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t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阵上山时,他都要带上一把剑,满山转,他想捉一个鬼带回来。
  
  夏树会走路了以后,就总是想着出去玩。他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换换环境,认识一些新的事物。
  几乎每个星期天,我们都要锁上家门,去植物园、动物园、附近的山坡、北边的黄河森林公园,有时候也去博物馆。植物园是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里面的景色四季都不一样,春天有毛绒绒的杨树花落到地上,夏天植物繁茂,有蝴蝶和蜜蜂飞来飞去,秋天树叶枯了黄了,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搬运着食物。冬天一场大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有麻雀在雪地上跳来跳去,我们就戴上帽子和手套,堆雪人,打雪仗。
  我准备了一个本子,每次外出,都采集一些树叶和花朵放到里面,标上名字、采集的时间和地点。过一段时间以后,本子里的树叶、花朵就成了标本。夏树由此认识了很多植物和它们的特性:玉兰树的叶子总是又硬又亮,花朵则有一种浓郁的香气;蒲公英的花朵散开以后洁白而且透亮,轻轻地一吹,就飘荡起来,里面的种子像长了翅膀;丁香树的花有白的、粉的、紫的,花朵很香,但是叶子很苦,我摘一片让夏树放到嘴里嚼一嚼,他边吐边说:像草药一样。
  夏树5岁的时候,我们搬到了新分的房子里。房子的后面是连绵的山坡,山坡就成了我们的游戏场、运动场和感觉大自然的地方。有时候,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一般都是我和夏树藏起来,夏树的爸爸找。有一次,夏树的爸爸抽完了一支烟以后,看到夏树的上衣露在一丛灌木的后面,他便悄悄地转过去,大喊一声找到了,就去抓夏树的后背。但是他抓起来的却不是儿子,而是夏树脱下来伪装在那里的衣服。
  等夏树最后忍耐不住自己走出来以后,他高兴地对爸爸说:“你是不是找不到我了?我用了一个金蝉脱壳计。”
  山坡上还有很多石头,夏树喜欢把一些石头埋起来,说它们会变成宝石。有一天,他把两块石头磨擦着玩,一下子闪出了好多火星。我便告诉他磨擦生热的道理,很早的时候,原始人就是用这种方法取火的,他们用石头磨擦石头,用石头磨擦木头。还有一个故事叫《钻木取火》,说的是铁钻快速地在木头里旋转,也能燃起火来。
  夏树被自然的神奇迷住了。他一直听着,看着手里的石头。那天回家的时候,他拣了很多很多的石头,装在我们俩的口袋里,说要把它们放到阳台上,等停电的时候,就磨擦它们,用它们来照明。
  大自然让我们的心情欢愉起来,也因为新鲜的空气,让我们的身体一天天地强壮起来。大自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知识,让我们了解着动物、植物和昆虫,再由它们理解着所有的生命现象。
  我们沉浸在自然中,有时会忘记了时间,天黑下来以后才往家里赶。天黑下来以后,树林里会有一些老鼠、刺猬出来活动,有一些鸟儿在树上发出扑楞扑楞的声音。树影也黑乎乎的,在风中摇晃。这时候,夏树会轻声地问我:“妈妈,有鬼吗?”
  我跟他解释鬼只是人想象出来的一种东西,人把自己平常恐惧的事物拼凑到了一起,说鬼的舌头长长地吐在外面,有两个或者三个头颅,还有的鬼只有一只喷血的眼睛等等。夏树半信半疑的。他不怎么害怕鬼,只是认为要是有鬼的话,会很有意思。
  后来有一个夏天,每次上山的时候,他都要带上一把剑,要爸爸跟他一起满山转。他说他不相信有鬼,但要是真的有鬼就好了,他要是能抓到一个,就可以改变现在的科学了。那年,他大概l2岁。
  我们坐长途车回老家。第一次回老家,夏树看到了农村里低矮的房屋,看到了鸡、狗、牛、羊。我们坐在地头陈年的麦垛上,看一片片返青的麦子,我们还脱了鞋子,光着脚在松软的田埂上走。
  我们还去了几次北京,爬了一次长城。
  夏树逐渐地就喜欢上了坐车、远行,到一些陌生的地方。即使这些地方是荒凉、落后、不起眼的,他也能感受到什么。
  他6岁的时候,开始写一些简单的游记了。
  他的第一篇游记是《去大佛头》:
  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大佛头走了很远很远的路。那里的景观很好,空气也很新鲜,还有一些陡峭的地方。我和爸爸妈妈都很累,但是还没有到达山顶。我和爸爸妈妈走了很远的路才到达了山顶。大佛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看到那个佛头是多么的大。
  他也写下了去北京的游记。
  夏天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到了北京。我一直向往着北京,到了北京后,看到许多各式各样的东西还有我没见过的东西。我看到了世界公园,里面有许多高楼大厦还有许多古代的建筑,进去以后,我跟黑猫警长照了张照片。我还去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很长,有许多很陡的地方,有些地方我还要趴着往上上。下来的时候我还给爸爸妈妈照了些照片。我还去了中国科技馆,那里有许多小知识,我还没看够。
  有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从别人那里来学习;走出去,接触大自然则是直接地向自然学习。
  [email protected]
  (编辑:沈万臻)
其他文献
