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案例中的女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自己感到难受,又遭到母亲的埋怨,心理压力更大,想要离家出走,但又自知不对,感到痛苦而求助。在咨询中,通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缓解了其心中的焦虑与压抑,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指导她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后的追踪回访,求助者情况稳定,证明此次咨询案例是成功的。
关键词:焦虑 人际交往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李某,女,17岁,高中在校生,身高161厘米,独生女。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我市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务农,因此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与父母关系也较为融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很重视求助者的学习,关注她的学习成绩,也努力为她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条件,希望她将来能够考上好大学。求助者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一直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抢眼,是父母的骄傲,同龄人中的优秀者,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强。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区某重点高中的英语实验班。班里集中了来自全区的最优秀的学生,她的学习成绩不再突出,不再担任班干部的工作,成为默默无闻的孩子,在班中朋友不多。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1、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6分,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1分,标准分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近两周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在家烦妈妈唠叨,在校也没什么意思,很想出去透透气。
个人陈述:刚考入现在就读的英语实验班时,我对自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还会像以前一样做个佼佼者。所以开始学习时劲头很足,本以为能有一个好的回报,能够名列前茅,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排名才在中等,与我的预期相差太远,心里特别不舒服。在家里也特别烦。妈妈的态度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了,她对我的成绩不满意,认为我的各科成绩和排名都太低了,总拿这事唠叨我,认为我在学校没好好学。现在又开学了,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心理特别不安,我想学但总也学不进去。高中生活与我想象的差的太远了,太没意思了,突然之间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了,真想出去透透气,但我知道私自离开学校、离开家,不去上学是不对的,所以很烦。
三、对来访者的观察以及他人的反映
根据观察,可看出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叙述事情流畅,思路清晰,神态正常,情绪无明显异常。性格偏内向,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缺少安全感,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自控力较弱,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据班主任教师反映,最近情绪比较低落,上课爱走神,询问原因没有得到回答。学习没有主动性,其他各方面表现还算可以。
母亲反映:求助者最近不太开心,总是无精打采的,问为什么也不说,而且最近的脾气也不太好,在家时经常发脾气,一提学习的问题就烦,嫌父母唠叨,不理解她。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求助者的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学习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求助者不良情绪反应只有1个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
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映也与初始时间本身不想管,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三)心理分析
1.生物原因:
求助者神态、智商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基本排除了生物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
2. 社会原因:
家庭教育原因:父母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希望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一直非常重视她的学习,关注她的学习成绩,无形中给求助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不是很了解各个学段的学习特点,孩子小学、初中时成绩好,就认为她在什么时候的学习都应该没有问题,应该名列前茅,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对困难准备的不充分。求助者以前的学习成绩好经常获得他们的赞许,但在得知升入高中的她期末考试成绩不甚理想后,产生了失望与埋怨的情绪,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安慰,使一直在表扬声中长大的求助者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自已不再被父母喜欢了,从而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同学关系一般,很少向他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考试压力加重:求助者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很好,升入高中实验班后,希望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使自己特别困惑。
3.心理原因:
(1)个性特征:求助者性格比较文静,偏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2)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没有考到班级前几名就认为是一种失败,就感到不舒服。
(3)应对挫折能力不高、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一直在顺境中长大,没遇到过挫折,目前遇到了困难,面对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父母对此的不理解不知道怎样去面对,去解决。
(4)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5)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改善学习状况,减少内心冲突。
近期目标: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亲子关系。
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情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这种观念和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认为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通过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绪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和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咨询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谈话、心理测验。
过程:
1、介绍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说明心理咨询的原则,重点重申保密原则,消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4、与来访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心理测验:独立完成量表的自测;
6、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7、咨询分析:告知其为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在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可以暂时逃避,但是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需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8、布置咨询作业:反思并写出所有困扰自己的问题,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次咨询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通过反馈咨询作业,明确了困扰求助者的三个问题(1)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下降(2)人际关系不协调(3)与父母的关系不似以前一般好。
