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人的消化过程主要通过脾胃来完成,人进食、饮水后,所摄入的水谷精微在胃气的推动、帮助下消化、腐熟,然后属“浊”的废物在胃气的推动下随二便排出,属“清”的营养精微物质则在胃气的推动下散布全身、营养脏腑。不难看出,胃气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古代医家所说的“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也就不难理解了。
充足的胃气是人体健康的体现,胃气充足则正气充足,脾胃消化能力强,可为身体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确保人体气血丰盈;若胃气不足,则消化吸收能力低下,气血势必虚弱,易患疾病。因此,胃气足是获得长寿的必备条件之一。
胃气足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来?
面色:面色红润是胃气充足的面部特征,面色干枯而无光泽则是胃气不足的表现。另外,唇色红润说明胃气充足,唇色淡白(血亏)或淡红(多属血虚或气血双虚)则意味着胃气不足。
眼睛:胃气充足者双目炯炯有神,眼球运动灵活。若是眼神黯淡,或眼色浑浊,眼球运动呆滞等,皆是胃气不足的征象。
头发:胃气充足者发乌润泽。如头发稀疏干枯、打结、变细,意味着胃气不足。
舌头:胃气充足者舌头运动灵活,舌颜色红润苔薄白。若舌头运动呆滞,或干枯或胖大,没有舌苔,或者舌苔黄中透黑,都是胃气不足的表现。
嗓音:胃气充足者说话声音嘹亮、吐字清晰。假如说话有气无力,多说明气虚。
食欲:胃气充足者多食欲良好。若食欲下降,常表明胃气不足。如不能进食,或进食即吐,则属于胃气衰败。
另外,睡觉中常流口水多为脾胃虚弱不能有效控制口腔的开合所致。进食后老是打嗝、反酸,多为胃气上逆所致。
调饮食 补胃气
胃气不足,在病程短、症状较轻的时候,不一定需要用药治疗。我们可以调整饮食来养护脾胃,补足胃气。
日常饮食须注意均衡地摄取食物种类,不要偏食,常吃五谷、奶类及制品、豆类(豆浆、豆腐)、蛋、鱼、瘦肉、动物肝、蔬菜、水果等。主食中面条最养胃气,胜过大米。其次,牛奶对治疗消化性溃疡、习惯性便秘很有益。粥类如八宝粥、芡实粥、小米粥等,为冬季首选。汤水主要选菜汤而非肉汤,如南瓜汤、番茄汤、芹菜汤。果蔬中苹果可补气益胃,生津润燥;菠菜促进胃腺分泌,烹饪时须用沸水焯一下,以除去过多草酸;卷心菜健脾养胃;桂圆温胃补脾;胡萝卜富含可转化成维生素A的胡萝卜素,可常和肉一起炖食;山药能强健脾胃;南瓜能消炎杀菌、止胃痛;枸杞可以滋养气血;莲藕可以养胃滋阴;橘子、番茄、柠檬、莴苣叶等富含维生素C,都可以适当进食。
饮食应随季节而有所变化,春天多吃点山药、香蕉、大枣等甜味食物,以养脾气;夏天多吃豆类以健脾利湿;从立秋起可以多喝粥;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宜多吃一些暖胃食物,如小米、萝卜、大枣、南瓜、红薯、板栗、甘蓝、羊肉与鱼等。反之,烟、酒、浓茶、咖啡、辣椒、咖喱、糖食、肉汤、鸡汤、过多的鲜味食品皆不利于胃气,戒除或节制为妙。
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养胃气。
尊重胃的“作息时间表”,进餐须定时定量;日食三餐(中间可进食水果),每餐吃六七成饱;少吃零食,别盲目减肥。
按生物钟作息,让生活节奏与胃的运作频率同步。7点起床,喝一杯温开水,帮助胃肠做好接受早餐的准备。餐后闭目养神半小时,保证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使其正常工作。下午4点若有饥饿感,可酌情吃适量点心或水果。晚餐休息一会儿,散步活动。睡前别进食。
多吃热食,尤其是早餐,以保护胃气,如热稀饭、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等。
细嚼慢咽,每口饭至少咀嚼30次。
当胃有恙时,宜暂时远离一下这些食物,如可松弛食道括约肌导致胃酸反流的薄荷,包括薄荷茶、薄荷糖、薄荷口香糖;对胃有较大的刺激性,易引起腹胀胃疼的汽水;含有低聚糖,产气多,可诱发腹胀的豆类;刺激胃酸分泌过多,诱发反酸的咖啡;可溶性膳食纤维较多,对胃不好的西蓝花;刺激胃分泌过多胃酸的番茄;诱发反酸的巧克力;刺激性太大的辣椒;可導致胃胀气的生洋葱;易诱发胃结石的山楂;膳食纤维含量太高,对胃黏膜不利的鲜枣;致胃寒的冷饮等,以保护胃气。
当然,如果胃气不足的症状相对严重,或是迁延不愈,还是应当去医院寻求专业的诊治。
酌加一些“锻炼项目”可以锻炼胃的泌酸与运动功能,对养护胃气很有帮助。
适当吃一些粗粮、肉食(需要较多胃酸来消化)以及馒头、干饭、蔬果等固体食物促进胃蠕动。
做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等,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使全身处于温暖状态,对养胃气大有裨益。