你只在逢年过节寄点钱给他,在你的童年,他不是逢年过节才给你吃饭吧?    倾城你好:  我的郁闷是,我有一个为老不尊的父亲。  我是家中独女,2004年大学毕业后就离家到外地工作。父亲今年54岁,下岗,打点零工维持生计,家里有一套住房,租出去一间,补贴家用。我逢年过节也给他汇点钱,但不是很多。他购买了社保,但要到60岁才能领取退休金。我离家以后,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几乎没有什么沟通。每周一次
期刊
很多年后,父亲说,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父亲和母亲离婚后的第3天,母亲自杀了。那年我14岁,从此,我的世界天旋地转。  半年后,父亲又结了婚。继母身材娇小,短发,在市中心开了一家鞋店,据说生意不错,我还听别人说,父亲未离婚时就认识她了。  她和父亲结婚的第二晚,给我端来木瓜雪耳冰糖水,说听说我爱吃,她特意煮给我吃的。  我不理睬她,继续低头写作业。她站了一会儿,出去了。几
期刊
城市的喧嚣被渐渐抛在身后,车安静地行驶在沂蒙山区蜿蜒的山路上。这条路承载了中国革命太多的记忆,行走其间,让人不由回到那个红色年代。临沂被称为“山东的延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山的“红嫂”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庭,用母爱、用真情救护了一批又一批子弟兵,这里成了中国革命最温情、最稳固的摇篮。  戚洪桂,一个爱兵的兵妈妈,一个新时期的红嫂。    [戚洪桂说:听说你们要来,我今天没去做工
期刊
观看“原生态歌曲大奖赛”,一个羌族女孩讲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女孩说,当年他们村里最好的男歌手——她的爸爸,喜欢上了村里最好的女歌手——她的妈妈。后来他们结了婚,两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甜蜜。然而天妒良缘,女孩出生后不到一年,爸爸去世了,在女孩成长的岁月里,整整20年,她的妈妈——那个当年唱得最好的女子再也没有歌唱过。直到女孩在中央电视台获奖后回到村子,已经老态龙钟的妈妈抱住女儿哭了,然后深情地唱
期刊
前夫临终前,一把抓住她的手:“爹咋办?孩子咋办?你呢?”    每年清明,丈夫都会带着  孩子去给她的前夫上坟  清明,小雨,乡间小路。  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塔拉塔拉地往后山走去。女孩臂弯里挽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有一小瓶烧酒,几只显然是被精心挑出来的最红的苹果,两三个雪白的馍。  小女孩9岁了,这也是男人第九个清明节来后山的坟头祭奠。  孩子拽了拽他的手,问他:“爸嗳,咱这是给谁上坟?”
期刊
小镇丁字路口上有一个修鞋的摊位,修鞋人40多岁,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地进入老态。我去修鞋,他示意我坐在小马扎上。他很用力地用锥子扎着鞋底,穿针引线,麻利熟练。几针下去,脸上冒出细微的汗珠,最后一针,一不小心扎到手指头上,在那一瞬间,他有些紧张,有些不耐烦,抬起头来向对面张望。我以为他的手破了,需要包扎,赶紧递过去一块干净的面巾纸,被他生硬地拒绝了。他把身子偏向一侧,显然是我阻挡了他的视线,我往一旁挪
期刊
我很想知道,父亲出轨的那种感觉,而苏扬,正好有妻子和女儿。    毕业那一年,一直争吵不休的父母终于离了婚,原因是父亲出轨。放假时,我以留在广州参加培训班为由,拖延着回家的时间。  我上的是晚上培训班,一般去得都很早。别人都抢着坐在前排,我却悄悄坐在靠门的角落里,腼腆地笑,不太和人说话。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单独占一张桌子,没想到每次都有一个人掐着上课铃声踏入教室,是个30多岁的男同学,不英俊,但有好看
期刊
年仅13岁的她被歹徒强奸。懵懂中她选择了忍气吞声,直到考上大学。谁知,噩梦未了,歹徒竟然找到学校,多次强奸她并致其怀孕。彷徨之时,真爱向她走来,痛苦之河,谁来帮助泅渡?大义男友最终走进了她内心。在男友的帮助下,她鼓起勇气报警惩恶,云开日出,她忘情拥抱了美丽的爱情。    惨遭蹂躏,“红蜻蜓”流泪谁人知  张田是工人的孩子,父母离异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1998年的一个周末,上小学六年级的张
期刊
每次看到爸爸用尽全身力气踮着脚尖压咸菜丝的场景,我的眼睛总是一酸。    小时候,我家早餐的餐桌上总会有一小碟咸菜。  咸菜是玫瑰大头菜切成的丝,说是“丝”,其实每一根都粗得像麦当劳里的薯条。每一份咸菜里都混有三五个螺旋状的美丽咸菜丁,在一团憨憨笨笨的“大薯条”里,它们就像是突然冒出的小海螺,在一盘黑乌乌的咸菜里找“螺丝钉”,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咸菜是疙瘩头。它土黄色,滚圆密
期刊
如歌年华,哪堪噩运来袭  今年23岁的李珍妮是武汉市冶金街人,父亲李建刚、母亲姚江都是武钢集团的普通工人。从小就聪明伶俐的李珍妮在父母的关爱下,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快乐地翱翔着。2004年9月,品学兼优的李珍妮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翻译学院录取。  李珍妮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神气的女翻译,她贪婪地汲取着知识海洋里的营养,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   在上大学之前,李珍妮的身体素质一直都很好,只是偶尔会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