2、围绕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引导她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的原因主要是:对高中的学习没有做充足的思想准备,由于自己原来成绩一直很好,所以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成绩不理想时就产生了极大地挫折感,感到失望,一时不知如何面对与应对,总是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在班级中缺少朋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内向、被动,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主动交往,二是因为以前生活的优越感给自己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别人都应该主动来跟自己示好,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偏颇加之交往经验的缺乏,使得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因此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单,生活缺乏乐趣,这也是上课分心、提不起精神的原因;在父母宠爱下长大的自己从小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练,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初次面临家长的批评,感到委屈,痛苦,感到无法承受 。
3、围绕这些问题,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4、布置咨询作业:回忆并写出父母关心自己的几件事,思考他们在哪些方面关心着自己。
第三次咨询
目的:
识别自动性思维和认识性错误,学会合理评价。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首先反馈家庭作业,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对求助者“我不再被家人喜欢和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观念进行剖析,使其认识到一次考试的不如意不代表着失败,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太擅长或许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父母不满意的只是自己的某一方面。不能因为这些就整个否定自己。指导求助者学会把“我”分解成一些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社会参照下来评价,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同时正确的对待挫折与失败。
2、对其交朋友当中存在的一些自动性思维和认识性错误进行分析。
对其“别人应该主动与我交往”的观念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这种观念不合理之处,根据人际交往原则,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要想赢得同学的好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就必须主动发起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他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指导其列表说明自己以往与同学、朋友交往时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技巧。
咨询作业:
1、总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总结在高中生活中自己的收获,回忆班级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3、反思自己的观念中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4、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想法告诉父母,和他们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
第四次咨询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 肯定求助者作出的努力和成果,巩固咨询效果。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改善和父母的关系,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3、结束咨询。建议她写心理日记,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学会心理的自我调控与管理。
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各阶段任务比较明确,完成较好。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定:
咨询结束后,求助者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不再感到那么无助,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该求助者社会适应状况:
尝试主动地与同学交往,有了可以交流的朋友。现上课感觉安心多了,注意力也能够集中了。
周围人士评定:
任课教师认为该生目前的表现很好,上课能集中精力学习,下课也能主动请教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母亲反应与他们的关系融洽。
心理测试的结果:
SAS:粗分38分,标准分47,提示没有焦虑。
SDS:粗分35分,标准分43,提示没有抑郁。
咨询者评估:
通过四次与求助者的沟通,排遣了其心中的焦虑与压抑,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是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关键。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认识有了转变,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改善,情绪上变得更开朗了些。学习上也有了进步。与同学们的关系逐渐好转,孤独感减轻。
九、总结
本案例经过四次面询,通过回访和跟踪,基本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困惑,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焦虑 人际交往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李某,女,17岁,高中在校生,身高161厘米,独生女。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我市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务农,因此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与父母关系也较为融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很重视求助者的学习,关注她的学习成绩,也努力为她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条件,希望她将来能够考上好大学。求助者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一直很好,各方面表现也比较抢眼,是父母的骄傲,同龄人中的优秀者,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强。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区某重点高中的英语实验班。班里集中了来自全区的最优秀的学生,她的学习成绩不再突出,不再担任班干部的工作,成为默默无闻的孩子,在班中朋友不多。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1、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6分,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1分,标准分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近两周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在家烦妈妈唠叨,在校也没什么意思,很想出去透透气。
个人陈述:刚考入现在就读的英语实验班时,我对自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还会像以前一样做个佼佼者。所以开始学习时劲头很足,本以为能有一个好的回报,能够名列前茅,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排名才在中等,与我的预期相差太远,心里特别不舒服。在家里也特别烦。妈妈的态度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了,她对我的成绩不满意,认为我的各科成绩和排名都太低了,总拿这事唠叨我,认为我在学校没好好学。现在又开学了,感觉学习压力很大,心理特别不安,我想学但总也学不进去。高中生活与我想象的差的太远了,太没意思了,突然之间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了,真想出去透透气,但我知道私自离开学校、离开家,不去上学是不对的,所以很烦。
三、对来访者的观察以及他人的反映
根据观察,可看出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叙述事情流畅,思路清晰,神态正常,情绪无明显异常。性格偏内向,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缺少安全感,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自控力较弱,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据班主任教师反映,最近情绪比较低落,上课爱走神,询问原因没有得到回答。学习没有主动性,其他各方面表现还算可以。
母亲反映:求助者最近不太开心,总是无精打采的,问为什么也不说,而且最近的脾气也不太好,在家时经常发脾气,一提学习的问题就烦,嫌父母唠叨,不理解她。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求助者的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学习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求助者不良情绪反应只有1个月。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样心理问题。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
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映也与初始时间本身不想管,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三)心理分析
1.生物原因:
求助者神态、智商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基本排除了生物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
2. 社会原因:
