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语文密林深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韩(军)李(华平)之争热闹上演,围观者众多。这原本是一次学术之争,最终演变为人身攻击,令人啼笑皆非。而众多语文教师只看热闹,却不知这场争论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场争论源起于李华平教授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以下简称《迷失》)一文,这是一篇批判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及一批教学偏离语文正道、失却语文味道的全国名师们的文章。认真研读《迷失》一文,能感受到作者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其观点有正确与合理之处,但笔者以为也存有一些偏颇。面对学问,我们该博采众家之长,汲取精华,为我们所用。面对值得商榷之事,我们可以保有自己的看法,但未必全盘否定。万事万物,不存在非此即彼,很多时候可以借鉴与转化。笔者并不讳言看到韩军老师的《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以下简称《生之背,死之影》)时的震撼,一连看了三遍才放下。人到中年,开始被《背影》打动,自以为能渐渐走进《背影》,也可以去打动学生,却不料从韩军老师的文中照出自身太多的不足与浅薄,促使笔者重新思考和定位语文教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语文课除了语言文字及人文关怀,到底还能给学生些什么?怎样的语文课才能带给学生更多思考?语文课能否给学生终极的人生关怀?怎么关怀?还能引发哪些人生思考?笔者以为,韩军老师的课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以下,笔者以《背影》《老王》的教学为例,谈谈韩军老师的教学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教学设计中的哲学观照
  韩军老师在《生之背,死之影》中写道:“若问读过《背影》的人,文章写了几个人物?十之八九的人脱口道,两个人物,‘我’与‘父亲’……而祖母、朱子(文中对朱自清儿子的简称,编者注),这两个人物,断不可忽略!”《背影》已被定义为父子情深,当我们讲述人物时,眼中往往只剩下主要人物,而忽视次要人物。韩军老师却抓住这些不经意之笔,勾画起他的哲学观、生命链。他指出,写祖母,只在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话:“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祖母亡故”似乎仅是全文的“背景”,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逻辑起点,仅是为渲染“家庭祸不单行、父亲命运蹇劣”的一个远景而已,似乎最终还是为实现一个目的,即突出“父爱”这个主题。写朱子,则更少,只在结尾有半句话:“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子,在文章中似乎只是一个道具,一个被父亲惦记的道具而已,是为衬托父亲的“爱意无限”,即父亲不但爱我,也爱他的孙子。于是,读者觉得,这是一个中国化的、儒家人格的老人,既疼子又念孙。以上理解,不为错,但粗浅。我们应重视原本忽略的,把粗浅的予以细化、深化。祖母、朱父、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这根链条名叫“生命”。这条“生命链”,血脉流通,既坚韧,又脆弱。
  在课堂中,韩军老师是这样串联起这条生命链的:
  出示课件,让学生填写。课件内容如下:
  生命的链条:奶奶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 );作者的人生( );儿子的生命( )。
  括号中填入的分别是“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当学生理解了这个生命链之后,再提问:“本文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
  出示课件,让学生填空。课件内容如下:
  第一次流泪——祖母( )了;第二次流泪——父亲( )了;第三次流泪——父亲( )了;第四次流泪——父将( )( )。
  括号中填入的分别是“死”“老”“去”“大”“去”。文中的四次流泪,又与这已逝的和将逝的背影有关。在学生体会“买橘子的背影”后,韩老师让学生以自身的经验感悟生命:“它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这样的生命思考,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远比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艰难行动,细腻而深厚的父爱”更令人震撼。当学生体悟到生命的缥缈与短暂时,韩老师又出示了如下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祖母的生命,父亲的青春,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这不仅勾连起学生对朱自清《匆匆》的回忆,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引领到此,韩老师及时表扬了学生解读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的信心。
  八年级的学生正青春年少,若没有带给他们这样的契机与哲学思考,他们断然感受不到生命的易逝与短暂,也感受不到《背影》的丰满与内涵。
  二、文本解读中的人生思考
  教学《老王》一课,韩军老师的解读明显体现出对人生、命运等的思考。
  在生字教学后,韩老师用幻灯片展示杨绛的一段话:“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学生朗读后,韩老师询问学生:“人有命运吗?”当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他又出示了杨绛的另一段话:“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既而引出文中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对“幸运”与“幸福”两字作比较后,韩老师又用幻灯片出示一个大大的“运”字。“运”,是《老王》一文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韩老师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并以此为纲,让学生在文中印证。这一设计非常巧妙,看似不经意,却是精心之笔。韩老师引导学生以杨绛先生对命运的精要概述着笔,继而展开对老王凄惨命运的探析,且并不以此为终点,在分析个人命运后,还带着学生继续去探究造成个人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这样,韩老师以“运”贯通全课,以“运”把握老王个人悲苦的命运,引导学生挖掘出造成群体老王悲剧的社会原因。   笔者以为,一个人若没有坎坷命运为积淀,定然不会以此思路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杨绛先生以历经百年沧桑的沉浮之状,悟出对命运的思考;韩军老师以自身对人生的感悟来观照课堂,渗透人生终极关怀。那么,在课堂上学生能否接受这些呢?韩军老师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生在1962年,你们生在21世纪;我想生在21世纪,你们想生在60年代。我是男的,我想成为女的;你是女的,你想成为男孩子。我想出生在杭州西湖,你想生活在颐和园。能不能办到?能不能随心所愿?不能。这就是命。”学生很容易明白,并开始关注起以前从未思考过的人生话题。其实孩子并不似成人想象得那么幼稚。很多时候他们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对周遭事物却能应用其“边际注意”而领会。在韩军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或沉思或积极发言,思维总是处于积极的状态。
