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树生产效益受多种因素制约,只有采取综合措施,将各项措施做优,进行集成,才可以将效益最大化。根据梨树生产实际,以下事项对高效生产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高度关注:
1 适地选择良种
良种至关重要,是高效生产的基础,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才有高效生产可言。品种受地域影响较大,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差异较大,秋子梨在年均温8.6~13℃,一月份平均气温在-4~-11℃,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全年>10℃日数在160~210天,夏季冷凉,水热条件适宜地区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在干旱地区栽培,必须有灌溉条件,温暖地区栽培,效益较差。白梨在年均温8.5~14℃,夏季热量充沛,降水量适中(450~900毫米),高海拔,紫外线强的地区,所产果实含糖量高,品质好。在年均温低于 -12℃以北地区及年均温高于15℃以南地区,多低产劣质。砂梨在长江流域高温湿润地区(在年均温15~23℃,年降水量800~1 900毫米)表现良好,在降水量少,气温较低地区栽培,商品性不及白梨及西洋梨,应限量发展。西洋梨适宜在气候温暖(在年均温12~14℃),降水较多(450~900毫米)地区栽培,利于高产优质,在年均温低于-9℃以北地区及年均温高于15℃以南地区均表现不良。我国地域辽阔,栽培梨品种繁多,在栽培选择品种时既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又要考虑品种的特性,只有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品种,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
2 优化品种组成
栽植品种单一,果实成熟期集中,导致售价上不去,是梨树生产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产中实行早、中、晚熟品种配套,鲜食品种与加工品种搭配发展,则可有效的解决梨树生产中淡季断,旺季烂的销售难题。根据大量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早中晚熟品种按1∶2∶7搭配,鲜食与加工品种按8∶2配套是较理想的。按照我国目前梨生产现状,晚熟、鲜食品种所占比重较大,早中熟品种和加工品种发展面积较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压缩晚熟、鲜食梨的种植面积,适当加大早中熟梨及加工梨的发展面积,对于生产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3 突出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梨种质资源丰富,为特色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生产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特色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益。在这方面全国各梨产区已有不少典型,像晋豫陕交界处的山西运城、河南陕县、灵宝、陕西渭南突出发展西洋梨,特别是近年来引入早红考密斯、红星、三季梨、考西亚等早熟品种,成为西洋梨集中产区,种植面积超过3 000亩,产品在国内畅销,大量出口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生产效益得到很好的提升。辽宁开发的“辽东山梨王”,维生素C含量高,后熟后具有浓郁的梨香味,酸甜适口,后熟到一定程度,果心软化与果肉同样可食,可食率在98%以上;山西果树研究所选育的玉酥梨果个大,最大单果重达547克,品质优良,极耐贮藏,冷藏贮期长达9个月;晚秋黄梨果型特大,平均单果重在500克左右,最大可达1 400克,可称梨中之王,同时果实具有哈密瓜香味,富含氧化歧化物,具有保健功能等等,只要生产中对各种特色加以利用,就可形成竞争优势,对生产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4 合理选择栽植密度
梨树为喜光树种,梨树幼龄期生长量少,长枝少,枝叶量增长慢,合理密植,有利果园覆盖率提高,提高前期产量和效益。但梨树寿命较长,树体高大,在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优质稳产因素,要着眼长远,栽植密度不宜过大。栽植密度过大时,虽然前期产量提升快,但梨园易郁闭,对后期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生产中可采用计划密植的方法,先栽密,后挖稀,既有利前期产量的提升,又不影响后期产量和品质,是较理想的种植模式。由于我国梨生产中主要以乔化栽培为主,矮化栽培尚处于试验阶段,生产中应用较少,因而重点讨论乔化栽植密度,大量生产实践证明,梨树在气候及立地条件好的地区采用4米×5米的株行距,每亩栽植33株较理想;如采用计划密植,可采用2米×5米的株行距,每亩栽植66株,采用这种密度栽植时,大约在栽植5~6年,亩产量达到5 000千克以上后,随着田间枝量增加,出现郁闭现象,产量和质量开始下降时,要注意对田间植株进行分类对待,确定永久性株和临时性株,对临时性株要注意控制,先将树冠控扁,在栽植10年后逐渐挖除,以减少对永久性株的影响,通过挖除改造,将密度变成33株/亩。
5 增加投入