家庭教育原因:父母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希望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一直非常重视她的学习,关注她的学习成绩,无形中给求助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父母不是很了解各个学段的学习特点,孩子小学、初中时成绩好,就认为她在什么时候的学习都应该没有问题,应该名列前茅,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对困难准备的不充分。求助者以前的学习成绩好经常获得他们的赞许,但在得知升入高中的她期末考试成绩不甚理想后,产生了失望与埋怨的情绪,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安慰,使一直在表扬声中长大的求助者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自已不再被父母喜欢了,从而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同学关系一般,很少向他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考试压力加重:求助者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很好,升入高中实验班后,希望还能保持自己的优势,但期末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使自己特别困惑。
3.心理原因:
(1)个性特征:求助者性格比较文静,偏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2)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没有考到班级前几名就认为是一种失败,就感到不舒服。
(3)应对挫折能力不高、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一直在顺境中长大,没遇到过挫折,目前遇到了困难,面对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父母对此的不理解不知道怎样去面对,去解决。
(4)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5)人际关系上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改善学习状况,减少内心冲突。
近期目标: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亲子关系。
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情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这种观念和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认为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通过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绪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和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咨询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谈话、心理测验。
过程:
1、介绍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说明心理咨询的原则,重点重申保密原则,消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3、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4、与来访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心理测验:独立完成量表的自测;
6、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7、咨询分析:告知其为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在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可以暂时逃避,但是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需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8、布置咨询作业:反思并写出所有困扰自己的问题,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次咨询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通过反馈咨询作业,明确了困扰求助者的三个问题(1)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下降(2)人际关系不协调(3)与父母的关系不似以前一般好。
2、围绕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引导她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的原因主要是:对高中的学习没有做充足的思想准备,由于自己原来成绩一直很好,所以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成绩不理想时就产生了极大地挫折感,感到失望,一时不知如何面对与应对,总是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在班级中缺少朋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内向、被动,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主动交往,二是因为以前生活的优越感给自己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别人都应该主动来跟自己示好,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偏颇加之交往经验的缺乏,使得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因此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单,生活缺乏乐趣,这也是上课分心、提不起精神的原因;在父母宠爱下长大的自己从小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练,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初次面临家长的批评,感到委屈,痛苦,感到无法承受 。
3、围绕这些问题,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4、布置咨询作业:回忆并写出父母关心自己的几件事,思考他们在哪些方面关心着自己。
第三次咨询
目的:
识别自动性思维和认识性错误,学会合理评价。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1、首先反馈家庭作业,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对求助者“我不再被家人喜欢和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观念进行剖析,使其认识到一次考试的不如意不代表着失败,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太擅长或许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父母不满意的只是自己的某一方面。不能因为这些就整个否定自己。指导求助者学会把“我”分解成一些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社会参照下来评价,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同时正确的对待挫折与失败。
2、对其交朋友当中存在的一些自动性思维和认识性错误进行分析。
对其“别人应该主动与我交往”的观念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这种观念不合理之处,根据人际交往原则,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要想赢得同学的好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就必须主动发起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他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指导其列表说明自己以往与同学、朋友交往时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技巧。
咨询作业:
1、总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总结在高中生活中自己的收获,回忆班级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3、反思自己的观念中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4、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想法告诉父母,和他们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
第四次咨询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 肯定求助者作出的努力和成果,巩固咨询效果。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改善和父母的关系,增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3、结束咨询。建议她写心理日记,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学会心理的自我调控与管理。
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各阶段任务比较明确,完成较好。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定:
咨询结束后,求助者感觉心里轻松了很多,不再感到那么无助,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该求助者社会适应状况:
尝试主动地与同学交往,有了可以交流的朋友。现上课感觉安心多了,注意力也能够集中了。
周围人士评定:
任课教师认为该生目前的表现很好,上课能集中精力学习,下课也能主动请教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母亲反应与他们的关系融洽。
心理测试的结果:
SAS:粗分38分,标准分47,提示没有焦虑。
SDS:粗分35分,标准分43,提示没有抑郁。
咨询者评估:
通过四次与求助者的沟通,排遣了其心中的焦虑与压抑,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是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关键。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认识有了转变,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改善,情绪上变得更开朗了些。学习上也有了进步。与同学们的关系逐渐好转,孤独感减轻。
九、总结
本案例经过四次面询,通过回访和跟踪,基本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困惑,基本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