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文化为媒,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搭建起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经济合作潮流提出的宏伟构想。在这一倡议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交流机制日益完善,多个层面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以文化为媒,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搭建起来。显而易见,人文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熟知和推崇。那么,中国文化为何具有这种影响力?应该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艺术界人士应该如何在“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起到有利的作用?针对一系列的问题,《财经界》记者采访了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苏彤。
文化艺术先行
苏彤开门见山的说到:“文化艺术界人士应该成为 ‘一带一路’的先行者,让艺术家用独特的眼光、超前的视角去创作,让好作者、好作品自发、自觉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推动‘一带一路’的强劲浪潮。另外,还要充分的发挥社会团体、社会媒体和社会个体的力量与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互动、合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如此这般,有望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引路、艺术‘开道’的大好局面。”
谈起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苏彤说:“‘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把中华文明向世界转述,讲好 ‘中国故事’,讲清中国特色,要先讲清楚中国文化,之所以中國文化被世界人民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善于与世界各民族特别是异域的文明之间进行主动融合,而这种适应性很强的主动融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特征,也使中国文化具有特别的魅力。”
中国文化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告诉世界,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共一万年的文明探索进程中,唯中华文明下的中国人完成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共同实验”表明,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天下可以一家,而中国思想文化深处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关系和过程为本体来认识世界,追求共存、共生的协和万邦之理想。
“作为艺术和设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握‘一带一路’的机会,用创作的行动和行动的作品,面向历史,面向世界,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当仁不让的天职!”苏彤掷地有声。
随着“一带一路”的纵深与广泛延伸,不论于个人还是于国家、世界,将来都会发生哪些变化?谈及此,苏彤说:“我们以‘2049’命名正在运营的国际文创产业园,表达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向往。我认为,1919年前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至今已经百年,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各种文明体冲突与融合中一路走来,留下了很多需要重新定义的观念和重新评估的价值,未来的中国正在进入文化复兴的三十年。往小的来说,对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都有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往大的来讲,源自每个人的个体创作都可以融入进‘家国天下’的大时代中去。”
所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除了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协商之外,特别还要强调参与“一带一路”中的活生生的人们,也就是说,“一带一路”从来都靠是人走出来的路,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要学会从人的视角看“一带一路”,而不能只是沉浸在宏大叙事之中。
当年的丝绸之路其实就是各个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历经艰难万险,走出了一条路。正是这些有名或无名的人与人书写了人类交往的史诗。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想重走丝绸之路会简单很多,但是灵魂心路、精神与文化层面上的沟通更为重要,这都将源自每一个参与“一带一路”努力。苏彤还表示,除了硬件投资和基础设施,文化引路对“一带一路”的更为重要。
最后,他用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的观点结束了本次采访,“一带一路”,文化引路,关键是要领会: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虚中见实,实中见虚;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此中见彼,彼中见此”。按照费孝通先生的教诲,就是要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由此,“一带一路”,就成了一条传播文明思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创意之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经济合作潮流提出的宏伟构想。在这一倡议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交流机制日益完善,多个层面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以文化为媒,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搭建起来。显而易见,人文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熟知和推崇。那么,中国文化为何具有这种影响力?应该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艺术界人士应该如何在“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起到有利的作用?针对一系列的问题,《财经界》记者采访了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苏彤。
文化艺术先行
苏彤开门见山的说到:“文化艺术界人士应该成为 ‘一带一路’的先行者,让艺术家用独特的眼光、超前的视角去创作,让好作者、好作品自发、自觉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推动‘一带一路’的强劲浪潮。另外,还要充分的发挥社会团体、社会媒体和社会个体的力量与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互动、合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如此这般,有望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引路、艺术‘开道’的大好局面。”
谈起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苏彤说:“‘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把中华文明向世界转述,讲好 ‘中国故事’,讲清中国特色,要先讲清楚中国文化,之所以中國文化被世界人民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善于与世界各民族特别是异域的文明之间进行主动融合,而这种适应性很强的主动融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特征,也使中国文化具有特别的魅力。”
中国文化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告诉世界,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共一万年的文明探索进程中,唯中华文明下的中国人完成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共同实验”表明,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天下可以一家,而中国思想文化深处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关系和过程为本体来认识世界,追求共存、共生的协和万邦之理想。
“作为艺术和设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握‘一带一路’的机会,用创作的行动和行动的作品,面向历史,面向世界,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当仁不让的天职!”苏彤掷地有声。
随着“一带一路”的纵深与广泛延伸,不论于个人还是于国家、世界,将来都会发生哪些变化?谈及此,苏彤说:“我们以‘2049’命名正在运营的国际文创产业园,表达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向往。我认为,1919年前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至今已经百年,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各种文明体冲突与融合中一路走来,留下了很多需要重新定义的观念和重新评估的价值,未来的中国正在进入文化复兴的三十年。往小的来说,对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都有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往大的来讲,源自每个人的个体创作都可以融入进‘家国天下’的大时代中去。”
所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除了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协商之外,特别还要强调参与“一带一路”中的活生生的人们,也就是说,“一带一路”从来都靠是人走出来的路,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要学会从人的视角看“一带一路”,而不能只是沉浸在宏大叙事之中。
当年的丝绸之路其实就是各个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历经艰难万险,走出了一条路。正是这些有名或无名的人与人书写了人类交往的史诗。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想重走丝绸之路会简单很多,但是灵魂心路、精神与文化层面上的沟通更为重要,这都将源自每一个参与“一带一路”努力。苏彤还表示,除了硬件投资和基础设施,文化引路对“一带一路”的更为重要。
最后,他用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的观点结束了本次采访,“一带一路”,文化引路,关键是要领会: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虚中见实,实中见虚;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此中见彼,彼中见此”。按照费孝通先生的教诲,就是要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由此,“一带一路”,就成了一条传播文明思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创意之路。