调整心态,保证睡眠。心情好,胃气足。胃是人体最受精神、情绪、心理影响的一个器官,失眠、抑郁、焦虑、紧张、激动等都会影响胃的功能,扰乱胃气。
借助一些中医方法,亦可保护和调理胃气。
搓手,刺激三个穴位。进餐前摩拳(先把左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右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此穴位。再换手做一次);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激发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刺激大陵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3横指),两筋之间。劳宫穴位于掌区,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下方即是劳宫穴。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
按摩穴位,即按摩上中下三脘穴,上脘穴位于上腹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处,对快食、过饱造成的反胃、胃胀、打嗝等症状有疗效。中脘穴位于胃中部,肚脐上4寸处,按摩可促进胃蠕动,可缓解胃痛、腹胀、泛酸等不适感。下脘穴位于肚脐上2寸处,按摩可防治腹胀、胃痛、呕吐。每个穴位以中等力度顺时针按摩3~5分钟,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
揉腹法。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胃平滑肌的血流量,强化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很适合老年人。入睡前和清晨起床前,仰卧位,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100次。按揉用力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
姜水泡脚。取适量姜片,放入沸水中煮约5分钟,然后加入泡脚水中,水温保持在40℃左右,睡前泡脚20~30分钟即可。
中药调理。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酌情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参灵丸、八珍糕、参苓白术散等,最好用米汤服用。
(编辑 林 妙)
充足的胃气是人体健康的体现,胃气充足则正气充足,脾胃消化能力强,可为身体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确保人体气血丰盈;若胃气不足,则消化吸收能力低下,气血势必虚弱,易患疾病。因此,胃气足是获得长寿的必备条件之一。
观神色 看胃气
胃气足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来?
面色:面色红润是胃气充足的面部特征,面色干枯而无光泽则是胃气不足的表现。另外,唇色红润说明胃气充足,唇色淡白(血亏)或淡红(多属血虚或气血双虚)则意味着胃气不足。
眼睛:胃气充足者双目炯炯有神,眼球运动灵活。若是眼神黯淡,或眼色浑浊,眼球运动呆滞等,皆是胃气不足的征象。
头发:胃气充足者发乌润泽。如头发稀疏干枯、打结、变细,意味着胃气不足。
舌头:胃气充足者舌头运动灵活,舌颜色红润苔薄白。若舌头运动呆滞,或干枯或胖大,没有舌苔,或者舌苔黄中透黑,都是胃气不足的表现。
嗓音:胃气充足者说话声音嘹亮、吐字清晰。假如说话有气无力,多说明气虚。
食欲:胃气充足者多食欲良好。若食欲下降,常表明胃气不足。如不能进食,或进食即吐,则属于胃气衰败。
另外,睡觉中常流口水多为脾胃虚弱不能有效控制口腔的开合所致。进食后老是打嗝、反酸,多为胃气上逆所致。
调饮食 补胃气
胃气不足,在病程短、症状较轻的时候,不一定需要用药治疗。我们可以调整饮食来养护脾胃,补足胃气。
日常饮食须注意均衡地摄取食物种类,不要偏食,常吃五谷、奶类及制品、豆类(豆浆、豆腐)、蛋、鱼、瘦肉、动物肝、蔬菜、水果等。主食中面条最养胃气,胜过大米。其次,牛奶对治疗消化性溃疡、习惯性便秘很有益。粥类如八宝粥、芡实粥、小米粥等,为冬季首选。汤水主要选菜汤而非肉汤,如南瓜汤、番茄汤、芹菜汤。果蔬中苹果可补气益胃,生津润燥;菠菜促进胃腺分泌,烹饪时须用沸水焯一下,以除去过多草酸;卷心菜健脾养胃;桂圆温胃补脾;胡萝卜富含可转化成维生素A的胡萝卜素,可常和肉一起炖食;山药能强健脾胃;南瓜能消炎杀菌、止胃痛;枸杞可以滋养气血;莲藕可以养胃滋阴;橘子、番茄、柠檬、莴苣叶等富含维生素C,都可以适当进食。
