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时期学生的德行意识还不健全,他们大多天真烂漫,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就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老生常谈的习惯,给予学生课程的新鲜感,同时趣味的知识导入,轻松的氛围互动,使得学生对品德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够拓展学生的社会视角,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思维联想,在具备基础德育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
引言:品德与社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新时期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使得品德与社会的互动主题更加有趣,促使学生清晰化的了解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具备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应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环境变得更加趣味多彩,学生能够由浅人深的感受品德与社会的思想,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同步升华。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课堂秩序混乱
品德的教学始终不受重视,目前小学时期学生们正在你追我赶,家长也较为信奉“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言论,但并没有根本上的理解何谓输赢,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的良好契机,但实际上我们显而易见的看到学生在品德课程中的注意力远远不如主流文化课程,语数英是学习的重点,是知识记忆的核心所在,而品德是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甚至不需要去外力干预,这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产生的错误理论,但不幸的是我国很多的家庭都太过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品德问题,前一段时间大热的韩国电视剧《天空之城》正是反映了这一问题,该剧引起了韩国对于教育的一番热议,甚至引发了教育界的系列变革,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样,压的喘不过气来的语数英学习,让品德学习的时间被逐渐压缩,学生们的品德思想参差不齐,这并非教育者想要看到的景象。
2.忽视学生感受,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小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工具,对小学生发号施令,使小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感受,小学生缺乏归属感,与教师之间出现沟通的隔阂,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教师通常会限制学生的提问权利,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策略
1.组织探究性学习,增强参与程度
在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通过指导学习技巧,实施小组合作,优化师生关系等策略组织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挥小学生的潜力,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比如,讲《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这部分内容不管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感到陌生,这与他们的生活相距太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通过对学生现状和障碍的分析,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小学生初步了解陶器和瓷器,感受中国陶瓷的成就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通过微课视频,为小学生展示了陶器的制作过程和工艺,引导小学生探究陶器为什么要用火烧?假如生活在远古时代,没有陶器和瓷器,人们的生活会遇到哪些困难?我设计了猜陶器用途的游戏,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国陶器的精美,还能够对古人的创造精神产生钦佩之情。还针对不同水平的小学生设计了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优等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照顾到后进生的感受,让全体小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优化互动实效性,創设教学情境
课程改革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师生互动,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积极与小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增强课堂互动的教学实效性,让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还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教给小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小学生都有所收获。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尝尝苦滋味》,要让小学生指导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播放名人成长经历的动画,引导小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观看后有什么启示?然后,我与小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小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都是怎么面对困难的?此时,小学生都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有的说要用冷静的态度面对挫折,有的说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等等。
3.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增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还可以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小学生充分领会教师教学的真谛。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快乐》,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快乐的感知中培养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我首先进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正是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因此要让小学生更多的观察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化的交流认识劳动与给予的快乐,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在生活中缺少快乐的学生,用同学快乐的感受去感染他们,使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中我发给小学生每人一张生活记录卡,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情和感悟记录下来,每周或者每月进行集体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讲述快乐或者不快乐的事情,增强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我还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诸如讲笑话,唱歌,角色扮演,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方式,让小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快乐。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还要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实际体验,打破原有的思维束缚,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满足全体小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刘新红.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闫红秀.基于微博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主题探究学习活动设计[D].河北大学,2013.
[3]左雪琴.浅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2014,89:120.
[4]靖婷婷.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
引言:品德与社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新时期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使得品德与社会的互动主题更加有趣,促使学生清晰化的了解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具备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应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环境变得更加趣味多彩,学生能够由浅人深的感受品德与社会的思想,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同步升华。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课堂秩序混乱
品德的教学始终不受重视,目前小学时期学生们正在你追我赶,家长也较为信奉“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言论,但并没有根本上的理解何谓输赢,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的良好契机,但实际上我们显而易见的看到学生在品德课程中的注意力远远不如主流文化课程,语数英是学习的重点,是知识记忆的核心所在,而品德是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甚至不需要去外力干预,这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产生的错误理论,但不幸的是我国很多的家庭都太过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品德问题,前一段时间大热的韩国电视剧《天空之城》正是反映了这一问题,该剧引起了韩国对于教育的一番热议,甚至引发了教育界的系列变革,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样,压的喘不过气来的语数英学习,让品德学习的时间被逐渐压缩,学生们的品德思想参差不齐,这并非教育者想要看到的景象。
2.忽视学生感受,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小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工具,对小学生发号施令,使小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感受,小学生缺乏归属感,与教师之间出现沟通的隔阂,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教师通常会限制学生的提问权利,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策略
1.组织探究性学习,增强参与程度
在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通过指导学习技巧,实施小组合作,优化师生关系等策略组织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挥小学生的潜力,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比如,讲《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这部分内容不管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感到陌生,这与他们的生活相距太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通过对学生现状和障碍的分析,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小学生初步了解陶器和瓷器,感受中国陶瓷的成就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我通过微课视频,为小学生展示了陶器的制作过程和工艺,引导小学生探究陶器为什么要用火烧?假如生活在远古时代,没有陶器和瓷器,人们的生活会遇到哪些困难?我设计了猜陶器用途的游戏,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国陶器的精美,还能够对古人的创造精神产生钦佩之情。还针对不同水平的小学生设计了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优等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照顾到后进生的感受,让全体小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优化互动实效性,創设教学情境
课程改革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师生互动,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积极与小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增强课堂互动的教学实效性,让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还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教给小学生自主思考的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小学生都有所收获。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尝尝苦滋味》,要让小学生指导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播放名人成长经历的动画,引导小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在观看后有什么启示?然后,我与小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小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都是怎么面对困难的?此时,小学生都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有的说要用冷静的态度面对挫折,有的说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等等。
3.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增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还可以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小学生充分领会教师教学的真谛。比如,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快乐》,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快乐的感知中培养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我首先进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正是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因此要让小学生更多的观察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化的交流认识劳动与给予的快乐,同时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在生活中缺少快乐的学生,用同学快乐的感受去感染他们,使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中我发给小学生每人一张生活记录卡,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情和感悟记录下来,每周或者每月进行集体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讲述快乐或者不快乐的事情,增强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我还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诸如讲笑话,唱歌,角色扮演,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方式,让小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快乐。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还要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实际体验,打破原有的思维束缚,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满足全体小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刘新红.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闫红秀.基于微博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主题探究学习活动设计[D].河北大学,2013.
[3]左雪琴.浅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2014,89:120.
[4]靖婷婷.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