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认识、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靠照本宣科硬性灌输很难奏效。单纯灌输式讲授的特征是,教靠照本宣科、学靠死记硬背条条,结果,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认可度偏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够。这种被动式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形式的东西,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对此,有必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对探究式教学首先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另外,美国教育家施瓦布也进行了充分研究,将“探究教学”确立为科学教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本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结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提高综合国力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引入这一教育理论并逐步实行,但是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即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上有的放矢,提升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对问题的把握要准确和适当,围绕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论证,需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在老师的提示与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推理论证和评价反思。对教材中现成的结论经过审思,对固有观点和常规认识反思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体现思维的建构性和内在逻辑性。如此改进教学方法,可改变照本宣科、硬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养成创新思维模式,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总之,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体现生命关怀,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
大学班级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班主任,目前,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班级的各种事务性管理,较为缺乏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内核,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文素质是关键。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所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对大学生进行的专项调研问卷显示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也有自觉的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薄弱之处。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一现状,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为与学生相伴四年的班主任,更应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牢记不忘,并将其融入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当代大学生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品质,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错误的东西,比如价值观的迷惘、放任自我、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技术至上、实用为主,偏重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忽视人文素质提升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往往缺乏兴趣,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有一技之长,但在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素质堪忧。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单纯的专业与学历问题,人文素质欠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尽管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是,自身素质完善和提高,是不可能完全靠自发完成、自我实现的,这是教育存在的理由。而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外部作用,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部接受,这是一个外来教育实现内化的过程。大学的文化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外化为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大学环境,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正因如此,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任选课,在实践课教学环节,可以进行多种文化场馆参观考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贯彻到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各系统部门中,学校上下通力合作,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收到实效。
三倾听学生诉求,完善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把学生的诉求纳入视野,唯有立足于学生的主观需求,才能收到实效。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弄清楚反映大学生诉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落实方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是主导者,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为人父母,就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学业和前途负责任。教师是实施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对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言行一致、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等等内容。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教师更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低俗浮华的风气,避免假大空现象,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谨治学,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为学生服务。 在高校校园中,高学历青年教师群体,日益成为学校的主体力量,其自身优势显而易见,思想活跃、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较快、主体意识较强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进取心和功利心日趋强烈,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个人欲望、个人利益和个人情感。其中一些人改变了以献身社会和人民为核心的传统人生价值标准,向世俗的利益和快乐倾斜,多元化地认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价值观,例如合理的利己主义、奉献与索取的一致性、利人与利己的相互承认、义与利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另外,传统道德规范准则的约束逐渐淡化。青年教师不少人已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向合理的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成为许多人处理人际关际的原则。他们重视勇敢顽强、自信热情、不甘落后等进取性品质,而对于传统性的忠孝节义、团结互助、遵守公共秩序等品德逐渐淡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金钱欲望的膨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耀感有所下降。伴随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拉开档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使青年教师心态失衡,不再像前辈那样因从教而自觉为荣。
基于此,有必要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党的政策,但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青年教师应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会使工作更有意义更有活力。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国近代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作为执政党所信奉和推行的人生价值观念,当然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应该成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毫无疑义的。学校应积极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大力宣传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批评落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把个人价值融合在群体价值之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一旦取得科研成果,学校应给予表扬、奖励并且宣传他们的贡献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是鼓舞青年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贡献的有效途径。此外,要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必要拓宽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青年教师群体与大学生的年龄最为接近,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有必要不断完善自身职业价值观,以便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认识、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靠照本宣科硬性灌输很难奏效。单纯灌输式讲授的特征是,教靠照本宣科、学靠死记硬背条条,结果,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认可度偏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够。这种被动式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形式的东西,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对此,有必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对探究式教学首先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另外,美国教育家施瓦布也进行了充分研究,将“探究教学”确立为科学教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本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结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提高综合国力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引入这一教育理论并逐步实行,但是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即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上有的放矢,提升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对问题的把握要准确和适当,围绕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论证,需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在老师的提示与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推理论证和评价反思。对教材中现成的结论经过审思,对固有观点和常规认识反思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体现思维的建构性和内在逻辑性。如此改进教学方法,可改变照本宣科、硬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养成创新思维模式,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总之,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体现生命关怀,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
大学班级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班主任,目前,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班级的各种事务性管理,较为缺乏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内核,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文素质是关键。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所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对大学生进行的专项调研问卷显示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以及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也有自觉的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薄弱之处。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一现状,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为与学生相伴四年的班主任,更应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牢记不忘,并将其融入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当代大学生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品质,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错误的东西,比如价值观的迷惘、放任自我、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技术至上、实用为主,偏重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忽视人文素质提升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往往缺乏兴趣,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有一技之长,但在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素质堪忧。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单纯的专业与学历问题,人文素质欠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尽管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是,自身素质完善和提高,是不可能完全靠自发完成、自我实现的,这是教育存在的理由。而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外部作用,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内部接受,这是一个外来教育实现内化的过程。大学的文化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外化为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大学环境,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并影响教育。正因如此,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任选课,在实践课教学环节,可以进行多种文化场馆参观考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贯彻到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各系统部门中,学校上下通力合作,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收到实效。
三倾听学生诉求,完善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把学生的诉求纳入视野,唯有立足于学生的主观需求,才能收到实效。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弄清楚反映大学生诉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落实方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是主导者,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为人父母,就要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学业和前途负责任。教师是实施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对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言行一致、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等等内容。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教师更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低俗浮华的风气,避免假大空现象,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谨治学,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为学生服务。 在高校校园中,高学历青年教师群体,日益成为学校的主体力量,其自身优势显而易见,思想活跃、接受新观念新事物较快、主体意识较强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进取心和功利心日趋强烈,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个人欲望、个人利益和个人情感。其中一些人改变了以献身社会和人民为核心的传统人生价值标准,向世俗的利益和快乐倾斜,多元化地认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价值观,例如合理的利己主义、奉献与索取的一致性、利人与利己的相互承认、义与利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另外,传统道德规范准则的约束逐渐淡化。青年教师不少人已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向合理的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成为许多人处理人际关际的原则。他们重视勇敢顽强、自信热情、不甘落后等进取性品质,而对于传统性的忠孝节义、团结互助、遵守公共秩序等品德逐渐淡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金钱欲望的膨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耀感有所下降。伴随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拉开档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使青年教师心态失衡,不再像前辈那样因从教而自觉为荣。
基于此,有必要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党的政策,但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青年教师应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会使工作更有意义更有活力。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国近代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作为执政党所信奉和推行的人生价值观念,当然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应该成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毫无疑义的。学校应积极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大力宣传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批评落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把个人价值融合在群体价值之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一旦取得科研成果,学校应给予表扬、奖励并且宣传他们的贡献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是鼓舞青年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贡献的有效途径。此外,要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必要拓宽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渠道。青年教师群体与大学生的年龄最为接近,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有必要不断完善自身职业价值观,以便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