梨树为高产作物,高产要有物质作保障,生产中应增加投入,特别是应保证肥水的充足供给,及时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提高梨树的生产能力;要加强药物和果袋的投入,搞好树体保护,提高果实品质,用高投入保证高效生产。大量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投入应占到产出的1/3左右,亩收益在1万元左右时,投资不能少于3 000元。当然梨的效益提升空间较大,要想效益再高,投资上应再加大。
6 强化标准化管理
梨树标准化生产是科学家综合全国各梨产区高效生产的先进经验,将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的较规范的管理体系,代表着梨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由于种种原因,落实得很不到位,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梨产业效益的提升,各梨产区应多措并举,加大标准化管理措施的落实力度,以加快我国梨产业升级换代,生产高品质梨果,促进产业效益的大提升。
7 降低生产成本
在我国现阶段梨树生产中,盲目性投资现象十分突出,施肥凭经验,打药按时间,除草照阶段,浇水不管天的现象较普遍,这样不但造成物力的大量浪费,也导致劳动强度增大,生产成本增加。生产中应提高梨园管理的科技含量,应推广以叶分析为基础的配方施肥技术,适时适量补充肥料,减少肥料的浪费;病虫害防治应依据病虫的具体发生情况,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控制优势危害种群,减轻危害,尽量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平衡关系调控病虫危害,对生产效益的提升没有大的影响时,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应转变观念,对果园内所生草重新认识,趋利避害,加以利用。果园内所生草可作为绿肥,通过刈割覆盖或割后切短,施入树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种绿肥兼有农家肥料和化肥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既有速效的养分,又有持久的营养物质,既可营养树体,又可改良土壤。就地取肥,还可节省肥料的运输成本,因而不要铲尽除没,在水分有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推行生草栽培,对生产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梨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但并非越多越好,浇水次数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地温下降,因而浇水时应据梨树对水分的要求、土壤含水量及降水情况灵活掌握浇水时期和浇水量,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只要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就可以不浇水。
(作者联系电话:13993348628)
1 适地选择良种
良种至关重要,是高效生产的基础,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才有高效生产可言。品种受地域影响较大,同样的品种,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差异较大,秋子梨在年均温8.6~13℃,一月份平均气温在-4~-11℃,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全年>10℃日数在160~210天,夏季冷凉,水热条件适宜地区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在干旱地区栽培,必须有灌溉条件,温暖地区栽培,效益较差。白梨在年均温8.5~14℃,夏季热量充沛,降水量适中(450~900毫米),高海拔,紫外线强的地区,所产果实含糖量高,品质好。在年均温低于 -12℃以北地区及年均温高于15℃以南地区,多低产劣质。砂梨在长江流域高温湿润地区(在年均温15~23℃,年降水量800~1 900毫米)表现良好,在降水量少,气温较低地区栽培,商品性不及白梨及西洋梨,应限量发展。西洋梨适宜在气候温暖(在年均温12~14℃),降水较多(450~900毫米)地区栽培,利于高产优质,在年均温低于-9℃以北地区及年均温高于15℃以南地区均表现不良。我国地域辽阔,栽培梨品种繁多,在栽培选择品种时既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又要考虑品种的特性,只有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品种,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
2 优化品种组成
栽植品种单一,果实成熟期集中,导致售价上不去,是梨树生产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产中实行早、中、晚熟品种配套,鲜食品种与加工品种搭配发展,则可有效的解决梨树生产中淡季断,旺季烂的销售难题。根据大量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早中晚熟品种按1∶2∶7搭配,鲜食与加工品种按8∶2配套是较理想的。按照我国目前梨生产现状,晚熟、鲜食品种所占比重较大,早中熟品种和加工品种发展面积较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压缩晚熟、鲜食梨的种植面积,适当加大早中熟梨及加工梨的发展面积,对于生产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3 突出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梨种质资源丰富,为特色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生产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特色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益。