他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成果。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要求,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定不移地用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和风尚占领农村阵地。1995年丁关根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指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丁关根在讲话中还指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物质文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精神文明建设弹性大,易反复,不进则退,精神文明建设要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领导,做到守土有责。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再次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对外开放资本主义腐朽东西会乘机而入,但只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和四项基本原则,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2000年江澤民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既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历时20年,这20年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以波澜壮阔之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全面展开,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大解放,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在应对中国社会大变化、大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大解放,中西文化大碰撞,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的伟大实践中,在解决文明领域出现问题的大思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获得了大发展。尽管这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的主线依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调还是两个文明建设并重,但相对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文明建设观而言,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在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指导思想和方针、途径、保障、目的、农村和特区文明建设等问题上都有了新认识,形成了新论断。
  三、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中,“两位一体”文明建设观向“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文明建设观不断拓展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是人类跨入21世纪的起始阶段,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是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同时还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阶段。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实践中,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政治文明的新要求,2002年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又指出,建设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在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问题上,胡锦涛提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2003年贾庆林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建设政治文明,必须始终坚持并且不断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03年吴邦国在全国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建设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模式。2003年曾庆红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讲话中,则提出完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指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地位,政治文明为物质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人才为基础、为保障,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2004年温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2004年曾庆红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指出,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建设物质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同年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作出概括。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李克强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年习近平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2002年党的十六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历时10年,这10年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明确而坚定,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历史主题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断取得小康社会建设成就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得到日益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政治文明,开启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开启了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党的十七大后我们党又把社会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的丰富和发展不仅体现在文明范畴的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论述上。这些论述阐明了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回答了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的认识。
  四、在对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思考和实践中,“五位一体”文明建设观全面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航程中,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题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以思考,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
  2012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3年温家宝在全国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当年张高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設美丽中国》一文中,又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意义、六大原则和六大任务。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开始了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进一步丰富了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理论引导伟大的实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走向全面。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的历程中,我们党既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扭住不放,又不局限于物质文明建设,而是立足于不同的历史主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与物质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精神、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表现出了敏锐的文明自觉和杰出的文明创新能力。这种敏锐的文明自觉和杰出的文明创新能力诠释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自信和坚守。这种自信和坚守反映的是我们党和人民精神状态的新面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发展的新追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必将会继续丰富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湘江战役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其统战政策的目的、对象、策略等进行了反思和调整,逐步实现从阶级斗争的思路向民族战争视角转变来审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从“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政策的转变,增强“上层统战”,夯实“下层统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湘江战役;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长征是中国红军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的一部伟大史诗。长征作为
期刊
摘要:在全面建党中,思想建党是灵魂;在全面治党中,制度治党最关键。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前提并构成其核心内容,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体现并形成其保障机制,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互动、相辅相成。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从思想上建党与制度上治党并把两者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牢牢坚持并践行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党管媒体;根本遵循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一    朱厚泽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对贵州政界的许多人来说,是意料中之事。  那是1982年隆冬季节,中国的政治气候却是春意盎然。那年9月,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央向党的十二大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改革开放大业方兴,全国充满生机与希望。大批年轻有为、经受考验的知识型干部被推上各级领导岗位,贵州也启动省党代会的筹备工作。在省委组成的文件起草小组名单中,我看到朱厚泽的名字,
期刊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的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論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有关“一带一路”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就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有的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有的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有的从国家层面进行研究,有的从地方层面进行研究;有的从操作层面进行研究,有的从政策层面进行研究;有的从外交层面进行研究,有的从开放层面进行研
期刊
摘要:有效遏制直至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因此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文章分析了南宁市四个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现状,同时指出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精心谋划扶贫产业、整合扶贫资金、精准判断帮扶需求、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规范驻村干部
期刊
摘要:习近平从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多次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形成了其党校事业思想。文章旨在对习近平对党校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党校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概述一二。  关键词:党校事业;党的事业;习近平党校事业思想  早在2007年12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听取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西党校系统党员队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党校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坚持党校姓党,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坚持从严治党,增强遵守党章党纪观念和宗旨意识;突出党校特色,增强主阵地和主渠道意识。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党校党员;队伍建设;广西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1-0047-06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
期刊
足部虽不需像手那般拋头露面,可藏身于鞋袜内。但若不勤加保护,很可能会出现局部硬皮、脱皮、长茧的现象。所以定期的美足护理是必需的,若你喜欢穿着舒服透气的凉鞋,更需注意双足的美观。这里提供一个美足护理方法,让我们放上一点轻音乐,沏上香醇的一杯红茶,在DIY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尽情享受吧。    过程:1 将双足洗净,抹上角质霜;  2 用刮脚石去除脚底部及周围的厚皮;  3 用指甲刷去除趾甲内的污垢;  
期刊
“漂亮的高跟鞋并不能把你的身体遮住,反而能让你把更多的衣服脱掉。”著名的鞋履设计师Louboutin不露声色地道破了高跟鞋背后那隐秘的情欲暗示。对于女人来说,12厘米的“恨天高”无疑是一把最易攻破男人欲望防线的妖娆利刃。    对于女人来说,高跟鞋是一把妖娆的利刃武器。对于男人来说,则是一个性感的致命杀手。有着400年历史的高跟鞋在女人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完美的隐喻,若隐若现的性感细节,不温不火的矜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