  三、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吟咏
  索绪尔曾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语文课堂要在“以读为本”的原则下,强调学生的积累感悟,强调人文熏陶和审美培养。但当前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读,而忽视教师的读,似乎教师的诵读、吟唱便是喧宾夺主。教师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得以体现,从而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长于吟咏是韩军老师语文教学的个性之一。他曾考取过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朗读时感情充沛、音色纯正,技巧的运用炉火纯青。他朗诵《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这类诗,往往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不少学生听后眼里闪动着泪花,而他自己也是“泪水悄悄滑落”。
  在教学《老王》时,韩军老师展示了自己撰写的悼词,并谱曲、深情演唱:
  叹老王,好苦命,只眼看世瞧不清。败屋憩身睡可宁,绝了血缘亲人哪,无妻伴你走一生,谁给你温一碗饭哪,谁给你把那破衣烂衫缝一缝!?三轮单干养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为回民,少数民族,孤独寿终!无人送葬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个埋在了野沟中!
  叹老王,遭乱世,茫茫天宇,孤雁伶仃,只叶飘零。苍天呀,咋就这么不平等。活着的人,谁该愧怍、谁该反省?!
  这样的教学蓄足了哀叹与悲苦的势,使学生沉浸其间,直到一声“下课”,才把学生拉回现实。
  在教学《背影》时,韩军老师深情地朗读了朱自清的《毁灭》和《匆匆》中的句子: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
  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伴随着老师的朗读,学生在若有所思间体会着时间流逝,感慨着世间的无常与强烈的生命意识,也许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直面衰老与死亡。无疑,教师的吟咏在学生心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四、品词析句时的咬文嚼字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写道:“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家在写作时大都字字斟酌,以追求最切合的那个字。教师若不了解作者的真正用心,便会放弃最佳的引导点,容易使一个个生成点流失。能否发现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意,并加以提取与利用,这也全在于教师对文字的敏感度与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与个人经历有关。有人言:一个教师在四十岁前上不出深刻的课,因为他对生活的感悟力有限。确实如此,当对人生有了较深感悟时,作者便能或重或轻地抒写人生。读者也往往在经历生活磨砺与沉浮后,才能真正走近作者,引发强烈共鸣。
  韩军老师是咬文嚼字的鼓手,他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字不仅存在字面意思差别,而且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也不同。在《背影》的教学中,韩老师多次让学生咬文嚼字:
  关于“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句,韩老师故意说成“那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运”,强调的是时机、机遇和运气;而“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在此基础上,韩老师引出“幸运”的十大要素,非常自然地衔接起文本,使学生了解老王在十大要素中,几无占有,令人感慨。
  分析到此,韩老师要求“再对一个词‘咬文嚼字’——‘取缔’”,引出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联。
  接着,韩老师引导学生对“我不是要钱”进行分析,体会老王的两重心理:一方面因为友情;另一方面是老王“不敢”要钱。这让学生了解了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单干户如果从事经营,发生金钱来往经济交易,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犯法。
  五、知识传授时的深入浅出
  韩军老师解读文本,求精深;而他上课则求浅显,求生动,求形象,致力于把那些深刻的道理浅显到通达的地步。比如《背影》一课关于“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这个主题,有的教师连自己都不理解,或者虽然自己明白,可难以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话,跟十二三岁的孩子说清楚。而韩军老师,不仅用论文论证了《背影》的主题恰恰就是“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而且也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了这一主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应对,印证着他们已逐渐走进了此主题,并试图感悟人生命题。
  关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一种提法是“浅浅地上语文课”。这种提法,表面有理,其实无理。我们需要弄明白,深刻与深奥,从来是两个概念。语文课应该也必须走向“深刻”,但在抵达“深刻”时,完全可以用生动、浅显、形象的说法、语言、手段规避“深奥”。让学生在一个亲情话题的文本中,读出对生命及人生的思考,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让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中,去接受一个抽象且较沉重的话题,更是一件好事。这是韩军老师的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韩军老师的课如今形成一种热议,有争议未必是坏事,至少可以引发我们思考与修正,这样才会不断进步。语文教学历来备受诟病,而有勇气去尝试改变的人,是值得推崇和鼓励的。若有一些商榷处,也属正常,我们只要择善而从,就会不断丰富和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使我们能够闲庭信步地徜徉在语文学科的密林处,找寻到一把求解的钥匙。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文化适应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成员,都已在适应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在文化适应的群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校学生面临的世界就已通过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清晰可见了。