在这方面全国各梨产区已有不少典型,像晋豫陕交界处的山西运城、河南陕县、灵宝、陕西渭南突出发展西洋梨,特别是近年来引入早红考密斯、红星、三季梨、考西亚等早熟品种,成为西洋梨集中产区,种植面积超过3 000亩,产品在国内畅销,大量出口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生产效益得到很好的提升。辽宁开发的“辽东山梨王”,维生素C含量高,后熟后具有浓郁的梨香味,酸甜适口,后熟到一定程度,果心软化与果肉同样可食,可食率在98%以上;山西果树研究所选育的玉酥梨果个大,最大单果重达547克,品质优良,极耐贮藏,冷藏贮期长达9个月;晚秋黄梨果型特大,平均单果重在500克左右,最大可达1 400克,可称梨中之王,同时果实具有哈密瓜香味,富含氧化歧化物,具有保健功能等等,只要生产中对各种特色加以利用,就可形成竞争优势,对生产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4 合理选择栽植密度
梨树为喜光树种,梨树幼龄期生长量少,长枝少,枝叶量增长慢,合理密植,有利果园覆盖率提高,提高前期产量和效益。但梨树寿命较长,树体高大,在生产中应充分考虑优质稳产因素,要着眼长远,栽植密度不宜过大。栽植密度过大时,虽然前期产量提升快,但梨园易郁闭,对后期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生产中可采用计划密植的方法,先栽密,后挖稀,既有利前期产量的提升,又不影响后期产量和品质,是较理想的种植模式。由于我国梨生产中主要以乔化栽培为主,矮化栽培尚处于试验阶段,生产中应用较少,因而重点讨论乔化栽植密度,大量生产实践证明,梨树在气候及立地条件好的地区采用4米×5米的株行距,每亩栽植33株较理想;如采用计划密植,可采用2米×5米的株行距,每亩栽植66株,采用这种密度栽植时,大约在栽植5~6年,亩产量达到5 000千克以上后,随着田间枝量增加,出现郁闭现象,产量和质量开始下降时,要注意对田间植株进行分类对待,确定永久性株和临时性株,对临时性株要注意控制,先将树冠控扁,在栽植10年后逐渐挖除,以减少对永久性株的影响,通过挖除改造,将密度变成33株/亩。
5 增加投入
梨树为高产作物,高产要有物质作保障,生产中应增加投入,特别是应保证肥水的充足供给,及时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提高梨树的生产能力;要加强药物和果袋的投入,搞好树体保护,提高果实品质,用高投入保证高效生产。大量生产实践证明,一般投入应占到产出的1/3左右,亩收益在1万元左右时,投资不能少于3 000元。当然梨的效益提升空间较大,要想效益再高,投资上应再加大。
6 强化标准化管理
梨树标准化生产是科学家综合全国各梨产区高效生产的先进经验,将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的较规范的管理体系,代表着梨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由于种种原因,落实得很不到位,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梨产业效益的提升,各梨产区应多措并举,加大标准化管理措施的落实力度,以加快我国梨产业升级换代,生产高品质梨果,促进产业效益的大提升。
7 降低生产成本
在我国现阶段梨树生产中,盲目性投资现象十分突出,施肥凭经验,打药按时间,除草照阶段,浇水不管天的现象较普遍,这样不但造成物力的大量浪费,也导致劳动强度增大,生产成本增加。生产中应提高梨园管理的科技含量,应推广以叶分析为基础的配方施肥技术,适时适量补充肥料,减少肥料的浪费;病虫害防治应依据病虫的具体发生情况,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控制优势危害种群,减轻危害,尽量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平衡关系调控病虫危害,对生产效益的提升没有大的影响时,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应转变观念,对果园内所生草重新认识,趋利避害,加以利用。果园内所生草可作为绿肥,通过刈割覆盖或割后切短,施入树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种绿肥兼有农家肥料和化肥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既有速效的养分,又有持久的营养物质,既可营养树体,又可改良土壤。就地取肥,还可节省肥料的运输成本,因而不要铲尽除没,在水分有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推行生草栽培,对生产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梨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但并非越多越好,浇水次数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地温下降,因而浇水时应据梨树对水分的要求、土壤含水量及降水情况灵活掌握浇水时期和浇水量,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只要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就可以不浇水。
(作者联系电话:1399334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