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未婚先育的冷暖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部抢孕妇
  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叫老野,北京1968届毕业生,当年从京城下乡到了黑龙江边的三团(红色边疆农场),第二年又到抚远荒原开荒建点。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六凤,是本省一座煤城的1969届毕业生,她也是从三团调来建新点的,人虽然长得平常,话语也不多,但人缘挺好。
  谁也不知什么时候,老野和六凤好起来了。那时谈恋爱是被绝对禁止的,他们的来往都是秘密进行。但是,纸包不住火,“老野和六凤搞出了孩子”的事,還是在全连传扬开来。
  连领导很生气,可大家并不歧视他们,反而多了许多同情和关爱。上级不让了,那时连谈恋爱都不行,还能允许你生孩子?六凤被拖拉机拉到团部要做“人流”,老野一口气跑到团里,又把六凤抢了回来。少数民族有抢新娘的传统,这回老野来个抢孕妇。他真的发了野,他说:“谁要杀了我的孩子,我就和他拼命!”后来连里给了六凤一个退团处分,给了老野一个行政记过处分,这事就算过去了。
  那年特别冷,风大雪也大。六凤越来越显怀了,步履艰难,什么活儿也不能干了。她没有临产的准备,什么时候生,她自己也说不清。那天全连开大会,就在女生大宿舍,熙熙攘攘的,女生坐在炕上,男生挤在地上。那天六凤感觉难受,就半躺在自己的铺位上,身上盖着被子。副连长正讲着连队纪律,义正词严,声嘶力竭地批评各种违纪现象,六凤突然肚子痛起来,忍不住呻吟。老野说:“你小点儿声。”结果她肚子更痛了,脸上滚下汗珠。她使劲抓住旁边副指导员小胡的手说:“不行了,我要生了!”
  失去一个娃
  小胡马上对副连长喊:“六凤不行了!你别讲了!”副连长看了一眼,说快了,然后接着讲。
  这时六凤痛苦地叫了起来。宿舍里的人都站了起来,朝这边看。
  副连长说:“散会!”人正往外撤时,六凤狂叫了一声,孩子生了下来。那孩子“哇”的一声大哭,她的铺位变成一片血的汪洋。
  靠近六凤的一个女生喊:“男孩儿,是个男孩儿!”在场的女生都围过来,拿起被子为她挡了一个隔间。这时,小胡看六凤的肚子还鼓着,好像还有一个小孩向外蠕动。她大声喊:“还有一个,快找卫生员!”当卫生员老宋跑来时,第二个孩子已经出来了,也是男孩儿。
  这时,老野抱头痛哭,声音低沉,说不清是喜还是悲。
  连里当即决定,把这间宿舍变成母子房,全部女知青都先搬走。走前,女知青把自己的白糖、红糖,干净的床单、毛巾,还有卫生纸,都给六凤留了下来。副指导员小胡把自己一条白色的鹅毛毯子也拿出来了。
  老野流着泪给大家鞠躬,连声道谢。等大家都走了,老野才仔细看着自己一对双胞胎儿子。那两个孩子眉清目秀,白白胖胖的,比他们的父母都好看。这时,在痛苦中挣扎过来的六凤,已经疲惫不堪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小胡就被人叫醒:“不好了,六凤刚生的老大死了!”小胡跑去一看,那男婴脸色青紫,浑身冰凉,真的死了。六凤抱着孩子痛哭,那声音撕裂人心,在场的人都跟着掉泪。
  卫生员老宋也来了,他和小胡分析,可能昨天晚上老野和六凤怕孩子冻着,给孩子盖了太厚的被子,晚上他俩又太累了,都睡得太死,没有及时把滚到孩子嘴上的被子掀开,结果孩子被憋死了。
  温暖的回忆
  老野一股急火病倒了,高烧不退,连起来为六凤打饭都不行了。小胡看坐月子的六凤连一个鸡蛋都没有,马上跑到家属房挨家搜,好不容易凑了七个鸡蛋。吃了鸡蛋,六凤有了奶,可那老二一个劲儿地哭,就是吃不着奶,几天以后像一只干瘦的小猴子,已经气息奄奄。
  正好兵团医院的医生来连队巡诊,老宋立刻领着医生来看。医生捏开那孩子的嘴一看,舌头卷不起来,原来舌下有一根筋连着下颌。他拿出手术刀把它切断,那孩子的舌头好使了,立刻就会吸奶了。如果医疗队再晚来两天,老野的二小子也得活活饿死。这之后,那孩子一天天地胖起来,全连的女生都抢着抱这个小“美男子”。老野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小硕子”。可能小时候饿怕了,大了也整天嘴里含着个勺子。他成了全连知青的大玩具,下了班,在大家的手里传来传去。
  当年知青在兵团安家是很不容易的,再加上养个孩子,就更困难了。老野是农工,六凤在菜班工作,每天风吹日晒,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一个工也不敢耽误。下了班,六凤照顾孩子,老野去侍弄自家门前的园子。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他干得很仔细。他还要抽空去割草打柴,为一家人准备漫长冬季的烧柴。第二年,老野的女儿又在连队降生,那是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大家都说,怎么搞的,老野两口子都不俊,净生漂亮的孩子。