饮食应随季节而有所变化,春天多吃点山药、香蕉、大枣等甜味食物,以养脾气;夏天多吃豆类以健脾利湿;从立秋起可以多喝粥;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宜多吃一些暖胃食物,如小米、萝卜、大枣、南瓜、红薯、板栗、甘蓝、羊肉与鱼等。反之,烟、酒、浓茶、咖啡、辣椒、咖喱、糖食、肉汤、鸡汤、过多的鲜味食品皆不利于胃气,戒除或节制为妙。
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养胃气。
尊重胃的“作息时间表”,进餐须定时定量;日食三餐(中间可进食水果),每餐吃六七成饱;少吃零食,别盲目减肥。
按生物钟作息,让生活节奏与胃的运作频率同步。7点起床,喝一杯温开水,帮助胃肠做好接受早餐的准备。餐后闭目养神半小时,保证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使其正常工作。下午4点若有饥饿感,可酌情吃适量点心或水果。晚餐休息一会儿,散步活动。睡前别进食。
多吃热食,尤其是早餐,以保护胃气,如热稀饭、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等。
细嚼慢咽,每口饭至少咀嚼30次。
当胃有恙时,宜暂时远离一下这些食物,如可松弛食道括约肌导致胃酸反流的薄荷,包括薄荷茶、薄荷糖、薄荷口香糖;对胃有较大的刺激性,易引起腹胀胃疼的汽水;含有低聚糖,产气多,可诱发腹胀的豆类;刺激胃酸分泌过多,诱发反酸的咖啡;可溶性膳食纤维较多,对胃不好的西蓝花;刺激胃分泌过多胃酸的番茄;诱发反酸的巧克力;刺激性太大的辣椒;可導致胃胀气的生洋葱;易诱发胃结石的山楂;膳食纤维含量太高,对胃黏膜不利的鲜枣;致胃寒的冷饮等,以保护胃气。
当然,如果胃气不足的症状相对严重,或是迁延不愈,还是应当去医院寻求专业的诊治。
常运动 提胃气
酌加一些“锻炼项目”可以锻炼胃的泌酸与运动功能,对养护胃气很有帮助。
适当吃一些粗粮、肉食(需要较多胃酸来消化)以及馒头、干饭、蔬果等固体食物促进胃蠕动。
做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等,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使全身处于温暖状态,对养胃气大有裨益。
调整心态,保证睡眠。心情好,胃气足。胃是人体最受精神、情绪、心理影响的一个器官,失眠、抑郁、焦虑、紧张、激动等都会影响胃的功能,扰乱胃气。
中医调 保胃气
借助一些中医方法,亦可保护和调理胃气。
搓手,刺激三个穴位。进餐前摩拳(先把左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右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此穴位。再换手做一次);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激发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刺激大陵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3横指),两筋之间。劳宫穴位于掌区,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下方即是劳宫穴。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
按摩穴位,即按摩上中下三脘穴,上脘穴位于上腹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处,对快食、过饱造成的反胃、胃胀、打嗝等症状有疗效。中脘穴位于胃中部,肚脐上4寸处,按摩可促进胃蠕动,可缓解胃痛、腹胀、泛酸等不适感。下脘穴位于肚脐上2寸处,按摩可防治腹胀、胃痛、呕吐。每个穴位以中等力度顺时针按摩3~5分钟,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
揉腹法。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胃平滑肌的血流量,强化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很适合老年人。入睡前和清晨起床前,仰卧位,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100次。按揉用力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
姜水泡脚。取适量姜片,放入沸水中煮约5分钟,然后加入泡脚水中,水温保持在40℃左右,睡前泡脚20~30分钟即可。
中药调理。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酌情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参灵丸、八珍糕、参苓白术散等,最好用米汤服用。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