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他们提供了文化适应的优越空间。然而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学生的文化适应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的缺位、传统文化的消失、信息技术的落后,等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我国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大降低了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因此,民族地区利用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开展扶贫旅游是脱贫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红石林镇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贫困镇,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比较鲜明的乡镇,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诸多领域中最显著的一项。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在神州大地日渐传开,生态文明的知识也不断普及。作为其基础,生态文化也在学界坊间成为热议的时髦话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都产生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两者关系紧密,共同对民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占里的例子就生动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占里侗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将生态文化和生育文化紧密联系,创制了基于生态文化的生育制度,借助神化的“换花草”,实现了对人口数量的
学生怕学文言文,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语言较为难懂,所以教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逐句逐段地讲字词,以至于文言文教学几乎成为翻译教学,而翻译之后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失却了原本的魅力。但是,如果不讲字词而直接进行文章的分析,学生又犹如听天书,对文章的品味根本无从谈起。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
期刊
编 者 按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温州市鹿城区近年来进行了“初中学段‘促进有效学习’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六备”(备学习起点和目标、备教学思路和板书、备重难点、备兴趣点、备作业和备反思)教学设计为基本备课形式、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关键、以学习评价为保障,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几篇论文是这一探索的过程和成果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体现
期刊
面对当下深化初中课程改革的任务与要求,每一所初中学校都会感到困难重重,我校也一样。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矛盾与困惑,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愿与同行分享。  一、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意义,深刻理解当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一)重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初中教育的功能  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初中,小学是最基
期刊
提起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必然要说到伟大的摩尔根及其用到的实验材料果蝇。所以每次讲完这块内容时,总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询问关于果蝇的一些问题。新教材在课文后附了一则关于摩尔根研究白眼果蝇的小资料,且描述得极其幽默生动,因此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提问的人比以往更多。  以前学生问类似问题时,笔者总会直接给予解答,但是因为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笔者试图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去找到答案。  一、研究过程  
期刊
“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关乎搬迁户的切身利益。搬迁后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搬迁户新生活的客观因素,也是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搬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搬迁对其而言,长期依赖的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加之搬迁户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发展
自信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信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人要有自信”,而青少年的自信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2015年5月公布的日、美、中三国高中生《未来意识比较调查报告书》显示:多达73%的日本高中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用之人”,远远超
期刊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大量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意义、理论、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兼顾经济、生态、乡风、秩序、美好生活等多重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那么,湘西苗族银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与湖北、重庆、贵州接壤,区域内山峦叠嶂,峡谷众多,林多地少,民族传统文化深厚,苗疆边墙横亘东西。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