  我是在参加知青战友聚餐会上,听到老野和六凤的故事的。在场的有老野连里的副指导员小胡、六凤的老乡小马、卫生员老宋。当年下乡时,他们风雨同舟,返城后都忙着自己的事,平时联系并不多,现在都退休了,大家一有机会就往一块儿凑。说来说去都是在北大荒当知青的那点儿事,当年再艰难的经历,现在都成了温暖的回忆。他们都很感慨,那时的知青真是顽强,再难的事也能挺过去。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是经得起折腾。那时,大家都特别善良,关键时刻,大难临头,大家都亲密友爱,患难与共,真是令人难忘。
其他文献
期刊
酱肉是老家杭州的传统特产,通常在冬天腌制。记得小时候,过年前,家家门前都会挂着几条深褐色的酱肉,有的人家还腌制酱鸭、酱鸡。过年的餐桌上,酱肉与酱鸭几乎是必备品,酱鸭可以做冷盘,酱肉却必须热食。相比之下,酱肉更受欢迎,在锅里蒸的时候就发出诱人的香味,端上桌更是喷香异常,吃进嘴里,柔韧适度,既有嚼劲,又不柴,就着酱肉,一碗白米饭可以很快下肚。  周末,去超市买来五条五花肉,三斤酿造酱油,开始动手。  
期刊
泡菜是以新鲜的蔬菜为原料初步加工,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接着放入泡卤汁中泡制的一种方法。制作过程中有三点忌讳。  首先忌用生料。泡菜经泡制后可直接食用,在泡制前必须对原料进行充分加热处理,实质上是在杀菌、消毒、防腐。用生料则达不到杀菌消毒的功效。  其次是忌用冷水做卤汁。卤汁是由细盐、干辣椒、白酒、醋加水调制而成,水一定要选用凉开水来溶化细盐,也可以用锅将盐、干辣椒、花椒等加冷水一同煮开,晾凉后再
期刊
荸荠是水果还是蔬菜?说是水果,它可以做菜,名菜“荸荠虾仁”“荸荠爆鸡丁”,少它不得;说是菜,它的口感又如水果般甜美。吃法上,荸荠生熟两宜,味道各有千秋。而正统的水果皆不宜熟食,谁见过炒橘子、香蕉?荸荠究竟属于什么,这个问题甚至难倒了学问家周作人,无奈之下,他称其为“粗水果”,倒也合宜。  鄉人采收荸荠颇有趣。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写:“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
期刊
1949年春天,我所在的部队开完淮海战役胜利庆祝大会,补充好兵员后,从安徽阜阳出发,转经六安,到达了长江中游重镇安庆外围.4月9日,我所在的团就驻扎在安庆以东的马家窝、枞阳
期刊
期刊
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来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調研,我父亲张二廷敢向总理讲实话,建议解散大食堂。之后,伯延公社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大食堂。社员分得了自留地,有的还开了些荒地,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随后几年,国家每年给我们公社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救济困难社员。1961年刚进腊月,大队就在街上张榜公布了受救济的社员名单,我家也在名单之列。大队支书马丙田喊我父亲到大队部领救济,父亲说:“你看,自从总理来
期刊
1946年,我走进军营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入伍后,老同志们你给我一个笔管,他给我一个笔尖,七拼八凑地攒起一支钢笔,教我认字学文化。  我拿着这小小的钢笔,感觉比锄头还沉,怎么也不听使唤。更何况战争年代不是打仗就是练兵,哪有什么时间学文化,完全是靠自己见缝插针地学一学。所以,两年过去了,我还得请别人代写家信。  那时,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靠写信。我自己不会写,幸亏遇上了个好排长张珠,一直是
期刊
1976年6月,我从莱州城里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一个十六七岁刚下学的孩子,能干点啥?队长考虑再三,说:“你先看庄稼吧,适应适应。”队长一再叮嘱我,尽量别让人进庄稼地里拔草,万一有人进去拔草或方便,出来时要严查其带去的筐、篓、篮子等,衣服的某些地方可疑,也不要放过。最后,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不管是谁都不要放过,可不能有私心啊!”我忙不迭地点头,庄严地接受了队长的这一“任命”。  初秋的一天,我巡护满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山东省牟平县姜格庄公社当通讯员,兼职用自行车带县委县政府来公社办事的领导下乡。那时,公社除自行车外,沒有别的交通工具。说白了,我是一名自行车“驾驶员”。  干这活也有点好处,中午可能蹭顿饭吃。不但能吃饱,还能省下四两粮票、两毛钱。另外,还能领到一天一毛钱的下乡补助。但是,很多时候也是白忙活了,没蹭到饭。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1981年春天,我带县委组织部部长肖乐山下乡考察一名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