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它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教师的共同提高,呼唤个性的张扬,主张潜能的开发。而新一轮的课改又似乎起到了“添砖加瓦”之功,尤其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解放,避免了程式化、成人化的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受到我国应试教育考试模式的限制,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少误区。下面笔者就来谈谈有哪些误区的存在并且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想使用全英文上课却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从而时不时将自己的话翻译成中文。初中英语课堂应该实现“全英文,零中文”的目标?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观点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不必强求自己用全英文,关键是让学生听懂。当然,如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文环境,那是最好不过的。因此,英语教师上课应尽量用学生能理解的英文将课文及问题解释清楚。偶尔碰到学生极难理解的地方,完全可以用中文加以辅助。而有些老师习惯讲一句英文,立刻翻译成中文,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懒得去集中精力听老师所说的英文,从而导致学生失去用英文思考的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都会下降,也根本无法得到预想的提高英语成绩的效果。
误区二:在为考试做准备的过程中盲目地让学生做大量试题,而忽视了课文的重要性。大家经常用“堆积如山”来形容初中生每天要做的试卷和练习,可见作业量之大,令人咋舌。或许大家早已习惯这样的题海战术,而忘了去追究这样一个问题:做练习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前提下,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做少量练习是完全有必要的。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对课文没有完全掌握,有的甚至连顺利地将课文读下来都做不到,而本该用在熟读并掌握课文上的时间却被他们用在了做题上面。这是本末倒置。大家经常说,万变不离其宗。我想我们的课本就是“宗”,不管题目题型如何变化都逃不过课本的约束。其实研究一下中考题就会发现,试卷上的大多数题目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如果学生能做到对课文了如指掌,又能学会举一反三,那几乎没有什么试题能难倒他们了。
误区三:过分重视单词而忽略句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听写单词的经历,并且绝大多数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同时又觉得背单词这件事情像“鸡肋”,一方面没觉得对英语成绩的提高有多大作用;另一方面又不敢不背,生怕会因此而落后于其他同学。众所周知,背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能理解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背句子呢?在我们的课本上,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反意疑问句等各种句式比比皆是,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模仿造句的对象。老师可以把每篇课文的重点句子、好句子划出来叫学生熟记并听写。这样做的效果比单纯地背单词要好得多,因为学生不但可以在句子中学到单词的含义还可以熟悉不同的句型结构,对理解其他的文章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误区四:有时为了赶进度,将课文内容“取精华,弃糟粕”。赶进度这件事情,几乎每个老师都做过。大多数老师对它的感受是“迫不得已,深恶痛绝”。因为每个学期的长度并不随着课本的厚度变化,所以难免发生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而一旦发生,多数老师会选择将课文“掐头去尾”,放弃对其的整体把握,只讲所谓的精华部分——那就是,可能会考到的单词和短语等。而笔者认为,与其在讲课上省时间,不如向做练习要时间。课文是万题之源,一定要保证学生在弄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做题。因此,各位教师不妨试一下,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压缩一下做练习而不是讲课文的时间,应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五:教师包办提出问题,并急于纠正学生。在教授英语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通常要设计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找到并理解文章主旨,又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英语教师觉得自己设置的问题已经足够了,因此在学生看似很顺利地回答正确之后便进行到下一个环节了,而没有问学生他们是否还有其他更多的问题,更别说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了。众所周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从而不影响到授课进度,就对学生发生的错误进行马上纠正甚至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权利。结果,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被扼杀了。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多样化、复杂化的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之在英语教师的手中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而教师要认真地探索英语教学的规律,发现英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误区一:想使用全英文上课却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从而时不时将自己的话翻译成中文。初中英语课堂应该实现“全英文,零中文”的目标?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观点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不必强求自己用全英文,关键是让学生听懂。当然,如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文环境,那是最好不过的。因此,英语教师上课应尽量用学生能理解的英文将课文及问题解释清楚。偶尔碰到学生极难理解的地方,完全可以用中文加以辅助。而有些老师习惯讲一句英文,立刻翻译成中文,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懒得去集中精力听老师所说的英文,从而导致学生失去用英文思考的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都会下降,也根本无法得到预想的提高英语成绩的效果。
误区二:在为考试做准备的过程中盲目地让学生做大量试题,而忽视了课文的重要性。大家经常用“堆积如山”来形容初中生每天要做的试卷和练习,可见作业量之大,令人咋舌。或许大家早已习惯这样的题海战术,而忘了去追究这样一个问题:做练习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前提下,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做少量练习是完全有必要的。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对课文没有完全掌握,有的甚至连顺利地将课文读下来都做不到,而本该用在熟读并掌握课文上的时间却被他们用在了做题上面。这是本末倒置。大家经常说,万变不离其宗。我想我们的课本就是“宗”,不管题目题型如何变化都逃不过课本的约束。其实研究一下中考题就会发现,试卷上的大多数题目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如果学生能做到对课文了如指掌,又能学会举一反三,那几乎没有什么试题能难倒他们了。
误区三:过分重视单词而忽略句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听写单词的经历,并且绝大多数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同时又觉得背单词这件事情像“鸡肋”,一方面没觉得对英语成绩的提高有多大作用;另一方面又不敢不背,生怕会因此而落后于其他同学。众所周知,背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能理解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背句子呢?在我们的课本上,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反意疑问句等各种句式比比皆是,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模仿造句的对象。老师可以把每篇课文的重点句子、好句子划出来叫学生熟记并听写。这样做的效果比单纯地背单词要好得多,因为学生不但可以在句子中学到单词的含义还可以熟悉不同的句型结构,对理解其他的文章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误区四:有时为了赶进度,将课文内容“取精华,弃糟粕”。赶进度这件事情,几乎每个老师都做过。大多数老师对它的感受是“迫不得已,深恶痛绝”。因为每个学期的长度并不随着课本的厚度变化,所以难免发生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而一旦发生,多数老师会选择将课文“掐头去尾”,放弃对其的整体把握,只讲所谓的精华部分——那就是,可能会考到的单词和短语等。而笔者认为,与其在讲课上省时间,不如向做练习要时间。课文是万题之源,一定要保证学生在弄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做题。因此,各位教师不妨试一下,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压缩一下做练习而不是讲课文的时间,应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五:教师包办提出问题,并急于纠正学生。在教授英语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通常要设计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找到并理解文章主旨,又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英语教师觉得自己设置的问题已经足够了,因此在学生看似很顺利地回答正确之后便进行到下一个环节了,而没有问学生他们是否还有其他更多的问题,更别说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了。众所周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从而不影响到授课进度,就对学生发生的错误进行马上纠正甚至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权利。结果,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被扼杀了。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多样化、复杂化的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之在英语教师的手中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而教师要认真地探索英语教学的规律,发现英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